欧阳苏轼婉约词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分析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分析作者:陈子婕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2期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不仅在豪放词的创作上有一定的艺术高度,其婉约词的创作也独具特色,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应用了大量以雅为美、情思曲折深婉的创作手法。
本文主要针对苏轼婉约词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创作特点中国诗词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其中苏轼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他的很多豪放词至今都家喻户晓,如《水调歌头》等。
除此之外,苏轼的婉约词占据他所有诗词的大部分,并且有很高的成就,丝毫不比豪放词逊色,显示出其鲜明的艺术个性。
下面将对苏轼婉约词所具有的鲜明特点进行分析和概述。
一、婉约中不乏乐观旷达的风格苏轼的婉约词常常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胸,反映这一特点的代表词为《蝶恋花》。
这首词写的是在暮春时节的伤春情怀,但在惋惜之中又夹杂着些许乐观。
如:“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描写的是杏花掉落,絮花飞落,春光已尽的景色,本来会让人们触景生情,引发人们的伤感之情。
但悲中见喜,苏轼又描写了一幅飞翔的燕子和充满青山绿水的风景优美的乡村图。
动静结合,在渲染了悲伤的气氛后又带来了较为欢乐的氛围。
从“天涯”、“行人”中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正在进行一个孤独又失意的旅途。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愁绪不断,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就可以看出苏轼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以开阔的胸襟来面对生活的不易,就能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
词的下阕则记述了一男子对“墙里佳人”的单相思,因为与佳人被一墙隔开而使男子心生伤感和烦恼。
而之前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便很好的规劝了这位为情所困的男子,使男子进行自我开解,将悲情的事件又引到了乐观豁达的情调上,同时又体现出苏轼婉约词脱离世俗,健康纯洁而高远。
二、情思曲折深婉的描写手法在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常常用深沉的哀愁来表达浓重的情爱。
反映这一特点的代表词为《江城子》。
这是一首用来怀念亡妻的词,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的思念。
词的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了苏轼在这十年中与妻子阴阳两隔的孤寂心境,并有“不思量,自难忘”的直抒胸臆,表现出对亡妻刻骨的思念。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綖。
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曰: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盖亦存乎其人。
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赡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这段话说明了词体的分类,各体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家三个问题。
后世人评东坡词受其影响极大,自此以后论词者大多认为苏词主要风格是豪放,甚至忽视了他婉约词的成就。
其实,从数量上看,现存的三百四十余首东坡词,真正堪称豪放词的不过三四十首,仅占十分之一左右;就思想内容上看,东坡婉约词中言情、咏物、写景、怀古、赠人、纪行各种题材无不具备;就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看,苏轼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使婉约词有了较大的创新与发展。
所以他在词史上是绝不亚于任何婉约派词人的艺术大师。
以下试从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继承和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所谓“婉约”,“婉”即和顺柔美,“约”即委曲隐微。
前人所谓“词情蕴藉”、“含思凄婉”、“妩媚风流”、“清切婉丽”、“冲淡秀洁”、“风流华美”,都概括了婉约词的风格特征。
下面以不同题材的词作分析其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一)言情词“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张綖《诗余图谱》),东坡婉约词首推言情之作。
其词或感遇悼亡,或伤春惜春,或悲羁旅,或叹行役,皆写得温婉动人。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写的《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最能代表其婉约风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梦见亡故十年的爱妻王弗,结发恩爱,十载萦心。
上片先写相思情深,接着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坎坷的境遇,作了奇特的假设和想象:十年的风风雨雨,已使我灰尘满面,鬓发如霜,纵使是亡妻能相见,大约也是“相逢应不识”吧!是政治道路的坎坷,还是思念之情的煎熬,使诗人容颜变化如此之大?上片留给人以无尽的余响,并为下片写梦作了铺垫。
苏轼写的婉约词经典十首

苏轼写的婉约词经典十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写的婉约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牌名:江城子|朝代:宋朝|作者: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春景词牌名:蝶恋花|朝代:宋朝|作者: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西江月·梅花词牌名:西江月|朝代:宋朝|作者: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牌名:贺新郎|朝代:宋朝|作者:苏轼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牌名:水龙吟|朝代:宋朝|作者: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词牌名:浣溪沙|朝代:宋朝|作者:苏轼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苏轼《西江月·梅花》译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梅花》译文及赏析《西江月·梅花》是苏轼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江月·梅花》,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西江月·梅花》宋代: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梅花》译文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色。
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西江月·梅花》注释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瘴雾:犹瘴气。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
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西江月·梅花》赏析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
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
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
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及与传统婉约词的不同

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及与传统婉约词的不同作者:谭欢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6期内容摘要:苏轼,宋代最有创造性精神的词人,不论是诗、文还是词,他都有别具一格的创作,然而我们眼中的苏轼似乎总被贴着“豪放派词人”的标签,其实在他一生创作的所有词作中,婉约词是占绝大多数的,这些婉约词,与早期内容、题材相对狭窄单调的传统词相比,同样值得我们进一步欣赏研究,本文即在苏轼婉约词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析苏轼的婉约词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传统词艺术风格人们总习惯性地称苏轼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然而豪放词在他一生所作的三百多首词中其实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苏词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与当时其他的词人一样,都是婉约词作,宋朝文坛一直把创作婉约词作为主流,人们也逐渐形成了婉约为正的创作观念,而豪放词则是词在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一种新的产物,在这个方面,婉约词和豪放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许多以写豪放词闻名的大家,如苏轼、辛弃疾,也会有大量的婉约词作。
苏轼的婉约词由于受到其自身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以及整个社会背景的影响,呈现出许多与传统词不同的“另一面”,有着极为鲜明的个人色彩,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苏式婉约”的清新明丽,突破了传统词作中的低俗趣味画堂春(寄子由)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兄弟苏辙的,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苏轼在密州,苏辙在济南,词的上片怀念了从前兄弟俩一起在柳湖泛舟的美好情景,随风而起的柳絮、金黄的麦子、明净透彻的柳湖、还有声声飘荡在耳边的采菱歌,下片则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虽然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但在苏轼笔下呈现出来的并不是凄苦孤寂之感,相反地,他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的氛围,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蒙上了一层积极乐观带有希望的色彩,整首词给人的感觉也变了。
苏轼-婉约词

浮艳
软媚
•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清雅刚健
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 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 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 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 峰青。
三、思想意蕴
总是把人生感悟交织在儿女情长之中
• 樽前一杯休辞却, 天涯同是伤沦落。《醉落魄》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感情深挚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二、风格特点
• 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 • 山枕上,私语口脂香。 •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水调歌头》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意蕴深远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谁见幽人
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内容 ——情感深挚 • 风格 ——清雅刚健 • 思想 ——意蕴深远
诵读
再 三 偎 著 , 再 三 香 滑 。 笑 时 、 媚 靥 深 深 , 百 态 千 娇 , 然 俏 、 自 来 奸 黠 。 最 奇 绝 。 是 意 中 有 个 小 人 , 镇 西 芳 颜 柳 永 二 八 。 天 时 对 , 黄 楼 夜 景 , 为 余 浩 叹 。 何 曾 梦 觉 , 但 有 旧 欢 新 怨 。 异 在 , 空 锁 楼 中 燕 。 古 今 如 梦 , 故 园 心 眼 。 燕 子 楼 空 , 佳 人 何 天 涯 倦 客 永 , 山 遇 乐 中 归 苏 轼 路 , 望 断
浅论苏轼的婉约词特点.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格在词史上,苏轼向来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
但这位豪放派词的开派人,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写得非常出色。
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些词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不亚于唐宋时期其他婉约词。
被张炎称为“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词源》卷下)。
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也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面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
历代词话评论家都有肯定苏轼词婉约风格的一面并评价甚高。
一、题材广泛情真意挚“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这是婉约词人对婉约词的基本看法。
他们认为作为词就是为了“娱宾遣兴”,“作佐清欢”。
正因为如此,唐未及宋文人作词的动机,大多是应歌而作,只是“绮宴公子,绣幌佳人”作“清艳之词”,“助娇之态”。
它是不大需要作者真情实感,多写歌妓情感,以闺怨离愁为主。
苏轼以前的婉约词,内容主要是剪红刻翠的“艳科”和旖旎温柔的“情话”,题材范围十分狭窄。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引入词坛,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文人词旧有的格调,赋予词以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苏轼对婉约词题材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1、沿用传统题材,赋予新的思想“词为艳科”,“言情”是晚唐以来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也写男女之情,但他主要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写得清新、活泼;他还抒写还至死不渝的相思之情,也写得情真意挚,感人至深。
如《南乡子·双荔枝》: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
每向华堂深深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绮席筵不暂离。
共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这首词描绘了“自小便相随”那种青梅竹马式的纯洁爱情。
全词犹如一泓清澈泉水,清新直率。
令人欣喜。
又如写景,暗写情,寄情于景,以对照法点明离别之久。
40首豪放词邂逅60首婉约词,是千年的惊艳!更是词中的精品

40首豪放词邂逅60首婉约词,是千年的惊艳!更是词中的精品豪放词以"豪放"论词,始于苏轼。
他的词皆写得境界壮阔,气势恢弘,力度非凡,充满豪迈激情。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
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
他们词风慷慨悲凉,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1.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 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的婉约词摘要: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创立了豪放词派,还在于他发展了婉约词。
苏轼创作的婉约词,既吸取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更打破了传统婉约词香软靡艳传统的束缚,有其思想内容的革新,也在题材范围、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情势。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特征贡献世论苏词,因一曲大江东去,多谓其气势豪迈奔放,题材广阔,文笔工巧隽永,开豪放之先河,对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在婉约词方面的成就。
但是,我们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发现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首词中,其豪放词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张炎在《词源》中盛赞苏轼婉约词是:“清丽舒徐,出人意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
”①更有人指出:“‘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做‘大江东去’耶”。
②“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③苏轼创作的婉约词,既吸取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更打破了传统婉约词香软靡艳传统的束缚,有其思想内容的革新,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情势。
一苏轼婉约词的创作内容及特征自从温庭筠的婉约词出现以后,似乎婉约词和脂粉香软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其实不然,婉约词的风格特征就其字面来看,婉即和顺柔美,约即抒情的委婉隐微含蓄和风格的柔美清丽。
婉约之词,既和词作内容有关,又和艺术风格有关。
下面分别就婉约词地创作内容和艺术特征试做简要分析。
(一)歌妓词及其特征在大约三百篇《东坡乐府》中,直接题咏和间接涉及歌妓的词,多达一百八十首以上,占东坡乐府地二分之一强。
这一部分词向来不为人所重视,这也许和人们对歌妓的态度有关。
东坡对当时广蓄声妓的社会风气,有随俗浮沉的一面,但主要是和而不同的一面;他对歌妓,有怜香惜玉,情牵意萦的一面,但主要是爱其才艺,重其人格,同情她们不幸遭遇。
这些,在东坡歌妓词里,是呼之欲出的,东坡歌妓词不同于温、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原因就在于此。
东坡歌妓词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对当时盛行的狎妓风气所抱的和而不同的态度。
东坡对当时广蓄声妓的社会风气所持的态度,在形式上,虽与当时那些沉湎酒色者有区别,而和一般“逢场作戏”的人,似乎并无两样;但在本质上却是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他生活在绮罗香泽之中,而无绮罗香泽之气。
他的大部分歌妓词情感真,心肠好,是从肺腑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是东坡词具有较高美学意义的主要原因。
如《蝶恋花·微雪》:帘外东风交雨霰。
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深惜今年正月暖,蹬光酒色摇金盏。
掺鼓渔阳挝未编,舞褪琼衩,汗湿香罗软。
今夜何人吟古怨,清诗未了冰生砚。
看来东坡在这一晚的酒宴上,开始是有点安于蹬光酒色,佳人笑语歌舞的香软的。
但是,当有人送来一首苦寒诗求和的时候,他立刻就清醒过来了,并立即用对比的手法,把帘外帘内一寒一暖,一乐一苦的生活,做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较好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真实,也最终保持了他与狎妓之风和而不同的态度。
东坡歌妓词的特征,还表现在他对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妓的平等相待和深刻同情,而这往往是和他一生的坎坷不平连在一起的。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乌台诗案”不仅使一代词人长期落难,也使他的亲朋好友受到牵连。
苏轼有一朋友王巩(字安国),曾从其受学,后因收藏苏诗而受牵连,被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南)。
该地历史上微岭南地区,偏远荒凉,生活艰苦。
王巩赴任时,带一歌女柔奴同行。
三年后王巩北归途中探望苏轼,让柔奴劝其饮酒。
苏轼有感而作《定风波》词,歌颂了歌女柔奴的品行。
这首诗的原序说:“王定国歌女柔奴,姓宇文氏,眉目清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因为綴词云。
”词的下片写道: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尤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是写柔奴的形象,主要通过其答话写出人物的性格,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特有的胸襟气度。
岭南三年艰苦的生活并未使柔奴意志消沉,反而更是年轻活泼。
“微笑”二字,写作了她从容应对艰苦生活的性格,并由此产生一种自豪感。
对此作者不由赞叹,以斗霜傲雪的岭梅相喻恰如其分。
最后主客对话,既带有王巩和柔奴生活遭遇的烙印,又体现了作者超然旷达的个性特征。
作品正是借歌颂柔奴那种和政治上失意的主人患难与共的高贵精神,经过东坡的点燃融化,而更加可爱了。
(二)悼亡词及其特征苏轼这首为亡妻王弗所写的《江城子》,情到深处,是典型的婉约词,而且是婉约词的高峰。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的妻子王弗在16岁时嫁给苏轼,二人两情相悦,相敬如宾,恩爱有加。
然而,十年之后,王弗不幸早逝。
独自一人的生活十分孤独难熬,就这样熬过了又十个年头,此时的苏轼任职山东密州,一夜梦回往昔,有感而作此词。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忘”则表示没有一日不去怀想的,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
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他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
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多么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因为“尘满面,鬓如霜”的是自己,那么“不识”者当指亡妻不识自己;而“料得”的主语是自己,则所料者当是亡妻的情形。
所以,这不是单方面的“悼亡”的词,而是生者与死者的一次感情交流,死者也是感情实体。
全词情意深沉,婉约多思,而笔势一来一往(自己、对方;聚、散;生、死),场景不断变换跳跃,却又萦回不断。
尤其是以死者的凄凉、断肠,来反衬抒情主人公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其艺术效果是极强烈的,这是用豪放的笔力、思力默运于婉约的情境,所以感人至深。
这用泪水挥染而成的幽暗画面,凝聚了诗人无限凄凉之情,“词情蕴藉”、“含思凄婉”的婉约风格达到了高峰。
此时,词人力透纸背的描述,可以说是字字句句沁满血泪,思念之情为天地所动容!(三)咏物词及其特征苏轼的咏物词,如咏杨花的《水龙吟》,咏孤鸿的《卜算子》,咏石榴的《贺新郎》。
咏梅的《西江月》等,也以婉约见长。
其共同点是“似花还似非花”,似咏物,但又不全是咏物,而是托物拟人,把人物写得若即若离,含蓄蕴籍,意在言外。
如《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贺新郎》借咏名花佳丽,以抒诗人的感怀,寄意高远,构思奇妙。
上片咏佳人,隐约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心境。
下片写石榴,然后将人物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
全词以华美艳丽的形象,婉曲缠绵的情韵,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苏轼在新旧两派当权时,均不愿随声附和,取媚求进,因而或遭新党排挤,或为旧党不容。
曾两次出任杭州。
词中以榴花比托“幽独”的佳人,联系自己的心情和处境,借咏物曲曲传出自己的心声,手法极为高妙。
黄蓼园《蓼园词选》: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极写其特立独行之概。
以上阕“孤眠”之“孤”字,下阕“幽独”之“独”字,表明本意。
“新浴”及“扇手”,其身之洁白,焉能与浪蕊浮花为伍,犹屈原不能以皓皓之白,入汶汶之世也。
下阕“芳心千重似束”句及“秋风”句言已深闭退藏,而人犹不恕,极言其忧谗畏讥之意。
对花真赏,知有何人,惟有沾襟之粉泪耳。
探究苏轼诸多咏物词,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荷花媚》)。
不妨认为这是苏轼对咏物词的一项艺术要求,即无论咏什么,务必写出它们各自的独特风貌。
这个“风流标格”,不仅指形态,更指精神。
其《定风波·咏梅》,即可谓以神取胜之作: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石曼卿有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句,苏轼以为皮相,故言“诗老不知梅格在”。
苏轼在这首词中,不仅自出新意,以传神之笔写出了红梅独特的“风流标格”,而且生动地展示了作者高洁不阿的品格。
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其所以“偶作小红桃杏色”,是因为“自怜冰脸不时宜”。
尽管如此,她那种不随时物的“闲雅”之态,“孤瘦雪霜姿”的本质,却绝不可变。
这才是真正的“梅格”!也正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那种不随波逐流、坚持高风亮节的“人格”的自我写照。
第二,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对所咏事物从形到神作多层次的描绘,如其被许为咏物“最工”④的《水龙吟·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词遗貌取神,“和韵而似原唱”⑤,说明词人才力过人。
“似花还似非花”,起句便自高妙无比,奠定一篇咏物宗旨:“似花”,“非花”,两者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唯其即,方能使种种比兴,不离本体,有迹可求;唯其离,方充分展开想象,而不失之呆滞。
以下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
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
“梦随”三句化用唐诗《春愁》入词,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
相形之下,原作名句“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就不免黯然失色了。
下片,作者另辟蹊径,想象越发奇妙。
词以落红陪衬,写出春事已尽,却又一往情深,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
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
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结句画龙点睛,遥应首句,说明花人合一的题旨,于舒卷自如中,亦见严密之章法。
咏物至此,可谓神化之工。
第三,“词源于诗,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