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灯笼》教案
小班美术教案《灯笼》3篇

小班美术教案《灯笼》小班美术教案《灯笼》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 学习如何制作简易的灯笼- 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准备:- 彩纸、剪刀、胶水、铅笔、彩色笔等教学过程:1. 引入:老师带来一个自制的灯笼样品,向学生展示并解释灯笼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人。
让学生自由组队,准备制作自己的灯笼。
3. 制作灯笼的步骤:a. 选择合适的彩纸,将纸剪成一个长方形,大小适合灯笼的大小。
b. 将纸的两头用剪刀剪出花边,使灯笼更好看。
c. 把彩纸纵向捏成一个圆筒状,并用胶水将两边粘起来。
d. 在纸筒的底部留一个小洞,用来插上蜡烛或者灯泡。
e. 可以在灯笼的中间部位进行装饰,如用彩色笔绘画、贴上装饰纸等。
4. 执行操作:给学生提供所需的材料,并指导学生按照步骤制作自己的灯笼。
5. 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制作完毕后,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可以互相分享灯笼的设计理念和创意。
6. 点评和总结:老师可以点评学生的作品,表扬他们的创造力和努力。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制作灯笼的过程和技巧。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灯笼,如纸板、丝绸等。
-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或参与社区举办的灯笼节活动,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灯笼文化。
小班美术教案《灯笼》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 了解油画《烈日当空》的内容和创作背景;2. 学习油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 通过实践绘制油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油画《烈日当空》的内容和创作背景;2. 学习油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通过实践绘制油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烈日当空》的图片或绘画作品;2. 油画颜料、画笔、调色板等绘画工具;3. 平滑的画板或画纸;4. 视频或PPT介绍油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烈日当空》的图片或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内容、色彩和表现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幼儿园中班教案《灯笼》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灯笼》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美术课程,教材为《儿童创意美术》。
主要内容包括第二章“有趣的色彩和形状”中的第三节“认识灯笼”,详细内容为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幼儿认识灯笼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灯笼的形状、色彩和用途,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的美术创作技能。
3.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灯笼的形状、色彩和用途。
难点:动手制作灯笼,运用剪刀、胶水等工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灯笼实物、图片、剪刀、胶水、彩纸、蜡笔等。
学具:每组一份灯笼材料包。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灯笼实物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灯笼的形状、色彩和用途,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解灯笼制作方法(10分钟)(1)展示灯笼制作步骤图,讲解制作方法。
(2)强调剪刀、胶水等工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3. 动手操作(10分钟)(1)发放材料包,指导幼儿按照步骤制作灯笼。
(2)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例题讲解(5分钟)展示优秀作品,分析制作技巧和亮点,引导幼儿学习借鉴。
5.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独立完成灯笼制作。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1)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灯笼的形状、色彩和用途。
2. 灯笼制作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灯笼。
2. 答案:根据课堂所学,运用剪刀、胶水、彩纸等材料,按照步骤制作一个灯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课程中,幼儿对灯笼的形状、色彩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方面,部分幼儿仍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灯笼,如废旧纸盒、塑料瓶等,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灯笼原文教案

灯笼原文教案一、教案目标:1. 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灯笼制作技巧;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3. 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灯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灯笼的制作过程;3. 灯笼的装饰和造型。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或者其他多媒体工具;2. 红纸、剪刀、胶水、彩笔等制作灯笼所需材料;3. 一些样品灯笼供学生参考。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灯笼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灯笼的兴趣;2. 引发学生对灯笼制作的思考和想象。
第二步:了解灯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 给学生讲解灯笼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介绍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 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灯笼,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材质和装饰风格的灯笼。
第三步:制作灯笼1. 提供红纸、剪刀、胶水和彩笔等制作材料;2. 向学生展示一种简单的灯笼制作方法,包括图纸、切割和装饰等步骤;3. 引导学生按照步骤制作自己的灯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造型和装饰方法;4. 老师和助教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步:分享和展示1. 学生完成灯笼制作后,组织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2. 学生可以介绍自己的创意和设计理念,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3. 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灯笼制作的专家或者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到课堂上进行讲座或示范;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灯笼制作工坊或者博物馆,进一步了解灯笼的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背景;3. 探究一些古代文化中与灯笼相关的传说或故事,进行阅读和解读。
六、教学评估:1. 老师评估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成果,包括灯笼的外观、装饰和创意等方面;2. 学生互评,给予同学们的作品评价和建议;3. 整理学生的灯笼作品和评价,形成展览或者小册子。
七、教学反思:1. 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2. 总结学生对灯笼制作的兴趣和参与度;3. 分析学生在创意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表现,提供个别或整体的帮助和指导。
2024年《灯笼》教案设计

《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灯笼》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灯笼的深厚情感。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课文《灯笼》2.生字词卡片3.灯笼图片4.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灯笼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灯笼有什么印象?(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灯笼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对灯笼有深厚的情感?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灯笼的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灯笼》,谁知道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灯笼?你们觉得灯笼有什么特别之处?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制作灯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生制作灯笼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实践活动,写一篇关于制作灯笼的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制作了灯笼,谁知道制作灯笼的过程需要注意什么?(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何?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文章。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谁知道灯笼在哪些节日中出现?(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灯笼在节日中的意义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含反思教案:《灯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幼儿园大班教材《美术》单元的第5章节,主要内容是学习制作灯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灯笼的制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难点:灯笼造型的创新设计,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灯笼模板、彩纸、剪刀、胶水、绳子。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份灯笼模板、彩纸、剪刀、胶水、绳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实物灯笼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灯笼的形状、颜色和图案。
2. 讲解:教师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包括剪裁、粘贴和绑绳子等步骤。
3. 示范:教师现场演示灯笼的制作过程,让幼儿跟随教师一起操作。
4. 创作: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属于自己的灯笼。
5. 展示: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欣赏、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灯笼制作步骤:1. 剪裁灯笼模板2. 粘贴彩纸3. 绑绳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创新的灯笼。
2. 作业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制作一个独特的灯笼。
3. 作业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创作完成灯笼制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幼儿对手工制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幼儿能熟练掌握灯笼的制作方法。
在创作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作品丰富多样。
但也有部分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组织一次灯笼展览,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家人和朋友。
2.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制作更大的灯笼,装饰教室或家园。
3. 开展灯笼故事会,让幼儿讲述自己制作的灯笼背后的故事。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灯笼的制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灯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
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
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重难点:1、认读14个生字。
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8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生字“灯”→←可以用想象法记忆。
2、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附板书:谁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二、学习课文1、第一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圈划不懂的词。
2、出示课件读词,你还有哪个词不懂?3、第二次读课文:新字新词学会了,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再读读课文:讨论解决一下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4、汇报:①、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板书:王京李良)生字“良”可以用熟字去偏旁记忆。
他们为什么要做灯笼?②、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板书:小画家手很巧)生字“巧”可以用谜语法记忆。
③、齐读1至3自然段。
5、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这是李良同学做的手工。
怎么样,谁来夸夸他俩?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
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加色彩扎灯笼)过渡:由于他们都各展所长,所以做出的灯笼怎样?——读第6自然段。
王京还在灯笼上写了一句话,是什么话?大家齐声答。
(板书:合作真快乐)8、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三、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好处:1、合作读文,同桌互相纠错。
2、合作钩词,速度真快。
四、总结: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才能站得更高,进步更快!五、齐读全文。
《灯笼》教案设计

《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灯笼》这篇文章。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运用文本细节描写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加以解释。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进行分享。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风格。
(2)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文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自己的创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风格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感悟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灯笼》原文。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文章内容、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文学作品。
(完整版)《灯笼》教案

(完整版)《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品析优美语句。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教学新课(一)检查预习1.字音字形、词语解释。
2.作家作品及灯笼文化。
3.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学生合作探究:参考答案:的担当精神。
(四)体会文章写作特色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第3自然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11自然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感情变化明晰,结构严谨。
(五)学生质疑问难1.交流文中精彩语句。
2.质疑问难。
(六)小结三、布置作业:阅读吴伯箫的其它散文,感受其散文的写作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笼》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品析优美语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词语解释。
2.作家作品及灯笼文化。
3.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
纱灯上描红;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多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三)深度解读作者的爱国情感
学生合作探究:
1.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2.结尾段“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第10自然段作者由想象宫灯的装饰,联想到在宫灯陪伴下人物的活动,想到了汉献帝,从而把灯笼与历史人物联系到一起。
11自然段就自然而然地写到历史人物中爱国的将领。
这样的安排,使行文更加自然、流畅,为后面直抒胸臆做铺垫,由对灯笼的个人情感过渡到家国情怀。
2.作者写这篇散文时,正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之时,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所以作者发出“灯笼不够了”的感慨。
最后一个自然段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凝聚力的精神,团结全国人民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结尾表现出作者要同时代共呼吸
的担当精神。
(四)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2.请同学们分析文章中作者感情的变化?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第3自然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11自然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感情变化明晰,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长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最后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
与开头两段联系起来。
(五)学生质疑问难
1.交流文中精彩语句。
2. 质疑问难。
(六)小结
《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
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布置作业:
阅读吴伯箫的其它散文,感受其散文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