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的风--汪静之
论闻一多对汪静之《蕙的风》的批评及其他

论闻一多对汪静之《蕙的风》的批评及其他1922年12月26日。
远在大洋彼岸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收到尚在清华求学的梁实秋所寄国内新出版的各种诗集和杂志后,在讨论他之《红烛》出版和国内诗坛状况等诸多内容的复信中,认为汪静之的“《蕙的风》只可以挂在‘一师校第二厕所’底墙上给没带草纸的人救急”。
闻一多果断地说,“实秋!便是我也要骂他诲淫”。
闻一多接着说,“与其作有情感的这样的诗,不如作没情感的《未来之花园》”(按:《未来之花园》是徐玉诺诗集《将来之花园》之误)。
闻一多还解释说,“但我并不是骂他诲淫,我骂他只诲淫而元诗。
淫不是不可诲的,淫不是必待诲而后有的。
作诗是作诗,没有诗而只有淫,自然是批评家所不许的”。
在汪静之165首的《蕙的风》中,闻一多只肯定其中2首诗作。
他说:“全集中除你已加圈的《谢绝》外,我还要加一个圈在《尽是》上。
”大概闻一多因其飘零海外感同身受的原因,他在信中还抄录该诗两行,即“尽是失路的鸦儿,/彷徨于灰色的黄昏”。
虽然如此,但他好像并不特别欣赏该诗,因为接着的评价仅是“颇有意致,薄有意致”。
《蕙的风》大多是汪静之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写给四位恋人即符竹因、曹诚英、傅慧贞和丁德贞的诗集。
其中最多者,是写给最后成为他妻子符竹因的情诗。
该诗集虽然由当时文化名人胡适写序,并由周作人题写书名,但闻一多并不认同其价值。
就在复信梁实秋三个月之后的1923年3月25日,他给其弟闻家驷信中又说,汪静之“《蕙的风》实秋曾寄我一本。
这本诗不是诗。
描写恋爱是合法的,只看艺术手腕如何”,“有了实秋的艺术,才有《创造》第四期中载的那样令人沉醉的情诗。
汪静之本不配作诗,他偏要妄动手,所以弄出那样粗劣的玩艺儿来”。
我们承认闻一多对汪静之《蕙的风》内容和诗艺定位有刻薄或极端之嫌,但他这种理念,在当时国内文坛就有同调。
梁实秋自不必说,因为无论艺术观抑或行为准则,当时的他们都极为一致。
和闻一多相同理念者,还有当时在东南大学求学的胡梦华。
汪静之

汪静之(1902.7.20—)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安徽绩溪人。
1919年在屯溪安徽回第一茶务学校读书时开始创作新诗。
1920年进杭州第一师范。
次年9月在《新潮》发表处女诗作。
1922年开始在《新青年》、《诗》杂志上发表诗作。
1921年与潘莫华、柔石、冯雪峰等人结成晨光文学社,在《浙江日报》上编《晨光周刊》。
1922年同冯雪峰等结成湖畔诗社,暑假到上海学习英文,后在上海出版《支那二月》月刊。
这一年中出版了代表作诗集《蕙的风》。
集中所收大都是情诗。
放情赞美不受外力强迫的纯洁的爱情,谴责阻碍破坏爱情的黑暗势力;诗风浅显而真切动人,意境清新,一时颇受欢迎。
后来在武汉、保定、芜湖等地教书。
1926年北伐时,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后又任《革命军日报》、《劳工月刊》编辑。
1928年后,在上海、南京等地中学教书,还任过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
1938年后任中央军校广州分校国文教官。
1945年起先后任江苏文理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2年后曾任职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部,业余也有诗作发表。
现任中国作协浙江分会顾问、湖畔诗社社长。
[著作书目]蕙的风(诗集)1922,亚东湖畔(诗集)与冯雪风等合著,1922,湖畔社耶酥的吩咐(中篇小说)1926,开明寂寞的国(诗集)1927,开明翠英及其夫的故事(长篇小说)1927,亚东李杜研究(国学小丛书)1927,商务诗歌原理(万有文库)1927,商务父与女(短篇小说集)1929,大江书铺作家的条件(文论)1937,商务诗二十一首(诗集)1958,作家文章模范(1—3册)选编,1933,神州爱国诗选(1—4册)选编,1938,商务爱国文选(1—4册)选编,1940,商务(杨葵)。
“《蕙的风》论争”及其它

“《蕙的风》论争”及其它作者:耿宝强来源:《关东学刊》2016年第04期[摘要]《蕙的风》论争是五四新文化阵营与学衡派论争的延续与余绪,是文化转型时期各种文化与文学思想冲突的结果,是一代新人在新旧交替时期摸索前行的矛盾体现。
周氏兄弟的唱和,是对青年诗人汪静之的保护,更是对个性解放精神的弘扬。
对于促进青年人进一步解放思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蕙的风》;汪静之;胡梦华;周氏兄弟伴随着胡适《尝试集》的成功和《女神》《冬夜》《草儿》等新诗集的出版,“新诗的讨论时期,渐渐的过去了”,汪静之《蕙的风》的出版却引发了新诗史初期参与人数较多、影响也较为广泛的一场争论。
在这场由诗歌创作批评而起,最终却演变为文艺思想论战的“道德”之辩中,周氏兄弟的怡怡之情,胡梦华、汪静之、章依萍等年轻人的才情,以及他们开阔的胸襟,是很值得当前“乱象纷呈”的文学批评界同仁深思的。
1922年8月,青年诗人汪静之出版了其写给先后四个女友的情诗集《蕙的风》,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爱情诗集。
它的问世,在诗坛恰如吹来了一股“温馨的蕙花的风”。
由于诗人感情的奔进,襟怀的坦白,抒发的开放,以及表现的新颖,颇激动了当时许多青年读者!沈从文曾说;“《蕙的风》所引出的骚扰,由年青人看来,是较之陈独秀对政治上的论文还大的。
”这虽有些言过其实,但也可想见其震动之深广。
更重要的是,汪静之诗中对异性渴慕的直接表达,对情爱浓墨重彩地抒写,“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骤雨似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发狂了。
”10月24日,东南大学学生胡梦华发表文章,认为《蕙的风》是一本“失败为零”的诗集,称;“…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这些句子,做得有多么轻薄,多么堕落!是有意地挑拨人们肉欲啊?还是自己兽性的冲动之表现啊?……不可以一定说他是替淫业的广告,但却有故意公布自己兽性冲动和挑拨人们不道德行为之嫌疑……堕落二字,许是的评。
冲破虚伪的真爱体验--试论汪静之的《蕙的风》

出 版 于 12 9 2年 8月 , 录 了作 者 十 七 岁 到 二 十 岁 的 收 作 品 , 主要 内容 是 和 整 个 湖 畔 派 诗 人 的 创 作 一 致 其 的 , 如 朱 自清 先 生所 指 出 的 :多 是 赞 颂 自然 , 咏 正 “ 歌 恋 爱 , 赞 颂 的 又 只是 清 新 美 丽 的 自然 , 非 神 秘 伟 所 而
No 20 2 4. 0
冲 破 虚 伪 的 真 爱 体 验
— —
试 论 汪静 之 的 《 的风》 蕙
杨 泉 良
( 海 教 育学 院 中 文系 , 威 山东 威海 2 40 ) 6 20 摘 要: 汪静 之是 “ 畔诗 社” 湖 的著名 诗 人 。他 的《 的风 》 是 在 中 国现 代 文学 史 上具 有 开 山意 义 的力 作 。本 文 从 < 的 蕙 又 蕙
大 的 自然 , 咏歌 的 又 只是 质 直 、 纯 的 恋 爱 , 非 所 单 而
在 他 们 的 诗 中没 有 或 很 少 有 成 年 人 的 老 气 和 事 故 , 他 们天 真无 邪 , 观 开 朗 , 生 活充满 信心 。然 而 , 乐 对 真 正 为 他 们 确 立 现 代 新 诗 史 上 地 位 的是 对 于 爱 情 感 受 和 体 验 的 直写 , 是 他 们 共 同 的个 性 , 是 作 为 一 这 也 个 诗 歌 流 派 的具 体 风 格 的 体 现 。 爱 情 题 材 可 以说 是 他 们 共 同 的 , 各 自的 风 格 又 不 尽 相 同 。应 修 人 在 但
蕙的风诗歌鉴赏

蕙的风诗歌鉴赏
《蕙的风》是汪静之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写于1921年9月3日。
这首诗歌采用象征手法,以花与蝶儿的形象,象征相爱的青年男女对于恋爱的强烈要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诗四节,第一节用设问点题,引导读者跟随诗人去寻觅那温馨的花风。
第二节正面写被深锁在园中的花满怀幽怨,但锁不住的幽香飘出园外招引她所爱的蝶。
第三节写蝶为蕙花风所陶醉,寻找他所爱的蕙花。
第四节写蝶寻不到被禁锢的花,在幽香的风里痴迷,却又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
诗人运用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深化了这首诗的内涵。
诗中表达了当时中国青年为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反映出了“五四”时代青年争取恋爱自由的共同心声。
诗歌的风格清新、纯朴、自然,表现形式活泼自由,句式长短不一,韵律节奏随意,但又有诗意浓郁的意境,完全脱离了旧体诗形式的自由诗。
总的来说,《蕙的风》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歌,充分展现了汪静之的才华和他对于“五四”时代青年命运的深刻理解与关注。
现代诗:汪静之《蕙的风》原文欣赏及作者简介

现代诗:汪静之《蕙的风》原文欣赏及作者简介〖蕙的风〗汪静之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蕙花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薰在蕙风里:他陶醉了;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他只迷在伊底风里,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作者简介:汪静之,男,生于1902年,安徽绩溪上庄余村人。
汪静之同志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
他是“五四”时期全国著名作家之一。
汪静之早年求学于屯溪茶务学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是年下半年,与潘漠华发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冯雷峰等参加的,由叶圣陶、朱自清为顾问的“晨光文学社”。
1922年3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雷峰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
1926年秋在芜湖一所中学执教,10月,经郭沫若介绍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次年任《革命军报》特刊编辑兼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劳工月刊》编辑;1928年至1936年在上海、南京、安庆、汕头、杭州、青岛任中学文教员及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8月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调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55年调中国作协,其后,一直担任湖畔诗社社长。
汪静之同志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有《蕙的风》、《耶苏的吩咐》、《翠黄及其夫的故事》、《鬻命》、《寂寞的国》、《人肉》、《父与子》、《作家的条件》、《诗歌的原理》、《李杜研究》、《爱国诗选》、《爱国文选》、《诗廿一首》,并发表过大量文章,其中诗集《蕙的风》1922年初版,在全国掀起巨大反响。
鲁迅很赏识他的诗作,并对其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曾亲自为他修改作品,多次给他教诲和鼓励。
“《蕙的风》的内容对于当时封建礼教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它的出版,无疑是向旧社会道德投下了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在我国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文艺与道德’的论战”。
湖畔诗人汪静之和他的《蕙的风》

作者: 郑择魁;王文彬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64-69页
主题词: 湖畔诗人;湖畔诗社;杂货店;中国新文学史;作家;新文学家;发起人;安徽;家乡;新文化运动
摘要: <正> 今年四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体——湖畔诗社成立六十周年。
安徽作家汪静之先生是这个诗社的发起人之一,到今年七月他也已年满八旬了。
一九八二年,对于湖畔诗社和湖畔诗人汪静之先生,都是值得纪念的。
汪静之,安徽绩溪八都余村人,生于1902年7月20日。
父母在上庄开杂货店,兼贩茶叶到屯溪或上海出售。
汪静之从小爱好文学,“幼时在家乡,有亲爱的姐妹们每于清。
《蕙的风》读后感

《蕙的风》读后感《蕙的风》读后感“是那里吹来,这蕙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湖畔诗人汪静之用清新的笔调轻轻地叩问这甜蜜的惊喜。
蝴蝶翩跹,有花一株,绽放嫣然,看不到她的妙颜仙姿,只是嗅着她的幽香便已觉陶醉满足,就像是寻着了一个梦,一个天亮了曙现了的花开之梦。
甜蜜之旅,随风飞扬。
“蕙花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就像狂风眷恋细沙,蕙花如梦般召唤着蝴蝶寻觅它的芳踪。
花盛开,但只能借香飘十里,去引领中意自己的蝶儿,身子却远远的留驻在原地,伸不出墙外跨不过院子。
于是诗里开始荡起一股淡淡的.忧伤,不浓烈却已够共鸣。
“雅洁的蝶儿,熏在蕙风里;他陶醉了;想去寻着伊呢。
”感知到如梦如幻的召唤,他开始陶醉,在互通心意中共鸣,笑得很灿烂。
那样如绸丝般素净柔软的心肠,在惠风中,不顾一切的互相吸引,共同旅行。
甜蜜而热烈。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他只迷在伊的风里,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首句便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细语低诉出蝶恋花而却不能相聚相亲的淡淡的忧伤,让我不由想到纳兰性德《玉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用来形容春回大地、花自盛开、碟自翩跹,而相恋相思却不能相亲的它们是多么的贴切,那是一种你在我面前却不能上前说声“我爱你”的苦情,那也是一种追逐梦想而终不能实现的低迷彷徨,那也是一种春泽万物、独不泽我的孤单愁苦。
读汪静之先生的《蕙的风》,会有喜悲错落交织的缠绵悱恻感。
全诗分四节,一、三节从蝶邂逅花香、痴迷陶醉于其中的喜乐角度抒发一种或曰爱情的降临的幸福或曰寻梦的幸福。
而二、四节则从被禁的蕙花的角度侧面写出蝶寻花的艰辛,阻力之大是全诗在欣喜欢快之余略显哀伤,有种幸福的预见而又无力追逐的失落感。
仿佛轻轻地叹息,如同徐志摩《落叶小诗》中梦幻般的喜悲落差。
是这样错落的希望与失望的交织冲击出一种单纯美好的情感和复杂苦涩的回味。
读汪静之先生的《蕙的风》,会有超乎爱情的另一种人类心灵的旅行的一种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蕙的风》是汪静之诗集的名字,也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代表作之一。五四运动次年,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对于汪静之一生来说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新诗的创作使其以第一个爱情诗人的身份进入到中国现代文学史。1922年8月,汪静之《蕙的风》的出版,在新文化运动中曾产生很大影响。“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朱自清的评价说明了诗集在当时特别是年青人中产生的影响。当然,对于汪静之本人,《蕙的风》的出现还在于生活中的偶然事件。与当时一位名叫慧贞姑娘之间的短暂爱情和被迫分离,成就了诗人关于《蕙的风》的灵感,而作为他者的阅读与接受,《蕙的风》在成文之后的意义则属于文学史的层次了。
三、扩展性阅读
相关作品链接:
1、贺圣谟:《论湖畔诗派》,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汪静之:《蕙的风》,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二、风格质朴、清新、天真
从语言和意象选择上,汪静之的诗风长处在于质朴、清新,带有天真的味道。与湖畔诗人整体一致的,其作品在熔铸字、词、句上下了一番功夫,但又不流于过饰,不失自然,质朴的本色。《蕙的风》以蕙花飞动,和抒情主人公心头的情感荡漾,揭示被禁锢爱情所带来的淡淡的哀愁与甜蜜,从而交织出一幅恋爱中年青人特有的心灵图景。
蕙的风
汪静之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1902-1996),安徽绩溪人。1919年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开始写作新诗。先后在《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21年与冯雪峰等组织晨光社,1922年以“湖畔诗社”的名义出版《湖畔》合集。著有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等。
作品赏析
一、爱情的旋律,反封建的时代主题
《蕙的风》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诗人对过去情感记忆的再现,但在五四昂扬的时代,却显现出反封建的进步主题。事实上,对于整个湖畔诗人来说,当时代的飓风震撼着囚禁其身心的时候,他们渴望冲破封建桎梏,渴望着自由与个性解放,强烈要求抒发真心的纯洁的爱,其中又以异性的爱情最为引人注目。《蕙的风》以情爱为网,自己的亲历自不待说,即使偶然闯入他们眼帘和感情世界富有诗意的事物,比如本文的“蕙花”,也被作者取其外形或神态的某一方面寄寓男女相爱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