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总神经及其分支卡压3例报道并附文献复习

合集下载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腓总神经损伤1例并文献复习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腓总神经损伤1例并文献复习

・88・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 Vol. 2 7 ,No.1, Jan. 2021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腓总神经损伤1例并文献复习钟名金,耿红荔,李皓,赵?,邓桢翰,李瑛,朱伟民,陆伟(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广东深圳 518000)文章编号:1008-5572 (2021) 01 -0088-03 中图分类号:R68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 ID ): 文献标识码:B膝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出现神经损伤的发 生率为 0.6%〜2.5%1。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 ­ment, ACL ) 重建术后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时多为隐神经髌下支损伤[24],而术后出现腓总神损伤罕见“5。

现报道1 例关节镜下ACL 重建术后腓总神经损伤的病例,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关节镜下ACL 重建术后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的 原因及防治措施,现报告如下。

1病例报道26岁男性患者,因“运动损伤致左膝不稳1年,再次扭伤后活动受限1周”就诊。

体查:左膝关节活动度0。

〜90。

浮 髌试验阳性,前抽屉试验阳性,Lachman 试验阳性,轴移试验I 度松弛,外侧关节间隙压痛,麦氏征阳性,后抽屉试验阴性,内外翻试验阴性。

MRI 示左膝关节ACL 断裂、外侧半月板损伤,遂以“左膝ACL 断裂及外侧半月板损伤”收入院,拟行“左膝关节镜下ACL 重建及半月板缝合修复术”。

完善术 前检查及签署手术同意书。

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硬卧位,于大腿根部包扎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巾。

胫骨结节内侧斜行切口切取半腱肌腱和股 薄肌腱,修整并编织肌腱两端,制作成长度80 mm ,直径8mm 的移植肌腱备用。

采用解剖重建技术确定股骨和胫骨骨道位点并钻取相应直径的骨隧道。

“ 4”字体位下,暴露外 侧间室,外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复位后使用缝合器缝合半月板后角,半月板前体部采用由内向外技术(Outside-in )缝 合,缝合线皮下打结。

肯尼迪病3例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肯尼迪病3例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366·
肢夜间偶有麻木;2 年前出现下蹲后站立困难,爬楼
梯困难;病程中无肌肉疼痛、痉挛及“肉跳”。既往
“高血压、脑梗死”病史,无阳性家族史。体格检查:
双侧乳房女性发育,构音障碍,左侧额纹较右侧变
浅,左眼闭合无力,右侧鼻唇沟浅,双侧鼓腮差,左侧
明显,伸舌居中,舌肌萎缩伴纤颤,四肢肌力Ⅳ级,四
肢肌肉萎缩,四肢腱反射消失,双上肢腕关节以下及
Technology,Luoyang 471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ennedy's disease(KD). Methods We reported
three cases of KD confirmed by genetic testing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BMA),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由 X
染色体上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的
第一个外显子中 CAG 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引起[1],
发病率为 1/40 000~1/100 000[2]。KD 的核心症状为
肌无力,大多伴有雄激素不敏感表现。少数不典型
病例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症
年前出现双上肢平举时震颤;1 年前出现蹲下后起立
困难,易跌倒;4 月前出现双上肢沉重、乏力,握筷、洗
头费力;近 2 月来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明显,只能行
走 50 米;病程中无晨轻暮重、肢体麻木、明显肌肉萎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导读:由于解剖特点,在腘窝至腓管这一段行径的腓总神经,容易受各种复杂外来应力的损伤而发生卡压。

……由于腓总神经在进入腓管之前走行在外侧为股二头肌健,前内侧为腓肠肌外侧头,后方为致密的骨筋膜及髂胫束的移行部三者围成的外侧沟内,腓管内腓总神经又与腓骨骨膜紧密相贴,这些解剖结构的特点,是腓总神经发生卡压的形态学基础。

在窝至腓管这一段行径的腓总神经,容易受各种复杂外来应力的损伤而发生卡压。

根据本组资料及复习有关文献,对常见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分析如下:1.因体位关系局部反复受损,当膝关节长时间过度屈曲时,股二头肌腱处于紧张状态,腓肠肌收缩,对腓总神经挤压而产生麻痹。

2.踝关节急剧内翻位扭伤,腓骨长肌及其下的腓总神经都受到突然的牵张而受损,同时受损的腓骨长肌纤维弓的充血、水肿、局部结缔组织增生等均可导致腓总神经卡压。

3.直接因素有:石膏或小夹板使用不当,局部赘生物顶压,腓骨上段及胫骨平台骨折断端与血肿压迫等。

4.下肢牵引不当:患肢过度外旋,腓骨头处直接卡压在牵引支具上,加之观察不及时、不仔细亦可发生卡压症状。

5.其它因素:腓肠肌外侧头种籽骨,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股二头肌腱鞘囊肿,外侧半月板囊肿等占位性病变,深筋膜破损发生腓肠肌疝时,也会压迫腓总神经。

经实验发现,当神经受压达3.33kPa ,2h 和66.5kPa ,1h ,均有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

神经可发生功能性变化,受压在2h 之内其变化可逆转。

说明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的压力,可以造成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但这是可逆的变化,只要解除压迫,神经功能尚可恢复正常。

因患肢重量恒定,所以神经受压损伤程度与受压时间呈正比。

因此,早期发现,及时解除压迫因素,神经功能可以完全恢复。

本组病例均发现较早,故治疗效果满意。

如神经长时间受压不能解除,则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即Wallerian 变性。

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腓肠神经卡压综合征

腓肠神经卡压综合征

腓肠神经卡压综合征发病机制病因学腓肠神经在下肢⾛⾏的全程中随处都存在潜在的卡压可能。

常见病因是神经或周围组织的外伤性损害。

腓⾻⾻折、踝关节外侧反复扭伤、跟⾻⾻折或第5跖⾻基底部⾻折、占位性病变和跟腱的慢性炎症,都可以引起腓肠神经卡压。

病理⽣理腓肠神经的内侧⽀起源于坐⾻神经的胫后⽀【瑞麟:坐⾻神经在腘窝上⽅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通常位于筋膜下。

腓肠内侧⽪神经司⼩腿后外侧和近侧半的感觉。

腓肠神经的外侧⽀起源于坐⾻神经的腓总神经分⽀,它⾏经⽪下,位于内侧⽀的外侧,起⾃腓⾻头,司⼩腿外侧⾯及近侧1/3的感觉。

内、外侧两个分⽀于⼩腿下1/3处交汇形成腓肠总神经。

该神经⾏于跟腱外侧缘,邻近⼩隐静脉。

在踝关节上2 cm处,腓肠神经发出分⽀⾄跟⾻外侧⾯,另⼀⽀经常穿过浅筋膜与腓浅神经外侧⽀汇合。

汇合后的神经⾛⾏于腓⾻肌腱鞘下⽅,在踝关节⽔平⾛⾏于⽪下,然后⾄第5跖⾻基底结节,司第5⾜趾外侧和第4趾蹼间隙的感觉。

通常情况下80%以上的⼈神经⾛⾏⼀致。

神经压迫可以出现于腓肠神经⾛⾏的任何区域。

腓肠神经内侧深⽀穿过筋膜与外侧⽀汇合的纤维管被称为腓浅腱膜(superficial sural aponeurosis),它可对神经造成压迫。

占位性病变可发⽣在神经⾛⾏的任何部位。

踝关节或第5跖⾻既往的创伤可形成瘢痕组织或⾻痂,这些组织对神经造成的压迫⽐筋膜卡压所致的神经压迫更常见。

瑞麟备注【1-P12】:腓肠神经是⼀条表浅的感觉神经,由外侧和内侧腓肠神经在⼩腿远端1/3处汇合⽽成。

外侧腓肠神经起⾃腓总神经,内侧腓肠神经起⾃胫神经腓⾻头近端处。

这⼀“总”腓肠神经⾛⾏始于⼩腿后部的中线,然后逐渐偏外侧下⾏。

远端分⽀有多种变异,发出2⽀或3⽀跟外侧⽀,有时还在⾜部腓⾻肌腱远端分叉。

腓肠神经是最常⽤的神经移植供体和活检来源。

诊断病史和体格检查患者通常诉腓肠神经⽪肤分布区域有刺痛或⽪肤异常感。

患者常有近期外伤或慢性踝关节扭伤史。

这些症状通常会因活动加重。

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

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

况; 指导患者建立健康 的生活方式 , 注意休息 , 保 持规 律生 活 , 格 避 孕 1年 , 理饮 食 ; 不 适 随 严 合 有 时就诊 。
3 小 结
C P实 施 D A 介 入 治疗 , 明显 创 伤 和 副 反 S S 无 应, 又能 保 全 患 者 子 宫 及 生 育 能 力 。做 好 必 要 的
每 周复 查 1次 血 l 3 一HC G水 平 直 至 正 常 , 1 每 ~2
[] 国静 , 3唐 何冬仙 . 子宫动静脉瘘栓塞术的护理 [ . J 护理与康复 , ]
2 0 , ( )5 3 0 7 6 8 :5 .
[] 4 盛招云 . 乳腺癌术后下肢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 成[] 护 J.
伤4 , 例 右侧损伤 8 ; 例 损伤原因: 手术误伤 2 , 例 手 术卧位不当损伤 2 , 例 石膏卡压伤 2 下肢支具压 例, 伤 2 牵引针损伤 1 , 例, 例 注射损伤 2例 , 约束带压 伤1 ; 例 均有 明显的腓总 神经损伤症状 , 患侧小 腿 酸 胀乏力, 小腿外侧皮肤麻木异样感 , 1 3 第 - 趾背侧 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 踝关节不能背伸, 足下垂 , 肌 电图检查示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退 ; 例予保守 治 8 疗( 采用 热疗 、 理疗 、 刺 、 用 神经 营 养药 、 针 使 高压 氧 治疗 )去除致 伤 因素 , , 3例行 神经 松解 术 , 1例行 神 经 吻合术 。 12 结 果 所有 患 者 随访 1 2月 , 均 6 。8 . ~1 平 月 例 保守 治疗 及 3例 行 神 经松 解 术 患 者 复查 患 肢 感
周 B超 检查 , 解 子 宫前 峡 部 包 块 变 化 和 吸 收 情 了
有低热 , 最高不超过 3 .℃ , 7 8 予加强皮肤护理 , 嘱

毫火针为主治疗腓总神经损伤1例

毫火针为主治疗腓总神经损伤1例

毫火针为主治疗腓总神经损伤1例发布时间:2021-07-22T15:44:00.7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作者:王文燕[导读]王文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100089)摘要: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的主要分支之一,可分为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返神经三个终末支。

其绕行于腓骨颈处位置表浅,循行长故常可因撞击、压迫、牵拉等原因而致神经损伤,表现为小腿感觉功能障碍,踝关节不能背伸及外翻,足下垂,行走困难甚至肌肉萎缩等症状。

但目前尚未发现行之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和药物。

笔者在临床跟师学习过程中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黄石玺主任运用毫火针为主治疗腓总神经损伤1例疗效显著,故报道如下。

关键词:腓总神经损伤;火针;医案丁某,男,20岁,2016年10月初诊。

2016年4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自测体温达40℃,遂就诊于当地医院于予消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

一月后患者左小腿疼痛呈进行性加重,伴咳嗽,无咳痰,无下肢肿胀,无麻木,遂就诊于吉大三院骨科,行下肢核磁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止痛药(具体不详)治疗后疼痛有所减轻。

同年7月患者由于外出南方旅游后出现左足下垂(无外伤史),踝关节不能背伸,行走受限,呈跨域步态,无疼痛,就诊于吉大三院等多家医院,查肌电图示:腓总神经卡压(具体不详),诊断为左腓总神经损伤,建议其行神经松解术,但患者希望保守治疗,拒绝手术。

8月患者就诊于协和医院,查神经彩超示:腓总神经弥漫性增粗(具体不详),考虑为病毒感染所致,建议予甲钴胺、维生素B1、B12等营养神经支持治疗,但症状改善不明显。

2016年10月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针灸科。

患者就诊时,自诉左下肢无力,无疼痛,踝关节不能背伸,伸趾活动困难,并呈足下垂畸形,行走时需佩戴提足矫形器,无皮肤感觉异常,纳眠可,二便调。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查体:一般情况可,左足下垂,足背屈困难,左胫前肌明显萎缩,下肢及足部皮肤感觉未见明显减退。

针刀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机理及临床操作

针刀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机理及临床操作

针刀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机理及临床操作(荐读)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受到卡压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损伤症候群。

其被卡压的部位最常发生在腓管处。

针刀闭合性手术可以取代西医开放性手术治疗该病,具体针刀治疗方法详见下文内容。

腓管是指腓骨长肌纤维与腓骨颈所形成的骨纤维管道,长度约27mm,腓管入口为腓骨长肌起始部及腘筋膜,一般均为腱性筋膜。

腓管的出口可为腱性纤维,可为肌肉,也可为腱肌联合。

在腓管内,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骨膜紧贴在一起。

腓总神经的走形与腓管的关系(一)病因病理针刀医学研究发现,腓总神经卡压是由于下肢小腿部受到外伤或慢性劳损后导致小腿部受到异常的应力,从而引起股二头肌腱、腓骨长肌肌腱在腓骨头的弓弦结合部的应力集中,人体为了代偿这种异常的应力,则会通过粘连、瘢痕及挛缩进行自我修复、自我代偿,当这种修复在人体可代偿范围内时,下肢部异常应力被有效分解,则不产生临床表现,当这种修复代偿超过人体可承受范围时,则形成以针刀松解腓管(6)针刀操作(图)①第1支针刀切开腓管后部的卡压点在腓骨头颈交界的后方点定位,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腓骨纵轴呈45°角,与腓总神经走行方向一致,按四步进针刀规程进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直达腓骨头颈交界骨面,针刀向前下方纵疏横剥3刀,范围0.5cm。

②第2支针刀切开腓管前部的卡压点在腓骨头颈交界的前方点定位,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腓骨纵轴呈45°角,与腓总神经走行方向一致,按四步进针刀规程进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直达腓骨头颈交界骨面,针刀向前下方纵疏横剥3刀,范围0.5cm。

③术毕,拔出针刀,局部压迫止血3分钟后,创可贴覆盖针眼。

按:过去,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对局部体位压迫所致的病人,也可行局部封闭治疗。

但是封闭治疗并未彻底解除神经的压迫,复发率高,而手术治疗后,因其手术瘢痕的影响,对已解除压迫的神经形成二次粘连,导致疾病复发。

Dejerine-Sottas病(1例报道和文献复习)

Dejerine-Sottas病(1例报道和文献复习)

Dejerine-Sottas病(1例报道和文献复习)丰岩清;刘卫彬;陈子怡;国宁;陈曦;文建明;黄帆;梁秀玲【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06(32)6【摘要】目的探讨Dejerine-Sottas病(Dejerine-Sottas disease,DSD)的临床、病理和电生理特点.方法报道了1例DSD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和电生理表现,并对该病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DSD患者在婴儿期发病,运动发育迟缓.双下肢无力进行性进展,四肢远端对称性肌萎缩,并渐向肢体近端扩展.四肢末端深浅感觉障碍,腱反射普遍减弱或消失.患者有马蹄内翻足、垂腕和爪形指,可扪及粗大的尺神经.双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引不出,感觉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进行腓肠神经活检,组织学检查显示大部分区域髓鞘脱失.电镜示部分髓鞘塌陷卷曲,胶原增生,并有轴索变性,基底膜有轮状增厚,可见洋葱球样结构,部分洋葱球样结构的中心轴索变薄或消失.结论本例DSD的诊断明确.DSD是一种罕见的运动感觉神经病,确定诊断需要详细的临床病史和体检,并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活检.【总页数】4页(P555-558)【作者】丰岩清;刘卫彬;陈子怡;国宁;陈曦;文建明;黄帆;梁秀玲【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ICU,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4【相关文献】1.急性间歇性卟啉病伴糖尿病酮症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陈晖;罗娜;孙晓芳;闫彩凤;张真稳2.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王庞;倪磊;郑丽叶3.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刘凯奇;秘营昌;李大鹏;白洁;井丽萍;卞寿庚;王建祥4.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刘凯奇;秘营昌;李大鹏;白洁;井丽萍;卞寿庚;王建祥5.来那度胺二线治疗老年多中心型Castleman病长期缓解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汤杨明;石仁州;蓝梅;李学军;温宗华;陆晓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腓总神经及其分支卡压3例报道并附文献复习
摘要:腓总神经其走形与膝关节关系密切,由于腓总神经又有多个分支,造成
腓总神经容易卡压,症状不典型者感觉障碍较轻,容易漏诊,查体中大都有腓骨
紊乱,在临床治疗中通过松动胫腓上下联合解决腓总神经受压,同时在“骨正筋柔”的指导下,筋骨并重,通过手法调整,可恢复神经通路,解除神经卡压。

现将近
期诊治过的该疾病进行报道并附文献复习,为该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腓总神经;腓骨;腓总神经分支;关节松动术;姿势性损伤
1临床资料:
例1男,28岁,IT工作者,2019年11月12日因左足前外侧疼痛不适,跑步
后加重2年就诊,过去无外伤或膜痛史。

体检:左踝和背屈肌力4级,主动或被动
牵拉左小腿外侧呈放射痛到小腿远端,下肢无肌萎缩,轴移实验(-),麦氏征(-),Tinel征未引出,胫腓上联合压痛,腓骨长肌触及紧张肌束,腓骨头后移明显,松解紧张的筋膜,松动腓骨,患者自述症状完全消失,行走跑跳均恢复正常。

例2男,45岁,患者自述开车时感到右足外侧皮肤剌痛1年,休息后缓解。

曾行针灸推拿治疗无效,查体:左踝背屈肌力2级,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肌肉
萎缩,右足背动脉搏动存在。

右小腿前侧皮肤营养不良,直腿抬高试验(-),无坐骨神经痛的体征。

轴移实验(-)腓骨后缘触及一腱鞘囊肿,腓骨颈部肌纤维高张力,右腓肠肌外侧头压痛明显。

自述因信奉道教,长年打坐修行盘腿屈膝,诊断:右侧腓总神经卡压。

行关节松动术加功能训练,症状消失,回访未复发。

例3女,56岁,因右踝外侧疼痛不适一年就诊,走路跑跳后加重。

查体:踝
关节前抽屉试验(+),自述一年前崴脚,考虑踝关节滑膜挤压,行踝关节关节
囊松解,效果不佳,第二次在腓骨长短肌交界处找到高张力点,并且向外踝放射,患者自述和平时痛感一致,松动腓骨头,余下症状消失。

2文献复习及讨论
2.1.神经走形及主要分支
腓总神经属坐骨神经分支, 在臀部位于坐骨神经外侧。

在膝部腓总神经则穿越
腓肠肌外侧头肌腱的后面, 此处大多与腓肠肌外侧头籽骨毗邻, 位置相对表浅, 若有外来压力, 则与腓肠肌外侧头籽骨共同作用, 损伤腓总神经;其继续下行则进入股二
头肌腱和腓肠肌腱腱性部分外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并在此处与膝关节纤维性关节
囊相贴, 相对固定, 前后正好投影于股骨外髁和胫骨外侧髁后侧向后之突起处, 对外来压力非常敏感。

腓总神经继续下行即沿腓骨头后面向外前绕过腓骨颈, 与腓骨
颈之骨膜紧密贴连, 再通过狭窄的肌腓骨上管进入小腿, 最后分为腓浅神经、腓深
神经、关节支和皮支[1]。

由于腓总神经的走形特殊,容易受到卡压。

2.1.1腓肠神经
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附近发出腓肠外侧皮神经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吻合成腓肠
神经,支配小腿外侧面的皮肤,足背和小趾,在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总神经进入
腓管前就已经分出。

在外踝及跟骨间容易受到卡压,另外在外踝后缘上3cm处腓
肠神经易受反复牵拉造成损伤,表现为外踝部、足背和小趾外侧皮肤感觉减退。

2.1.2腓深神经
穿行于胫骨前肌和长伸肌之间,支配小腿伸肌和第一二趾背皮肤,受损多表
现为一二趾间疼痛,常被当作第二跖骨头疲劳骨折。

卡压点常见于伸肌支持带,
多因踝部扭伤、跑跳训练后足背水肿、鞋袜压迫造成压迫。

2.1.3腓浅神经
在腓骨长短肌肉与趾长伸肌之间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筋膜至皮下,支
配小腿外侧面至足背除第一二趾噗间和小趾外侧皮肤感觉。

2.1.4在腓管上方分出膝关节支
支配膝关节韧带和胫腓关节,61.4%的膝返神经来源于腓总神经,35.7%来自腓
深神经,2.9%来自腓浅神经[2].临床中膝关节外侧的不适排除膝关节结构的问题,
有可能来自膝关节分支的卡压。

向前突出的骨组织也可挤压膝关节支, 使病人产
生膝关节外侧不适感[3]。

2.2损伤解剖生理分析
2.1腘窝外侧沟特殊结构
腘窝外侧沟的内缘为股二头肌肌腱,后缘是腓肠肌外侧头,外侧缘是髂胫束
移行部。

腓总神经行走于这三者围成的致密的沟内。

当膝关节长期过度屈曲及其
他不正当受力使股二头肌、髂胫束和腓肠肌张力过高,可对腓总神经挤压而产生
麻痹。

另外在膝部的籽骨中除髌骨外尚有一小豆骨附着于腓肠肌肌腱及膝关节后
侧韧带,小豆骨的出现率约为10%~ 30%,[1]腓肠肌外籽骨压迫可使患膝呈渐进性
膝后疼痛加重并向小腿放散,患肢酸沉疼无力、跛行、行走困难,以上楼爬坡时为重。

患膝检查:无红肿,膝后压痛以腓肠肌外侧头为中心并向小腿中部放散,患肢皮
肤感觉及皮温正常[4].
2.2腓管
腓总神经从坐骨神经发出后,紧贴腘窝外侧沟进入腓管(主要为腓骨长肌起
始部纤维与股骨颈部所形成的骨纤维隧道)腓总神经在腓骨头颈交界部的后外侧
穿行,开始与腓骨骨膜相贴,并发出分支,Kopell等[5]将此称为腓骨长肌纤维拱,
长度约为1.0cm, 因而可看作是相对致密狭长的隧道, 腓总神经就是通过腓管进入
小腿并在该处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骨长肌紧张,腓骨上段骨赘均可使腓
管相对容积减小,压迫腓总神经。

当足弓全力内翻时,排骨长肌则绷紧,排总神经
即被纤维弓卡压闭[6]。

有文献报道足内翻扭伤致腓总神经受牵拉暴力而损伤[7],
出现小腿肌肉麻痹。

2.3腓骨是易卡压区域
腓骨是大腿肌肉和小腿肌肉韧带附着区。

而腓总神经走形于这些肌肉是组成
的通道,并且穿肌肉筋膜至皮下,肌群的不平衡或炎症充血可腓总神经和分支收
到机械压迫或化学刺激。

检查可见腓骨的紊乱和相应肌群中存在激惹点,在神经
出口按压可有放射痛,腓总神经紧贴腓骨颈穿行,且腓总神经在外侧沟起始部的
横径与其在腓骨颈部将进入腓管时的横径相比明显要小。

前者为4.4± 0.8(2.9~
6.4)mm,而后者为6.1±0.7(4.6~ 8.6)mm[2]。

且腓骨颈位置表浅,腓骨头、颈处受
到应力如踝关节扭伤、翘二郎腿、易使腓总神经及其分支卡压[8]。

3总结
腓总神经在膝关节上下区域行走时位置表浅, 且与周围组织相对固定, 加之神
经周围又有坚硬的骨性组织等原因, 故更易受到伤害。

腓总神经与腓骨骨膜紧贴
是卡压发生的解剖学基础。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症有内在性和外在性二种致病因素[9]。

内在性如姿势不当,长期屈膝劳作、长期翘二郎腿或由于膝踝过度屈伸如长时间行走、登山、上楼,
导致腓骨长肌等与神经挤压。

外在性因素如强力踝关节内翻扭伤、局部占位性病
变(腓骨上端肿瘤、外侧半月板囊肿)、医源性损伤如石膏小夹板使用不当[10]。

查体腓骨颈压痛(+),Tinel症(+),早期体征不明显,仅有小腿外侧酸胀麻木
感, 行走、疲劳及受凉后明显, 逐渐出现小腿乏力, 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 踝关节背伸及足外翻无力临床容易当成膝、踝、腰椎间盘突出等造成误诊。

参考文献
[1]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811.
[2]尹望平,陈琳,陈德松.腓总神经卡压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中华骨科杂
志,1998(08):27-29
[3]沈雷,宁文虎,刘富,张晓明,刘文庆.腓骨上端测量及其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01):5-6
[4]李志强,谢宜印,桑梅芳,胡喜霞,张玉芳.腓肠肌外侧头籽骨滑囊炎21例[J].中国骨伤,1999(02):81-82
[5]KopellHP, ThompsonWAL.Peripheralentrapamentneuropathiesofthe lowerextremity.NewEngJMed1960;14 (1) :56
[6]张庆文,薛怀宝.踝关节外伤性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J].实用骨科杂
志,2013,19(06):570-57
[7]关国发,张志鹏,闫冰.姿势性腓总神经卡压综合症[J].伤残医学杂志,2005(02):28.
[8]傅廷友,修先伦,赵晓莉,张春明.外源性压迫致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3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07):1358-1359.
[9]佘永华,向林,江楠,罗德艳,赵磊,马振超.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02):3-4
[10]李军.下肢骨折外固定不当致腓总神经损伤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5):69-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