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教案 酬赠诗四首

合集下载

《酬赠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酬赠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10酬赠诗四首生命旅行的真谛一个胆小如鼠的骑士将要进行一次远途旅行,于是他竭力准备好应付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带了一把剑和一副盔甲为的是对付他遇到的敌手,一大瓶药膏为防太阳晒伤皮肤或毒藤刮伤皮肤,一把斧子用来砍柴火,一顶帐篷,一条毯子,锅和盘以及喂马的草料。

他出发了,——叮叮,口当口当,咕咕,咯咯,似乎一座移动的废物堆。

他来到一座破木桥的中间,桥板突然塌陷,他和他的马都坠入河中,淹死了。

临死前那一刻,他很懊悔,他忘了带一个救生筏。

微感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赏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

爱之,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赏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赏读:千里长堤,是由于一个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的。

用来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读: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欢乐之后才欢乐。

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一、作者视窗《节妇吟》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代表作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今河南洛阳人。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

《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

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全唐诗》存其诗两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世称“柳河东”。

酬赠诗四首教学设计粤教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酬赠诗四首教学设计粤教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酬赠诗四首》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二中学曾育林【教学设想】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 必然积极地主动地面对教材,在不脱离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及学生的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

合理整合教材,这是新课标赋予每个老师的新要求。

本课共有四首酬赠诗,一堂课难以完成四首诗的教学,必须对有所取舍,重新安排。

仔细研读文本及课后思考探究题,发现《节妇吟》与《近试上张籍水部》以及课后附录的张籍的《酬朱庆馀》在写作手法上有相似之处:运用女子形象比兴,因此可以安排在一起讲。

而《酬乐天频梦微之》和《与浩初上人同看ft寄京华亲故》两首诗,前一首是记梦诗,后一首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张籍、朱庆馀的诗用的手法不一样。

这两首诗,要么另开一堂课,要么让学生课后自行赏析。

授课过程中,第一首重点讲,第二首可以让学生按前一首诗的鉴赏方法自行赏析,有前两首诗作基础,第三首诗则可迎刃而解。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人在酬赠诗中表达思想情感委婉含蓄的风格2.体味传统比兴手法在酬赠诗中的运用,学会欣赏同类型诗歌。

【教学重难点】酬赠诗中用比兴的手法体现出的委婉含蓄的风格【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梁祝》故事中梁ft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祝多次向梁暗示自己是女儿身,但梁就是没有明白过来。

这个故事向今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古代男女之间表达情感时喜欢含蓄委婉。

不仅在男女关系上,在君臣、上下级、师生、朋友之间表达情感意向时也是如此。

二、赏析《节妇吟》与《酬朱庆馀》(一)诗中提到了哪几个人?君、妾、良人(二)从题解诗,化诗为文诗歌的题目就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会传达很多重要的信息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节妇形象?(这是一个爱情三角故事,刻画了一位多情但又对丈夫忠贞不渝的节妇形象。

)(三)知人论世,把握主题诗中的“节妇”(妾)、“君”、“良人”分别指谁?(张籍、李师道、皇帝)作者借节妇的形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政治态度?(支持朝廷,反对藩镇)(四)运用知识,分析技巧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兴)在答表现手法时,有同学答“借代”、有同学答“象征”、有同学答“暗示”,有同学答“比兴”、有同学答“比喻”,当时我只解释了象征与借代不准确,象征有一个意义升华、拔高的过程,由“实物”到“虚”的意义或精神,如梅花(实物)象征人的高洁品质(意义、精神);借代是用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这个事物,比如说某个女同学眼睛大,我们称呼她“大眼睛”。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10《酬赠诗四首》教案3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10《酬赠诗四首》教案3

2.10《酬赠诗四首》教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酬赠诗四首》内容:学习《酬赠诗四首》里的《节妇吟》、《酬乐天频梦微之》、《近试上张籍水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四首诗歌。

要点:一、学习《节妇吟》张籍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壮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

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

一些不得志的官员和文人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为此写过《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张籍在此点上与韩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张统一,反对分裂。

此诗便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作。

2、基本解读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主旨)全诗分两个层次。

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

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

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

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

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

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

“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

《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

原创精品教案酬赠诗四首

原创精品教案酬赠诗四首

原创精品教案酬赠诗四首第一篇:原创精品教案酬赠诗四首《酬赠诗四首》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简要地说出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4、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法】合作探究(“读-译-思-辩-仿”模式)【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

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

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说起酬赠诗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就属此类。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板书】酬赠诗:诗人赠送酬答之作特点: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二、方法指导1、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

2、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

3、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大致可以分三步走。

一是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处在某种情境中,想要表达某种情感,尽量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是反复揣摩诗的题目、重要的词语及结尾的诗句,以此帮助自己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三是考虑诗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把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可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与一般诗不同或高明的地方。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分类鉴赏酬赠诗四首feng公开课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分类鉴赏酬赠诗四首feng公开课

先齐读诗文,然后自由朗读两遍。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下面,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这个故事吧!
一些网友阅读这首诗而生发的感慨:
示例一: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在错的 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叹息;在错的时间, 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示例二:你爱我,我也爱你,只是我已经有老公 了,名花有主了,只能伤心地和你说BYE BYE! 同学们,这些看似精辟的见解,准确吗?
小结
1、此诗以诗代简,比兴手法的运用, 委婉含蓄,曲折表达诗人不便说明的婉 拒之意。 2、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 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 割据,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
1、要知人象,能研读出比兴 之外的深意。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 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 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wo1)堕(duo4)髻,耳中 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 担捋lǚ髭zi1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 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 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 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 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 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lián颇有须;盈盈公 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语文选修第10课《酬赠诗四首》精品课件

语文选修第10课《酬赠诗四首》精品课件

总结酬赠诗
思想内容: A.表深情 B .表谢意 C .表心志;D. 表干谒 特点:
表达含蓄,委婉曲折 。 鉴赏要点: 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2、研究题目,发掘弦外之音 3、读懂书面之言,把握内在含义。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 海畔尖山似剑铓, • 秋来处处割愁肠。
• 若为化得身千亿,
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对话,用了比兴 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 安的心情。并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 希望。
•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 《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 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 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 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表层意义: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 绝。——深层内涵:拒绝李师道的邀请,同时暗
示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贞、对藩镇的反对和维护国家统
一的政治志向和节操。)
艺术手法:比喻手法,暗示手法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 洞房昨夜停红烛 , • 待晓堂前拜舅姑 。 • 妆罢低声问夫婿, •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籍水部
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2021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1、能够简要地说出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4、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

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

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说起酬赠诗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就属此类。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二、推进新课:1、酬赠诗:诗人赠送酬答之作2、特点: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3、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

4、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

三、学习课文(一)学习《节妇吟》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教学案)第二单元 10、酬赠诗四首 近试上张籍水部 Word版含解析教案

(教学案)第二单元 10、酬赠诗四首 近试上张籍水部 Word版含解析教案

课堂实录之?近视张籍水部?教学设计及现场实录〔黑色字体是教学设计,主要是课件展示,红色字体是现场实录〕一、齐读屏幕上这首诗〔开门见山,连导入都省略了。

〕闺意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读罢问学生:字面上有不懂的地方吗?课堂现场:生1:停和待是什么意思?别的同学小声:停,熄灭。

待,等待。

我肯定了他们的答复。

生2:妆罢是什么意思?有的同学说事卸妆完后,有的同学说是化装好了。

一个同学主动站起来答复:妆罢是化装好了的意思,因为前一句是等待天亮到堂前拜公婆,当然需要化装。

我肯定了他的答复并介绍了古时新媳妇拜公婆的习俗。

生3: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有同学答复:画眉就是画眉毛。

但对“入时无〞没人能理解。

见没别的同学提问,展示注释。

展示注释:舅姑:这里指公婆。

入时无:合不合时尚呢?二、再齐读后问:此诗何意?生5:洞房昨天晚上熄灭了红色的蜡烛,等待天亮到堂上拜见公婆。

化装完了低声问丈夫,我画的眉毛的深浅合不合时尚。

意思表达很清楚,我表扬了学生,但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学生没能指出来,我启发地问:此诗突出了主人公的什么心理呢?学生能答复:紧张。

但还是没有学生能说出前面同学不妥之处,我只好点了出来:停的意思应该是停放的意思,古人不是有“洞房花烛夜〞花烛夜之说吗?而且这样解释更能表达新媳妇的的紧张心理。

总结性展示:昨夜洞房里停放着红烛,等着天亮要到堂前去拜见公公婆婆,化装完后低声问夫婿:“我的眉毛画得浓淡合时宜不?〞此诗描写了新媳妇见公婆之前的紧张心理,觉都没睡好,化装也不知道该如何才好。

〔关于停的含义,上午上课时,我没注意课件里解释的是“停放〞,也没有学生指出,后来是一个听课的英语老师指出来,当时想要是课堂上能有学生指出来就好了。

下午换班上课时有意启发了一下,结果学生还是没有能发现,时间关系我只好自己点了出来。

课后仍感到遗憾。

〕三、师过渡性话语:然而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题目,请翻开教材p42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酬赠诗四首》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简要地说出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4、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法】合作探究(“读-译-思-辩-仿”模式)【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

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

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说起酬赠诗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就属此类。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板书】酬赠诗:诗人赠送酬答之作特点: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二、方法指导1、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

2、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

3、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大致可以分三步走。

一是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处在某种情境中,想要表达某种情感,尽量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是反复揣摩诗的题目、重要的词语及结尾的诗句,以此帮助自己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三是考虑诗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把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可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与一般诗不同或高明的地方。

其实这三步在实际运用中很难分开,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三、鉴赏《节妇吟》(一)整体感知[读、译]1、首先请大家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请科代表领读)2、请预习小组展示预习成果——生字词的注音。

3、介绍作家张籍;解题(什么是“节妇”?)。

4、学生对照注释看原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指出来,教师点拨、答疑。

[译]※讲述张籍的“尴尬”:应运李师道,就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而拒绝,则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于是有了《节妇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全诗分两个层次。

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

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

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

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

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

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

“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

《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

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

“知君”句上接“缠绵意”,“事夫”句上接“妾家”句,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

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

“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

※意读,请学生根据原诗,以他三人称的口吻分两段讲述这个故事1 接珠一个已婚妇女遇到一个对自己有意的男子,两人先是以目传情,接着那个男子就送给这个妇女一对明珠,尽管坚持不收,但拗不过男子的真诚,感到却之不恭,最后还是收下了,并珍藏在内衣里。

2 还珠这个妇女自从珍藏这对明珠之后,总是感到心神不宁,她经受不了内心矛盾折磨的痛苦,最后决定把这对明珠还给那个男子,向他表明:“自己家门显赫,丈夫威猛,尽管也明白你的用心,但我早已决心与自己丈夫白头到老,现在把明珠送还给你,我内心也很痛苦,真恨为什么没在出嫁前认识你。

”教师最后展示故事梗要:一个男子,热烈地恋爱着一个已结婚的女人.因而赠送她两颗明珠。

这个女人对这个男子也有爱情,但她不能离弃她的丈夫。

对这个矛盾,她就作出了这样的处理。

把明珠收下,“系在红罗襦”,是表示接受了他的爱情。

终于又把明珠还给他,是表示自己既已结婚,就不应当背弃丈夫,改适他人。

※情读,并讨论如下:1、诗中的节妇和那个“君”分别喻指谁?“珠”是又喻指什么?(明确:分别指诗人张籍自己和对方李司空师道。

“珠”喻指李司空对给张籍的招揽。

)2 、为什么要“接珠”然后又要“还珠”呢?(明确:“接珠”表示对李师道好意的领会,“还珠”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先“接”后“还”既达到了最后拒绝的目的,又没有因此而得罪对方。

)3 诗中给足对方面子的话有哪些?(明确:“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知君用心如日月”“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二)合作探究[思]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深刻把握本诗的情感脉络,我们需要在诗句之间加上一些关联词。

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A、、结合关联词,对照原文,分析句中所蕴涵的情感。

进而分析主人公情感上的矛盾。

(具体结合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对“君”的埋怨——对“君”的感激——为“良人”自豪——对“君”的感激——对“良人”的忠贞——对拒绝“君”一事感到遗憾、哀伤。

)矛盾:“我”应该忠于“良人”,但是我也感激于“君”对我付出的真情。

面对矛盾、痛苦,渴望别对方所理解。

B、这种写法的好处:(教师提示)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他可以体谅我;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

C、那么,这位女主人公在拒绝第三者的追求时,她给出了哪些理由呢?请你结合诗句回答。

何不相逢未嫁时?(我已出嫁,要守节。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我的丈夫也很优秀。

)D、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它写的是一个守节的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

可是,回头一看,作者张籍!张籍分明是位男性,为什么要在诗中把自己写成一个女子呢?而且,他的第三者又是谁呢?我们可以结合资料信息和课本注释来思考一下。

这不是一首情诗,而是作者借以拒绝藩镇首领李师道的明志之作。

即,张籍婉言拒绝了李师道的邀请。

E、从刚才的结论可以看出,原来我们刚才所谓读懂的只是表现的东西,只是这首诗的一张皮!那么,下面我们结合这个认识重新来看这首诗,看看这表层内容与实质内容之间是怎样对应的?主人公:妾——张籍第三者:君——李师道“我”丈夫:良人——皇帝(国家、国家的统一)<适当点拨>理由:节妇之节——臣子之节 <适当点拨>(表层意义: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

——深层内涵:张籍对藩镇首领李师道的邀请的委婉谢绝。

)F、这种委婉的写法从表现手法上看叫做什么啊?比喻G、好了,到这里,我们算是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那么,谁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用语巧妙,拒绝别人却让别人比较乐于接受。

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而委婉。

(三)质疑问难[辩]经历了读——译——思三个环节,下面我们可以来个反刍,重新阅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辩]Q1:你觉得诗中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真的符合女性之“节”吗?从情感上讲,她对这位第三者的求爱到底持怎样一个态度?最初有些不节,比如把第三者送的明珠系在自己的衣服上。

这说明她在情感上是喜欢这位第三者的。

但是,最后,理智还是让她拒绝了这位第三者。

可是还珠之际泪水滑落也说明她在情感上是喜欢这位第三者的。

Q2:进一步来说,张籍在拒绝藩镇首领李师道的时候,为什么要这么说?难道他内心深处也乐于去做李师道的幕僚吗?明确: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对韩愈等所主张的国家统一思想是绝对赞同的,他对李师道的态度也是明确的——厌恶。

但是,从课本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师道当时势力很强,可谓炙手可热。

而且从历史上我们也知道中唐以后,国家积贫积弱,藩镇割据非常严重。

因此,就算是再不情愿,为了不至于让李师道发火,他还是在诗中努力地去讨好李师道。

所以在“资料信息”中,黄周星评论说“徒令千载之下,增才人无限悲感”。

(简要解释资料信息)(四)拓展延伸:[仿]1、结合这首诗,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学会说“不”。

(任选一个情境,写400字小作文。

)情境一、假设,有一位异性多次向你表白他(她)的心迹,并且渴望你能够接受他(她)的超越一般友谊的请求。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你不能(无法)接受他(她)。

那么你该怎么跟他(她)讲呢?(前提是既不能亵渎对方的真挚情感,也不要给对方任何一点机会。

)情境二、假如,有一天你爸妈都因为工作而不能给你做饭,你只能自己动手。

而学校马上就要考试了,作业特别多。

这天傍晚,你刚刚从家里赶回来,你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来了,他(她)兴致勃勃地拿来一本漫画,打算和你分享。

这个时候,你该怎样和他(她)说不呢?四、鉴赏《近试上张水部》1、齐读,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

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主旨)2、自由读,分析字词3、《近试上张水部》赏析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

“停”,点放,让红烛点燃,通夜不灭。

次句“待晓堂前拜舅姑”。

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以待天明。

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

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

※背景简介,展示基本解读文字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

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

“停”,点放,让红烛点燃,通夜不灭。

次句“待晓堂前拜舅姑”。

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以待天明。

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

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

※意读讨论如下:1 、诗中的新娘、夫婿、舅姑分别代指谁?(明确:分别指诗人朱庆余自己和对方张籍以及考官。

)2 、考试、应试作文在诗中又是用什么来比喻的?(明确:考试用“拜舅姑”来比喻,应试作文用“画眉”来比喻。

)3 张籍是怎样回答朱庆余的?展示如下:酬朱庆余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