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效学评价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上)

药学评价是基础 基础不牢 大楼要倒 药效评价是前提 没有药效 进行不了 毒性评价是核心 安全没保证 临床不敢用 临床评价是关键 临床有效 开发成功
二 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概述
新药非临床药效学研究——主要药效学试验
研究与新药防治作用有关的药理效应,是新药非临 床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
目的:
确定受试药物有无疗效
• 寻找并发现新药后,就要根据新药评价的内容逐一进行研究。 根据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确定该完成哪些内容的实验 研究。新药评价的内容可按学科来分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 具体要求来分。
新药评价按学科分
1. 药学评价 2. 临床前药理学评价 3. 临床前毒理学评价 4. 临床药理学评价
药学评价主要内容
病的治疗作用有相关性。
药效学模型需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 模型对标准药物有敏感的剂量依赖性特征。 ➢ 受试物在模型中表现出的药效作用能与其临床的治疗作用
相关联。 ➢ 模型应该有选择性,即受试物在模型中的治疗指征与对其
它指征的作用有明显区别,阳性数据可以反映其对病人的 治疗作用。
实验模型
体外试验:考察药物对酶、受体、细胞、组织、病原体等的直 接作用,为体内试验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重复实验时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在各次重复中使条件尽量 前后一致,严防干扰因素对各批实验的影响。
应控制的干扰因素包括: 1)动物:品系、性别、体重、年龄、饲料、饲养环境; 2)药物:批号、剂量、溶解度、稳定性、注射容量、注射速度、 酸碱度、温度、保存条件; 3)仪器:灵敏度、精确度、零点飘移、电压稳定性及操作熟练 程度; 4)环境:室温、气压、湿度、季节,甚至实验的上午或下午、 动物的群养和独养也影响实验结果。
品。 ➢ 不同给药途径对受试物的要求不一样。
新药临床前评价教程(药理与毒理学评价部分)

新药临床前评价教程(药理与毒理学评价部分)新药临床前评价是新药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通过对新药的药理和毒理学评价,全面了解新药的作用机制、药效和毒性,为后续临床试验和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药理学评价主要包括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而毒理学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与发育毒性、肿瘤毒性、遗传毒性等内容。
下面将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介绍新药临床前药理与毒理学评价方法。
一、药理学评价1.药效学评价药效学评价是评价新药的药物作用机制和药效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慢性实验、转基因动物实验等。
其中,转基因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过程,对评价新药的药效具有重要意义。
2.药代动力学评价药代动力学评价是评价新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对指导新药的给药方案和药物浓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方法包括动物药代动力学实验、体外细胞实验、体外酶动力学实验等。
二、毒理学评价1.急性毒性评价急性毒性评价是评价新药在短期内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常用的方法包括LD50实验、急性毒性试验、致死毒性试验等。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LD50值是衡量急性毒性的重要指标,要求对新药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确保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
2.亚急性毒性评价亚急性毒性评价是评价新药在较长时间内连续给药后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
常用的方法包括亚急性毒性试验、体外毒性实验、饲料添加试验等。
通过对新药进行亚急性毒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新药的潜在毒性作用,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重要依据。
3.慢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是评价新药在长期连续给药后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
常用的方法包括慢性毒性试验、长期持续给药试验、病理解剖分析等。
慢性毒性评价是确保新药在长期临床应用中不会对患者产生慢性毒性作用的重要手段。
4.生殖与发育毒性评价生殖与发育毒性评价是评价新药对生殖系统和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下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下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即为在新药开发前期,对于药物的药效学特性进行评估和验证的过程。
药效学评价是新药开发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旨在确定药物的药理学效应、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信息,为进一步的临床评价和上市申请提供科学依据。
药效学评价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在体外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膜通透性、药物-蛋白结合等的研究。
在体内实验中,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价药物的药理学效应。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物动力学特性,以及药物对目标组织或器官的作用。
在药效学评价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猪和猴等。
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其对动物行为、生理、生化和组织学等方面的影响,可以初步判断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和潜在的毒副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体外和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分析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和代谢产物,以及药物的半衰期和排泄途径等信息。
药效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并评估药物治疗潜力和安全性。
通过了解药物对靶标的亲和性、选择性、反应活性等特征,可以确定药物的作用机制,从而指导药物的优化设计和治疗策略。
同时,药效学评价还可以评估药物对非靶标的影响,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药效学评价中,通常还会进行药物效力和安全性的研究。
药物效力实验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药物对疾病模型的影响,从而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安全性实验则通过观察药物对动物器官和组织的不良反应,评估药物的毒副作用。
总之,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是新药开发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一系列的体外和体内实验,可以评估药物的药理学效应、作用机制、效力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信息,为进一步的临床评价和上市申请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药效学评价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优化药物设计和治疗策略,提高新药的研发成功率和临床应用水平。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下)

裸小鼠-突变系 主要生物学特性: 先天性胸腺发育缺陷 无被毛 细胞功能缺失 主要用于免疫学、肿瘤学研究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白化大鼠-封闭群 主要生物学特性: 对疾病抵抗力较强 自发性肿瘤的发病率较低 对性激素敏感性高 广泛用于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如高血压、镇痛抗炎、 内分泌、药物依赖性等实验
短毛豚鼠 主要生物学特性 豚鼠嗅觉、听觉较发达 不能合成维生素 豚鼠易引发速发性变态反应 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抗病能力较差 应用于过敏反应、皮肤刺激试验、平喘、镇咳、 局部麻醉药等研究
新西兰兔 生物学特性 听觉和嗅觉灵敏 性成熟期因品种而异 对致热物质敏感 主要用于心血管病、热源、消化道炎症等实验
比格犬 国际上标准实验用犬。 性情温顺、易于驯服和抓捕 抗病能力强 遗传性能稳定,对实验反应一致。 常用于高血压、条件反射、消化系统、脑血管病等实验
猕猴 生物学特性
大脑发达 生理生殖与人非常接近
易感某些人类传染病 常用于药物依赖性、疫苗、行为科学和神经生理等实验
. 动物的预筛
大部分动物只要选用符合实验动物管理要求的动物就行。但 有些药理实验还必须首先将这些动物进行过筛,即预筛。选 择在一定药理反应指标内的动物,以免因个体差异太大而影 响结果的评判,然后进行随机分组试验。
如观察药物对小鼠游泳、学习记忆和抗癫痫药的转棒试验等, 都应先进行预筛。类似的还有镇痛试验用小鼠;镇咳试验用 豚鼠进行电刺激嗽时约有%的豚鼠可对刺激无反应或不能发 生复制反应,这些动物也应弃去;利尿药与抗慢性肾衰药试 验用大鼠也需预筛,测定无蛋白尿者方可入选使用。
. 性别的选择
临床前药效学试验通常用雌雄各半动物。
但不少药效学试验需用雄性动物:如抗癫痫药的癫痫模型动物;抗动 脉粥样硬化药和调血脂药的实验动物;精神药药效试验的动物;抗血 小板聚集药常用雄性兔和大鼠,以避免雌性动物的性周期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抗凝血药最好用雄性动物;中毒性心肌炎在体模型用雄性大 鼠。
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评价

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评价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药效学评价是指通过实验和观察,评估新药在生物体内的药物效应和药物反应,并推断其作用机制和潜力的过程。
药效学评价的目的是确定新药的疗效、副作用和安全性,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将介绍药效学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药效学评价需要确定合适的实验模型和动物。
根据新药的用途和疾病模型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研究。
例如,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可以选择小鼠或大鼠作为动物模型,对于癌症的研究,可以选择小鼠或小鼠的肿瘤模型。
实验动物应该与人类有类似的生理和病理特征,以便更好地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次,药效学评价需要确定合适的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给药途径和剂量要求。
有些药物需要口服,有些则需要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
给药途径的选择和剂量的确定应该根据药物的特性、预期的药效和安全性进行考虑。
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能够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减少动物模型的损伤。
然后,药效学评价需要进行药物效应的测定和观察。
药物效应的测定和观察应该包括目标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例如,对于抗癌药物的研究,可以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和生存率的改变等指标。
同时,还可以检测药物对正常组织的影响,例如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变化。
药物效应的测定和观察需要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最后,药效学评价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根据实验结果,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和解释。
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包括统计学分析、图表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
同时,还可以结合前期的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药理学等研究结果,综合评估新药的作用机制和潜力。
总结起来,药效学评价是新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和观察,评估新药在生物体内的药物效应和药物反应,并推断其作用机制和潜力。
药效学评价需要确定合适的实验模型和动物,选择合适的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进行药物效应的测定和观察,以及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临床应用中的药物疗效评估

临床应用中的药物疗效评估药物疗效评估是临床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主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临床决策依据。
本文将从疗效评估的概念、评估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疗效评估的概念药物疗效评估是指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它主要包括药物的疗效、安全性、适应症和应用指导等方面,旨在为医生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选择用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疗效评估还可以为患者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疗效评估的方法药物疗效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试验、药效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等。
其中,临床试验是最为常见的评估方法之一。
它通常按照一定的设计方案,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效学研究则是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等手段,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而实践经验则是医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积累的治疗经验,可以为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三、影响药物疗效评估的因素药物疗效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执行水平,包括样本选择的合理性、随机对照的严谨性以及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科学性。
其次是药物的适应症和使用范围,不同的病种和患者群体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此外,医生的专业水平和经验也会影响疗效评估的结果。
对于同一种药物,不同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四、药物疗效评估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药物疗效评估将会不断完善和拓展。
首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会更加严谨和科学。
其次,药效学研究将会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子影响途径。
此外,药物疗效评估将会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征,选择最为适合其的药物。
此外,药物疗效评估的结果将会更加系统化和标准化,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总之,药物疗效评估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如何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如何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是评价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药效学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评估其对疾病的疗效以及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药物的药效评价方法、疗效评价和副作用评价等方面,介绍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如何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一、药物的药效评价方法1. 体外实验方法体外实验是药效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激酶活性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研究药物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这些实验可以提供药物的靶点亲和力、药物与分子的相互作用情况等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价提供基础。
2. 动物实验方法通过动物实验,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以及对病理过程的干预效果。
常用的动物实验方法包括动物毒性实验、动物模型疗效评价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及早发现药物的潜在毒性和副作用,并提供药物治疗效果的初步评价。
3. 临床实验方法临床实验是评价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临床实验可以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盲法等方法,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和评价。
临床实验的结果直接反映了药物在人体中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情况,是药物上市前必不可少的评价指标。
二、药物的疗效评价药物的疗效评价是药物药效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药物的疗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治疗效果的疗效评价治疗效果是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临床试验可以通过测定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常见的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疗效率、生活质量评分等。
2. 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是评估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药物对病情的影响,可以确定最佳治疗剂量,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 药物的时间反应关系药物的时间反应关系是评估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内药物对病情的影响,可以了解药物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等,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药物药物临床评价指标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药物药物临床评价指标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药物临床评价指标医疗保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民众提供了医疗费用的报销和补偿。
在医疗保险范围内,药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医疗保险药品的质量和临床疗效,药物临床评价指标被提出并广泛应用。
本文将围绕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药物临床评价指标展开论述。
一、药效学指标药效学指标是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疗效是指药物治疗疾病的能力,常用的药效学指标包括疗效率、治愈率、有效率和病情缓解率等。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在申报和审批时需要提供相关的药效学指标数据,以确保其治疗效果明确、有效可靠。
二、安全性指标药物的安全性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需要经过严格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包括药理学试验、毒理学试验、安全性评估等。
常用的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药品的不良反应风险和安全性。
三、药代动力学指标药代动力学指标是衡量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重要指标。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和药效的持续时间。
一般常用的药代动力学指标包括生物利用度、半衰期、清除率等。
四、生物等效性指标生物等效性指标是评估不同制剂之间或同一制剂不同批次之间药物效果的指标。
对于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而言,保证不同生产企业的同一种药品达到相同的疗效,是保证药品质量和疗效的重要要求。
生物等效性研究需要进行相应的体内和体外实验,常用的指标包括Cmax、AUC、Tmax等。
五、经济性指标经济性指标是评价药物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在选取时需要考虑其经济性,并通过相关指标评价药物的成本效益。
常见的经济性指标包括药品价格、费用效果比、社会总成本等。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药物临床评价指标,旨在确保药品的质量和疗效,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这些指标涉及到药理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结合临床实践和大数据分析来进行评价和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疗效的评价绪论临床治疗研究的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了科学性的临床疗效考核方法•大量临床试验的结果开始用于指导临床医师的医疗实践, 循证医学的发展•随着大量新的防治手段的出现,对治疗的安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评价的内容:•药物•手术•预防措施•治疗方案(如肿瘤化疗)•特定形式的治疗单元的评价(如冠心病监护病房的作用)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性•循证医学询证医学简介•定义: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基本思想:任何临床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数据。
证据是基石询证医学与产生的背景传统医学与询证医学的区别询证医学与临床药效学评价•证据:按质量与可靠程度分为5级•证据分级,推荐分级对临床治疗设想进行检验的重要性•临床治疗本身的复杂性–许多疾病产生的机理并未完全了解,多病因共同作用–治疗措施本身可以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作用–人体疾病的复杂性:轻重、病程、并发症、药物间的作用•避免下结论时的主观性临床疗效评价设计的原则(1)①明确的研究目的和检验假设②确定疗效考核指标及具有临床意义的最小疗效③明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④正确设立对照组和进行随机化分组⑤由②计算出需要研究的病例数临床疗效评价设计的原则(2)⑥制订干预措施、步骤、时间、中止治疗原则⑦采用盲法原则⑧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⑨对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最重要的是对照组的设立和采用随机化分组的原则临床疗效评价基本设计方案:•临床试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历史对照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交叉对照研究–序贯试验临床疗效评价的三大要素设立对照随机分组盲法评定设立对照组的重要性•治疗后所产生的病情变化,不仅仅是所给治疗的特异性作用结果,还可能包含:–疾病的自行缓解–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临床疗效评价的目的•识别所考核治疗措施本身的特异性治疗作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治疗组以外,另行设立一个同样受到关注的对照组,并给予安慰剂,最后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确定新的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或安全性理想的对照组•除了未接受所考核的治疗措施外,其病情特点和预后因素,以及同时接受的其它治疗措施均应与治疗组病例相同,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应均衡可比对照组的设立方法(1)•根据对照组患者所接受治疗内容•根据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时间关系•根据对照组来源的不同对照组所接受的治疗•空白对照:对照组不给任何处理•安慰剂对照•标准对照(“阳性对照”)安慰剂对照•安慰剂:不含活性成分的制剂–确定受试药物的“ 真实” 或” 绝对” 疗效与不良反应–适用于病情较轻•对是否采用药物治疗尚有争议•研究周期较短、在规定的观察期内病情不致恶化•采用安慰剂不会带来不良后果的病人。
–病情较重的可采用(试验药+常规治疗)与(安慰剂+常规治疗)标准对照•“阳性对照”–与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效果肯定的标准疗法作比较–旨在考核新药在疗效或安全性方面是否等同或优于已经为临床所采用的有效药物非随机分组的平行对照试验•分组–由主管研究的医师决定,或–根据病人或病人家属是否愿意接受某种治疗•优点:容易被医师和病人所接受,依从性较高•缺点:难以保证各组间结果比较的合理性随机分组的平行对照试验RCT (1)•随机化分组:使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衡可比•所有的研究对象有完全等同的机会被分配到治疗组或对照组中去•各种已知的或未知的可能影响所考核结果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和并发症等)也被机会均等地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中。
随机分组的平行对照试验(2)•最高论证强度,最真实地反映所研究药物的临床疗效•缺点:在具体实施时有一定难度,对伦理学的要求更高前后对照研究验和交叉对照试验(Crossover design)•同一组病人先后接受两种不同的治疗•以其中一种治疗为对照比较两种治疗结果的差别洗脱期(Washout period)•在前后两个治疗阶段之间,需要根据前一阶段所用药物的半衰期5-7倍的时间停止给药,然后开始第二阶段的治疗•目的:使第一阶段的作用不致于影响第二阶段交叉对照试验•两组受试者使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措施,然后互相交换处理措施。
•消除顺序对疗效可能产生的影响•随机交叉对照试验: 随机方法决定谁先接受治疗组或对照组措施•两阶段之间应有一个洗脱期优点•可比性较好–每例研究对象先后接受治疗组或对照组治疗,消除了不同个体间的差异•适用于慢性稳定或复发性疾病,如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研究对象的人数可减少一半缺点•应用病种范围受限•需要有一个洗脱期•每一病例的研究期延长一倍–不能避免病情和观察指标的自然波动–病人的依从性容易受到影响–每阶段治疗期的长度受到限制•中途退出治疗者结果不能分析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比较同一组病人用药前后指标的变化,根据变化程度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前提:如果不给这些病人以有效的治疗药物,其病情(指标)将保持稳定不变•实际上缺乏真正的对照,不能如实评价所研究药物的效果。
随机化分组随机化分组•使每一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使各种预后因素(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均匀地分布于各研究组,从而达到各组均衡可比的目的。
随机化应符合下列原则:•医生和病人不能事先知道或决定病人将被分配到哪一组接受治疗•医生和病人都不能从上一个病人已经进入的组别推测出下一个病人将分配到哪一组根据日期、病房等分组不是真正的随机化分组方法方法:•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简单随机化•研究对象直接进行随机化分组•随机数字表、掷硬币等缺点:•如果受试病例数较少,则各组病人数会出现不平衡现象,各组也可能不均衡区组随机化•优点:各组研究对象数量相等–事先规定一定大小的区组,区组内各组病例数相等–在随机分配过程中任一时刻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数保持相对平衡,两组相差人数不会超过每一区组人数的一半方法:分层随机化•根据已知对研究结果有影响的因素,事先设立若干个层次,然后在各层内进行随机化分组。
•目的:减少这些因素在各研究组中分布的不平衡,从而识别出治疗的真实作用。
•如:出血性和梗阻性脑卒中、按中心分层盲法原则临床试验可以在四个水平上设盲•研究者•病人•负责病人治疗的医师•负责结果评定的研究人员非盲(开放的)临床试验•患者、临床医师和研究者都知道病人接受治疗的具体内容•外科手术、评定某些生活方式的改变•缺点–容易产生观察性偏倚–分配在对照组的患者依从性不佳单盲临床试验(1)•研究对象(病人)被盲•优点–避免来自研究对象的偏倚–有利于试验的安全性单盲临床试验(2)•缺点–不可避免临床医师在考核疗效时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偏倚。
•疗效考核尽可能采用盲法或客观指标双盲临床试验•受试的病人•目的:减少观察性偏倚生物治疗新热点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肿瘤治疗发展趋势•多学科综合治疗;•生物治疗成为必要的手段之一;•靶向治疗成为生物治疗的新热点。
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细胞生物学上的差异,采用封闭受体、抑制血管生成、阻断信号传导通路等方法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凋亡。
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是指“针对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传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治疗手段”;•其作用靶点可以是细胞表面的生长因子受体或细胞内信号传导通道中重要的酶或蛋白质;•广义的分子靶点则包括参与肿瘤细胞分化、周期、凋亡、迁移、浸润、淋巴转移、全身转移等过程的、从DNA 到蛋白/酶水平的任何亚细胞分子。
肿瘤研究的深入•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途径•肿瘤细胞内部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肿瘤微环境改变的影响影响癌细胞的生存的因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网络决定癌细胞增殖或死亡。
•癌细胞增殖或死亡与否又受诸如DNA损伤、肿瘤微环境和应急信号等影响。
•干细胞类似特性的癌细胞亚群在启动肿瘤发生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理想的靶向肿瘤的候选药•能特异性靶向肿瘤组织,最好能主动寻找到原发灶及转移灶;•不影响正常组织及正常细胞;•既能杀灭肿瘤细胞,也能杀灭肿瘤干细胞;•能进入肿瘤组织内部;•无免疫障碍;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细胞受体•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血管生成分子靶向药物的分类按药物分子大小分类:1、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作用机理:药物作用于细胞膜外,与生长因子竞争结合受体,阻断信号传导。
Rituximab Trastuzumab Gemtuzumab ozogamicin AlemtuzumzbMabthera Herceptin Mylotarg Campath美罗华赫赛汀麦罗塔坎帕斯2、小分子化合物类作用机理:药物作用于细胞膜内,抑制酪氨酸激酶磷酸化,阻断信号传导。
Imatinib Gefitinib Bevacizumb CetuximabGlivec Iressa Arastin Erbitux格列卫易瑞沙阿瓦斯汀埃比特斯分子靶向药物的分类按药物作用靶点和性质分类:•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ressa、Tarceva•抗EGFR的单抗:Erbitux•抗HER-2的单抗:Herceptin•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liv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Avastin•抗CD20的单抗:Mebthera•IGFR-1激酶抑制剂:NVP-AEW541•mTOR激酶抑制剂:CCI-779•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其他分子靶向药物的特点•具有非细胞毒性和靶向性;•具有调节作用和细胞稳定性作用;•临床研究中不一定非达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和最大耐受剂量(MTD);•毒性的作用范围和临床表现与细胞毒性(cytotoxic)药物有很大的区别;•与常规治疗(化疗、放疗)合用有更好的效果等等。
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EGFR的单抗•抗HER-2的单抗•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抗CD20的单抗•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机制:竞争性结合于细胞表面的EGFR-TK催化区域Mg-ATP结合位点上,截断EGFR生成信号传递至细胞内,从而遏制细胞的异常增生和转移。
–临床疗效:Iressa:适用于铂类、泰素帝等化疗失败的NSCLC。
客观缓解率12-18%维持有效时间 3.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 6.5-7.6个月Tarceva:单药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NSCLC。
中位生存期 6.7个月–副作用:Iressa—皮疹、腹泻、间质性肺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rbB 家族成员之一。
•EGFR由细胞外区、跨膜区和细胞内区构成,通过细胞外区结合配体(如EGF、TGF-α和HBEGF)而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