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分型
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

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在临床上,心绞痛的分型命名曾多达十余种。
目前,根据此病的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临床医生逐渐趋向于将心绞痛分为3个类型,即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那么,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都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心绞痛类型1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患者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比较稳定,斑块的表面较为光滑,没有出现溃疡、裂缝、出血和血栓,而且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也相对固定。
此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2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患者冠状动脉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发生破裂、溃疡、出血或形成血栓(为一种富含血小板的灰白色血栓),从而使冠状动脉出现了不完全阻塞或过度收缩。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加用钙离子拮抗剂来控制临床症状,但病情稳定后即应停用。
3变异型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冠状动脉因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的功能失调而发生了痉挛。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可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在密切监测下使用肝素。
此外,此型心绞痛患者也可选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进行治疗,但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
心绞痛常见药物1.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人全身的动脉、静脉和冠状动脉,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的需氧量,增加心肌的血流量。
因此,此类药物适合各型心绞痛患者在病情的发作期和缓解期使用,是一类最重要的抗心绞痛药物。
冠心病心绞痛分型诊断标准

冠心病心绞痛分型诊断标准摘要:I.冠心病心绞痛分型诊断标准A.劳累性心绞痛1.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2.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3.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B.非劳累性心绞痛1.卧位型心绞痛2.变异型心绞痛3.梗塞后心绞痛4.混合型心绞痛正文: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根据病程和症状的不同,冠心病心绞痛可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诊断标准。
一、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是冠心病心绞痛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的心绞痛。
根据病程的不同,劳累性心绞痛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一个月以内。
此类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少,症状较轻,多在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
2.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一个月以上。
患者在同等程度的劳累下,发作心绞痛的次数、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基本稳定。
3.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在病程中,同等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二、非劳累性心绞痛非劳累性心绞痛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或睡眠中出现的心绞痛。
根据诱发因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非劳累性心绞痛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卧位型心绞痛:患者在卧位时出现心绞痛,通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可能与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有关。
2.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在心肌缺血的基础上,出现暂时性的ST 段抬高或T 波倒置,通常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
3.梗塞后心绞痛:患者在心肌梗塞后出现心绞痛,通常与梗塞部位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
4.混合型心绞痛:患者同时具有劳累性心绞痛和非劳累性心绞痛的特点,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性有关。
综上所述,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程、症状、诱发因素和体征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心绞痛

式及服药的顺应性
常用改善心绞痛预后药物简介
1.抗血小板药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3.降脂药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用药选择
1.一般原则 控制劳力型心绞痛症状的主要治 疗原则,应是降低心肌耗氧量 增加心肌供血
⑴降低心肌耗氧:ß-阻滞剂是首选药物 ⑵增加缺血心肌的供血:硝酸酯类加钙离子
⑼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两类药物均有效联合应 用更佳
⑽ ß-阻滞剂劳力心绞痛首选,钙离子拮抗剂自发性 心绞痛首选
3.联合治疗ß-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盐类
ß-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联用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⑴ ß-阻滞剂加强心痛定及其他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 抗剂疗效⑵中重度心功能衰竭,房室传导阻滞,窦 缓时避免两者合用或谨慎开始应用房室传导阻滞时: 长效心痛定加ß-阻滞剂⑶心痛定与长效硝酸盐连用 不是理想的联用方式两者均扩张血管(引起反射性 心率增快)
现在流行心绞痛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变 异型
不稳定心绞痛危险分层
最重要的指标是心绞痛类型和发作的持续时 间①恶化劳力型伴48小时内反复发作的患者 最重要,②静息心①绞痛发作时ST段压低并且 持续时间大于20分钟③当左心室射血分数 《40%,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明显降低,猝 死发生率增加。④心绞痛发作时并发急性左 心功能衰竭,二尖瓣反流或低血压
⑸抑郁性病,性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夜梦,疲乏 者避免使用ß-阻滞剂
⑹中重度心衰ß-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应慎用 ⑺不稳定型心绞痛初始治疗用ß-阻滞剂加硝酸盐避
免用心痛定所导致的反射性心率增快,(可能加重 心绞痛)长效心痛定加ß-阻滞剂可能有效; ⑻伴高血压心绞痛,ß-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都可 取
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高血压病或陈旧心梗亦用) 5.若心绞痛症状未控制可加用一种长效硝酸盐制剂以使剂量呈现不对称
心绞痛ppt

初发、恶化劳力型、≤1mm 无静息时发作
持续时间
< 20min
肌钙蛋白 T或I
正常
A:1个月内出现 的静息心绞痛,但 48小时无发作者
B:梗死后心绞痛
>1mm
< 20min
正常或 轻度 升高
A: 48小时内反 >1mm 复发作静息心绞痛,
B:梗死后心绞痛
>
升高
20min
注:EF <40%、左心衰、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属高危险组
(一)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表现
症状:部位--胸骨中上段后,放散至左肩、臂内侧、颈肩等 性质--压迫感、紧缩感、烧灼感、濒死感 持续时间--多为3-5分钟,频度数天至数周 缓解方式--停止活动,含服硝酸甘油 诱发因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当时等
体征:发作时心率快、血压高、焦虑不安、皮肤冷、出 汗、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奔马律、交替脉
—钙阻滞剂(硝苯地平、地尔硫卓、氨氯地平等) 减量、停服;与硝酸酯类药合用,其中硝苯地平可与 受体阻滞剂服;维拉帕迷、地尔硫卓不宜和受体阻滞剂用
—调脂药(主要是他汀类、贝特类) ▪ 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和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他汀类—TC与LDL-C↑;贝特类—TG↑; ▪ 联合治疗(贝特类+胆酸隔置剂或胆酸隔置剂+烟酸)—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
1、临床特点(不同于稳定型):
▪原为稳定型心绞痛,近1个月内发作频繁, 硝酸酯类药物效果差。 ▪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较轻的负荷诱发 ▪休息状态下发作,ST段抬高 ▪继发性因素—贫血、感染、甲亢、心律失常
2、我国临床危险度分层
组别
低危 险组 中危 险组
高危 险组
心绞痛类型
发作时ST↓ 幅度
—抗血小板药
长期小剂量阿司匹林: 50-100mg Qd Po (3)预后:取决于病变程度、部位、侧枝循环、心功能
心绞痛如何分型

心绞痛如何分型
(一)稳定型心绞痛分劳力型心绞痛和非劳力型心绞痛。
在3个月内,它的诱因、次数、持续时间无大变化。
1、劳力型心绞痛:劳动可诱发的心绞痛。
2、非劳力型心绞痛:情绪、精神紧张时发生的心绞痛。
(二)不稳定型的心绞痛它发生心肌梗塞或心性猝死的危险性明显
大于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还可分为:
1、进行性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在原来稳定型心绞痛的基础上,
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甚至休息时亦发作,口含硝酸甘油不易缓解。
2、初发型心绞痛:在近日内开始发作,逐渐加重。
3、中间综合征:在24小时内心绞痛反复发作,常持续15小时以上,诱
因不清,休息时发作,服硝酸甘油无效,血清酶正常或稍高。
4、自发型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痉挛而致,多在静息状态而发病。
5、卧位性心绞痛:平卧时由静脉回心血量增多,使心腔容积及心肌耗
氧量增加,心收缩功能减弱时易发生。
此外,还有变异型心绞痛和心
肌梗死后心绞痛。
心绞痛的临床用药

心肌作用:选择性阻滞细胞膜上慢Ca2+ 通道,干扰 Ca2+ 内流,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降低心 肌作功和耗氧量。
此外,缺氧心肌易发生去极化,增加Ca2+ 的进入,而Ca2+又能激活细胞内一些消耗ATP 的酶活性。ATP 的消耗使得本来已缺氧细胞 中的能量储存进一步耗竭,因而对缺氧更为 敏感。动物实验表明,Ca2+拮抗剂能对抗Ca2+ 通过上述机理造成的心肌损伤,减少并发的 心律失常和可能发生的心梗范围。 抗交感神经作用:交感神经释放递质过程中, 必须有Ca2+进入神经末梢。Ca2+通道阻滞药维 拉帕米和硫氮唑酮能阻滞Ca2+ 进入神经末梢, 抑制交感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故具有 抗交感作用,在心肌缺血中可发挥有利影响。
心绞痛的临床用药
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 一.定义: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是冠状动脉供血 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和缺氧 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阵发性 胸骨后及心前区疼痛,并可放射至左上 肢。疼痛是由缺血、缺氧代谢产物乳酸、 丙酮酸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所引起。
硝酸甘油使用注意: 置密闭棕色瓶,存效期6个月 失效: 无疗效 无头胀感 舌下无麻剌感或烧灼感 发作前数min用药效果最好 患者取半卧位效果更佳(但可能头晕) 出现诱因应预防给药
药物相互作用
合用抗高血压药物可加重降压作用 阿司匹林可降低硝酸甘油在肝内的清除 静脉使用硝酸甘油可减弱肝素的抗凝作 用 合用乙酰半胱氨酸可提高其疗效:其耐 受性与巯基的消耗有关
不良反应和防治
心血管系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力 衰竭、外周血管病恶化(受体作用占优 势)等;突然停药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 或心绞痛发作;心率减慢,射血延长,心 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硝酸酯类可对抗。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 代谢系统:低血糖(特别是应用胰岛素患 者)
心绞痛的分型、治疗及鉴别诊断

心绞痛的预防与自我管理方法
1
良好的生活方式
如:戒烟、健康饮食等。
药物治疗
2
使用缓解血管痉挛并能改善预后的药物。
3
定期纵向随访
加强对个体的定期随诊、健康教育及咨 询服务。
• 心电图一般显示出ST段改变,也可不增高。 • 运动负荷试验实验可诱发心肌缺血,表现为
ST段压低或增高。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体格检查
包括血压、脉搏、心脏和呼吸系统的检查等。
血液检查
利用血液检查判断体内脂肪、胆固醇含量是否异常 等。
医疗影像检查
例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利用检查患者的心脏 和血管以提供前期诊断的参考信息。
心绞痛的分型、治疗及鉴 别诊断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临床类型,具有发作性的特点,可表现为胸痛或不适、 气促等一系列症状。了解其分型,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至关重要。
心绞痛的定义与概述
1、定义
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 缺血而引起的胸骨后胸部疼 痛,常伴有一系列心内科的 病变。
2、概述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型 冠心病的症状之一,是心肌 缺血的重要表现之一。
3
贫血
心绞痛的发生还与贫血程度相关,当机 体长期缺氧导致的贫血严重时,会导致 心脏缺氧,引发心绞痛。
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临床症状
• 突然压迫和重量感在胸部中心位置出现。 • 持续时间从几秒钟到数分钟不等。 • 心前区疼痛或不适,向上延伸到颈和下巴。
体征
• 心肌对应区域的心音变柔和,听诊心尖处可 闻及舒张期第三心音。
肌钙蛋白等生化检查
用于判断是否存在心脏肌肉组织损伤
解痉、扩血管、降压、降脂等方面的 药物治疗。
抗心绞痛药

混合型心 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初发型、恶 化型和自发性心绞痛
卧位型、变异型、
自发性 中间综合征和梗 心绞痛 死后心绞痛
与心肌耗氧量无明显关系, 安静状态、重、长,不易被 硝酸甘油缓解
三、心绞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心肌收縮力 心率
心室壁张力
耗氧
供氧
(与室内压和容积呈正比) 心绞痛
动静脉氧分压差 心肌组织血流分布
✓ 促进侧支循环开放,迫使血流从输送血管经侧 支循环进入缺血区,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
心肌局部缺血时 输 送 血 管
阻 力 血 管
非缺血区
缺血区
给硝酸甘油后
非缺血区
缺血区
(2)药理作用和机制
c. 降低左室充盈压,增加心内膜供血,改善左室顺 应性
✓ 扩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 ✓ ↓LVEDP,↓ LVEDV, 心室壁肌张力降低; ✓ 降低心室内,降低心肌耗氧量 扩张静脉(作用较强)——减少回心血量,减
轻心脏前负荷
扩张动脉—— 降低射血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 (舒血管致BP下降,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2)药理作用和机制
b.扩张冠脉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
✓ 选择性舒张较大的心外膜输送血管,尤其在冠 状动脉痉挛时更为明显,而对阻力血管的舒张 作用弱;
抗心绞痛药
心绞痛
一、定义
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剧 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综合征,其典型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 并向左上肢放射。
二、心绞痛分型
稳定型、初发型和恶化型
由劳累、情绪波动
劳累型
或其他增加心肌耗 氧量的因素所诱发,
心绞痛
休息或舌下含服硝
酸甘油可缓解
3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绞痛。心绞痛发作一定在劳动的当时,而非在劳动之后。
4
(2)初发型心绞痛:指劳力性心绞痛初次发作,病程在1个 月以内。有过稳定型心绞痛病史的患者已有数月不发生心 绞痛,现再次发生心绞痛而时间未到1个月,也可列入本 型。 (3)恶化型心绞痛:原为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在3个月内心 绞痛的频率、程度、时限、诱发因素经常变动且进行性恶 化。
1
2、自发性心绞痛: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 同劳力性心绞痛相比,其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 并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无心肌酶检查改变。心电图常 出现某些暂时的ST段压低或T波改变。它可单独发生或与劳 力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2
(二)根据心绞痛自然病程分型 1、稳定型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SAP):是指 劳力性心绞痛病程稳定一个月以上; 2、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
9
(4)卧位性心绞痛:指患者在卧位、安静状态下引起心绞痛发作。传 统的观点将卧位心绞痛列为自发性心绞痛的一种类型,认为其发生 与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多诱发左心衰竭有关,因而是应用洋地黄类药 物的适应证。目前对卧位心绞痛有重新认识:不同心功能状态下(心 功能正常、舒张功能障碍及左心功能不全),卧位性心绞痛的发作均 是由于心肌耗氧量增加,并非心肌供血量减少所致。因此,卧位性 心绞痛应属劳力性心绞痛范畴,并应与自发性心绞痛区别,治疗上 亦有其独特性。
。
10
(5) 中间综合征(intermediate syndrome):亦称冠状
动脉功能不全(coronary insufficiency)。指心肌缺血
引起的心绞痛发作历时较长,达30min到1小时以上,
发作常在休息时或睡眠中发生,但心电图、放射性核素 和血清学检查无心肌坏死的表现。本型疼痛其性质是介 于心绞痛与心肌梗塞之间,常是心肌梗塞的前奏。
。
11
三、混合性心绞痛:即劳力性心绞痛与自发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患者既可在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发生心绞痛,亦可在心肌耗氧量无明 显增加时发生心绞痛。此类患者往往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基础上发 生不稳定血栓,导致冠状动脉周期性血流减少,原因可能与血小板 附壁血栓不断形成与脱落以及冠状动脉痉挛有关。
12
13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变异型心绞痛:临床表现与卧位型心绞痛相似,但发作时心电图 示有关导联ST段抬高,与之相对应的导联则ST段压低。由于冠状动 脉主要分支痉挛而导致心肌穿壁性缺血,易并发AMI或猝死。
(2)单纯型自发性心绞痛:临床表现与变异型心绞痛类似,但发作时
心电图示ST段压低,表现为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缺血发作与下述因 素可能有关:冠状动脉主支或其小分支痉挛,但伴有丰富的侧支循
(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 1. 劳力性心绞痛:因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 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经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 后,疼痛常迅速消失。 劳力性心绞痛可分为三类: (1)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以内; (2)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病程稳定且在1个月以上; (3)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 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6
二、自发性心绞痛:其疼痛发生系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而与心肌 耗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疼痛程度较重,时限较长,不易为含化硝 酸甘油所缓解。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 性心绞痛伪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 现,可单独发生或与劳力性心绞痛合并存在。有以下几种特殊类型:
5
(4)卧位性心绞痛:指患者在卧位、安静状态下引起心绞痛发作。传 统的观点将卧位心绞痛列为自发性心绞痛的一种类型,认为其发生 与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多诱发左心衰竭有关,因而是应用洋地黄类药 物的适应证。目前对卧位心绞痛有重新认识:不同心功能状态下(心 功能正常、舒张功能障碍及左心功能不全),卧位性心绞痛的发作均 是由于心肌耗氧量增加,并非心肌供血量减少所致。因此,卧位性 心绞痛应属劳力性心绞痛范畴,并应与自发性心绞痛区别,治疗上 亦有其独特性。
包括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
痛(包括变异性心绞痛)。
3
(三)常用心绞痛分型: 一、劳力性心绞痛 其特点是疼痛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足 以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消
失。包括:
(1)稳定型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以上而病情稳定不 变者,其心绞痛阈值固定,在一定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下可重复引起
环,未导致心肌穿壁性缺血,故心电图仅表现为ST段压低。
8
(3)梗死后心绞痛:指AMI发生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 痛。除已梗死的心肌发生坏死外,一部分尚未坏死的心
肌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下又发生疼痛。发作与下述因素可
能有关: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存在有严重残余狭窄或伴有 斑块破裂、不稳定性血栓、血管痉挛及侧支循环建立不 足等,易发生心肌梗死区扩展或在近期内再发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