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饮食民俗

合集下载

《民俗旅游学》教案——第三章 饮食民俗与旅游

《民俗旅游学》教案——第三章 饮食民俗与旅游

第三章饮食民俗与旅游(第4次课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饮食及其民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饮食习俗以及外国的饮食习惯学习饮食民俗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旅游者的饮食习俗,以此为契机,发挥饮食业在旅游业中的应有地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饮食民俗的形成(难);饮食民俗的种类(重)三、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讨论、案例、课堂提问、PPT演示四、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饮食民俗概述;中国特色民族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旅游开发。

2、教学设计【背景分析】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2013年1月,习近平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此后,习近平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对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确要求。

【课程思政内容】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不同的文化品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主要包括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特征,中国饮食民俗、中国传统食品与传统烹调特色、中国传统食礼等内容。

通过学习该类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注重科学饮食,提升自身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通过饮食民俗的讲解和当今社会不良饮食现象,培养学生培养节约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2.通过袁隆平院士培育杂家水稻的感人事迹及其他典型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信念。

第一节饮食民俗概述一、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 饮食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第三章 饮食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 饮食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 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由自然环境、文化交 流、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所决定。
特征
• 区域性 • 差异性 • 丰富性 • 民族性
3.1 饮食民俗概述
3.1.3 饮食结构和类型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 生活中一日三餐的 主食、菜肴和饮料
的配制方式。
1)美国的饮食民俗 2)加拿大的饮食民俗 3)巴西的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3.5.3 欧洲国家饮食民俗
1)英国的饮食民俗 2)法国的饮食民俗 3)德国的饮食民俗 4)意大利的饮食民俗 5)俄罗斯的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3.5.4 非洲国家饮食民俗
1)埃及的饮食民俗 2)南非的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3.5.5 大洋洲国家饮食民俗
1)澳大利亚的饮食民俗 2)新西兰的饮食民俗
2)澳门饮食民俗
3)台湾的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3.5.1 亚洲国家饮食民俗
1)日本的饮食 民俗
2)韩国的饮食 民俗
3)蒙古的饮食 民俗
4)东南亚六国 的饮食民俗
5)印度的饮食 民俗
6)越南的饮食 民俗
7)巴基斯坦的 饮食民俗
8)哈萨克斯坦 的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3.5.2 美洲国家饮食民俗
8)羌族的饮 食民俗
9)苗族的饮 食民俗
10)藏族的 饮食民俗
11)彝族的 饮食民俗
12)京族的 饮食民俗
3.3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3.3.4 中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1)土家族的 饮食民俗
2)黎族的饮 食民俗
3)畲族的饮 食民俗
3.4 中国港澳台地区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由中国的环 境、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信仰诸 多方面因素所决定。
二、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 自然环境、物产——地域性 (水稻,小麦,青稞)
❖ 文化传统——传承性 (同一地理环境中不同的习俗,如正月初一早晨 的饮食;特色食品;同一原材料不同的烹制方法 和饮食方式; “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 四川人怕不辣”;饮茶习俗)
5、闽菜
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兼顾 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烹饪技艺,有四个鲜明的特 征,一是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 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二是汤菜居多,变化无穷。三 是调味奇异,别具一格。四是烹调细腻,雅致大方。
名菜佛跳墙以十八种主料、十多种辅料互为融合。其 原料有鸡鸭、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有鱼翅、 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 也有鸽蛋、香菇、笋尖、竹 蛏等共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而成。
❖ 特点:口味清淡,酥香,用油少,调味很少用酒,调味品 一般放在桌上供客人自己选用;
❖ 英式菜肴的名菜有:鸡丁沙拉、烤大虾苏夫力、薯烩羊肉 、烤羊马鞍、冬至布丁、明治排等。
布丁
3、西菜始祖——意式大餐
❖ 特点:原汁原味,喜面食,如意大利通心粉,比萨饼等; ❖ 意式菜肴的名菜有:通心粉素菜汤、局馄饨、奶酪局通心
❖ 卤是将经加工后的原料放进卤水中加热使其吸收卤味并加热 至熟而成菜的烹调方法。
❖ 炸,也称氽,用多油旺火。食品下锅油炸的时间及方法,依 原料性质和形状大小、厚薄而定。原料形状小而薄的,可在 油沸时下锅,约八成熟取出,让其内部熟透;最后,油沸时 再下锅炸一炸。
❖ 煲以汤水和瓦煲为主要导热媒介,将物料放进有汤水的瓦煲 中,通过加热使主料与配料的美味互相渗透融合,形成嫩滑 、浓香的菜肴的烹调方法。

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民俗概述

茶俗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 饮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 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饮茶习俗,即茶俗。 1、客人来时的茶俗 2、喜庆茶礼 3、祭祀茶礼 总之,饮茶作为我国的国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我国各族人民的不同饮茶习俗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茶文化。因而了解一些有关茶礼知识是很有意义 的。
酒俗
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美酒 飘香的历史。 自古以来,酒就是中国人民喜爱的饮料之一。 俗话说“无节没有酒,无酒不成礼”这些不 同的民俗活动,由于内容不同,饮酒的礼仪 形式也不同。因此,酒礼酒俗,在民间饮食 文化中,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酒俗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酒礼名目繁多,主要 有: 1、现代官方的酒宴礼俗,会后酒宴。 2、汉族民间的酒宴礼仪。如:婚宴 3、节日酒俗。如春节、中秋等。
饮食的惯制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相当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的 累计下,我国各民族的饮食民俗形成了一定的惯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 以汉族为例,多一日三餐,早餐多喝粥,外加馒头、油条、包子等。午 餐、晚餐多吃馒头、米饭,副食主要为蔬菜、荤菜和饮料。 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 在中国众多的节日中,饮食方面也是有所区别的,并且还带有浓厚的地 方性与民族特色。如饺子、年糕、腊八粥、元宵、粽子、月饼、馕、糌 粑、手把肉、抓饭、酥油茶等。这些食品主要供应相应的节日与不同的 民族使用。
外国饮食民俗
亚洲国家饮食民俗 日本:自古以来以大米为主食,最喜欢吃鱼、虾、 贝等海鲜。生鱼片,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名菜。 弁当,即盒饭,也是日本人传统的饮食。寿司,即 “日本饭团”是一种带菜码或调料的大米饭团。吃 时蘸酱油,并佐以醋渍的生姜片。 日本人喜欢饮茶,并对茶颇有讲究,现已发展到日 本特有的茶道。 日本人也是用筷子,日本用筷有八忌。

自考《中外民俗》 第三章 饮食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 第三章 饮食民俗

第三章饮食民俗3.1.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它是民俗中最富有特色的事项之一3.1.1.饮食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

2.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地理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3.民族原因: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其他民族的,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4.宗教信仰的原因: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形成阶段(1)生食:均不用火烤,稍加处理直接食用(2)熟食:烤食和煮食(炒食)(3)烹饪:稻米,小麦,玉米,高粱,小米为人类社会的主要食物。

3.1.2.饮食民俗及其特征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不同的饮食民俗。

文化交流: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大大丰富和影响了我国的饮食习俗。

宗教信仰:不少的饮食民俗都是通过信仰,教义内容及祖先崇拜而流传的。

特征:区域性;差异性;丰富性;民族性3.1.3.饮食结构和类型在我国,粮食作物是主食的重要原料。

稻米,小麦。

菜肴,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鱼肉,禽蛋,调味品。

饮料,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在生活中也不可缺少。

酒,茶,奶。

广东—功夫茶。

藏族—酥油茶。

蒙古族—奶茶。

白族—“三道茶”3.1.4.饮食的惯制(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3)礼仪饮食惯制(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3.2.中国汉族饮食民俗3.2.1.八大菜系: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徽菜,粤菜,湘菜,闽菜3.2.2.茶俗1)客人来时的茶俗:广东—功夫茶,宁夏回族“盖碗茶”“炸撒子”2)喜庆茶礼:3)祭祀茶礼:中元节大年初二用茶祭祀祖先我国茶叶的分类(1)不发酵者为绿茶:江苏太湖洞庭山碧螺春,浙江杭州西湖的龙井,安徽黄山的毛峰,湖南洞庭湖君山的银针,江西庐山的云雾茶,四川蒙山的蒙顶茶,安徽太平县猴坑的猴魁。

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民俗概述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中的饮食民俗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情。

从北方的面食文化到南方的米饭文化,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传统和习俗。

本文将就中国的饮食民俗进行概述,带领读者一起探索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独特习惯和文化传承。

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被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许多意义和象征。

比如,中国人认为吃饭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方式,每到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家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共进美食。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饮食的平衡,认为五谷杂粮的搭配对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在饮食上追求“荤素搭配、饱腹宜涮”等原则。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北方地区的人们偏爱面食,如面条、包子等,而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更偏向米饭、粥等。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特色饮食习俗,如四川的火锅、上海的小笼包、广东的早茶等,这些美食成为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

除了日常饮食之外,中国的饮食民俗还体现在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中。

比如,春节期间的饺子、年夜饭等传统菜肴,除夕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清明时节的“踏青”与吃青团等习俗,都反映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独特情感和文化认同。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特殊的节日饮食文化,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这些食品都承载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仪式感。

总的来说,中国的饮食民俗是一种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饮食民俗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和尊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国的饮食民俗,有助于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

愿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让人们共同分享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3饮食民俗

3饮食民俗

民俗

《公羊传》曾记载,有一次晋灵公派勇士刺 杀赵盾。勇士一大早潜入赵盾家,窥见赵盾 “方食鱼飨”。
如果第一顿饭就吃剩鱼的话,则说明这
条鱼至少已经剩了两顿了,作为晋国的 重臣却如此节俭,让勇士感动。最终打 消了刺杀赵盾的念头。
民俗
这两种餐制,在食量上有所不同,所以又有 大食、小食之称。 通常是早饭半斗(相当于今日的一升),晚 饭三分之一斗。 早餐所以要吃些,是因为干农活体力消耗到, 需要好好吃一顿以保持充沛的体力;中午事 务繁忙,没时间用餐。 晚饭后无事可做,所以吃得少些。这种用餐 的习惯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
民俗
至于其来历,宋朝高承《事物纪原》认
为,诸葛亮讨伐南中,七擒孟获后,见 当地人用人头祭祀,就让他们改为面做 得人头即蛮(馒)头来代替

这种说法已无从考证,我们只好姑妄言之。
民俗
最早的馒头是加馅的,相传诸葛亮让人们改 用馒头祭祀,里面就杂着牛、羊、猪肉,这 实际上又是包子的前身。 《水浒传》中的狗肉馒头、人肉馒头,也都 说明馒头是加馅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民俗 鼎的多少表明主客的身份、 筵席的规格和食物的丰盛 程度。天子九鼎、诸侯七、 大夫五、士三也。 春秋后成为身份的象征
九鼎,是传说中中国先秦时期的传国宝器, 代表着中央政权的权威。 禹完成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收 集各州的青铜,铸成九只大鼎,各鼎之上 刻有各州的地理情况、贡赋定数,以及代 表风景等。

民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管宁、 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 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 友也。’”
后以“管宁割席” 谓 不与志同道合者为 友。
民俗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


除上述几点外,中国饮食民俗还有出于健身的风味饮食,如 酒酿蛋、红枣枸杞酒、莲子粥等。 • 另外,在中国的宴席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习俗惯制。除了品 尝风味、解决肚饥以外,还有社交、联络感情的目的和意义。 其中的私宴如结婚、儿女满月、接风、钱行、拜师、谢师等都 有各民族的饮食民俗惯制。
3.2 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八大菜系
(3)烹饪。
• 它是在熟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 的进步,人类的食物来源扩大了,也丰富了,从而也就有了主 食和副食的划分。稻米、小麦、玉米、高梁、小米等成了人类 社会的主要食物;蔬菜、禽蛋、肉类成了副食。各种主食与副 食的不同配制,形成了不同风味和民族特色的食品。

饮料在饮食习俗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饮料一般有茶、酒 和奶。其中以茶和酒为主
饮食民俗
刘慧敏,刘佳琪,张芯萌,赵淳,刘师含,钱禹彤,常然
3.1)饮食民俗概述
• 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生存和改造 自身身体素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 物质力量。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 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它们共同构 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饮 食及其民俗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在本章中介绍一些 国内外的饮食民俗就很有必要。
•1)鲁菜
鲁菜是山东菜的总称,主要 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组成。 济南菜擅长爆、烧、炒、炸, 以清、鲜、脆、嫩著称,特 别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 胶东菜擅长爆、炸、扒、蒸, 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名菜 有九转大肠、糖醋黄河鲤鱼、 德州扒鸡、油焖鱼、清余赤 鳞鱼、煎白条鱼饼、韭青炒 海肠子、福山烧小鸡、烤小 雏鸡等。
3.1.3饮食结构和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 为刀俎,我为鱼肉。”
• 漆制饮食器。以楚国最盛。如纪 南城出土的凤鸟形双联漆杯。
• 金银饮食器。《红楼梦》中的鸳 鸯是帮贾母掌管金银器的,金银 器每次使用后,都要称重入藏。
• 陶瓷饮食器。唐三彩。景德镇御 窑。明成化斗彩杯,造型优雅,杯体
薄如蝉翼,可以照见手指。传说成化 皇帝迷恋万贵妃,宫中每天都要呈进 一件珍玩,成化斗彩就是在这样一种 取宠的心态下发展起来的。
蟹宴算了一笔帐:“这一顿的银子,
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三)炊具和食具
• 炊具:早期为石器、陶器。殷商时多用青铜器
,如鼎、鬲lì、镬huò等。“列鼎而食”、“钟
鸣鼎食之家”、“问鼎中原”。《周礼》:“天
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
• 食具:簋guǐ 、盙fǔ 、豆。
筷子,古称“箸” zhù 。案 ,用于放食器。“举案齐眉 ”。俎zǔ ,砧zhēn板。
• 四是宗教的原因。
• 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 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 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三、饮食民俗的类别
• 饮食的惯制,大致有三种类别:
• (一)日常饮食习俗
• 这是从生理需要出发,为了恢 复体力的目的形成的习惯。它 包括节制饮食的次数、食量的
分配及时间的规定。
• 日常食俗主要是指人们一日三
餐时的主要食物和习惯。
钟书《宋诗选注》:“膏粱
,享受奢侈的公子哥儿。”
(二)肉食
•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
• “三牲”:牛、羊、豕。 • “太牢”、“少牢”:祭祀或宴
饮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叫“ 少牢”。太牢是举行最隆重的礼时所用,一 般只有天子才能用。少牢则是诸侯、卿大夫
祭祀时所用之礼。
• 吃肉的方法:脍,细切的鱼
原的藏族,则以“糌粑
”zān bā 和酥油茶为主食;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则多喜糯
米食。
• 日常饮食也包括一些地方特产、小
吃。我国各地食品特产非常多,如 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 广州“龙虎斗”(蛇肉、猫肉)、四川的 麻婆豆腐、云南的汽锅鸡等,都是 有名的佳肴。
• 2、“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是很
“枕此即荣誉如意。”生枕之,梦自枕窍
入,至一国,功名得意,身历富贵五十年, 老病而卒。欠身而寤,顾吕翁在旁,主人
炊黄粱犹未熟。生谢曰:“先生以此窒吾
之欲。”
• “膏粱”:朱熹《四书集
注》:“膏,肥肉;粱,美 谷。”引申又以“膏粱”指 富贵子弟。陆游《寒夜》:
“斗帐重chóng茵(两层垫子)
香雾浓,膏粱那可共功名!”钱
、肉;炙,烤肉;醢hǎi ,
肉酱;羹,肉汤;脯fǔ ,又
叫脩xiū ,即干肉;“束脩
”,十条干肉。
• 殷周时代,平民层是以蔬菜为主要食 料。贵族阶级吃肉的次数要多得多,
所以殷周时代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称平民为“蔬食者”。如《国语· 曹 语》载:“庶人食菜、祀以鱼。” • “知府一个菜,农民三年粮。”《红 楼梦》中的刘姥姥,对贾府的一顿螃
二、影响饮食民俗形成的因素
• 一般来说,影响饮食习俗的形成,主要有
四个方面的原因:
• 一是经济的原因。
• 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就会产生相应 的膳食结构和饮食风格。不同地区农业生 产、畜牧业生产和渔业生产等经济活动的 差异性,为各地饮食民俗的多样性提供了
Hale Waihona Puke 物质基础。就是同一生产方式下,也会有
不同的饮食习俗。
• 粤菜——它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为主体
构成的菜系。在我国菜系中,粤菜是比较独特的一种
,其食物原料、烹调技法、调料运用,都有不同于它 地之处。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下走的,水里游的 ,都成了粤菜中的美味。南宋时期,有人评价广东菜 是“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如著名的“龙虎斗 ”(由三蛇和狸猫制成)、“菊花龙虎凤”(由五蛇 、竹丝鸡、狸猫烹成)、“五彩炒蛇丝”等。蛇餐在 广东至少已经有了两千年的历史了。在《淮南子》中 记载说:“越人得蚺(音染)蛇,以为上肴。”
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 过了很长时期,农业有了进步后才渐渐采用一日三
餐制。学界一般认为,周代贵族已采用了比较合理
的三餐制;大约到了汉代,一日三餐的习俗才渐渐 为民间所采用,古称“三食”;今日相同,分早、 午、晚三顿,这是被人们普遍承认的正常饮食制度 ,既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
• 先秦时期,人们吃饭主要用手
准确)
•东南西北的人们,因所处
地理环境的不同,气候不同
,物产不同,而形成不同风
味的饮食习俗,大致形成南 甜、北咸、东辣、西酸的饮 食特点。
• 民间流传的“口味歌”:“安徽甜,河北盐,福 建、浙江盐又甜。宁夏、河南、陕、青、甘,又
辣又甜外加盐。山西醋,山东盐,东北三省盐带
酸。黔、赣、两湖辣子蒜,又麻又辣数四川。广
• 二是自然条件的原因。
• 当然,自然条件也是影响经济形式
选择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自然条件
下,物质生产方式也就不同。 • 但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因各 地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 等因素有很大差别,因而人们在食 性、食趣上也就不一样。
• 三是民族的原因。
•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条 件和社会条件不同,在长期 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其民 族发展的历史便有差异,民 族文化也各有特点。
(七)我国的饮茶、饮酒习俗
• 1、饮茶习俗
• 古代的茶有荼、茗等多种名称。《尔雅·释木》郭璞
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清郝懿行疏
曰:“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茶经》,始减一 画作茶。”
• 魏晋以前,人们只是利用茶的约用价值,还没作为日
常饮料。 《周礼》所载的古代“六饮”中就没有茶 。顾炎武《日知录》中讲:“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 饮之事。”认为饮茶之风起于战国。
• 现在形容穷困潦倒还用一个成语叫
“饔飧不给jǐ ”。
• 因为每天两餐,又是“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所以古人没有睡午觉 的习惯。《论语· 公冶长》:“宰予 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 土之墙不可杇(音乌,粉刷)也, 于予与何诛!”为什么学生睡个午 觉,孔子就生这么大的气?因为“
昼寝”必在两餐之间,一睡,这一
• 人类饮食的本能和习惯,被人类祖先理
解为万物都具有的本能和习惯,所以从 很古的时代便有了以“牺牲”供奉各种 神灵或祖先的习俗。 • 在祭祀食俗中,人们把祭品当做神人相
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
灵祖先的福佑。 • 在宗教信仰中,也有许多食俗。如,伊
斯兰教斋戒日的食俗。
四、中国传统饮食的主要习俗
•一、饮食民俗的定义及内容 (一)定义:饮食民俗,主要是
指人们在加工、制作、食用有关食物 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
• (二)内容:
• 1、各种饮食原料、结构的传承及类型; • 2、饮食调制法的传承及其类型; • 3、饮具、食器的传承及其类型; • 4、饮食方式、餐制的传承及其类型; • 5、饮食职业者的传承及其类型。
(四)饮食习惯
• 因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一日 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
”yōng 。《左传·成公二年》写齐、晋鞍之战,
齐侯满怀信心地说:“余姑灭此而朝食!”意思是
晋军不经一打,天亮后交战,消灭了晋军也误不了
吃早饭。
• 第二顿饭叫“餔bū食”,又叫“飧” sūn , 一般在下午四点左右吃。
• 三国华佗讲:“苦茗久食益意思。”(《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
·茶部》引《食论》)西晋张华也讲:“饮真茶令少睡眠。
”(同上,引《博物志》)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僧人打坐诵 经,很容易困乏,能提神醒脑的茶叶成为僧人理想的
饮料。寺院多座落在山中,适合茶树生长,种茶、饮
茶遂在寺院中广泛流行。 • 到了唐代,饮茶成为南北方普遍流行的饮食习俗。唐 代陆羽(字鸿渐,号竟陵子)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专著《茶 经》,被尊为“茶师”、“茶圣”。陆羽《茶经》出 现后,专门叙述茶道的书就有100多种。
• 茶叶的制做方法是“蒸焙(音被)”或“炒青”。先 将鲜茶叶蒸青,然后置锅内焙炒,既去掉了草木
味和苦涩味,又保持了原有的清香。制茶原叶,
一般是越嫩越名贵。最上品的茶叶叫作“小芽” ,又号“芽茶”,刚吐出鲜嫩的茶芽,如雀舍鹰 爪。次品曰“拣芽”,一芽带一叶,号一枪一旗 。再次曰“中芽”,一芽带两叶,号一枪两旗。 如果展开三、四片叶子,就显老了。
• (二)节日仪礼饮食习俗
• 在特定的日子里,人们常常会食用某 些具有特殊色彩或含有一定意义的食 物,以此来表示对节日的庆贺或纪念 。如元宵节吃汤圆,就象征一家大小
团圆和睦。
• 这种从节日及礼仪的社会需要出发而 形成的习俗惯制,也有许多类型。如
食物礼品的赠答往来、接待客人的礼
仪等。
• (三)信仰上的饮食习俗
• 湘菜——湖南地方风味菜肴的总称,主要由湘
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构成
,形成以酸辣、焦麻、色浓五味突出的风味,擅
长熏、腊、腌等。
• 浙菜——浙江地方风味菜肴等总称,主要由杭
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构成。以杭州菜为 代表,制做精细,清鲜爽脆,且富于变化,命名 雅致。如西湖醋鱼、东坡肉。
构成。调味上以咸味为主。由于华北地区寒冷的时间长, 蔬菜品种较少,厨师便善于做高热量、高蛋白的菜肴,如 脱骨烧鸡、脆皮烤鸭等。山东喜欢食葱,可谓“不得葱蒜 不食”。
• 川菜——特点是味美、味多、味浓、味厚,有“吃在中
国,味在四川”的美誉。大众菜肴以辛、辣、麻、怪、咸 、鲜为特色。“麻婆豆腐”:成都一小店店主兼掌灶的是 一位脸上有些麻麻点的陈家大嫂。“重庆火锅”。
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
淘”
• 馒头一名,最早见于晋代。宋· 高承《事物纪原》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