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饮食、居住民俗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三、物质生活民俗的最初阶段是无意中自然形成,所 以各民族之间的差别主要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等级身分的严 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礼仪的繁复,重大历史 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 社会心理的差异等,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趋多样化、 复杂化,它所等满足的已不仅是生理需要,同时也包 含了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等较高层次的需要。
第一节 饮食民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 也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 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 饮食习俗,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主要有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 食俗和特殊食俗等。
3 、专门设有堂屋。——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4 、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回廊和天井
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增强内聚 倾向的符号
(二)干栏式建筑的特点
使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 竹楼内的布置和陈设,各民族不完全相同。
(三)中国的民居建筑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 1、聚族而局 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 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4、民房低于官府 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 可见
我国各民族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 着政治观念的变化。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 审美观念。
第三节 居住建筑民俗与禁忌文化
物质生活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 用等方面的民俗.
三、中国民居哲学——风水

3 (1)物质生活民俗饮食

3 (1)物质生活民俗饮食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第一节饮食民俗知识点:饮食民俗的概念,饮食民俗的形成和范围,饮食的功能。

饮食民俗介绍我国主要的饮食结构和各民族的饮食习俗,主要讲解饮食烹饪技术、饮食民俗观念、饮食民俗类型。

重点:节日饮食和仪式饮食。

难点:解析物质文化的象征符号意义。

一、饮食民俗定义:饮食民俗也是物质民俗中一个很大的类别。

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加工、制做、食用有关食物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

二、饮食民俗形成和发展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首先是经济的原因,其次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的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

饮食民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饮食状态阶段,熟食阶段,烹调阶段。

三.饮食民俗功能: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用和养生融为一体,社交作用,饮食活动成为一种工作和职业,饮食成为旅游资源四、饮食民俗的范围:一是食物原料、结构的传承及其类型,二是分工精细的烹饪技法即饮食调制法的传承及其类型,三是饮具、食器的传承及其类型,四是饮食方式、餐制的传承及其类型,五是饮食职业者的传承及其类型。

五、饮食民俗的类别:饮食民俗包括日常饮食,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五类。

六、云南饮食民俗举例七、中国的几大菜系及其特点附:中国饮食文化饮食首先是人类的自然本能人类在饮食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呈现出两种状态:1、自然饮食状态(生食阶段)。

人类像其他猿类一样寻觅动植物可以食用的东西维持生命。

这时还没有进入原始文化阶段,所以也就没有形成饮食习俗。

2、调制饮食状态。

这个阶段开始使用火,同时创造了熟食法,这便是饮食习俗的开端。

最初的熟食以烧、烤为代表。

煮法兴起后,人类第一次创制了饭菜混合食物,发展了饮食结构。

殷商时代,开始由煮法发展到了蒸法,殷墟出土了蒸具:1、“鬲”,是煮食物的器具,足部中空,下面可以架火煮食物。

2、“甑”,是下部注水,中间隔开,上面放粮食的一种蒸具。

食具很多了,最初是石器、陶器,然后出现了青铜器。

民俗学3物质生活民俗(饮食)

民俗学3物质生活民俗(饮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花馍
副食:蔬菜、肉类、奶类、饮料等 食用方式:一日三餐(两餐制、多餐制)

对中国菜系的认识
中国四大菜系
鲁菜 苏菜 粤菜 川菜

中国八大菜系
鲁菜 苏菜 粤菜 川菜 湘菜 浙菜 闽菜 徽菜
中国十大菜系
鲁菜 苏菜 粤菜 川菜 湘菜 浙菜 闽菜 徽菜 京菜 沪菜
中国十二大菜系
鲁菜 苏菜 粤菜 川菜 湘菜 浙菜 闽菜 徽菜 京菜 沪菜 豫菜 秦菜
• 世界三大菜系 • 以中餐为代表的中国菜系。 • 以西餐为主题的法国菜系。 • 被称为清真菜系的土耳其菜系。


就餐礼仪




米其林进入中国内地
• 星级评定的标准是:菜肴原料的质量(Quality of the Ingredients)、制作食物的技艺水平和 口味的融合(Mastery of Cooking)、创新水平 (Creativity)、烹饪水准的一致性 (Consistency),以及是否物有所值(Value)。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有记载的中国第一位种茶名人:西 汉蜀人吴理真(甘露祖师),秦统一中国后,茶叶顺长江而 下传遍半个中国,唐宋时期随着禅宗的兴起饮茶之俗全国流 行,又由我国沿海传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

(一)茶叶的种植


五、茶俗
➢茶与可可、咖啡并称当今世界 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为世界三大 饮料之首。 ➢民间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 酱醋茶
➢ 文人雅士: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饮茶和制茶最 早的国家。
饮茶习俗的起源: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等 古籍中的茶字:槚jiǎ,荈chuǎn, 蔎shè,茗,荼tú 唐•陆羽《茶经》开始统一使用茶字

第三章 饮食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第三章 饮食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 饮食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 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由自然环境、文化交 流、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所决定。
特征
• 区域性 • 差异性 • 丰富性 • 民族性
3.1 饮食民俗概述
3.1.3 饮食结构和类型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 生活中一日三餐的 主食、菜肴和饮料
的配制方式。
1)美国的饮食民俗 2)加拿大的饮食民俗 3)巴西的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3.5.3 欧洲国家饮食民俗
1)英国的饮食民俗 2)法国的饮食民俗 3)德国的饮食民俗 4)意大利的饮食民俗 5)俄罗斯的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3.5.4 非洲国家饮食民俗
1)埃及的饮食民俗 2)南非的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3.5.5 大洋洲国家饮食民俗
1)澳大利亚的饮食民俗 2)新西兰的饮食民俗
2)澳门饮食民俗
3)台湾的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3.5.1 亚洲国家饮食民俗
1)日本的饮食 民俗
2)韩国的饮食 民俗
3)蒙古的饮食 民俗
4)东南亚六国 的饮食民俗
5)印度的饮食 民俗
6)越南的饮食 民俗
7)巴基斯坦的 饮食民俗
8)哈萨克斯坦 的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3.5.2 美洲国家饮食民俗
8)羌族的饮 食民俗
9)苗族的饮 食民俗
10)藏族的 饮食民俗
11)彝族的 饮食民俗
12)京族的 饮食民俗
3.3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3.3.4 中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1)土家族的 饮食民俗
2)黎族的饮 食民俗
3)畲族的饮 食民俗
3.4 中国港澳台地区饮食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 第三章 饮食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 第三章 饮食民俗

第三章饮食民俗3.1.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它是民俗中最富有特色的事项之一3.1.1.饮食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

2.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地理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3.民族原因: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其他民族的,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4.宗教信仰的原因: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形成阶段(1)生食:均不用火烤,稍加处理直接食用(2)熟食:烤食和煮食(炒食)(3)烹饪:稻米,小麦,玉米,高粱,小米为人类社会的主要食物。

3.1.2.饮食民俗及其特征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不同的饮食民俗。

文化交流: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大大丰富和影响了我国的饮食习俗。

宗教信仰:不少的饮食民俗都是通过信仰,教义内容及祖先崇拜而流传的。

特征:区域性;差异性;丰富性;民族性3.1.3.饮食结构和类型在我国,粮食作物是主食的重要原料。

稻米,小麦。

菜肴,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鱼肉,禽蛋,调味品。

饮料,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在生活中也不可缺少。

酒,茶,奶。

广东—功夫茶。

藏族—酥油茶。

蒙古族—奶茶。

白族—“三道茶”3.1.4.饮食的惯制(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3)礼仪饮食惯制(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3.2.中国汉族饮食民俗3.2.1.八大菜系: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徽菜,粤菜,湘菜,闽菜3.2.2.茶俗1)客人来时的茶俗:广东—功夫茶,宁夏回族“盖碗茶”“炸撒子”2)喜庆茶礼:3)祭祀茶礼:中元节大年初二用茶祭祀祖先我国茶叶的分类(1)不发酵者为绿茶:江苏太湖洞庭山碧螺春,浙江杭州西湖的龙井,安徽黄山的毛峰,湖南洞庭湖君山的银针,江西庐山的云雾茶,四川蒙山的蒙顶茶,安徽太平县猴坑的猴魁。

中国民俗学 第三章 饮食习俗

中国民俗学 第三章 饮食习俗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宋代出现了茶坊、茶户、茶市,有茶饮聚会的 习俗
辽墓壁画《茶 作坊图》
宋代的《萍洲可谈》记载:“大学生每路有茶会,轮日于 讲堂集茶,无不举至者,因以询问乡里消息。”
☆以茶作游戏,如斗茶、分茶。
元墓壁画《茶道图》
元代赵孟頫《斗茶图》
☆茶礼——聘礼的一种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 媚座》:“花花彩轿门前挤, 不少欠分毫茶礼。”
☆泡茶的用水
泉水、江河水、井水、自来水
欣赏世博台湾馆的茶艺表演
☆品茶的过程
闻香——观色——赏味
欣赏品茶片段
☆由于茶的利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两种风 气:一是品评泉水,二是品茗赋诗。
欧阳修的《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3、烹调 ☆周秦时到汉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我国 形成了以粮为主食的传统。
三、饮食的结构和类型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 和饮料的搭配,即配餐方式。 ☆某一地区、某一民族饮食结构的形成,常和这 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有关。 1、主食
吃糌粑、喝酥油茶— —藏族人独特食俗
西汉时由药用变为饮用
魏晋南北朝,茶成为用来招待客人、进行社交活 动的一种媒介。 唐宋以后开设茶馆,出现茶道。
法门寺出土的茶具瑰宝
茶笼
茶罗子
储放茶叶的龟
茶碾
茶炉 三足架盐台
☆饮茶的方式由吃茶(唐宋)发展为泡茶(宋 元)。 黛玉
喝盖碗茶 ☆茶叶的种类 茶叶的种类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和紧 压茶五种。
拉祜族行茶礼
四、饮食习俗及其传承 1、居家饮食习俗 ☆居家饮食习俗包括以下内容:每天用餐的次数 和时间,每次进餐时的家庭成员的座位安排和程 序,一年四季主副食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对客人 的招待等,家中特殊的用餐习俗等。 ☆古代人一日两餐,分别是朝食和餔食。

第三节_居住民俗新

第三节_居住民俗新
(四)居住类型 1、四合院(北京及华北,砖木结构)
北 京 : 四 合 院
平房
普遍流行,多为木石结构,以土墙、 砖墙、泥墙为多。
2、客家围楼(客家人,土木、砖木、 石木结构,模仿古代城堡建筑演变 而来)
闽赣粤客家人:大围楼
3、窑洞(豫西、晋中、陕北、陇东等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窑洞
4、一颗印(陕西、安徽、云南等地, 四面房屋全部围合)
火道:满族住房的烟囱不在屋顶,而在房子一侧,室内火炕的火道 与烟到相通,使得整个房屋美观、安全、卫生。
忌讳:不同辈的人不同炕而眠,子女长大了也不同室同炕。
(一)东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朝鲜族 建材:一般是木结构的平房,屋顶为四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
片覆盖,墙壁用泥沙混合而成。房舍内外皆用白灰粉刷。屋内 用砖和平坦的薄石板铺成,上刷黄亮油,平滑透亮。
左右的小门。为避免北风直吹,门一般都朝东或 南开。
包内摆设:一般是正面放长方矮桌,桌右端放大
小衣箱,左边橱柜、水桶、奶桶等家具。包的正 中放炉灶,烟囱直通包顶。
分类:蒙古包分转移和固定两种,前者在牧区使
用,后者在半农半牧区使用,外观相仿。
特点:由于蒙古包不象一般房屋那样有坚实的地
基和稳定的墙壁,所以不宜依靠。
朝向: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几十户、十几户住在一起。
村内房屋面向东南、南或西南方向,没有院落。
习俗:进屋则脱鞋上炕,席炕而坐,席炕而卧。
(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蒙古族 哈萨克族 维吾尔族 回族
(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蒙古族——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住屋。
名称:“包”,就是蒙古语“家”、“屋”的意思。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1)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长江中下游民俗文化圈

长江中下游民俗文化圈
❖ 一、婚俗 ❖ (一)土家族 二、丧俗 ❖ (一)土家族 ❖ (二)畲族
❖ 【小知识】畲族生育风俗
第四节 礼仪、交际、节日、信仰、 游艺风俗
❖ 一、礼仪风俗
❖ (一)土家族 ❖ (二)浙江蚕俗 ❖ 【小知识】畲族敬茶
第四节 礼仪、交际、节日、信仰、 游艺风俗
【思考与练习】
❖ 1.土家族的日常食俗和节庆食俗有什么区别? ❖ 2.请讲讲土家族的婚俗有什么特点? ❖ 3.江南民居和江南园林的关系是什么? ❖ 4.土家族有什么节日? ❖ 5.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什么样的游艺风俗?
第一节 饮食和服饰风俗
❖ 一、饮食风俗
❖ (一)土家族 ❖ (二)畲族
❖ 【小知识】端午节,吃粽子
第一节 饮食和服饰风俗
❖ 二、服饰风俗 ❖ (一)土家族 ❖ (二)畲族
❖ 【小知识】西兰卡普
第二节 建筑居住风俗
❖ 一、江南民居 ❖ 二、土家族民居 ❖ 三、畲族民居
❖ 【小知识】吊脚楼
第三节 家庭风俗、交通行路风俗
❖ 二、节日风俗
❖ (一)土家族 ❖ 1.牛毛大王节 ❖ 2.赶年节 ❖ (二)畲族
第四节 礼仪、交际、节日、信仰、 游艺风俗
❖ 三、信仰风俗
❖ 四、 游艺风俗 ❖ 【小知识】浙南龙灯放异彩 ❖ 【小知识】绍兴社戏 ❖ 【小知识】赛龙舟
【本章小结】
❖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我们主要掌握了长江中下游地 区各个民族在饮食方面关于过早;酸辣;咂酒;糍 粑;粽子;服饰方面关于西兰卡普;建筑方面关于 吊脚楼; 家庭方面关于婚俗、丧俗;节日方面关于 传统节日;祭祀节日;游艺方面关于浙南龙灯;绍 兴社戏;赛龙舟等风俗,我们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的风俗民情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民俗文化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第二节衣食住行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概述
(一)饮食民俗、形成阶段
(二)饮食结构和类型 (三)饮食习俗及其传承
(一)饮食民俗、形成阶段
1、饮食民俗
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 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2、形成阶段 追溯历史,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生食——生食、演变(腌制生鱼、生肉) 熟食——烤食、煮食(炒食)
烹调——主食和副食的不同配制(主食:稻米、
小麦、玉米、高梁、小米等,副食:蔬菜、 禽蛋、肉类等) 饮料——茶、酒、奶。以茶、酒为主。
中国饮食发展演变——四个阶段
时期
萌芽期
标志
火烹期
时间
50万年前的
旧石器时代
炊具

特点
火烹法:食物直接在火上加热 包烹法:用草涂泥包装食物,用火烧烤 石烹法:用石板、石子传热,制熟食物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示意图
干栏式
水族干栏式建筑
哈尼蘑菇房
苗族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
云南瑞丽傣族民居
云南版纳傣族民居
3、上栋下宇式民居
栋,是指房屋中的大梁;宇,是指屋之 四垂。指有屋顶、四壁和夯筑坚实的 地基的民居建筑形式。 多是土木结构,一般是竖木为柱,连柱 架梁,梁上搭檩,顺檩搭椽,上铺茅 草或屋瓦,山墙用土坯或者砖石砌成, 窗户、门楣等均为木制。 屋顶:平顶(晾晒庄稼)和坡形(便于 流水,有一面坡形、两流水型(人字 形)或四面坡形)。
酒——果酒和粮食酒
北方喜饮烈性白酒(粮食酒) 南方喜饮低度米酒和果酒 如:海南黎苗族喜饮家家户户皆自酿糯米酒、 米酒
果酒——以水果为原料
优秀葡萄酒:
山东烟台红葡萄酒
河南民权白葡萄酒
北京中国红葡萄酒
乳酒
主要是马奶酒,哈萨克族喜爱 北方游牧民族智慧的产物 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自饮、飨客用
(一)饮食民俗、形成阶段
饮食民俗概述
(二)饮食结构和类型
(三)饮食习俗及其传承
民居类型
居住民俗
帐篷型 干栏型 上冻下宇型
住宅造型与装 居住民俗的表现 房间分配 火塘
形成期
陶烹期
1万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
加热陶器: 切割陶器:陶刀、陶斧 烹调铜器:鼎、釜、鬲、盘
发展期
铜烹期
4千年前的
夏商时代
铜器
烹调方法:油烹法、五味法辛甘酸苦甜
食品种类:增加了八珍、冻饮、粉饵等
繁荣期
铁烹期
自秦汉以来
铁器
烹调器具:齐备 烹调方法:完备
迎客茶俗
以茶待客,泡茶献客——一份清茶,一份情意 江南人沏茶——水斟至七分上下,主人不断为客人斟茶,忌杯 中茶谁见底,否则视为失礼; 哈尼族——先敬一碗“闷锅酒”,再从火塘中取出茶罐,向客 人敬浓茶; 宁夏回族——“盖碗茶”和炸馓子 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工夫茶”
盖碗茶
3、酒俗
节日酒俗
除夕——以酒祭祖,家人饮酒联欢
端午——饮雄黄酒、菖蒲酒 中秋——团圆酒
重阳——登高饮菊花酒
中国民间食用酒种类
乳酒 啤酒 黄酒 白酒
食用酒
药酒
果酒
酒类
黄酒 白酒 果酒 药酒 啤酒
原料
米类 谷物 水果 白酒配药 大麦、啤酒 花
工艺
酿造 蒸馏 酿造 配制 酿造
酒精度
低 高 低 中 低
特点 醇厚幽香、味感协调 越陈越香、营养丰富
无色透明、质地纯净 醇香浓郁、味感丰富 色泽娇艳、果香浓郁 酒香醇美、营养丰富 讲究配方、药材浸泡 即可滋补、也有药效 醇正爽口、营养丰富 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最大的永久性帐篷建筑 要数沙特阿拉伯吉达港 市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 它号称“世界最大的屋 顶”,“沙漠上的帐篷 城”。这个帐篷建筑由 10个大帐篷相连而成, 覆盖面积42.5万平方米, 相当于50个足球场,可 同时容纳10万名旅客。
2、干栏式民居
受巢居的启发,人们用木桩代替树干插入地 下,建造了干栏式房屋,从而使人类摆脱了 对天然空间的依赖,可以较为自由的选择建 筑地点。 始于新石器时代。 主要流行于江南、岭南、西南与台湾地区。 壮族、苗族(吊脚楼)、布依族、侗族、瑶族、 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千脚落 地)、佤族、高山族中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干栏型建筑的遗风。
第二阶段:人造住房 我国各民族的居住建筑丰富多彩,主 要可分:帐篷型、干栏型、上栋下 宇型
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的 关系。
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故多建土木结构或木石结 构的房子,居住空间主要在地面。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居多采用 干栏式建筑,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楼 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沿崖式 窑洞 (靠山窑)
客家土楼—天井式窑
西部黄土高原的窑洞
河南的窑洞
河南巩义地坑院
云南一颗印—南方四合院
羌族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
三、居住民俗的表现
三方面: 1、住宅的造型与装饰(因地制宜、实用、庄 重、精雕细琢、优雅) 2、房间分配(尊卑长幼) 3、火塘(西南少数民族傣族、家庭活动中心、 圣神之地)
居家饮食习俗(用餐次数早中晚) 节日饮食习俗
(祭祀、供人食用、节日馈赠)
三、饮食习俗
嗜食和禁忌(嗜食:饮食的喜爱
如苗族喜欢吃酸菜、朝鲜族喜爱狗肉和冷面。 禁忌:源于宗教、自然环境、人文等,如 回族不食猪肉、南方人不喜欢吃辣)
第三章 第二节衣食住行
居住民俗
中国民居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 到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民 族、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 响,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民居类型。
典型代表
北京的四合院 陕西的窖洞 云南的“一颗印” 碉房
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
特点: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 没有窗户,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 一家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 不相沟通,所以它是封闭观念的 符号。
窑洞式
a.在天然土壁内开凿窑洞,往往左右数洞相 连,上下数层相排。类似楼房。 b.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泥土崩塌。 窑洞要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 c.窑洞宽约4米,纵深约5米, 高约3米,两壁 的黄土面被刮切得十分平整光滑。穹顶呈 半圆形。
以汉族为例:
南方——一日三餐
早餐:多喝粥,外加包子、油条、馒头等 午餐、晚餐:吃大米饭,副食为蔬菜、荤菜和饮料
北方——一日两餐(农闲季节),一日四餐(农忙季节) 结论:有科学性。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生活。
南方晚餐
饺子
对中国菜系的认识
中国四大菜系 中国八大菜系 中国十大菜系 中国十二大菜系
鲁菜 川菜 淮扬 粤菜
鲁菜 川菜 淮扬 粤菜 湘菜 浙菜 闽菜 皖菜
鲁菜 川菜 淮扬 粤菜 湘菜 浙菜 闽菜 皖菜 京菜 沪菜
鲁菜 川菜 淮扬 粤菜 湘菜 浙菜 闽菜 皖菜 京菜 沪菜 豫菜 秦菜
川菜
2、茶俗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叶的原产地。
是世界上饮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 民间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1、迎客茶俗
这些因素可归纳为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两大类。
自然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地形地 貌、气候条件、材料资源等,这对民 居形式也产生很大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意识、民族差异、 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利用天然空间
主要是穴居和巢居,最基本的特点是 利用天然的空间,经过适当加工,作 为避风雨、避群害的栖息之所。
帐篷型 民居类型 干栏型 上冻下宇型
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的表现
二、民居类型
1、帐篷型 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白帐篷一般为布料制作 的。因帐篷经济、适用,搬迁、驮运方便, 深受藏人青睐。 帐篷不仅仅是用于居住,接待客人,许多帐篷 还可以说是艺术品,就式样而言,有方形的、 三角形的、圆形的,更精美的在于图案,在 白布上以堆绣的制作方式,将各种图案缝制 在帐篷上,大多数为吉祥八宝图。特别是随 旅游业的发展,帐篷的用途也在扩大,已经 成为草原上的主要接待设施
(二)饮食结构和类型
饮食结构——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制方 式。
特色——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主食——在我国主要指粮食作物——米饭和面食两大类
菜肴——素菜和荤菜。
菜:蔬菜的总称,肴:煮熟的鱼肉。
我国配制菜肴的原料有四类:蔬菜、鱼肉、禽蛋、调味品
饮料——茶、酒、奶。以茶、酒为主。
1、日常生活的饮食惯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