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概述汇总
儒家法家知识点总结

儒家法家知识点总结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理念。
儒家崇尚仁爱,认为人们应该彼此关爱,亲如一家。
儒家提倡道德行为,强调以仁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礼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被视为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规范。
智慧是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儒家注重人的教化和修养,认为人应该追求智慧和学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信则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儒家要求人们要言行一致,言行合一。
2. 儒家的政治思想儒家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仁政理念和君臣关系。
儒家认为政治应该以仁德为核心,追求仁政,即君主应该以仁爱和慈悲来治理国家,让人民享有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同时,儒家也强调君臣之间的关系,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来感化人民,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3. 儒家的教育思想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儒家主张教育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儒家教育注重道德修养,提倡孝顺、忠诚、诚实、宽容等美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法治、重法、尚刑、兼爱、用兵。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和不偏不私。
法家认为,法律应该是公平的,对所有的人都应该平等适用。
另外,法家还主张尚刑,即对违法犯罪者要坚决予以惩罚,以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崇尚兼爱,主张平等对待人民,不分贵贱,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个人。
此外,法家还重视军事力量,主张用兵以维护国家利益。
5. 法家的政治思想法家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治国策略和君臣关系上。
法家主张强权政治,认为君主应当有强大的权力来统一和管理国家,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法家主张用重法、尚刑的手段来维护国家秩序,强调君主应该以法为准绳来治理国家,不偏袒亲信,不任用无能之人。
6. 法家的经济思想法家在经济思想上主张重农抑商,主张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倡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来支持农业生产。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以儒家学派为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政治治理。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1.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建立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君臣之道等,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君子克己复礼”等经典观念。
2. 儒家经典文化的形成《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重要著作。
这些经典内容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理念,是后世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认为通过仁爱的实践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和平稳定。
2. 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平衡。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追求一种适度和谐的生活方式。
3. 君子道德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德行高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美德。
这种道德修养被视为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四、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发展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除孔子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儒家学者,如孟子、荀子和程颢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2. 儒家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儒家与教育传统的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儒学的主要内容

儒学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儒家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主要内容:1、“礼治”主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自的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阳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2、“德治”主义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休,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第(销)、智(知)、忠、礼、勇、恕、廉、温、、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
其中孝梯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二、儒家代表人物: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近,字尼,鲁国邑(今山东省阜市) 人,祖籍宋国更邑(今河南省夏国县),中国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高中儒家思想考点总结大全

高中儒家思想考点总结大全高中儒家思想考点总结大全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之一,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儒家思想也是历史和哲学课程的重要部分。
下面是高中儒家思想的考点总结:1. 儒家思想的来源和发展- 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及其弟子,弟子有子思、曾子、颜回等。
- 孟子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人物,他强调人性本善和天命论,提出了"仁政"和"民贵君轻"的观点。
-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成为儒家思想的两大流派。
2. 儒家的核心思想- 仁:儒家强调仁爱和道德,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关注社会和他人的福祉。
- 礼:儒家将礼仪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也是实现仁爱的一种方式。
- 孝:儒家强调尊敬和孝顺父母,认为这是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的基础。
- 君子:儒家提出了"君子"的理想人格,认为他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广博的学问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3. 社会伦理与政治思想- 五伦:儒家对家庭伦理关系进行了规范,包括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间的关系。
- 君主道德和责任:儒家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德行和智慧,承担起保障人民福祉和社会秩序的责任。
- 仁政:儒家思想中的理想政治制度,强调以仁爱和公正来治理国家,保障民众的利益。
- 民主和法治:儒家学派中出现了一些关注民主和法治的思想,如孟轲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法治思想"。
4. 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的:儒家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目的在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 教育方法:儒家倡导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注重师生关系和孝道教育。
- 教育的重要性:儒家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和塑造人的品质的重要手段,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5. 儒家思想在历史中的影响- 儒家文化传统: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中有哪些思想

儒家文化中有哪些思想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为历代儒客信众推崇。
儒家学说由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
具体来说,儒家文化中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思想: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之心。
儒家认为,人应该有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追求和谐。
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体现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上。
礼:儒家思想中的“礼”是指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通过遵守礼的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礼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礼的规范,可以提高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中庸: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即保持适度和平衡。
儒家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时,应该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过度或不足,追求恰到好处。
德治: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即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儒家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和教化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教育: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儒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中的思想包括仁、礼、中庸、德治和教育等,这
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要介绍总结儒家思想

简要介绍总结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其核心理念是人文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人的修养、仁爱、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政治、教育、家庭伦理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强调人的良知和道德修养,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亲近的基础。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通过个人修身,可以影响家庭和社会,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与孔子一样,儒家学派的其他重要思想家如孟子、荀子等也都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充分发展个人的善性,就能实现和谐的社会。
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通过教育和规范来约束人的欲望,才能实现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礼、义、智、信。
仁是最重要的价值观,表达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礼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礼节和仪式,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义是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义务,包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等。
智则强调人的明智和智慧,信则强调言行一致、守信用。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和治理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之德,提倡君子政治。
君子指的是修养完善、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应该成为政治和社会的领导者,以其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才能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儒家思想还强调政府的优秀人才选拔和培养,提出了“文治”和“教育”为基础的治国理念。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理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成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
儒家教育注重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智慧和创新能力。
此外,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亲情。
儒家思想重点及笔记总结

儒家思想重点及笔记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总结儒家思想的要点,并提供一份1000字的笔记总结。
一、儒家思想的重点1. 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伦理观。
儒家主张人性本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主张人们要尊重他人,重视仁义,践行礼仪,提高智慧,恪守诚信。
2. 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责任,认为个人修身可以带动更广大的社会秩序。
而家庭则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重视家庭和谐。
治国平天下则是指君主应该通过仁政和德行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3. 博爱和孝道:儒家主张广泛的博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保持一种关爱和善意,以促进社会和谐。
孝道则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认为孝道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价值。
4. 教育和学问:儒家重视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要通过学问的积累获取智慧和知识。
儒家思想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和《中庸》等,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笔记总结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思想、社会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一个1000字的儒家思想笔记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
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关爱和同情心。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美德,儒家主张人们要追求仁,并以仁为中心的行为方式来对待自己和他人。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可以通过学习和自省来提高。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要求人们要有自制力和自律性,要修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不断追求完美。
儒家思想十大精髓总结

儒家思想十大精髓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修身、治国、安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形成了儒家思想的十大精髓。
第一、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以爱人为中心的道德行为。
儒家强调个人应当具备仁德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体恤他人。
第二、礼:礼是一种行为准则,涵盖了个人生活、社会关系、国家事务等方面。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和谐共处,使社会秩序稳定。
第三、义:义强调奉献和忠诚。
儒家认为,个人应该尽己之力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作出贡献,追求社会和谐与公正。
第四、学:学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主张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素质,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五、道:道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人与天道的一种和谐状态。
儒家认为,通过追求道德行为,可以使个人和社会达到和谐的境界。
第六、政治:儒家强调良好的政治秩序和有效的治理。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刚正的政治手段,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第七、人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
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具备一种善良和正直的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熏陶,就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第八、家庭:家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义务和责任进行规范。
第九、天命:儒家认为,天命是指上天赋予君王和统治者的责任和使命。
君王和统治者应该以天命为准则来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十、中庸:中庸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克己奉公、不偏不倚的原则。
个体应当保持平衡,在行为中避免偏激和极端。
总结起来,儒家思想的十大精髓可以概括为:仁、礼、义、学、道、政治、人性、家庭、天命、中庸。
这些精髓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对塑造中国社会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思想, 曾一度成为众多学者追逐的焦点, 早期人们更倾向于“礼”或者是“仁”, 现在人们对“中庸”与“和”也进行了不少的探究。
就其人生经历, 笔者认为孔子的思想大体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重礼、贵仁、尚中。
不过, 无论是“礼”、“仁”, 还是“中庸”都体现着“和”, 并以“和”为目标, 因此, 其思想核心应为“和”。
早期的重礼:孔子在周礼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夏礼, 吾能言之, 杞不足徵也; 殷礼,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徵也。
”(《八佾》) 正值春秋之末, 礼崩乐坏, 国家日益混乱无序, 孔子认为社会在变化, 但“礼”的原则是不变的,“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 所以可以恢复周礼, 以周礼重整社会。
“礼者, 君之大柄也, 所以别嫌明微, 傧鬼神, 考制度, 别仁义, 所以治政安君也。
”(《礼运》) 简言之,“礼”就是一种宗法制度, 它是君王用来统治国家的。
首先以礼治国, 国家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以里让为国乎, 何有? ”(《里仁》) ; 然后以礼规范人的言行,“不知礼, 无以立也”, (《尧曰》) 人们才能依“礼”行事。
国家和个人都在礼念中社会才能和谐。
所以“礼”不仅是治国的根本准则, 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因而, 可以通过修己以维护“礼”, 通过维护“礼”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所谓“礼之用, 和为贵”。
(《学而》)反思后的贵仁:孔子周游列国, 企图用礼学改造社会,却事与愿违。
他在进一步反思之后, 发展了“仁”的学说, 明确以“爱人”释之。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中庸》里记载了孔子对仁的重视,“仁者, 人也”, 即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在孔子那里, 做人必须以“仁”作为最高原则,“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里仁》) 君子不能离开仁德, 就是在吃饭的时候, 在紧急的情况之下, 在颠沛流离之中, 也要以“仁”行事。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也要以“仁”为最基本的准则,“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颜渊》) 凡事都要从自身想到别人, 自己要站得住, 别人也能站得住; 自己要通达, 也要使别人通达。
自己不愿做的事, 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样不会引起别人的怨言。
爱人, 不仅要爱亲人, 还要博爱众人,“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 泛而众”。
(《学而》) 个人守仁, 国家也应该以仁为最高的准则,“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颜渊》) 这是孔子对“仁”的意义的最深刻的解释。
由此看来, 孔子要以其独特的忠孝观维护礼法专制, 维持和谐。
知命年后的中庸思想:孔子进入知命之年后, 在对《周易》的研究中提出“时中”的概念, 即能识时务, 能日新, 就可以保通泰, 实质上就是要实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和谐。
他的中庸思想就是根据周公的“中德”观念提出来的, 虽然中庸的概念在《论语》中只出现了一次, 但这并不防碍中庸成为最高的道德规范,“中庸之为德也, 其矣乎! 民鲜久矣。
”(《雍也》) 不过, 关于何为中庸, 孔子似乎没有很好地说明, 只是表达了其反对“过”与“不及”的立场。
过与不及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他在《先进》中回答学生的提问说,“师也过, 商也不及”,“过尤不及”。
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都不应偏于任何一方, 应使其两端互相补充、互相平衡, 保持在无过与无不及的最佳的尚中状态。
但这并不是不分是非, 无原则的折中。
孔子教人“依于仁”, 而求中,“依于礼”而制中, 行义达中道, 运用智慧而使思想和言行适中、适度, 并能审时度势, 另以权变。
如果为和而和, 违背原则, 那同样是道德败坏。
“乡愿, 德之贼。
”(《阳货》) 那也不是君子所为,“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中庸》) 以中和观念对中庸作了新的解释,“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达到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是人的天赋本性,和是人之五伦, 要想天地得其位, 万物得化育, 人的天赋本性和五伦必须实现和谐统一。
可见,“中庸”还是孔子所极力追求的等级和谐。
孔子以“礼”、“仁”、“中庸”为特征的思想发展体系, 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在《论语》中“礼”出现了75次,“仁”出现了105次, 孔子更是把中庸视为至高, 足见这三者的地位和作用。
孔子倡“礼”, 是要自己、别人、社会循“礼”, 目标是“和”;孔子贵“仁”, 甚至于“杀身成仁”, 无非是“天下归仁”后的“和”;“中庸”也不过是适度, 其最大的目的还是“和”。
由此可见,“礼”是改革社会的标准,“仁”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手段,“中庸”是处理问题的方法, 但其最终的理想却是“和”。
无论是“礼”、“仁”, 还是”中庸”, 孔子所希望达到的都是“和”———一种和谐的状态, 和平的环境。
所以“和”应该理解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笔者在此重提“礼”、“仁”、“中庸”、“和”, 无非也是想引起大家的关注, 再次揣摩其本义, 以期实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
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高尚品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
“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对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
“内圣外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统一的,它所注重的首先是个人内心品德的自我修养,然后实现社会理想,个人和社会不是分离割裂的,而是相互统一,这与今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有相似性。
怎样进行个人的内心修养,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怎样做好社会教化,实现“外王”的王道主张,基于此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修身养性、社会道德的准则和标准。
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从而实现封建社会的统治目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
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
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
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
孟子曰:“民贵君轻”,在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仍然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本”“人贵”,尽管其目的和含义与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思想和理念有很大差别和不同,但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儒家的这种思想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这种人的理念早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十几个世纪,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先进思想,儒家思想后来在西方国家的广泛传播正是基于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先进性,这种思想获得了欧洲思想家们的欢喜和重视,成为一种冲击旧制度的法宝,因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
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在于人要有“仁”和“义”。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百事义为先,舍生取义。
以“仁”和“义”为支撑的“人本主义”观念使儒家思想更具内涵,更有生机和活力,从而在社会中得以推及并产生积极作用。
现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中“仁政”“民本”“人与自然和谐”“五义”等观点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八荣八耻观”“科学发展观”等无不凝结着儒家思想的精华。
儒家思想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是儒家思想重新迸发出无尽的生机活力,作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主流思想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也是儒家思想为什么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之所在。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使儒家思想始终保持着一种与时俱进的步伐,尽管儒家思想中有一些与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或格格不入的思想存在,但结合国情和时代发展特征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任然可使儒家思想在社会中成为一面旗帜,从而引导一种优秀的主流意识,为社会提供一种道德和价值的规范或准则。
2、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即使在封建社会,统一不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样也是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
”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上的“大一统”才能保证经济上的发展,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实行政治上的“大一统”,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在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