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州教育

合集下载

徽州文化感悟

徽州文化感悟

徽州文化感悟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源远流长,充满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徽州文化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对传统价值观的尊崇、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视以及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首先,徽州文化强调对传统价值观的尊崇。

徽州人注重家族和社区的和谐发展,重视孝道和尊敬长辈。

他们秉承着“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将道德伦理作为行为准则,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

其次,徽州文化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视。

家庭在徽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族血脉相传、世代共同努力是徽州人的传统观念。

同时,徽州人也非常重视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注重互助合作、团结友爱。

最后,徽州文化追求艺术与美的完美结合。

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示了徽州人对美的追求与独特审美观。

此外,徽州文化还涵盖了徽剧、徽墨等艺术形式,展现了徽州人对艺术与美的热爱。

总的来说,徽州文化是一种传统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形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感悟徽州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徽州研学总结感悟

徽州研学总结感悟

徽州研学总结感悟导言徽州研学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体验,通过深入理解徽州文化和历史,我收获了许多重要观点和关键发现。

这次研学使我对徽州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并引发了我进一步思考的一系列问题。

以下是我对徽州研学的总结感悟。

重要观点1. 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在徽州研学中,我深刻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独特性。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不仅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还有丰富的艺术、文学和工艺品。

徽派建筑以其精细、庄重和对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而闻名,徽州古城的规划和街巷布局体现了徽州人对社会秩序和道德原则的追求。

这些都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性。

2. 徽商的商业智慧徽商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以独特的商业智慧和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徽商注重信誉和诚信,通过建立商会和家族联盟来进行商业合作和资源整合。

他们在海外贸易,巨额投资和金融业务方面具有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通过学习徽商的商业智慧,我意识到信任和长期合作对商业成功的重要性。

3. 傩文化的神秘与活力徽州研学还让我接触到了傩文化这一神秘而充满活力的传统表演形式。

傩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宗教仪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附有神秘象征意义的面具。

观看傩戏表演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傩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老传统的延续。

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4. 徽州古村落的价值和保护徽州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的杰出代表,每个村落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徽州古村落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这次研学让我认识到保护和修复徽州古村落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也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当地经济。

关键发现1. 徽州文化的多样性在徽州研学中,我意识到徽州文化的多样性。

徽州地域辽阔,有许多不同的地理和人文条件,这导致了徽州的多元文化。

例如,黟县的徽州文化更加粗犷豪放,浙江省平湖市的徽派建筑则更加精致优雅。

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徽州文化,我对徽州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习徽州文化的总结及探索

学习徽州文化的总结及探索

(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徽商精神为现代商业提供价值根基
在新安理学影响下的儒商精神是徽商的文化核心,因而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入 了很多文化审美的成分。现代社会中浮躁的都市人已经渐渐失去了信仰层面的 追求,单纯的商品拜物教和工具理性主义已经渐渐使我国的商人逐渐缺失了人 性中的某一面。徽商精神能够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思维提供良好的模板,并促进 现代企业价值观念的形成。此外,徽商在做好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能够有效 地反哺本地的教育事业,这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商业人士过 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教育文化产业的建设,因而有必要效仿徽商,在经济 建设的同时带动文化教育建设。然而徽商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人本质也依然能够 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的许多问题。扬弃徽商精神,建设现代商业,带动文化教 育产业,是徽商精神能够为现代商业提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三) 宗族文化有利于现代人重拾乡土情结
乡土社会观念宗族文化是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成员组织化的主要原因。费孝通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与之间的关 系也是比较复杂的网状关系,社会的习气和风俗也是以熟人为认知基础的,因而形 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总体性关系思维。在熟人的社会中,人的生命和活动成了彼此 之间的牵绊,形成了一种具有封闭性的关注人的观念,并作为中华民族主流的思维 观念传承至今。然而现阶段,连接起来的单个个人是现代社会人的一大特点,彼此 之间关系淡漠、人情淡薄,使现代社会人在忙碌的个人生活中逐渐失去了群体意识 和交往能力,因此为这样的时代和社会提供一个可供集体交流的平台和网络很重要 。虽然宗族文化是特定家族的历史文化样态,但是这样的文化样态对散居于城市各 个角落的个人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宗族文化或是宗族文化的变形样式可以改 善城市人际关系,扩大人与人的接触面,扩大整体的社会交往。有效地激发宗族文 化的现代意义,尝试建设文化活动区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陶行知与徽州 读后感

陶行知与徽州 读后感

陶行知与徽州读后感
《陶行知与徽州》是陶行知与徽州关系的历史记录,内容涵盖了陶行知与徽州教育、文化、经济及历史事件等方面。

读完《陶行知与徽州》,我对徽州及其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徽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从古至今,徽州的人民一直秉承着文明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陶行知的活动,使得徽州社会间有着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陶行知所提倡的“融洽”的思想,这也是当今人们学习的精神。

其次,徽州学习文化的贡献也不容小觑。

陶行知被誉为徽州知识界的先驱,他用文字描述了徽州的地形、地理、政治、文化等,并且是对当时徽州文化的有力继承者,他被誉为“先祖”或“祖师”。

此外,徽州经济发展也是很有活力的,这主要得益于当地传统企业的繁荣发展,同时当地也出现了新型经济体制,参与市场经济,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最后,陶行知与徽州的历史也一直被认可。

从徽州的艺术壁画可以看到,他们对徽文化、宗教、节日等都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将陶行知的思想融入到文化中,使得徽州文化得以流传。

总之,陶行知多年来在徽州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理论和思想深深影响了徽州,他提倡的“融洽”和“知行合一”的思想也对东南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对徽州更加了解,对陶行知的思想更加认同,也更加赞赏他对徽州的伟大贡献。

- 1 -。

浅谈“徽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保护

浅谈“徽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保护

浅谈“徽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保护作者:郑秋梅马欣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8期郑秋梅马欣(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二队,河北廊坊 065000)【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优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放到了如何追求和满足精神世界当中。

于是,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也使得文化软实力也逐渐成为了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 可见,如何保护与发展文化已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徽文化;现状;对策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涵盖范围之广使得我们无法面面俱到地调查,所以我们选择了民俗文化作为我们的切入点,以求以小见大之效。

而由于中华文化的地域性,要想完全了解中华民俗文化将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我们选取了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中的徽文化作为我们调查的对象,希望我们的调查可以反映出当下民俗文化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就这一现实存在的问题给出我们的建议。

1 从“蹲点式”实地调查中了解“徽文化”的现状与发展徽州,不仅有冠绝人寰的山水;徽州,更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产生和兴盛于徽州一府六县、发散于周边、有较大影响的文化。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下,文化软实力日益被重视起来,日益看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经济建设、开展旅游中的巨大作用时,徽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突显其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

这里我们选取了以下三个地点作为参考。

1)屯溪老街坐落在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

北依四季葱茏的华山,南伴终年如蓝的新安江,被誉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全长832米,宽5~8米,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

3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

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范松 10应化 21007031011特点:徽州文化来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

那时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

徽州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

他们在外谋生,或走仕途,或精商道,或仕商兼通,当他们经过艰苦努力,创造了绰有余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贾之后,便投资故里,或建筑家宅、或购置田地、或修筑桥路、或捐资办学、或建祠堂庙宇、或树碑立传等,一来光宗耀祖,二来博取名声,三来修身养性。

徽文化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徽州的土地制度、宗族制度、教育制度、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是当时时代的典型样本。

徽派建筑与山水融合,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商人贾而好儒,贾儒结合,亦贾亦仕;新安画派,师承有自,风格独特。

徽州的世家名族最重视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

”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视族谱为经典,把修谱看作是家族内部的一件盛事,至重至隆。

每一族谱都包括了“始迁祖”以来的所有家庭成员,由源而流,本末一贯,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族谱系统。

徽州人具有深厚的学术内涵。

徽州士人进学修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谋求功名利禄的仕宦或营商,还在于能够自觉地以担当、传承和弘扬学术为己任。

他们或利用书院、文会的组织研讨讲学,或潜心隐居著书立说,从而留下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著作,有力推动了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是徽州世家名族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表现。

徽文化成就辉煌,影响深远。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与其门人创立的新安学派,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新的高峰,朱熹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不仅长期影响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而且广泛影响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各国乃至西方世界。

始创于江永,集其大成于戴震的徽派朴学,开有清一代学术风气,徽派学者踵武戴氏,在古代文献考据、训诂和义理推阐诸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

浅谈清末民国时期的徽州教育 - 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

浅谈清末民国时期的徽州教育 - 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

浅谈清末民国时期的徽州教育绩溪县胡稼民教育思想研究会会长周文甫徽州古称歙州,宋始称徽州,明初建府,辖黟县、歙县、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

清沿旧制。

民国初年,废府留县,但省仍依原府、州范围划分若干个学区,开展教育教学视导。

古代徽州,民风淳朴,崇文重教,初等教育向来比较发达。

史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说,可见读书风气之盛。

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到新中国的建立,前后约半个世纪,徽州现代教育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本文试就清末民国时期徽州教育状况来分析当时徽州教育的一些特点。

清末民初,徽州涌现出一批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在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校的教育大变革中,徽州涌现一批教育先行者。

他们为徽州现代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其代表人物有许承尧、胡晋接、方新等。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诏令各地兴办学堂。

据《安徽省教育志》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安徽省有小学堂38所,其中徽州有两等小学堂4所,它们是:歙县官立两等小学堂、婺源官立城西两等小学堂、绩溪公立尚志两等小学堂、绩溪私立思诚两等小学堂。

徽州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是1900年由牧师唐进贤创办于歙县城内北街的崇一学堂,这是一座外国教会办的学校。

担任绩溪私立思诚两等小学堂堂长的是胡晋接。

胡晋接(1870-1934)字子承,号梅轩,安徽绩溪县城东人,是清“礼学三胡”(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之后裔。

其父曾主持绩溪东山书院,晋接从小随父在东山书院读书,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就熟读诸子之书,尤通程朱理学和舆地之学,并受到维新思想影响。

22岁,他在城西白石鼓汪氏家塾任教,为芜湖科学图书社、上海亚东图书馆创始人汪孟邹的业师与创业指路人。

私立思诚两等小学堂办在离县城十里的大仁里村。

1902年开始筹办,1904年2月正式开学上课,此为徽州创办最早的学堂之一,开徽州现代小学教育之先河。

学堂由本村富商出资,由于办学资金充足,晋接勇于创新、善于管理,师资力量雄厚,留日回国学生江鹏萱(镜川,婺源人)、程仲沂(宗泗,休宁人),歙县名儒毕醉春(恩桂,歙县人)等徽州一时俊彦都是该校教师。

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文化浅谈

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文化浅谈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学号姓名班级关于对徽州民俗及泗州戏的浅谈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

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

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

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

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

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

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

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

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

”意为“财不外流”。

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

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

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徽州教育摘要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

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徽州,公元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期更为昌盛。

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而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社会重要的意思,然而由于徽州文化内容较多,而这里受篇幅限制,所以我只能简单的以徽州教育为例,简要的谈下徽州文化。

关键词徽州/徽州教育/书院/家庭教育/徽商/教育旅游一什么是徽州文化及其包含哪些方面要研究徽州文化,首先就要有对徽州文化较为清晰的界定。

所谓徽州文化即是指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徽州的以及由此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典型封建文化。

其中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我们说的徽州文化是指历史上徽州区划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当年徽州府所辖的六个县,即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

其二,徽州的历史至少有五、六千年,而主要还是指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设了徽州府后才全面崛期,在明清达到鼎盛的文化,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内在关联。

其三,徽州文化不能仅仅指在徽州本土上存在的文化,亦包括由徽州而发生,由本籍包括寄籍、侨居外地的徽州人而创造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对徽州的强烈认同其四,这里所说的"文化"应是取其广义的概念,不仅指学术理论、文化艺术,还包括商业经营、宗法伦理、精神信仰、风俗民情、文献著作、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历史人物等等。

二徽州文化的渊源2001年5月,江总书记视察黄山时,用五个英语字母CBMEA将徽州文化的五个方面作了高度概括和归纳。

“C”代表文化(culture),“B”代表徽商、贸易(business),“M”代表医学(medicine),“E”代表教育(education),“A”代表建筑(architecture)。

他还强调指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其中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这与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不无关系,有人认为徽州兴盛赖教育。

正是由于徽州教育源远流长、读书风气浓郁、名人辈出,徽州自古享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礼仪之乡”的美誉。

从历史上看,唐宋是徽州教育兴起与发展时期,徽州府学始建于唐,所辖各县也在北宋和南宋先后建立了县学。

南宋时徽州还出了大教育家朱熹,其教育思想对徽州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随着徽商的崛起,明清时期的徽州教育极为兴盛,书院私塾遍布城乡。

道光《休宁县志》记载:“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史书之藏”。

世人赞徽州是“人文辈出,鼎盛辐臻,理学经儒,在野不乏”。

古徽州山高路险,交通十分不便,成了中原名门望族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

但这些名门望族认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儿孙自由儿孙福,莫替儿孙做马牛”故他们避难并不避世,即便自己没有机会,也寄希望于后代,总想通过“儒”而“仕”。

因此,他们十分注重族中后辈的教育。

三徽州古代教育形式学校教育古代徽州教育,官民结合,机构众多,形式多样。

主要有以下几类:(1)府(州)学、县学,这是官办教育机构。

其特点是教官由朝廷委派,它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宗旨,教学内容主要是服务于科举的四书五经,它是读书人进身的必经之阶,在徽州极受人们重视。

如歙州州学始建于唐代,是徽州最早的地方官学。

(2)书院,又称书屋、精舍。

其特点在于它是既独立于官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

(3)社学,这也是一种官办的教育机构在元代,除设州、县学外,还以乡中每50户为一社,每社设社学一所。

其特点是以地域为单位,官办民助。

因为社学经费除官方出资以外,更主要的还是靠各乡族捐助。

所以社学从形式上看起来是官办,实际上却是官民结合的办学形式。

(4)义学,这是捐资助学的教育形式。

主要以氏族祠堂、庙宇地租收入或私人捐资等方式办学,其特点是不收学费,家境贫寒子弟亦可入学。

(5)村塾,这是村民共同出资的教育形式。

其特点是村民自愿组合,共同聘请和供奉塾师。

(6)家塾,这是民间独资的办学形式。

其特点是某户独资聘奉塾师在家中教育子弟,受教育者可足不出户。

(7)学馆,这是民间私立学校。

其特点是塾师在家设塾招生。

徽州众多教育形式最值得一提是古徽州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既有官办,又有私办。

绩溪人胡忠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创办在绩溪县龙井村东之山阜的桂枝书院是徽州最早的书院,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书院。

在徽州众多的书院中,以紫阳书院名气最大。

1246年,徽州知名人士为纪念朱熹在府城南门外始建,南宋理宗皇帝曾亲题“紫阳书院”匾额。

朱熹原籍徽州,曾以徽州府城南紫阳山名命名书堂,以示不忘故里,故后人以紫阳称朱子,以紫阳之学称朱子之学。

徽州另一所著名的书院是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休宁县还古书院。

此书院院位二休宁万安古城岩,它是陆王心学在徽州的中心。

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南湖之畔,有一座南湖书院,至今仍书声琅琅。

书院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望湖阁和祗园等组成。

书院大厅巍峨壮观,梁同书手书的“以文家塾”匾额高悬梁柱,两侧辅以“南峦环幽境,书声琅时云涌霞飞腾气势;湖波映秀色,桃源深处水流花放丽文章”对联。

曾任民国国务总理的汪大燮就启蒙于此。

家庭教育古代徽州对学校教育的重视自不必赘言,徽州先民对子孙后代的家庭教育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毫无疑问,人的一生不可避免要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古代,就有曾子杀猪、孟母三迁、欧母画荻教子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典范,成为千古佳话。

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问题上,古徽州人是很讲究方法的。

他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力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徽商乐善好施、济困助贫、热心公益事业,凡此“惠及乡里”的种种义举,客观上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教育子孙应该积德行善,助人为乐。

除此之外,古徽州人还善于借助建筑样式、厅堂装饰等形式,来实施家庭教育,把自己对子孙的教育愿望无声地表达出来。

那古民居中天井的建筑结构,不就是在告诫生活在家里的孩子,不要成为“井底之蛙”,一辈于蹲在家里“坐井观天”吗?那镌刻“步蟾”二字的题额,也是寄希望于子孙,要用心业儒,将来能在科举道路上获取功名,实现“蟾宫折桂”的美好愿望。

那悬挂厅堂两边的楹联,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等等,不是在教育子孙后代要好好读书,老实做人吗?还有那当作中堂悬挂的《朱子治家格言》,也是难得的家庭教育的好教材。

生活在家里的孩子,天天望着天井,看着题额,读着这些楹联和中堂,终有一天,会领悟出其中的道理来,因而从中受到有益的教育。

古代徽州的家庭教育,以其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同正规传统的封建书院教育相糅合,大大地推动了徽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获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又一代徽州先民,奇迹般地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让后来人叹为观止!四、徽州教学内容及其对象的划分在教学内容上,徽州的教育除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外,许多还包括了有着徽州地方特色、极具实用和职业教育的内容。

如徽州是明代珠算大师程大位的故乡,而徽州人又有经商的习俗和传统,故珠算教育在徽州既具条件又深受人们欢迎;再如新安医学源远流长,影响极大,许多先生在教学时,往往有针对性地教授一些医药知识等。

我国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取士制度,使读书入仕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儒风独茂“的徽州更不例外,特别是在朱熹的学说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以后,徽州得天时地利,中进士的人数,北宋已有188名,南宋更增至432名。

明清两朝,徽州科举入仕人数再创辉煌,在全省、全国遥遥领先。

据统计,清代徽州录取进士519人(全省1142人);清代徽州状元17人(全省21人),以府计仅次于苏州府的24人,居全国第二。

若以县计,休宁县出状元13人,则远远超过吴县的4人,居全国第一。

正式由于徽商重视教育,明清两朝,商人后代涌现出众多名儒名宦,如汪道昆、许国、曹文埴、曹振镛、戴震、程大位、王茂荫……在医学方面教育中,习医行事“一以儒理为权衡”,“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成为他们从儒学中学习做人的准则。

因此,新安医家多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规范,祟尚人文理性追求。

他们特别重视从博大精深的中医医学宝库中吸取营养;很多医家利用自身由儒入医的优势.注重对古代医籍和医学文献的解读和诠释,对于前人的医学经验努力加以总结。

清代婺源医家王桂元,12岁即通诵四书六经,尤精易理,凡河、洛、理、数及《参同契》之类,无不洞悉精蕴。

名医俞塞则体会学医不通易理则医术不精;吴澄强调医易相通,著成《医易会参》。

明代休宁大医家孙一奎,倡导用《易经》太极理论解释“命门”在艺术方面,徽州画派,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及其他方面中的一些代表人物也是通过徽州教育影响,才使他们走向成功。

在1999年底,黄山市举办了一次“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评选”,名列前十位的分别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大思想家朱熹、文化巨子胡适、大哲学家戴震、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大画家黄宾虹、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张小泉剪刀”的发明者张小泉等,他们都是由发达的徽州教育培育出的杰出人才,不仅在徽州影响很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都有重大影响。

五、徽州教育发达的原因徽州之所以教育发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以儒入仕,以儒入贾。

徽州山穷水浅,土地贫瘠,人们只有眼睛向外求发展。

首选之路便是通过读书而入仕,仕途不畅则入贾。

能入仕入贾,全是教育之功。

其二,有较稳固的经济支撑。

学田为府、县两级官费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因为学田是古徽州为府、县学所置的田产,按官府规定,学田收入全部入官,以供给府学、县学师生之廪禄,它是府学、县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其三,有一支淡泊名利,倾心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在朱熹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诲人不倦精神的感召下,古徽州出现了许多矢志不渝“正义明道”,心甘情愿献身教育的大儒者。

最主要的是,徽商的慷慨捐助促进了徽州教育的发展。

明、清时徽商猛然崛起,并称雄我国商界几百年。

经商致富的徽州人更是看重读书入仕,也就更加重视对后代的教育。

他们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之后,慷慨捐赠兴办书堂书院,置办义学义田,延师课童,培养人才。

明清两朝,徽州的馆塾、斋舍、书院大多是由商人出资兴建或重修。

明歙县盐商鲍柏庭就说过:“富而教不可缓,徒积资产何益乎?”祁门商贾胡天禄“输田三百为义田,使烝尝无缺,塾教有赖,学者有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