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浅析薛涛爱情诗中的两种创作心态

浅析薛涛爱情诗中的两种创作心态作者:李霞来源:《祖国》2016年第15期摘要:本文首先通过介绍薛涛爱情诗创作背景及其创作原因,对薛涛的爱情诗进行分析,研究薛涛爱情诗中的创作心态。
着重分析这两种创作心态在薛涛爱情诗中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出试图挣脱礼教陈规,大胆追求爱情的理想;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在封建社会下对美好爱情和婚姻期盼、渴望理想的破灭的两种创作心态。
最后得出从两种心态特征在薛涛爱情诗创作中的共生,以此来反映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与追求自由爱情的冲突。
关键词:薛涛爱情诗两种创作心态一、薛涛爱情诗的创作背景及原因(一)薛涛爱情诗的创作背景社会背景方面,中国封建时代最为开放的是唐朝,政治空前强盛,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繁荣。
正是时代的先进,时代的开放,作了铺垫,女诗人薛涛是追求自由爱情的杰出代表。
人事难料,大诗人薛涛在父亲去世后,担起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维持生活,无奈之下她成为了一名诗妓,凭借着美丽的容貌和令人羡慕的才华,她很快成为了成都名妓。
后来,在薛涛的生命之中,遇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元稹。
薛涛与元稹一相见,似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共同吟诗作赋,很是惬意。
是时三十八岁的薛涛早已厌倦了诗妓生涯,元稹的出现给她的人生赋予了新的色彩。
元曾语诺,了却缠身公务,便会来此与涛团圆。
但世事难料,实际情形并不如约定的那样,后来的元稹,因仕途的坎坷,官无定所,在频繁的调动之中,原本就比薛涛年轻,要想对爱情专一,本就不易,而且唐代禁令官吏与妓女交往,元稹移情别恋,也就在所难免了。
薛涛的爱情是凄苦的,正是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薛涛特殊的身世以及特殊的感情之路,薛涛创作了许许多多的爱情诗,也因此为薛涛的爱情诗的两种创作心态的呈现奠定了基础。
(二)薛涛爱情诗的创作原因一是填补内心感情的空虚。
薛涛遇见了中国封建女性最不幸的事,乐妓加女冠。
然而不同世俗的薛涛,偷食智果,尝食禁果,走了一天当时社会别人不敢走的路。
她失去了世间女子应该得到的东西,却又获得了一般女子难以获得的价值;她虽失去了一个女人一辈子最重要的爱情,却赢得了许多男子难以获得的才名。
形影不离薛涛读后感

形影不离薛涛读后感
《薛涛》是一部著名的诗集,作者是薛涛,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唐朝诗人。
这部诗集收录了薛涛的诗歌,共有三十首,涵盖了江湖、青春、爱情、友谊、离别等多种主题,以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
这些诗歌既有抒情的色彩,也有诗情画意的气质,可以说是一部精致而富有情趣的诗集。
读完《薛涛》,我感受到了薛涛诗歌中浓郁的诗情画意,他用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深刻而美好的情感。
同时,他也抒发了对青春、爱情、友谊等的深刻思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总之,《薛涛》是一部经典的诗集,让我们感受到了薛涛的情感和思考,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
朱淑真诗词的内容与风格探析

朱淑真诗词的内容与风格探析作者:徐雪飞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9期摘要:朱淑真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词人,她文学成就仅次于李清照,正如清代的陈廷焯所说:“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
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
”朱淑真也是历史上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但由于她的遗作“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存者,百不一存”(《断肠诗集序》),南宋王唐佐为其作的传也早已亡佚,给关于她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鉴于此,结合朱淑真的身世背景,从朱淑真诗词的内容与风格两个方面对朱淑真诗词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体会朱淑真作品的美感特质。
关键词:朱淑真诗词;内容与风格;清婉自然;清空婉约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9-0104-03一、清婉自然的诗歌朱淑真(亦有作朱淑贞)的诗共有337首,诗歌的创作颇为丰富,题材颇为广泛。
朱淑真的诗清婉自然,她以女性特有的幽深细腻的笔触抒写个人情怀,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诗中描写的多是自然界的衰荣,时令季节的更替和变换,抒发的是她对一时、一地、一景、一物的感慨,她笔下的物“皆着我之色彩”。
她的诗不论是写景还是咏物都夹杂着浓厚的情感内容,所以要明确划分她诗歌内容的界限是很难的,我们只能依据诗歌的题目和具体内容来大体区分。
以下据此分类对朱淑真诗歌的内容与风格进行论述:1生动明澈的咏物诗朱淑真的咏物诗数量颇丰,吟咏的对象有花木、月、雨、雪等,其中描写花木的诗歌最多,而且常常直接以花木立题,杏花、梨花、海棠、荼蘼、青莲花、芍药、牡丹、李花、长春花、蔷薇花、芙蓉、梅花、荷花、直竹、柳等无不入诗。
无论是“娇娆万态逞殊芳”的牡丹、“飞葩散乱拥栏香”的蔷薇、“芬芳红紫间成丛”的芍药、“徒作佳人淡伫妆”的黄芙蓉,还是“胭脂为脸玉为肌”的海棠、“玲珑巧蹙紫罗裳”的瑞香,“薄薄香罗蹙蕊匀”的梨花、“白玉体轻蟾魄莹”的荼蘼,抑或是“满池红影蘸秋光”的芙蓉,“香房馥郁随风拆”的荷花,“且得清香寄酒杯”的梅花等等,在她的笔下都绰约多姿,着“我”之色,各具魅力。
朱淑真《自责》赏析

朱淑真《自责》赏析自责二首(其一)【宋】朱淑真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自责二首(其二)【宋】朱淑真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赏析:朱淑真是一位南宋女诗人,她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对爱情、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与思考。
其作品具有深具个人色彩和情感深沉的特点,尤其是她的《自责二首》,更是表达了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和感悟。
第一首诗中,朱淑真首先承认女子弄文是犯罪,但她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子。
她喜欢吟咏月亮和清风,这被视为不合女子本分的行为。
然而,她并不在乎这些世俗的眼光,继续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她磨穿了铁砚,虽然这并不是她该做的事情,但却执着地坚持了下来。
与此相反,绣折金针却是符合女子本分的事情,却被她视为没有价值的工作。
在这首诗中,朱淑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世俗眼光的挑战。
她不畏世俗的压力,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感到敬佩和钦佩。
同时,她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和对女性文学才华的压制。
第二首诗中,朱淑真描述了自己在闷闷不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看诗来消磨时光。
她在诗歌中看到了别离的痛苦和无奈,这使得她的心情更加萧索。
她开始意识到,聪明伶俐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反而会让人更加烦恼和不安。
只有痴傻的人才能摆脱这些烦恼和困扰。
在这首诗中,朱淑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困惑和对未来的担忧。
她感到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摆脱内心的烦恼和困扰。
她的诗歌是她心灵的寄托和释放,也是她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艺术特色方面,朱淑真的《自责二首》具有自然流畅、情感细腻的特点。
她运用了日常口语和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她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流畅自然,让人易于理解和产生共鸣。
同时,她的诗歌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味,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诗人的独特魅力和人文价值。
在思想内容方面,《自责二首》表达了朱淑真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自我反省。
古代十大女诗人

古代十大女诗人第一级女诗人:陈端生、梁贞怀、李桂玉叙事诗人第二级女诗人:许穆夫人、蔡文姬、李清照性格诗人第三级女诗人:鱼玄机、朱淑真、薛涛、柳如是情感诗人陈端生、梁贞怀、李桂玉作为第一级女诗人,是因为她们的诗歌巨著《再生缘》、《天雨花》、《榴花梦》。
虽然这些作品是说唱弹词,但均是以诗歌文本的形式出现。
抛开表演者演唱的功能,仅以案头文本来看,就是纯粹的长篇叙事诗,或曰史诗。
中国诗歌史少有长篇巨制,人们重视的是那些短小的诗篇。
除了屈原的诗稍长,象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大诗人的诗篇都不长。
因此外国文学专家就常常讥笑中国无史诗、无长篇叙事诗。
中国人不服气啊,声称中国是有史诗、有长篇叙事诗的。
不过文学史家们推出的能代表中国史诗的作品却是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均是说唱体英雄史诗。
可他们就忘了,汉族也是有史诗的,而且是个人创作,不是那种口头代代相传的集体创作。
陈端生的《再生缘》、梁贞怀的《天雨花》、李桂玉的《榴花梦》就是。
只不过中国的文史专家们不会向世界推销罢了。
这从骨子里显示的依然是以男权观念为中心的文学史观,以及依然将叙事诗排斥为非主流的中国诗歌美学史观念。
中国历代文人历来只重视诗歌的主观抒情,对客观叙事常常以鄙夷的眼光看待,因而叙事诗人很难得到正统文化社会的认可,何况写作这些鸿篇巨制的竟然是清一色女性,那就更对不起,只能归之于街头艺人的末流伎艺。
如果是在欧美国度,陈端生、李桂玉、梁贞怀等早就被奉为杰出伟大的女诗人了。
再说西方的史诗或叙事诗,在发展的源头上不也是说唱形式吗?说实话,就是连西方也没有出现类似杰出的女性叙事诗人。
如有,那还不被吹捧成女荷马、女但丁吗?陈端生的《再生缘》有60万字。
作者集才子、佳人于一身,聪明博学,勤奋刻苦,毕一生心血创作《再生缘》。
作品讲述的是宋朝才子吕昆与名妓柳卿云悲欢离合的恋爱婚姻故事,当时即与《红楼梦》并称,有南缘北梦之说。
后人将其改编为《孟丽君》风靡全国,以致读者和观众很难知道它的原作者是谁。
中国古代女诗人

中国古代女诗人中国古代女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她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创作出了一批优美动人的诗歌作品,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女诗人的生平、作品、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些伟大的女性。
一、女诗人的生平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低下,她们的教育受限,很难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有一些女性天生聪慧,自学成才,成为了杰出的诗人。
她们的生平多数不为人知,只能通过她们的作品和传闻了解。
唐代女诗人薛涛,出生于唐代初期,是唐朝著名的女诗人之一。
她的父亲是唐代宰相薛元超,家庭富裕,有良好的文化氛围。
薛涛从小喜欢诗歌,自学成才,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被誉为“女诗圣”。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是宋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
她的父亲是北宋著名学者李觏,家庭教育严谨。
李清照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写字,后来嫁给了宋朝著名文学家赵明诚,成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
元代女诗人朱淑真,出生于元代中期,是元代女诗人中最著名的一位。
她的父亲是元代官员朱熹,家庭背景优越。
朱淑真自幼聪慧,喜欢诗歌,后来嫁给了元代著名文学家杨时,成为一位杰出的女诗人。
以上三位女诗人,都是出生在望族之家,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她们都是自学成才,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了杰出的女诗人。
虽然她们的生平不为人知,但是她们的作品却被后人广为传颂。
二、女诗人的作品中国古代女诗人的作品,多以悲凉、孤独、思乡等主题为主,反映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种种困境和不幸。
她们的作品多数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
薛涛的诗歌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她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诗意。
她的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渡汉江》等。
李清照的诗歌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她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诗意。
她的代表作品有《如梦令》、《声声慢》等。
朱淑真的诗歌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她的诗歌风格优美动人,充满了情感。
她的代表作品有《摊破浣溪沙》、《踏莎行》等。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思想内容之比较》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思想内容之比较【摘要】堪称词坛双璧的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词坛两朵唯美的花,他们所创作的宋词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宝库,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两位都是如此的才华横溢,但她们不同的人生命运造就了她们在宋词创作方面的不同,本文通过两人的作品,浅述她们的词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宋词思想内容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词坛两位著名的才女,堪称宋代词坛双壁。
她们都拥有着敏锐的才思、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两人的创作各有千秋,她们的作品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宝库,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为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的心已碎,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
她无衣无助,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
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而另一说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
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后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纵观中国古代文坛,女性作家屈指可数,而能够穿透历史樊篱、超越历史约规,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坦率展露女性内心、大胆释放个人情感的女作家更是少之又少。
论女诗人朱淑真的形象

论女诗人朱淑真的形象朱淑真(1906-198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诗人。
她创作丰富多样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声音与独立的思想闻名于文坛。
本文将通过探讨朱淑真的诗歌主题、格律风采以及诗人形象等方面,来论述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朱淑真的诗歌主题朱淑真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抒发,也有对人生感悟的深入探索。
她的诗歌常常以观察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对自然与人类情感的感受。
例如,在她的著名诗作《秋闺怨》中,她借助秋天的景象,抒发了女性婚后孤寂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女性在家庭中的无奈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二、朱淑真的格律风采朱淑真善于运用形象鲜明、语言优美的笔调来展示她的情感。
她的诗歌常常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表达思想,同时运用鲜明的比喻和意象。
例如,在她的诗作《春风之梦》中,她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景物来展现春天的美丽画面,这种形象化的表达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三、朱淑真的诗人形象朱淑真的诗人形象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中,也体现在她的个人经历和性格中。
她是一位热爱自由的女性,她坚持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抒发方式,追求自由与真实。
她的作品反映了她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在一个封建社会中,她以自己的方式为那些被压抑的女性发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坚持和勇气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结:朱淑真作为一位女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她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同时她的格律风采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使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淑真的诗人形象体现了她对自由和真实的追求,她的坚持和勇气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尤为难能可贵。
因此,朱淑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李珊珊指导教师:单芳[内容摘要]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与李冶、鱼玄机并称“女冠三杰”,在文学史上享有着很高的声誉。
朱淑真亦为宋代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在艺术上成就颇高,有人认为她的能力,堪与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的李清照并驾齐驱。
然而据现存生平资料显示,两位女作家都自幼喜爱创作且才华横溢,都曾受过程度较好的教育,生活都有幸福快乐转入不如意,也都有着不遂愿的个人情感经历,可见生活中显现出来的共同点很多,但她们留世的作品却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思想内容上也是各有侧重。
[关键词] 薛涛;朱淑真;思想内容唐代诗风兴盛,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时能诗者众多,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诗人,据统计人数多达一百二十多位,杰出的作者有上官婉儿、武则天、李冶、晁采、刘采春、鱼玄机、薛涛、花蕊夫人徐氏等等,其中女冠诗人薛涛最是一颗夺目的明珠。
然稍晚于唐的宋代虽其诗歌成就不及唐代,但可贵的是,宋代女诗人的诗作比唐代女诗人的要多,最著名的要数宋代女诗人李清照。
其中宋代女词人朱淑真以其独特的笔调和颇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博得了较高的评价。
据现存生平资料显示,两位女作家都自幼喜爱创作且才华横溢,都曾受过程度较好的教育,生活都有幸福快乐转入不如意,在这么多共同点的支撑下,她们留世的作品却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思想内容上也各有侧重。
一、生平梳理(一)薛涛生平简述薛涛,字洪度,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童年随父薛郧宦游成都,八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少年即诗名在外。
相传她的父亲在庭中梧桐树下吟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而续:“枝迎南北鸟,时送往来风”,可见薛涛从小才华横溢。
父亲在她童年时就去世了,因家贫,不得已入乐籍为歌妓。
她思想开朗,性格豪爽,喜与文人交游。
十六岁左右,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1]见她貌美才捷,就召入幕府侍酒赋诗,遂入乐籍。
二十岁左右因小事冒犯韦皋,被罚赴松州(今四川松潘县)戍边军中充当乐妓。
返回后,乃愤而脱身乐籍,退隐成都西郊浣花溪,创制深红色小笺时称“薛涛笺”[2]。
晚年从浣花溪迁居锦城西北隅碧鸡坊,终身未嫁。
据相关史料研究,薛涛活了六十三岁,是唐代享年最高的女诗人,她写了大量诗歌,她的作品多为赠别酬唱之作,这主要是因为她多与文人雅士结交,交游广阔,阅历丰富。
也有诗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除此之外薛涛诗中还有一些作品表现了怀念国事的情感,可见其诗歌内容较为丰富。
南宋·章渊的《槁简赘笔》说她“有诗五百首”。
清康熙四十年刻印《全唐诗.薛涛》诗,只收到八十九首,今人张蓬舟的《薛涛诗笺》收入九十一首,这是现存的她的全部诗歌。
中唐时期与薛涛唱和的人很多,有白居易、牛僧儒、令孤楚、裴度、张藉、杜牧、刘禹锡、吴武陵等,此外还有三十多位诗人、名士、高僧与之交往。
薛涛交游如此之广,足见其才华出众,声誉之高。
(二)朱淑真生平简述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
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
相传为朱熹侄女,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
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
相传因父母做主,嫁给一文法小吏。
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转为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
她的作品在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朱淑真书画造诣也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
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调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
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
”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
二、作品思想内容梳理(一)薛涛作品的思想内容正因为薛涛这一生有着不寻常的经历遭遇,才造就了她杰出的诗歌成就,也决定了她诗歌的思想内容。
薛涛的九十一首存诗,从形式上看,多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甚少,偶有六言、杂言。
从思想内容上看,则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为酬唱、赠别之作,二为咏物言志、写景抒情之作,三是抒发忧国情思的政治诗。
1、赠别酬唱之作。
此类作品是薛涛作品的主要部分,在其现存的91首当中竟占到40多首,这与她脱籍后的“女校书”[3]身份有关,由于这一特殊社会身份,此时的薛涛应酬繁多,结交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多,因此这类作品也极多。
这类作品较著名的有《和郭员外题万里桥》、《酬人雨后玩竹》、《送郑资州》、《罚赴边上韦相公二首》、《赠韦校书》、《酬辛员外折花见遗》、《送友人》、《和郭员外题万里桥》、《江亭饯别》等,主要表达对友人的赞誉与勉励,惜别与思念等情感,诗中所蕴情感或喜或悲,较为丰富。
此类诗歌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如《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此诗明代杨慎的《升庵全集·薛涛诗》评为“有讽喻而不露,得诗人之妙,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元、白流纷纷停笔,不亦宜乎。
”其一是“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
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其二是“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
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第一首就表现出了极强的思想性,诗中不仅写出了边地军民之苦,而且也表现出了作者思想意识的转变,其诗作不再停留于洗削脂粉之气的层面,而是从思想深度到艺术表现,都力求追步须眉。
她不愿把为贵族华筵所唱的曲子唱给戍边将士,此处一个“羞”字用得绝妙,讽而不显。
第二首则主要突出边地的军事形势,暗示战士们在与强大的敌人浴血奋战,用乐妓的“不敢”来反衬这一点。
这两首诗明代大文人钟惺赞曰:“二诗如边城画角,别是一番哀怨。
”[4]郭炜《古今女诗选》欣赏薛涛这两首诗讽刺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讽刺语须如此若隐若曜,使人深味,乃为妙手”。
此类诗中再如为清学者纪昀所称赏的《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此诗可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在秋夜寒冷的月光照射下,远处的山峰和湖水上的蒹葭连成一片青色,这一派“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使读者即刻感到一种送别时的凄凉之情,为接下来的抒情打下良好的情感氛围基础。
后两句抒发送别之情,谁说从今夜起彼此就会相距万里,只要彼此休戚相关,你到哪里,我就在梦中追随到哪里。
作者巧妙地寄思念之情于梦以追随离人,使得惜别怀念之情比直接抒发来的更深更重。
2、咏物言志、写景抒情之作。
薛涛的此类诗歌成就较高,是其诗歌艺术的代表作,此类诗歌根据所抒之情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再者则倾诉对飘零生活生不由己的苦衷以及保持高洁独立人格的志向。
但这些情感并不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她往往采取借助自然事物委婉细致表达的手法来结构成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正如王国维所述:“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类诗中第一类情感主要是由于薛涛身世不幸,导致终身未嫁,这在个人情感上是一大缺憾,薛涛虽徜徉于达官贵人与文人骚客之间,酬唱应和不断,但那份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还是会常常流露出来,这就是夹杂在薛涛作品中淡淡的愁思与浅浅的叹息。
如《池上双凫》“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此诗通过写池中一对水鸟相互嬉闹,双宿双栖,于是就想到自己,要是自己也能似这水中之凫,与相爱的人相依相伴,双宿双栖,那将是多美好,此诗表现出薛涛对情深意浓的甜美爱情的向往。
再看这《春望词(四首)》:(其一)“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其二)“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其三)“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其四)“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诗人感叹花开花落,以对风花将老、佳期渺茫等一系列生活景象的描写,一唱三叹的表达了凄苦委婉的心声,希望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除却《池上双凫》与《春望词》,诗人又在《鸳鸯草》:“绿荫满香砌,两两鸳鸯小。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中表达着对幸福美好的夫妻恩爱之情的深切期盼。
这种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期望在薛涛诗中处处可见,然而在感情的抒发上却深婉有致。
第二类感叹身世之情则是由于作者长期寄人篱下,身世飘零,身心倍受摧残,但是对于自己的命运她又是那样的无可奈何,身不由己。
表达这样情感的作品如《柳絮咏》:“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本诗托柳絮言己志,表面上写柳絮随风南北飞扬,不得安定,其实际上是诗人当时命运的写照,自慨身世,写出了弱女子飘零无意的哀愁。
再如《蝉》:“露涤清音远,风吹故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支栖。
”此时则借蝉的高洁形象,表明自我心志。
虽然他从事的是与官员饮酒弹唱的职业,但是他如蝉一般高洁自重,保持自我独立的人格。
看,诗人就是这样用平白俗语以浅近而入情,让读者读来觉得平淡而有深意的,表达同类情感的还有《海棠溪》、《宣上人见示与诸公唱和》等诸多作品。
3、政治诗。
薛涛是一位关心国事,感怀天下的才女,这种情怀在她的诗歌中时有体现。
比如在《上川主武元衡相国》中,她描绘川主府上通宵达旦,大宴宾客,“军城西角三声歇,云幕初垂红烛新”,宴会的欢歌消磨了战士作战的毅力。
同时,她也有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如《筹边楼》中,“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侯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此诗前两句烘托筹边楼气势磅礴,给敌人震慑,后两句更加巧妙,直接陈述告诫将士莫忘历史教训,以国事为重。
全诗意义深刻,钟惺在《名媛诗归》中评论说:“教借诸将,何等心眼,洪度岂直一女子哉?固一代之雄也。
”由此可看出薛涛是一位爱国女诗人,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是多么的难得啊。
(二)朱淑真作品的思想内容朱淑真从小就聪明伶俐,喜欢读书,且家境优裕。
其少女时代过得温馨愉悦,整日在家里伴着鸟语花香,东风细雨,洞悉草木荣枯,蜂飞蝶舞,这一并都是她写作的自然来源,长时间的大量写作使她诗才精进,但我们知道朱淑真的作品广为流传的主要是《断肠集》,其表达的大多是对生活不幸的哀愁及反抗,这就源于她不幸的婚姻生活,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5]中就可以泄露出她对婚姻的不满。
朱淑真的诗从思想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抒写个人爱情生活的诗作;二则写景咏物;三则是一些咏史诗,议论历史,品评人物。
1、抒写个人爱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