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学实录
和于漪老师一起学语文——《往事依依》教学实录

和于漪老师一起学语文——《往事依依》教学实录一、引言《往事依依》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文学作品,它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精彩瞬间,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奋斗。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十分关键,于漪老师的教学实录值得称道。
二、教学过程在学习《往事依依》这部小说时,于漪老师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下面我将简要叙述一下教学过程。
1.先导知识于漪老师在开始备课时首先引导我们回忆《红楼梦》,并给我们讲解了对于小说的理解:观察人物形象的描写、分析事件的叙述方式、理解文学语言等。
借助这些先导性的知识,体现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层次感。
2.自主探究在学习小说《往事依依》的过程中,于漪老师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师给出课题,学生自己组织分组,自主完成该课题的学习和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新的思考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3.个性化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课堂外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于漪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并通过评论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成绩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将所学内容进一步运用到作业中,提高学习效果。
4.互动探讨在课堂上,于漪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小说中的意蕴,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认知领域。
在探究小组中,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
老师及时纠正学生混淆的问题,拓宽范围,同时给予学生关于评价的指导,让学生避免错误。
三、效果与思考以上是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教学过程中的实录。
在实际操作中,本文着重强调于漪老师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普及了多种教学思想的理念,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同时也让学生在小说解读和思考中展露出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最后,我们认为,在互动的氛围下,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引导和培养,初一学生们注重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成果,在于漪老师的引导下取得了无可媲美的成果。
《春》教学实录1(特级教师于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教学实录1时间:1979年4月2日(星期一,上午第一、二节课)任课老师:杨浦中学于漪班级:初一(1)班第一课时[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
同学们把讲义拿出来。
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我们曾经学过一些绝句,现在我问一问大家,杜甫的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稍停]有同学知道吗?——杜甫的绝句,大家想想看。
[学生举手]X X X。
生(1):[背诵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gè读成guò)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对吧?[生(部分):对的。
]——对的?“两”——什么“黄鹂鸣翠柳”?这里怎么读啊?生(1):两“gè”,不是两"guò"。
师:对啊!两个(gè)。
他是从两个黄鹂在青绿色的柳条上鸣啭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啊!再想想看,王安石也有一首诗是描绘春天的,这首诗背得出来吧?谁来背背看。
有一个名句,想想看。
他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想起来没有?背背看。
“京口瓜洲……”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哪一个句子是写春的?生(集体):“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哪一个字用得特别好。
生(集体):“绿”。
师:“又绿江南岸”,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啊?——从春风的角度。
春风一吹,江南岸边就怎么样?生(集体):绿。
师:绿——绿满天下!上星期六,X X写我们学校的树的时候,用了一个好的句子啊!——“绿满天下”!他就从这儿学来的。
很好。
但是,绝句,它只有四句,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也就是选取了春天的一个或者两三个景来写春。
于漪老师《往事依依》教学实录

于漪老师《往事依依》教学实录于漪老师《往事依依》教学实录(教室后面悬挂大幅横标:和于老师一起学语文)师(激动、亲切地):同学们,今天是一个令我们难忘的日子,我们将和于漪老师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就是----(生齐答:“往事依依”)(师板书课题)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于老师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
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
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
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生朗读课文第1段)师:读得怎么样?(部分学生小声说:“还可以。
”)还有哪个同学愿意再读一遍?师:这一次读得怎么样?生: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生:“年华似流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悟了,不错。
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技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了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生1: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生2:还有一种感觉,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生3:我觉得是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生4:我觉得,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
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
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
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依依)师: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齐声回答:形容留恋)师:“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完整版)于漪课堂教学实录

于漪课堂教学实录《晋祠》第一课时[上课]师: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生[部分]:首屈一指。
师:首屈一指[竖起拇指)。
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一说清楚,二速度。
我不一个一个叫名字了,请挨着次序讲下去。
你先说[示意第一排一位学生)。
生1:青岛八大关。
生2:故宫。
生3:从化温泉。
生4:山西云岗石窟。
生5:西安的大雁塔。
生6:杭州的西湖。
生7:长城。
生8:甘肃的酒泉。
生9:善卷洞。
师:在什么地方?生9:宜兴。
生10:福建厦门的鼓浪屿。
生11:南翔古猗园。
生12:北京的颐和园。
生13:普陀山的寺庙。
生14:西藏的布达拉宫。
师:好,讲得很响。
生15:河北省的赵州桥。
师:河北省的赵州桥我们什么地方碰到过?生[部分]:课文《中国石拱桥》。
师:对。
生16:太湖。
生17:西安的大雁塔。
师:重复了。
生18:陕西的兵马俑。
生19:安徽滁县的醉翁亭。
师:醉翁亭,我们这学期要学《醉翁亭记》。
生20:承德的避暑山庄。
生21: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
师:岳阳楼,我们这学期还要学《岳阳楼记》。
生22: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生23:庐山的大天池。
生24:洛阳的白马寺。
生25:雁荡山。
师:在什么省?生25:浙江省。
生26:广西容县古经略台真武阁。
生27:河北省保定市的古莲池。
生28:广东肇庆星湖。
生29:广西阳朔。
生30:长白山天池。
生31:济南的大明湖。
生32:扬州的瘦西湖。
生33:北京的天坛。
生34:甘肃的敦煌。
生35:上海名胜豫园。
生36:西藏的拉萨哲蚌寺。
生37:绍兴的东湖。
生38:北京的卢沟晓月。
师:“卢沟晓月”我们也在课文中碰到过。
生39:西双版纳。
生40:四川的乐山大佛。
生41:宜兴的张公洞。
生42:庐山的花径。
生43:中岳嵩山。
师:中岳嵩山,你还能够说出其他的几个“岳”吗?生43:能。
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师:对不对?生[部分]:对!师:记得很熟,好。
于漪教学实录《拿来主义》

于漪教学实录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时间:1979年12月8日(星期六,上午第一、二节课)任课老师:杨浦中学于漪班级:初二(1)班第一课时[预备铃后,师、生齐背:《扬子江》《示儿》《枫桥夜泊》《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
][上课]师:我们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很浓,阅读的范围比较广泛。
半个学期以来,我初步统计一下:全班同学看的杂志种类,多达67种,科技的作品不说,就是中外文学作品,也有270多本,也就是说,这个学期平均每个同学已看了课外书籍5本左右。
有一个同学看得非常多,连杂志带书籍共四十几本。
书的种类也是很多,譬如说:有唐宋诗词,有《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还有同学看“西厢”,[学生笑声]《西厢记》,我曾借了看一看,是“王西厢”。
还有同学看明清笔记小说,是选译的。
外国文学作品呢,也看了不少。
有的看列?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听到过吗?[生(集体):听到过。
]还有看雨果的《悲惨世界》等等。
总而言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对古代的和外国的文学作品,对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看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①,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
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选自什么地方?请一个同学讲讲看——是从什么地方选来的?X X。
[指定学生]生(1):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
师:请坐。
对不对?[生(部分):对。
]对?我说这里头有几个字要注意,啊。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实际上是“租界亭”——《且(租)介(界)亭杂文》。
[边讲边板书:租界]租界。
有段时候,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边讲边板书: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在板书“租界”之前,板书:半]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取“租界”二字的一半,表示愤慨之情。
于漪背影课堂实录

于漪背影课堂实录于漪背影课堂实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于漪背影课堂实录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导入新课:(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我颇为欣赏,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吗?)生1:儿子对爸爸的看法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是他思想逐渐成熟的历程。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感情的聚焦点,来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讲授新课:一、感知课文(欣赏多媒体朗读视频《背影》,对课文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于漪卖油翁课堂实录

于漪卖油翁课堂实录于漪卖油翁课堂实录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于漪卖油翁课堂实录,希望大家喜欢。
一、课前读书活动学生在教师进课堂前齐读《木兰诗》二、课前检测《〈论语〉六则》名句背诵检测,学生回答:① 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⑦《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
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⑧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新课学习板块一:作者介绍由学生介绍课文作者相关情况。
板块二:点拨方法引导学生读单元提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文言文的主要学习方法为积累字词与朗读。
板块三:字词学习1.教师选定字词检测演板,让学生注音:咨矜圃睨矢颔杓2.学生浏览全文,找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有:以尔之尝善自矜家圃释发矢但忿然轻乃置覆因徐沥惟遣3.学生齐读全文板块三:节奏划分1.学生演板,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①陈康肃公尧咨 | 善射②徐 | 以杓酌油 | 沥之教师点拨规律:主谓之间(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或是什么);修饰语之间(徐:慢慢,起修饰作用,故也要划)意思不同类的,也要划分2.学生试给课文划分节奏3.学生再齐读全文。
作文范文之于漪作文讲评实录

于漪作文讲评实录【篇一:于漪《春》教学实录】于漪《春》教学实录【教学目的】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学生背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学生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又是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春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在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注意正音:巢应和酝酿晕第一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第二至七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第八至十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四、讲读体会:1.第一段:迎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漪教学实录春春时间:1979年4月2日(星期一,上午第一、二节课)任课老师:杨浦中学于漪班级:初一(1)班第一课时[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
同学们把讲义拿出来。
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我们曾经学过一些绝句,现在我问一问大家,杜甫的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稍停]有同学知道吗?——杜甫的绝句,大家想想看。
[学生举手]X X X。
生(1):[背诵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gè读成guò)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对吧?[生(部分):对的。
]——对的?“两”——什么“黄鹂鸣翠柳”?这里怎么读啊?生(1):两“gè”,不是两"guò"。
师:对啊!两个(gè)。
他是从两个黄鹂在青绿色的柳条上鸣啭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啊!再想想看,王安石也有一首诗是描绘春天的,这首诗背得出来吧?谁来背背看。
有一个名句,想想看。
他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想起来没有?背背看。
“京口瓜洲……”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哪一个句子是写春的?生(集体):“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哪一个字用得特别好。
生(集体):“绿”。
师:“又绿江南岸”,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啊?——从春风的角度。
春风一吹,江南岸边就怎么样?生(集体):绿。
师:绿——绿满天下!上星期六,X X写我们学校的树的时候,用了一个好的句子啊!——“绿满天下”!他就从这儿学来的。
很好。
但是,绝句,它只有四句,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也就是选取了春天的一个或者两三个景来写春。
(以上3分钟)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其中写春的内容可多啦!我们星期六发了讲义,请同学们看。
这里头写了: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我们读的时候要想一想,朱自清在这篇文章当中,他是怎样写这些春天的景物的?他写的春天景物的——姿态啊,气息啊,声音啊……我们想到没有?看到没有?春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现在正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里。
你说对吧?这正好是阳春三月!对文章中的这些景物,你是怎么观察的?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么写的?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读一读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读了以后,请同学们考虑:这篇文章是怎么样写春的呢?首先,朱自清先生,他是以怎么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边讲边板书:迎春]接着呢?朱自清先生用他的彩笔给我们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边讲边板书:绘春]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
[边讲边板书:颂春]同学们读了以后,分分看,哪几节写迎春?哪几节写绘春?写颂春?[边讲边指板书“迎春”、“绘春”、“颂春”]我们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看看谁来读?[学生举手] X X。
生(2):[朗读《春》全文]“《春》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鸟儿将——鸟儿将——”师:“巢(cháo)”。
生(2):[继续朗读]“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披着——披着——师:“披着蓑(suō)”。
生(2):[继续朗读]“披着蓑戴着笠……领着我们上前去。
”师:从读的情况看来是读过的。
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妥当的吧?[学生举手]好,X X X。
生(3):第五节:“跟轻风流水应和(hè)着”;他读“跟轻风流水应和(hé)着”。
师:“应和(hè)着”。
这个“和(hè)”读得不对了。
应该读第几声啊?生(集体):第四声。
师:[板书:hè]还有吗?生(4):第三节是“园(yuán)子里”,他读“院(yuàn)子里”;还有一个是“迷藏(cáng)”,他读“迷藏(zàng)”。
还有一个是“酝酿(niàng)”,他读“酝酿(ràng)”。
师:好。
那么,先把这个解决了:“嫩嫩的,绿绿的……”下面应该是怎么读啊?生(集体):园(yuán)子里。
[有的学生仍读“院(yuàn)子师:[板书:园]这个字怎么读?生(集体):园(yuán)。
师:园(yuán),公园(yuán),园(yuán)子里。
耳朵旁的那个呢?生(集体):院(yuàn)。
师:院(yuàn)。
好,下面她读得对的。
“酝酿(niàng)”不是“酝酿(ràng)”。
这个字的拼音怎么样?生(集体):n—iàng——“niàng"。
师:niàng。
很好。
X X,[指生(2)]自己马上注上拼音。
不认识的,不清楚的,自己赶紧把注音记下来。
“酝酿(niàng)”。
接下去。
[学生举手]X X X。
生(5):第四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他读成了:“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语气没有读出来,对。
还有吗?抓紧时间,还有吧? [学生举手] X X。
生(6):第五段第三行:“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他读成了:“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
师:对,是嫩叶,不是绿叶。
还有吗?[学生举手]X X X。
生(7):第六段:“一点点黄晕(yùn)的光”。
这个“黄晕(yùn)”,不读“黄晕(yūn)”。
师:这个字究竟怎么读?快点查字典,快点查。
[几个学生举手]好,X X X。
生(8):应该读:“黄晕(yùn)”。
师:你查过字典了?[生(8):查过了。
]好。
她很有把握的,应该读“黄晕(yùn)”。
为什么那么有把握呢?因为她查过字典了。
[板书:yùn]y--un,第四声。
读错了的就应该把它打个“X”;掌握不准的,就应该注音。
还有吧?生(9):“山朗润起来了”,读成“山润朗起来了”。
师:喔,对吧?后来呢,他自己怎么样一一感觉读得不对了,自己改正了。
应该是“山朗润起来了”。
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而X X同学[指生(2)],读得很响亮。
因为还没有学,所以读得还有些疙疙瘩瘩,有些字还读得不准。
有一个字,同学们注意一下,就是刚刚给X X[指生(2)]纠正的“和(hè)”——“和(hè)”的前面的这个字怎么读呀?生(集体):“应和(yīng hè)”。
[有的读:“yìng hè"]师:[倾听]重读。
生(集体):“应和(yìng hè)”。
师:“应(yìng)”,应该是第四声。
但是这个讲义上注的第几声啊?生(集体):第一声。
生(10):错了。
师:错了。
——你[指生(10)]怎么知道错了?生(10):我查过字典。
师:这个注音注错了,应该第四声。
——“应(yìng)和”。
预习的时候,你们需要认真,去查查看。
现在,请同学们把讲义上错的改过来。
好,我们刚才读了一遍。
请同学们看,还有些什么问题?自己查字典的时候,没有能够解决的,有吧?——有没有?都懂吧?[学生举手]X X X。
生(11):什么叫“赶趟儿”?——是不是就是“赶集”?师:什么叫“赶趟儿”?[学生举手]X x X。
生(12):“鸟儿将巢(cháo)安在繁花嫩叶当中”;他[指生(2)]读成:“鸟儿将chǎo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师:[板书:巢]这个字怎么读啊?生(集体):ch--áo--cháo。
师:巢(cháo),第二声。
刚刚那个字读错了,没有纠正过,现在纠正一下。
还有吧?除此之外,还有吧?——没有了。
好,现在,我们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刚刚我们读了一下,请你们分一分看,一共是几节?请你们分一分看。
生(集体):十节。
师:十节。
那么,用了几节文字写了迎春的?[学生举手]X X X 。
生(13):迎春用了一节。
师:好,怎么分法?[个别学生举手。
稍停]就X X一个人知道吗?分分看,分错了,也没有关系。
怎么分?[学生举手]好,X X,你讲一讲看。
生(14):用了一节文字写迎接春天的。
师:你整个地讲一讲看。
生(14):用了一节文字写迎接春天的。
师:喔,用了一节文字是写迎接春天的。
生(14):第二节到第七节是描绘春天的。
师:喔,第二节到第七节是描绘春天的。
生(14):颂春是第八节到第十节。
师:第八节到第十节是歌颂春天的。
有不同的意见吗?有吧?——没有。
都是一样的。
好,我说,她这样看是看得准确的,是这样。
现在请同学们在第一节、第七节后面画上符号。
我们看起来,可眉目清楚。
(以上11分钟)好,现在请同学们先把第一节——一起来读一读。
第一节只有一句话。
那么我们看一看:作者是用了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而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这里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准确!生(部分):[轻声地]“近”。
师:好,我们现在一起读一读:“盼望着,盼望着……”预备——起。
生(集体):[朗读第一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师:你们看,作者是以什么心情来迎接春天的?生(集体):“盼望着。
”师:大家都看得出来——“盼望着,盼望着”,大家睁大眼睛盼望。
我说用一个“盼望着”,可以吧?“盼望着,东风来了……”可以吧?[生(集体):可以。
]那么为什么这里要叠用呢?[学生举手]X X X。
生(15):用两个,可以加强语气,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师:嗯,这样叠用,就更能表达作者十分急切的心情,十分向往的心情。
向往春天赶紧到来!——所以用“盼望着,盼望着”。
那么,哪一个字,告诉我们了——很准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生(集体):“近”。
师:对,是“春天的脚步近了”!你看这个“近”,用得多准确啊!这里一个句子,四个字——用了四个词尾,给我们一个非常柔和的感觉。
哪四个词尾?生(集体):两个“着”。
师:两个“着”。
还有?生(集体):两个“了”。
师:对,好。
我们自己读一下,体会、体会。
[学生轻声朗读]你们听我读[表情朗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开始就给我们非常亲切的、柔和的感觉。
(以上3分钟)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一开始哪,作者就写了非常形象的一笔,绘出春天的总的景色——总写了一个“大地回春”或者是“大地春回”,或者是“春回大地”的景色,这都可以。
[在板书“绘春”之右,板书:总写大地回春]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考虑一下,用了哪一句啊?你们从哪儿知道这是总写的呢?[学生低声议论;举手]好,XX X讲。
生(16):[朗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