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教案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件:品质异常肉和中毒动物的检验与处理

硝酸盐、亚硝酸盐,富 含氰甙配糖体类植物(高 粱、玉米幼苗)放射性物 质。
腐蚀性毒物
刺激性气体、溶液、有机或无机酸
原生质和实质器官毒物 重金属盐 CCl4 对N系统有选择作用的药物
有机磷农药 有机氯农药 毒鼠药
二、常见动物中毒病及发病机理 氰化物中毒
胃酸
氰甙类
氢氰酸
氰甙酶
亚硝酸盐中毒
卟啉色素沉着
检验特征
尿液成红棕色 皮肤经日光照射引起充血渗出性炎症,随后形成 水疱、坏死、结痂、瘢痕 骨骼、牙齿、内脏器官有红棕色或棕褐色
乌骨猪
卟啉只沉着与含钙的 骨质中,而骨膜 软骨腱及 韧带均不着色。
红牙病 卟啉只沉着与含钙的 骨质中, 牙齿呈淡红棕色
处理 可以食用。
第二节 中毒动物肉的检验与处理
铅→实属器官和胃肠道出血,肝硬化,膀胱粘 膜充血,骨关节面呈黄色。
检样的采取和包装 毒物检测 检品的保存和送检
毒物检验方法
预试验 确证试验 定性检验
毒物含量测定
处理
明显→化制
亚急性和慢性中毒,不危害人类,无害化处理 后食用,否则化制。
黑色素异常沉着又称黑变病 检验特征
在缺乏黑色素的组织或器官里,有黑色素沉着,使 组织或器官呈现黑斑者。 常见于犊牛等幼或深色皮肤动物以及牛、羊肝、肺、 胸膜和L。
灰乳脯
在黑色和其他毛色较深的经产母猪乳腺及其周围脂 肪组织,有时可见黑色素沉着现象。 处理
轻度,可以食用
重症,局部割或废弃病变器官,其余部分可食用, 也可作化制
硝酸盐还原菌
硝酸盐
亚硝酸盐
有机磷农药中毒
抑制胆碱酯酶
乙酰胆碱
生物碱中毒
乙酰 胆碱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第07章屠畜的宰后检验和管理讲述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第二节 淋巴系统在肉检中的重要性
2020/10/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一、淋巴系统在肉 检中的重要意义
1.每个淋巴结收集一定部位的淋巴液。
2. 淋巴结有B、T细胞,分别参与体液 免疫、细胞免疫。
3、组织有起过滤装置作用,能潴留 病原体。
4.不同病原引起不同淋巴结病变。
2020/10/1
5.检疫结果登记
2020/10/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肌肉中的 旋毛虫
2020/10/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第四节 宰后检验的处理和盖检印
一、宰后检验的处理方法 1.鲜销 2.有条件的利用 3.化制 4.销毁
2020/10/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二、盖检验印讫与处理
颜料配方:(一)甲基紫或复红 2份 医用酒精 100份 甲醛(福尔马林)2—3份 甘油 3—5份
2020/10/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咽后内、外侧淋巴结
髂下淋巴结 颈浅淋巴结
颌下淋巴结
腘淋巴结 乳房淋巴结
2020/10/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第三节 宰后检验的方法、程序和要点
一、宰后检验应注意的事项: 1.检验人员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顺序检验。 2.为了保证肉品的卫生质量及商品价值,剖 检只能按规定部位进行。 3.剖检过程中遇到病变的部位,所用过的刀、 钩、棒等用2%NaoH液消毒。 4.为了保证检验与处理的正确性,肉尸、内 脏编上同一号码。 5.要注意个人的卫生防护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屠宰检疫
宰前检疫
宰后检疫
头部检验
胴体检验
内脏检验
寄生虫检验
解剖学构成检验
肉品品质检验
脂肪品质检验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第章 常见的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第章常见的食物中毒及其预防食物中毒是指人体摄入或接触有毒素或病原体所致的急性卫生问题。
动物性食品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处理不当或保存不当,可能会造成食物中毒。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动物性食品中毒及其预防措施。
常见的动物性食品中毒肉类中毒肉类中毒一般是指饮食生肉引起的疾病,其中最为常见的为肉毒杆菌病。
这种中毒症状从轻度的恶心、呕吐到严重的呼吸肌麻痹,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鱼虾中毒鱼虾中毒一般是因为这些食物摄入了有毒素的藻类所致。
这种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和心跳骤停等症状。
蟹脚类中毒蟹脚类中毒是指摄入含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体的蟹脚类食品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其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猪肝致病性贫血猪肝中毒一般是指食用大量含铜的猪肝所致的一种病症,称为“致病性贫血”。
这种病症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动物性食品中毒的预防针对上述的动物性食品中毒,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确保肉类熟透为了避免肉毒杆菌的中毒发生,我们需要把生熟肉区分开来,在加工、烹饪肉类时要确保它们完全熟透。
另外,我们应该避免食用不干净的叉烧、悬浮液、烤肉等食品。
饮食注意卫生在食用海鲜时,尤其是对生食的海鲜,我们需要仔细挑选新鲜、无异味、体积大、质地鲜美的食材,并严格掌握食材保存时间。
同时,我们也不应该从任何一家卖场购买不明海产品,以确保自己的餐桌上的食材的质量安全。
注意选择烹饪用具我们在烹饪食品时需要卫生而且最好选择不锈钢、铁制、陶瓷等耐火材料的烹饪用具。
其次,我们需要保证烹饪烤肉及食品的油不能重复使用,在合理的时间内摄入营养的同时,也能保证营养的安全性。
疾病防控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关注动物的健康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的卫生质量体系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动物性食品的质量。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应该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
此外,在食品销售环节中,我们也要去相对可靠的市场购买动物性食品。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PPT课件

三、检验程序
检样 25 g(mL)样品+225 mL 稀释液,均质
10倍系列稀释
选择2个~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 各取1 mL分别加入无菌培养皿内
每皿中加入15 mL~20 mL 平板计数琼 脂培养基,混匀
培养
计数各平板菌落数
计算菌落总数
报告
实验一、菌落总数测定
四、操作步骤
(一)样品稀释 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 25 g 样品置盛有 225 mL 磷酸盐 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8000~10000 r/min 均质 1~2 min,或放入盛有 225 mL 稀释液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 式均质器拍打 1~2 min,制成 1:10 的样品匀液。 2、 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 25 mL 样品置盛有 225 mL 磷 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 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 1:10 的样品匀液。
每种细菌都有它一定的生理特性,培养时应用不同的营养条 件及其他生理条件(如温度、培养时间、pH、需氧性质等)去 满足其要求才能将各种细菌都培养出来。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 都只用一种常用的方法去做。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所得结果, 只包括一群能在营养琼脂上发育的嗜中温性需氧菌的菌落总数 。
实验一、菌落总数测定
(一)菌落总数的计算方法
3、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上菌落数均大于 300 CFU,则对稀释度 最高的平板进行计数,其他平板可记录为多不可计,结果按平 均菌落数乘以最高稀释倍数计算。 4、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小于 30 CFU,则应按稀释度 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5、 若所有稀释度(包括液体样品原液)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 以小于 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 6、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不在30~300 CFU之间, 其中 一部分小于30 CFU或大于300 CFU时,则以最接近 30 CFU或 300 CFU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动物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动物性食品卫生学;Animal derived food hygiene总学时:60学时(理论:40 ,实验实习:20 )课程学分:3课程面向专业:动物医学Ⅰ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为基础,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研究动物性食品的预防性、生产性卫生监督,产品卫生质量鉴定、控制及其最合理的加工利用,以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和人畜的健康,防止疾病的传播与增进人类福利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是动物医学本科的必修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各类动物性食品从原料到产品的各个过程中的卫生检验、管理和卫生质量鉴定,防止人兽共患病、动物疫病的传播,防止农药、兽药、霉菌毒素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保障食用者安全,维护动物性食品的出口贸易,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Ⅱ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了解国家兽医防检、环境保护、动物及产品进出口检疫检验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
了解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在预防兽医学、人类保健事业、进出口贸易和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了解动物性食品污染种类、途径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掌握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控制措施和安全性评价。
熟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生产与标准。
了解肉用畜禽屠宰加工及其产品贮存运输的原理、工艺流程,掌握其卫生要求与兽医卫生监督。
掌握农贸市场肉类的卫生要求与兽医卫生监督。
掌握肉用畜禽常见疫病的鉴定与卫生处理原则及方法。
熟悉屠宰加工企业在建筑、生产布局、设施等方面的卫生要求与卫生管理。
掌握动物性食品发生变质的原因、机理、过程和卫生处理。
熟悉肉、蛋、乳鱼等动物性食品的加工卫生要求与卫生监督。
二、能力、技能方面能独立地进行肉用畜禽的屠宰检疫检验。
能独立地进行各类动物性食品的卫生检验操作。
掌握各类动物性食品和副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及其消毒措施。
掌握屠宰加工企业消毒处理、污水排放方法与卫生管理。
十一、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畜肉的处理
• 处理
–发现病畜后6小时内
• 隔离消毒,防止芽孢形成 • 整体高温焚烧或2米深坑加石灰掩埋
–同群牲畜
• 疫苗或免疫血清预防注射
–饲养间、屠宰间
• 20%有效氯、5%氢氧化钠或5%甲醛消毒
–接触者
• 青霉素预防注射,手衣物用2%来苏液消毒
泡,口角线状流涎 – 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传染人 – 2~18天后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
潮红,手、脚出现水泡,伴头痛、恶心、呕 吐、腹泻。
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畜肉的处理
• 处理
– 发现口蹄疫病畜要急宰 – 体温升高的病畜肉、内脏等应高温处
理 – 体温正常的可经过适当后熟过程食用 – 接触过病畜的工具、衣服、屠宰场所
肉制品的加工卫生
• 原料: 必须保证卫生质量 • 添加剂:发色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用量应加
以控制 • 加工、贮藏和运输
–严格控制热处理温度 –防止交叉污染 –与烟、火直接接触的肉制品,注意多环芳烃
的污染 –低温、通风、干燥储藏 –专车运输
乳品安全与卫生
• 主要卫生问题
– 微生物 • 乳牛本身存在的细菌 • 挤奶环境微生物的侵染 • 致病菌对奶的污染
动物性食品的不安全因素
• 微生物污染
–各种细菌、真菌、病毒 –寄生虫、食品害虫
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动物性食品的主要 不安全因素。
• 化学性污染
–兽药、添加剂 –天然毒素 –有害物质蓄积 –加工、烹调中的有害物质
肉品的安全与卫生
• 宰后肉尸的变化及食品卫生学意义
– 牲畜宰杀后,从新鲜至腐败变质要经 过僵直、后熟、自溶和腐败变质四个 过程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第02章-动物性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肉类蛋白质的腐败分解过程:
aa
吲哚、甲基吲哚、酚、腐胺、
尸胺、酪胺、组胺、色胺及各种含
氮的酸和脂肪酸类 硫酸、NH3、CO2等
H2S、CH4、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食品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 素主要有:
食品的组织结构、食品中杀菌活力 和理化因子、营养成份、环境温度、 水分及其存在形式、pH值、渗透压、 动物生前健康状况。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食品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
1、食品的组织结构
几种畜禽等肉品耐存性:牛肉>猪>鸡 >鸭>鱼>牛奶。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2.食品中杀菌活力和理化因子 溶菌酶、过氧化物酶、 pH值(成熟时酸性介质)、渗透
压等
3.动物生前健康状况 4.食品的营养组成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5.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存在形式
(1)自由水:指动物性食品细胞间的水 分,也称游离水。自由水多,则易变质; 所以带病动物肉品细胞间水分多,易变 质。
(2)束缚水:(也称结晶水)指由氢链 结合力系着的水分。束缚水多,则不性食品卫生学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第四期 真菌期。
由于霉菌和酵母菌可以利用乳酸 作为营养来源,而大量生长繁殖。 这时乳就失去了食用价值。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第五期 腐败期。
第四期的霉菌和酵母菌在乳中 的繁殖,使乳失去了酸性;
腐败菌类获得了生长发育的条件, 引起蛋白质的分解,使乳完全无 机化。
(3)凝胶水:指被肌肉组织中显微或亚 显微结构和膜所阻留的水,也称滞化水。 含无机盐,不能随意流动。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绪论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讲义郭抗抗2009年9月绪论讲授重点: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概念与研究目的;任务与作用;我国动物性食品卫生工作的现状。
难点: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概念、任务与作用。
思考题:1.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概念和任务是什么?2.我国动物性食品卫生的历史、现状及前景?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一、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概念1.动物性食品卫生学(animal derived food hygiene)是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为基础,从预防观点出发,研究肉、蛋、乳和水产等动物性食品的预防性和生产性卫生监督,产品卫生质量的鉴定、控制及其最合理的加工利用,以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和保障人、畜的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和增进人类福利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研究目的:⑴保证人们获得符合卫生要求,适于人类消费的动物性食品;⑵防止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和其他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经由动物性产品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⑶防止畜禽疾病的传播;⑷充分利用畜产资源和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3.动物性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有⑴病原菌及其代谢产物:细菌毒素、酶类、抗吞噬因子等;⑵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如口蹄疫病毒(为小RNA病毒,现有7个型(A、O、C、南非1、2、3型(SAT Ⅰ、SATⅡ、SATⅢ及亚洲1型(AsiaⅠ),65个亚型)、疯牛病的感染性蛋白因子(为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而不含有核酸,单纯的蛋白不具有侵染性,而由3个蛋白分子构成的“朊病毒单体”才具有高度侵染性。
主要疾病有羊痒病、牛海绵状脑病和貂传染性脑病)、禽流感病毒(有16种HA(血凝素)和9种NA(神经氨酸酶),可组合成多种血清型,H5N1、H9N2属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感染率100%、死亡率达90%以上)、结核分枝杆菌、狂犬病病毒等。
⑶中毒性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链球菌、肉毒梭菌等,除细菌本身对机体造成损害外,细菌产生的各类毒素、酶类还会造成食物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概念1.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为基础,研究肉、禽、旦、乳和水产等动物性食品卫生问题,以保证生产经营与人畜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增进人类福利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胴体:指动物去除头尾、蹄部、动物表面的毛皮、内脏后剩下的躯体。
3.屠体:指动物放血后,没有脱毛或没有剥皮时动物的躯体。
二、兽医卫生检验的任务和作用(一)任务1.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卫生质量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人民健康,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提出“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中有关官员也曾多次提出食品供应不仅要充足,合乎营养,而且必须安全,不损害消费者的健康,我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中则明确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说明食品卫生工作的根本任务乃是提供安全、营养的食品服务,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特别是动物性食品种类繁多,动物繁殖饲养,收购宰杀环节多,很易污杂,经过食品卫生监督、卫生检验,才能杜绝变质的动物性食品上市,从而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卫生质量。
2.促进消费者的食用安全作为直接承担这类工作的食品卫生工作者,可谓任重道远,除了具备应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检验技能外,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将工作做好。
(二)作用1.防止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在传染病中学过,通过肉用畜禽及其产品传给人的疾病有三十多种,比如:炭疽、口蹄疫、猪丹毒、结核、囊虫病等,肉食品卫生检验的目的就是将这些传染病的肉食品检查出来进一步再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法(高温、冷冻、盐腌、产酸),从而有效地控制人畜疫病的传播。
2.防止畜禽其他疾病的传播有的疾病不是人畜共患疾病,只在家畜或家禽之间传播的疾病,通过兽医人员及时检查,及早发现,及早鉴别,大而有效地降低了家禽疾病的传播。
3.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所谓“食源性疾病”(世界组织定义)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是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按中国的说法“病从口入”,则饮食引起的一切疾病均应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围。
其中应该包括与饮食有关的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
“肿瘤疾病”与饮食习惯生活有关。
食源性疾病主要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病毒性疾病,真菌素中毒,有毒植物中毒等。
食源性疾病是可以控制的:如彻底烹调食品;立即食用做熟的食品;精心储存食品(温度、时间),彻底再加热熟食;避免生热交叉污染,反复洗手;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物等. 4.促进畜禽生产的发展5.维护出的动物性食品的信(口啼疫、疯牛病)三、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概念可以知道,它是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为基础。
如:家禽解剖学(法氏囊、腺胃、肌胃)、病理学、微生物学(无菌操作、染色)、传染病学、寄生虫等。
要学好《动物性食品卫生学》首先必须学好以上各部门课程,他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四、我国食品卫生法制化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民营养及食品卫生水平也越高。
也就说,一个国家的国民营养状况及食品卫生状况也是这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一个表现。
发达国家大都有食品或食品卫生以及营养的专门立法,其食品卫生监督体系以及管理体系也都较完善。
例如:日本在1900年就发布了有关食品和饮料方面的法规,1947年正式颁发“食品卫生法”,到1989年,食品卫生监督员已发展到7167人。
英国是西方国家中食品立法最早的国家,在1860年就颁布了“食品卫生法”。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80%人口在农村,文化教育及卫生知识水平低,“填饱肚子”“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信条还相当玩固,不大讲究营养和卫生,法规观念差。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食品生产和经营的卫生管理。
分别于1955年、1959年、1960年提出了一些规程、规则、规定(书上有),对食品、环境、个人的卫生提出了要求,1979年国务院正式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从而结束了条例,标准和管理办法混合的情况,以及分别对农村集市贸易的食品卫生和进口食品卫生制订了管理办法。
那么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食品污染因素的复杂化和新型食品原料与食品添加剂的出现及生产经营形式的改变,需要制定新的食品卫生方法规来加以保证。
所以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83年7月1日开始实施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
同时分别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容器、包装材料和用具、工具设备的卫生,食品卫生标准和管理办法进行了制定。
以及违反食品卫生法者都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开创了我国食品卫生法制管理的新纪元。
1985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对畜禽传染病的预防、扑灭、监督管理,奖惩都有明确的规定。
总之,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我国食品卫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卫生水平还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还不能说,我国食品安全已得到充分保障。
如食品卫生合格率仍不高。
特别是某些品种的合格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如酱油、生啤酒、熟肉制品、豆制品等等,街头摊贩食品的卫生问题目前仍相当严重。
合格率从全国情况看只约为30%,大量不合格食品威胁着公众的健康。
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仍得不到基本控制。
几年来虽然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病有所下降,但估计总发病率下降幅度不大,由于肉类流通领域检疫的失控等原因,人畜寄生虫病及动物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增高。
(3)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工艺落后、设备和房屋简陋,内外环境卫生差等问题,特别是小型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改善这种状况还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
(4)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还不强,一些不法的食品生产经营户,借改革开放之机,见利忘义,至使食品掺假、掺杂,掺有毒物质的违法犯罪活动相当严重,不仅使健康受到威胁,甚至造成了死亡和残疾。
一些地区执法阻力大,法律不能很好实施。
(5)执法人员执法不严等等这些问题说明,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要彻底改变我国的食品卫生面貌还需付出辛勤艰苦的努力。
但是我们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国的兽医食品卫生事业必将会以较快的速度迅猛发展。
第一篇:动物性食品污染与控制造成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原因、来源和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食品污染的因素越来越复杂,除了大家所熟悉的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的污染外,各种药物、农药、重金属、真菌毒素、激素、放射性物质及其它化学物质的污染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其危害性不仅涉及食用者本身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子孙后代(导致遗传变异、畸形)。
动物性食品污染,根据污染原的性质,可分为:1、生物性污染:主要是微生物(细菌及其毒素,霉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虫卵、昆虫)污染。
2、非生物污染:指由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造成的污染。
化学性污染:指各种化学物质如重金属、药物、杀虫剂等对动物性食品污染。
放射性污染:来源于放射性物质开采冶炼和各种用途中对食品的污染。
按污染的方式可分为:内源性污染外源性污染特点:1.污染原除直接污染食品原料或制成品外,多半是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的。
所有的食物链中,水、空气、太阳能和无机盐经光合作用被固定在绿色植物中,绿色植物被草类动物所食,草食动物又被肉食动物所食,人则以动、植物为食,位居全部食物链“宝塔”的顶端。
因此,污染食物可经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或食物网一直进入人体。
2.造成的危害,除引起急性急患外,更可积蓄或残留在体内,构成远期损害和潜在性的威胁。
3.被污染的食品,除少数表现出感官变化外,多数不能被感官所察觉。
4.常规的冷热处理不能达到绝对无害(尤其是非生物的污染)第一章生物性污染概念生物性污染:是微生物(细菌及其毒素,毒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及其虫卵、昆虫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根据污染方式和途径分为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
第一节内源性污染内源性污染:即食用动物的生前污染,又称一次污染。
引起这种污染的原因有:1.动物生前感染了人畜共患传染疾病和寄生虫病。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有关狂大病、布氏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的专家委员会,从事生物性污染的控制和监测的研究工作,我国也成立了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猪肉绦虫病、血吸虫病等相应的研究机构。
2.动物生前感染了其他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猪瘟、鸡新疫、免瘟等,这些疾病虽不感染人,但由于病原体在体内的活动及组织的病理分解,使动物在体内产生了一些毒性物质,同时由于患病机体抵抗力下降,使正常存在于某些微生物尤其是沙门氏菌细菌发生继发感染,引起人们的食物中毒或感染。
3.动物在生活期间带染了某些微生物在不卫生的饲养管理下,外表健康的动物生前也会遭到这种或那种细菌的污染。
从而对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和利用构杨一定的威胁。
第二节外源性污染外源性污染:即通过动物性食品工艺及流通过程的污染,又叫第二次污染,在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方面占有重要位置。
其污染的原因和来源如下:1.水的污染主要是食品加工或经营部门,其生产用水(接触食品的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的标准,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很复杂,既有普通微生物,也有病原微生物;既有细菌、真菌螺旋体也有病毒。
用了这样的水食品被污染。
如由病人和患病动物的肠胃排出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肝炎病毒等,总之,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土壤、空气、动物及人的排泄物、工厂废水、生活污水等。
地下水尤其是井水含菌很少或不含菌。
2.土壤的污染土壤是自然界含微生物最多的场所,其中除了自养型土壤微生物外,还有由于病人和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尸体、废弃物以及污水使土壤带染各种微生物。
食品在加工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只要原料处理不干净或产品直接落地就会遭受污染。
进一步会发生腐败变质。
甚至引起食用者中毒或感染。
3.空气的污染空气中的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受地面活动的影响较大,人烟稠密、地面生产设施等,容易起灰尘的地方,空气中的微生物就多,类型也复杂。
屠宰场的空气中由于带菌,所以食品暴露在空气中被微生物污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为了获得优质的食品,减少污染,讲究卫生和净化加工地点的空气是十分必要的。
4.从业人员带菌污染从业人员的健康状态和卫生习惯对食品卫生也至关重要。
从业人员的手是食品污染微生物的重要来源。
特别从业人员患有传染性肝炎、开放性结核、肠胃传染病、化脓性皮肤等疾病等,可向体外不断排菌,这时,通过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烹调等环节,从业人员可将病原微生物传给食品,进而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所以对食品加工及经营环节的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搞好个人卫生。
5.加工环节和流通过程的污染动物在加工环节中由于卫生管理不严或屠宰方法不当等,都有可能受到污染。
如动物屠宰对当割破或拉断肠管时,肠道内细菌就污染了胴体,微生物可能扩散到屠体的各部分。
对牛、羊施用断颈法,可使胃内容物上逆而污染血液和屠体;放血时如放血刀受到污染,微生物可进入血液,经大静脉而侵入到屠体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