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器官及视觉传导通路

合集下载

视觉通路

视觉通路

视觉通路背侧通路:where通路,视皮层一些区域联合形成的系统,参与空间位置知觉,开始于纹状皮层,结束于后顶叶。

腹侧通路:what通路,视皮层的一些区域联合形成的系统,参与形状知觉,开始于纹状皮层,结束于下颞叶。

躯体感觉通道:面部感觉信息通过三叉神经传递皮肤、肌肉体感器官信息通过脊髓传导,有两种:背侧柱-内侧丘系通路:传递精确定位的信息(触觉),通过脊髓背侧柱上行至延髓,在延脑中交换至对侧后通过内侧丘系传至丘脑腹后侧核即躯体感觉终继核团。

脊髓-丘脑通路:传递非精确定位的信息(温度觉等),一到达脊髓即与其他神经元形成联结,交换至对侧后通过脊髓丘脑通路上行至丘脑腹后侧核。

听觉通路:耳蜗神经节→延髓耳蜗核→上橄榄核群(外侧丘系)→中脑下丘→丘脑内侧膝状体→颞叶。

视觉失认症:视敏度正常,但由于脑损伤导致无法正确知觉,视觉联合皮层统觉视觉失认症:高级视知觉缺失视敏度正常仍无法知觉物体联想视觉失认症:视知觉与言语系统分离导致,可以描画不能命名,可以借助其他感觉帮助命名光感受器:视杆细胞:1.2亿视网膜周围中央凹周围弱光提供黑白信息视敏度低视锥细胞:600万视网膜中央中央凹中强光提供色彩信息视敏度高感受野:视野的一部分,呈现于该细胞感受野内的光线刺激引起该细胞发放率的变化,由近似圆形的中心部和环形的外周部组成。

刺激中心部和外周部引起相反的变化:ON细胞被呈现在中央部的光线激活,被外周部的光线抑制,OFF细胞相反。

味觉通道:舌尖通过面神经分支鼓索传递到孤束核,舌头尾端通过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到达孤束核,孤束核将轴突传至丘脑腹后内侧核,在传至前额叶底部和岛叶初级味觉皮层。

睡眠阶段:第一阶段,3.5~7.5HZ的θ波10min;第二阶段,纺锤波和K复合波出现15min;第三阶段,δ波出现,δ波占脑电波的20%~50% 20min,第四阶段,δ波占脑电波的50%以上45min。

血脑屏障:大脑细胞和血管之间液体传递和交换的屏障,由血管的内皮细胞生成。

传导通路 神经解剖

传导通路 神经解剖

薄束核、楔束核 (延髓)
上行
内囊后肢
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 觉传导通路示意图
损伤部位: 交叉平面上方或下方

丘脑 中央 辐射
薄 束 结 节
楔 束 结 节
T4以上(楔束) T5以下(薄束)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神经 鼻侧半纤维交叉×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双极细胞
视交叉 视束
节细胞 经内囊后肢 外侧膝状体 上丘臂 顶盖前区 视辐射 端脑距状沟 两侧皮质 (视区)
双侧动眼N副核
双侧瞳孔括约肌 双侧瞳孔缩小
双侧动眼N
节后纤维
双侧睫状N节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径路
视野的概念及投射至视网膜的交叉关系
针刺小指掌面产生疼痛感觉
尺神经—臂丛内侧束—脊神经节—后角固有核—对侧脊髓丘脑侧 束—对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对侧丘脑中央辐射—对侧中央后回 的中部
右上颌第一磨牙产生疼痛
右侧上牙槽神经—右侧上颌神经—右侧三叉神经节—右侧三叉 神经根—右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左侧三叉丘系—左侧背侧丘脑腹 后内侧核—左侧丘脑中央辐射—左侧中央后回下部
皮质脊髓束
锥体系
分部
锥体外系
皮质核束
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巨型锥 体细胞(Betz细胞)等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其轴 突大部分纤维经过延髓锥体。 包括:1、皮质脊髓束 2、皮质核束
1.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前部、中脑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 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内科传导通路

神经内科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分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一、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的内侧部→薄束和楔束→第二级神经元(薄束和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

三元二换一交叉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脊髓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角的胸核→同侧外侧索→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腰骶膨大节段第V→VII层外侧部→部分交叉→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

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在颈膨大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楔小脑束(相当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吻侧束(相当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后根外侧部(痛、温觉)→第二级神经元(脊髓第IIVV 层后角固有核)→斜越1-2脊髓节段或交叉前上升1-2节段→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后根内侧部(粗略触觉)→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前束→在延髓中部与侧束相融合形成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头面部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口鼻腔粘膜的浅部感受器→周围突三叉神经的感觉支→第一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三叉神经感觉根→升支(触压觉)和降支(痛温触觉)→第二级神经元(脑桥三叉神经脊束感觉主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下1/3部。

角膜反射:角膜受到的刺激→三叉神经的眼神经→脑桥三叉神经主核→发出纤维到双侧面神经核→颧支→眼轮匝肌收缩→双眼同时闭合。

第10章 传导通路

第10章 传导通路

如损伤脊髓丘脑束或脊髓丘脑束以上 部分,可现 伤面以下对侧痛、温感觉消 失。
2、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皮肤、 周围突 口鼻腔粘膜相 关感受器 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形成 中枢突 三叉N节 进入脑干 三叉N脊束核(接受痛、温觉) 三叉N脑桥核(接受触压觉)
上行 三叉丘系
发出纤维
内囊后肢
一侧上运动神经元(皮质核束)损伤, 可出现对侧舌肌瘫痪和眼裂以下的面肌瘫 痪。如一侧的下运动神经元(神经核或脑 神经)损伤,则出现同侧相应的肌瘫痪。 如损伤面神经或面神经核可出现同侧的面 肌全部瘫痪;伤舌下神经或舌下神经核可 出现同侧舌肌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脑神经运动核和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它们分别发脑神 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中枢突 脊N节
脊髓
终止于
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
发出纤维在同侧 和对侧的 腰骶膨大Ⅴ-Ⅶ层 外侧部
(二)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的传导通路
此通路又称为浅感觉传导通路,由 三级神经元组成。
1、躯干、四肢的痛温觉、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 肢皮肤的 感受器
上行 周围突 中枢突
脊 N节
中央后回下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其 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的皮肤、以 及口、鼻粘膜等处;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进 入脑桥。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痛、温觉在三叉神经 脊束核, 触觉在三叉神经脑桥核,二核发出二 级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上行的三叉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 内侧核,由此发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 央后回的下部。
主要功能:
1、协调锥体系运动功能。 2、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运动、维持体态 姿势和习惯性运动。锥体系发起运动,锥体外 系维持习惯性运动。

眼睛的解剖结构和视觉传导原理

眼睛的解剖结构和视觉传导原理

眼睛的解剖结构和视觉传导原理眼睛是人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它能让我们看到各种事物的形态、大小、颜色、明暗等方面的变化,让我们了解世界的奥秘。

眼睛的正常运作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光线的透过、焦距的调整、图像的转换等等。

对于一个有着如此重要作用的器官,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使用它。

眼睛的主要结构包括眼球和视觉神经。

眼球是一个稍微呈球状的组织结构,它由多个层次组成。

最外层是角膜,它是眼球最前面的透明组织,能折射光线并让它们通过。

在角膜下面是巩膜,它是一个白色的、坚硬的组织,可以保护眼球而不变形。

巩膜的前部称为巩膜弓,它在眼球的前部扩张成一个圆环,即虹膜。

虹膜是眼中的有色环状膜,决定了眼睛的外观和眼球内过滤和折射的光线的数量。

虹膜的中央是黑色小圆点瞳孔,能够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量。

依次往下是晶状体和玻璃体,它们都是透明的结构,分别将光线进一步聚合到视网膜。

视觉神经是眼睛与大脑之间的桥梁,它由视网膜、视神经和视皮层构成。

视网膜是眼球里的一个特殊神经组织,由感光细胞、神经细胞和其他细胞构成。

当光线通过其他层次的眼球结构后,达到视网膜上方的感光细胞时就会产生信号。

这些信号将被神经细胞捕捉并传递到视神经,视神经最后将其传递到大脑的视皮层,识别和解析图像。

视野是人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的空间范围。

一般来说,人类普通视野的水平角度大约是170度,垂直角度大约是135度。

不同的物体在视觉系统中的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

高亮度的东西、高对比度的边界、有运动的物体等,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

视觉传导原理是指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后,如何通过各个层次的眼球结构,最终转换成为我们感知到的图像。

其中,眼睛的晶状体可以调节焦距,使得不同距离的物体都能够聚焦到视网膜上。

同时,虹膜和瞳孔也能够控制进入眼内的光线量。

视觉传导原理也涉及到光线的折射和反射,即眼球中的透明组织决定了光线的通路。

这些光学元件的协同作用才能让我们获得清晰、真实的视觉体验。

人的视觉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人的视觉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人的视觉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视觉的成因,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人的视觉是如何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人的视觉形成的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支撑、固定眼球)→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进化在进化过程中光感受器的形成,对于动物精确定向具有重要意义。

最简单的感光器官是单细胞原生动物眼虫的眼点,使眼虫可以定向地作趋光运动。

涡鞭毛虫眼点的结构更为完善,借助这种眼点对光的感受可以捕食。

多细胞动物的感光器官逐渐复杂多样。

如水母的视网膜只是一种由色素构成的板状结构,这种结构可给动物提供光线强弱和方向的信息。

随着动物的进化,出现了杯状或是囊状光感受器并具有晶状体,可使光线聚焦。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以及节肢动物常有纽扣状的眼或是凸出的视网膜。

这类光感受器由许多叫做个眼的结构排列在体表隆起之上构成,仍位于小囊之内。

小眼中的光感受细胞为色素所包围,光线只能由一个方向进入小眼,故而能感受光的方向。

这种视觉器宫在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种类的动物表现为特定的型式,如昆虫的复眼。

脊椎动物的视觉系统通常包括视网膜,相关的神经通路和神经中枢,以及为实现其功能所必须的各种附属系统。

这些附属系统主要包括:眼外肌,可使眼球在各方向上运动;眼的屈光系统(角膜、晶体等),保证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分类光感受器按其形状可分为两大类,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夜间活动的动物(如鼠)视网膜的光感受器以视杆细胞为主,而昼间活动的动物(如鸡、松鼠等)则以视锥细胞为主。

但大多数脊椎动物(包括人)则两者兼而有之。

视杆细胞在光线较暗时活动,有较高的光敏度,但不能作精细的空间分辨,且不参与色觉。

在较明亮的环境中以视锥细胞为主,它能提供色觉以及精细视觉。

这是视觉二元理论的核心。

在人的视网膜中,视锥细胞约有600~800万个,视杆细胞总数达1亿以上。

感觉器官-眼

感觉器官-眼

3、内膜(视网膜)
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由前 向后分为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视 部3部分,前面两部分无感光作用, 称视网膜盲部。视网膜视部是贴 附于脉络膜内面的透明薄膜,有 感光作用,在它的后面有视神经 起始部呈白色圆盘状,称视神经 盘,无感光细胞分布,称盲点, 在视神经盘颞侧稍偏下方有一黄 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凹陷, 称中央凹,该处密布视锥细胞, 是视觉最敏锐处。
睫状体
是血管膜最厚的部分,呈环形,位于巩膜与角膜结合部的深 面。睫状体上面有许多突起称睫状突,睫状突有睫状小带连于 晶状体。睫状体内含有平滑肌称睫状肌,收缩时使睫状小带松 弛,增加晶状体的曲度以适应视近物;舒张时,睫状小带拉紧, 使晶状体变扁以适应视远物。睫状体上皮还有分泌房水的作用。
脉络膜
位于血管 膜的后2/3,内 含丰富的血管和 色素,呈棕黑色。 脉络膜的主要功 能是供给眼球营 养和吸收眼内散 射的多余光线。
三、辅助装置(眼副器)
眼副器包 括眼睑、结膜、 泪器、眼球外 肌等,对眼球 起保护、运动 和支持作用。
1、眼睑
眼睑俗称眼皮,分为上睑和 下睑,两者之间的裂隙称睑裂。睑 裂内侧端称内眦,内眦处的上、下 睑缘各有一孔称泪点,为泪小管的 开口处。眼睑有保护眼球、防止眼 球干燥等作用。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 膜,覆盖于眼睑的内面和眼球 的前面,分别称睑结膜和球结 膜,两者移行处称结膜穹窿。 结膜富含血管,其上皮可分泌 粘液湿润角膜和结膜。
视网膜的结构自外向内由色素上皮、视细胞、双极神经 元和节细胞组成。 色素上皮与脉络膜紧密结合,有吸收光线,保护视细胞, 提高视力和传递营养等作用。
视细胞又称感光细胞,是视
觉感受器,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 细胞两种。
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色光的 刺激,白天视物起作用,分为3种, 分别含有对红色、绿色和蓝色敏 感的视色素,当缺少某种视色素 时,即发生相应的色盲。 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它含视 蛋白,可与维生素A合成视紫红质, 当维生素A缺乏时,视紫红质合成 减少,在弱光下视力下降,称夜 盲。

眼睛的视觉传导途径

眼睛的视觉传导途径

眼睛的视觉传导途径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而视觉信号的传导途径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人体中,眼睛是最为重要的视觉感受器官,其视觉传导途径经过多个步骤转化为脑内神经-生物电信号,最终使人类能够感知并理解周围世界的事物。

1. 眼睛的结构要了解眼睛的视觉传导途径,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眼睛的基本结构。

人的眼球大致呈球形,由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脉络膜、玻璃体、视神经等多部分组成。

其中,角膜是光的折射介质,是我们日常看到的眼珠表面透明的一层薄膜;虹膜位于前房角处,是控制瞳孔大小和光线进入量的结构;晶状体是眼的主要折射介质,能够随着距离的改变而调整自身的形状和位置,完成对不同距离物体的聚焦;视网膜则是视觉感受器官,其中的感光细胞通过接收光信号,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经过视神经进入视觉中枢,从而完成视觉感知。

2. 光的入射与折射我们的眼睛面向周围环境,通过不同物体反射、折射产生的光线,进入视网膜。

这些入射的光线需要经过角膜、晶状体等介质的折射,才能正确地聚焦到视网膜上。

光线经过折射后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这个角度的改变称为折射角度,而折射角度受光线入射角和介质折射率的影响。

因为不同的波长光线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所以彩色光在通过晶状体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最终形成色彩丰富的视觉景象。

3. 感光细胞与视网膜视网膜是眼睛的感知器官,摆放在眼球后部。

它是由一层厚约0.5毫米的神经组织构成,其中的感光细胞对外界光线敏感,通过光敏色素的作用,将光能转化为神经冲动。

视网膜中有许多神经元,包括感光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等,其中感光细胞又分为杆细胞和锥细胞。

杆细胞数量多,对光的感受范围广,主要用于视觉的低照度条件下的黑白感知;而锥细胞比较少,负责色彩、细节、高亮度的感受和处理。

视网膜中感光细胞的光敏色素容易被损伤,比如过度照射或强光等情况下,会使其受损甚至失去功能。

4. 视觉信息的传导与加工眼睛接收到的光信号只是最初的视觉信息,其要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加工、整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视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器官及视觉传导通路
1.实验目的
复习视觉器官的基本结构;
掌握视觉形成的基本通路。

2.实验内容
观看模型、挂图
3.实验报告
3.1视网膜结构图
(视网膜的内膜又叫视网膜,由外至内主要分为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神经节细胞层,它们之间还分布着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


3.2视觉形成的基本结构通路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通过终足与双极细胞和水平细胞形成突触联系,所有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在眼球后汇集成视神经。

视神经在进入中枢之前,部分视神经元交叉到对侧:即从两眼鼻侧视网膜发出的纤维和右眼鼻侧发出的纤维汇成左侧视束,大部分投射到左侧的外膝体,经左外膝体投射到左侧大脑半球。

显然,左侧大脑半球相应脑区与右侧半个视野相对应。

而从左眼鼻侧视网膜发出的纤维和右眼颞侧发出的纤维汇聚成的右侧视束,大部分投射到右侧的外侧膝状体,经右外膝体投射到右侧大脑半球,因而右侧大脑半球相应脑区与左侧半个视野相对应。


3.3大脑皮层的视觉区
(视皮层分区:灵长类动物枕叶17、18、19、20区分别被称为V1区、V2区、V3区、V4区.
V1区----纹状皮层或初级视皮层
V2区----次级视皮层
V3区----高级视皮层
V5区----中颞区即MT区
初级视皮层V1区也就是17区与简单视觉有关,V2区也就是18区与图形和客体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V3区是高级视皮层区也就是大脑皮层的19区,V4区也就是20区,主要与颜色觉有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