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介绍

合集下载

高山族的风俗

高山族的风俗

高山族的风俗高山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高山区域。

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高山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这些传统习俗凝聚着高山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高山族的风俗习惯。

一、婚俗习惯高山族的婚俗习惯独具特色。

在高山族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一种神圣而庄重的事情,因此婚礼仪式非常隆重。

首先,婚礼的地点一般选择在家族祖先的墓地旁,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会穿上传统的高山族服饰,新郎头戴红色头巾,新娘则戴上花环。

在婚礼上,还会有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喜庆的气氛洋溢。

二、节日习俗高山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每年这些节日都会成为人们欢聚一堂的时刻。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高山族的新年是根据农历来计算的。

在这一天,人们会互相拜年,祭祀祖先,亲朋好友相聚,共度欢乐时光。

此外,高山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三、服饰习俗高山族的服饰非常独特,展示了他们浓厚的民族特色。

男性一般穿着黑色长袍,头戴红色头巾,脚踩蓝色布鞋;而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头上戴着花环,脚踩绣花鞋。

高山族的服饰绣制精美,图案多样,展现了高山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四、饮食习俗高山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和土豆为主食,同时也注重食用肉类和蔬菜。

高山族人民喜欢吃辣,因此他们的菜肴通常都带有辣味。

另外,高山族还有一种特色食品,叫做“酥油茶”,这是一种由茶叶、牛奶和酥油煮制而成的饮品,具有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

五、民间艺术高山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绘画等。

舞蹈是高山族人民最喜欢的表演形式之一,他们的舞蹈动作矫健而优美,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音乐方面,高山族的乐器种类繁多,有笛子、二胡、锣鼓等,人们常常在节日和庆典上演奏音乐,增添欢乐气氛。

此外,高山族的绘画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常常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六、信仰习俗高山族人民信仰多神,他们相信神灵的庇佑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高山族

高山族
一天或几天。三五天 内丧家人闭门不出,不可着盛装,高声谈笑, 不可赴宴及参加娱乐活动。妇女不缝纫,不织 布,不举杵声,不梳头沐浴。布农人葬礼后禁 忌五天,忌食糖、盐、辣、花生等食物,不洗 脸、不外出、不吸烟、不用上衣蒙头等。阿美 人丧期禁吃蔬菜与鱼,禁忌务农、狩猎。葬礼 翌日,家族赴海演捕鱼,采捞海菜,以解除禁 忌。 对于恶死,各族大都将妇女难产、战死、自杀、 意外死亡、等都视为恶死,大都随地掩埋法, 并在此地用树枝加以标记,以此禁忌。有甚者 会重置新屋,因为他们认为此地带有邪气
高山族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 通婚,如有违犯者将受到严厉的制裁。 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地区的青年男女 有恋爱的自由,泰雅男子向女方求婚,以 吹口哨表示爱情。阿美则是女子亲自到男 家,以赠物表达思慕之意。阿美、排湾等 族群男子向女子求婚时,求婚者必须竞相 入山砍相思木负至女家,以善负重和最多 又最快来竞争。这种求婚方式,男子必须 苦练好几年。
在许多民族的观念中,死亡是很神秘的事情,高 山族也不例外。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此 有强烈的崇拜祖先的观念,各族群都有祖灵祭祀。 他们把灵魂分为善恶两种,死亡也分为善死与恶 死。善灵自然是善死的灵魂,即祖灵,是要祭祀 的;恶灵是指死于非命的人变成的,这些恶灵常 常在人间做怪。对于恶死之人,多采取简单掩埋 法,死地多插标识以避之,居室亦多废弃,或请 巫师禳逐。对于善死者就有许多收殓和埋葬等仪 式,各族群形式不同。
丰年祭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举行。届时,全村男女老少聚焦田野, 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将去年全村集资委托饲养的一头猪, 挂上红花、红绸后宰杀。人们分为若干组,上山砍柴火,燃起篝火, 团团围坐。主持的人将一块块猪肉分到每人手上,边烧肉吃边引吭 高歌,预祝丰收。 公休期间不得在田里作工,犯者其家的农作物受病虫害。

高山族简介,高山族习俗,高山族节日

高山族简介,高山族习俗,高山族节日

[键入文字]
高山族简介,高山族习俗,高山族节日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

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

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

习俗
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妇女用的织布机男人不能随便摸弄。

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

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让他们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

婚俗
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庆祝。

食俗
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

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
1。

高山族

高山族
台湾的少数民族也称为“原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约有30万人,占全省人口不到2%。他们是较早居住在台湾的族群,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他们中的一部分定居平原地区已经好几百年,和汉族人和睦相处,不分彼此,已经看不出有什么不同,这部分人被称做“平埔人”;另一部分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大多数人还住在山区,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也没有多少变化,这部分人就是现在所说的“高山族”。
高山族其实是9个语言和生活习惯都不一亲友的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曹人(也称邹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阿美人、雅美人。
高山族各族群多数分布在中央山脉一带的山地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其中以阿美族人为最多,占全部人口的37.9%。其次为泰雅族人,占全部人口的23.5%。第三是排湾族人,占全部人口的20.6%。
高山族的各个族群因受所处环境和外界影响的差异,发展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在山区的族群中,惟有排湾族进入了封建世袭制社会,由贵族领主和佃民两个主要阶段所组成。其他各族群都还程度不同地保持着氏族制度的某些特征,社会组织形态仍以氏族为主体,结合地缘关系,组成部落。阿美族到现在仍保持着以祖母为中心,由女儿、孙女和上门女婿同居一家的母系社会习俗。但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现在他们的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部分人已经汉化了。

少数民族介绍——高山族ppt课件

少数民族介绍——高山族ppt课件

坐标风景
人物

美丽的台湾

神秘而充满魅力的高山族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族(1998年11月更名为 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阿美9个族群
文化习俗概述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传统习俗中,有许多华南古文化的特质, 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产、嗜槟榔、 嚼米酿酒、竹筒饮酒、跣足、蹲踞、木雕、猎头、祭祀、 巫术、太阳与蛇和鸟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话、射日神 话、连名制度,等等。
魅力十足的少数民族 高山族
台湾原住民——高山族
高山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 2008年,总人口为494107人。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 江省等沿海地区。高山族聚居地区主要在台湾中部山区、 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 可分为泰雅、邹、排湾三种语群。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 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 传说和民歌等。
阿美人在做肉菜时,喜把肉切成块,插上竹签,煮好后放 在一个大盆里,全家人围在盆边,每个人用藤编小篮盛饭, 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饭,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节,他 们喜到水田里捉小青蛙,带回家中用清水洗净,煮熟即吃。 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来的生鱼。
节日习俗
重要节日
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 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 (平埔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邹人、鲁凯人、达悟人等, 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 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 日)以及达悟人的飞鱼祭,等等

高山族

高山族

弓 琴
嘴 琴
高山族:
历史概况
族群简介 民居饮食 服饰、婚姻、丧葬习俗 传统节日
宗教信仰及禁忌
杰出人物 文学、音乐、舞蹈、美术
历史概况
据2000年统计,分布在祖国大 陆的高山族共有4488人,主要集 中在河南、福建、广西、浙江等 省区以及北京、南京、上海等城 市。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 族约有50万,主要聚居在中部山 区和东部的纵谷平原及兰屿岛屿。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 的民族,被誉为“歌舞繁荣 的社会”。其杵舞和长发舞 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纹面的泰雅族妇女
邹 族
身着传统服装的鲁凯族男子
民 居 饮 食
高山族的传统房屋一般用竹子做围墙,用木棍做立柱与 横梁,以茅草盖顶。高山族喜欢一个宗支同住一处,每个 村庄都建有未婚男子的集体宿舍——公廨。 高山族的房屋依照建筑材料可以分为木屋、竹屋、茅屋、 石屋和草顶地下房屋等五类。高山族人民也非常重视房屋 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柱、檐桁、横梁、槛楣和门板、独石 的雕刻艺术上 。排湾人、阿美人、卑南人住的是大型木屋, 木柱是方形的,屋顶覆盖茅草或者木片。 新竹、苗栗一带 的泰雅人、赛夏人多住在竹屋里。他们选择粗大的毛竹或 者圆木做柱,以加强房屋的牢固,屋顶是用劈开成半的竹 片或木头的茅管编排成墙,茅草盖顶。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 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 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 农业,少数捕鱼、狩猎。烤鹿肉和酸鹿肉是高山族的风 味食品,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普遍爱食用姜 。
丧葬:高山族人去世以后要给死者穿上生前最喜爱的衣
服,无棺椁,但是有固定的墓地。 泰雅人、布农人、曹人多 行屋内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湾人、达悟人行野外墓葬, 阿美葬。

高山族

高山族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秦淮、曹、排湾三种语群。

没有本民族文字。

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

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宝岛原住民),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

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

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又称“原住民”、“山地人”。

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1998年11月更名为邹人,下同)、赛夏人和达悟人(旧称雅美,1998年更名达悟,下同)等之别,现已确认的共有13个族群,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

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

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大陆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目前该词主要是由大陆所使用,而台湾当局已经停用此名词,在1954年3月14日,台湾当局规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阿美、达悟9个族群(一说为10个族群,邵族也算一个族群,在2001被正式确认)。

至2001年7月17日,台湾已确认的高山族族群为13个,新确认的有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和赛德克族。

另有未被确认的族群,包括:巴布萨族、巴赛族、洪雅族、凯达格兰族、雷朗族、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和道卡斯族。

台湾的高山族名词解释

台湾的高山族名词解释台湾的高山族是岛上原住民族群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高山族成为了台湾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高山族的名词含义,以及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现状。

一、高山族的词义解析高山族一词的出现较早,它是在台湾专有的原住民族称呼体系中对该族群的称谓。

高山指的是他们原本生活的地方,他们生活在中央山脉的高山地区,因此得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山族的正式名称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更常使用的是阿美族。

二、高山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高山族的传统文化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生活在高山地区的他们拥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

以阿美族为例,他们的居住地通常位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这些地方充满了茂密的森林、急流湍瀑和美丽的山川。

阿美族人对自然痴迷,他们崇拜大自然中的山神、水神和森林神,将他们视为守护神来崇敬。

在高山族的祭祀仪式中,舞蹈和祭祀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他们通过表演独特的舞蹈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谢。

高山族的传统服饰也是其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他们以手工编织的布料为主要材料,经过反复的手工加工制成服饰。

阿美族的传统服饰是以纯朴的颜色和花纹为特点,常常使用黑、白和红三种颜色。

这些色彩代表了高山族的信仰、生活和传统价值观。

三、高山族的社会现状和保护对于高山族来说,保护其独特的文化遗产非常重要。

然而,在现代化的社会中,高山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由于土地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机会的缺乏,许多高山族人被迫离开他们的传统家园,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

为了保护高山族的传统文化,台湾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他们设立了原住民文化中心和博物馆,致力于收集、保存和展示高山族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

此外,政府也鼓励高山族人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并加强对其土地和资源的保护。

然而,保护高山族文化的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以便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了解和参与的机会。

同时,土地问题和经济压力等现实问题也需要得到更好的解决,以保护高山族的权益和生活方式。

关于高山族的介绍

关于高山族的介绍关于高山族的介绍高山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是中国南方多民族混居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山族的历史渊源高山族起源于史前时代,生活在云南的滇池地区、四川的大渡河流域和贵州的黔南等地。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二、高山族的特点1.独特的服饰文化高山族的服饰文化十分丰富多彩,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五彩缤纷的节日服饰,男性则常常以短袍配腰包为主。

他们的服饰设计独特,以刺绣、亮片、花边等工艺制作,富有浓郁的高山本色。

2.歌舞文化高山族人民善歌善舞,每逢节日或重要场合,都要表演出高山族独特的歌舞文化。

其中以跳高山舞最为著名,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着高山族的历史和文化。

3.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高山族有着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婚俗、喜庆习俗、葬礼习俗等。

在他们的传统习俗中,一些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惯。

三、高山族的文化传承高山族的文化传承历史悠久,他们口传心传的方式将他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在现代社会,国家也在加强对高山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许多高山族文化的节日庆典也得到了全国的关注和推广。

四、高山族的发展现状高山族现有人口约120万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行业,如制作高山毯、手织布艺等。

近年来,高山族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也有所提高,但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许多高山族人民仍处于贫困和偏远的状况。

五、总结高山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和民俗文化都是他们文化特点的体现。

我们希望能够加强对高山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高山族,让高山族的文化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推广和传承。

高山族生活在哪个山区

高山族生活在哪个山区
高山族是一个生活在高山地区的民族,他们依靠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勤劳的劳作,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那么,高山族究竟生活在哪个山区呢?
高山族主要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高山地区,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
尔卑斯山脉等。

在中国,高山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四川等地的高山地区。

西藏是高山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那里有着壮丽的雪山和广袤的草甸,是高山族人们的家园。

在西藏,高山族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
山区,依靠着牧业和农业为生。

他们的房屋多为石头和木头搭建而成,简陋而坚固。

高山族人们信仰藏传佛教,他们在高山上修建了许多寺庙和经幡,每天都会诵经礼佛,祈求风调雨顺和家人平安。

高山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他们主要以牧业为生,放牧是
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当夏季来临,高山族人们就会带着家畜上山放牧,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

同时,他们也会在高山上种植一些农作物,比如青稞、小麦等,以供给自己的食物。

高山族人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依然充满了乐观和勇敢。

他们热情好客,
善良淳朴,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的生活或许简单,但却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高山族生活在高山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与我们城市里的生活大相
径庭,但他们依然过得幸福快乐,这或许也是一种生活的美好吧。

愿我们都能够学习高山族人们的勇敢和乐观,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族介绍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

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萨族9社,巴则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凯达格兰族28社,噶玛兰族34社。

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1954年3月14日,台湾当局规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曹族(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阿美9个族群(一说为10个族群,邵族也算一个族群)。

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

总人口约40万人,大陆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高山族内部语言差别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等十多个分支。

没有自己的文字。

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

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

长期以来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共同开发了台湾。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50年间,反抗斗争尤为激烈,以1930年雾社起义规模最大。

1947年又参加了以汉族为主的“二二八”起义。

【禁忌】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妇女用的织布机男人不能随便摸弄。

【日常食俗】高山族以谷类和薯类为主食。

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

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

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小,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

泰雅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

排湾人喜欢将地瓜、木豆、芋头茎等掺合在一块,煮熟后当饭吃。

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

外出劳动或旅行,还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红薯及类似粽子的糯米制品为干粮。

排湾等族狩猎时,不带锅,只带火柴,先将石块垒起,用干柴禾烧热,再在石块底下放芋头、地瓜等,取沙土盖于石块上,熟后食用。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

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

雅美人食用芥菜时先将正在生长中的叶擗下来,用盐揉好,放两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继续生长。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野猪、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

排湾人不吃狗、蛇、猫肉等,吃鱼的方法也很独特,一般都是在捞到鱼后,就地取一块石板烧热,把鱼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盐即可食用。

排湾人小孩不许吃鳗鱼,甚至其他鱼的鱼头也不让吃,认为吃了鱼头不吉利。

阿美人在做肉菜时,喜把肉切成块,插上竹签,煮好后放在一个大盆里,全家人围在盆边,每个人用藤编小篮盛饭,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饭,一手取肉吃。

在插秧季节,他们喜到水田里捉小青蛙,带回家中用清水洗净,煮熟即吃。

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来的生鱼。

他们还喜欢将打来的猎杀好去皮,加盐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几个月食用。

保存食品常用腌、晒干和烤干等几种方法,以腌制一、两年的猪、鱼肉为上肴。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

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

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

过去在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

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野猪、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

【节日、礼仪、祭祀食俗】高山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

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

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

布农人在年终时,用一种吃“希诺”的植物叶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庆贺。

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

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

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种种,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

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

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

“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

排湾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

布农人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

鲁凯人善以垒石为灶烤芋头,经烘烤的芋头外脆里软,便于携带,也常带给客人路上食用。

排湾人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

【典型食品】高山族,十个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高山族各族群介绍】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布农人布农人(布农是高山语“人”的意思)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人口3万多,居住于60个村落。

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脉以西的高峻山地,后向台东、高雄方向迁徙。

现主要居住在南投县的仁爱、信义乡、高雄县三民、桃源、茂林乡、台东县的海端、延平乡、关山镇、花莲县的万荣、卓溪乡、玉里镇等。

总族群下分3个小群:北布农人分布于中央山脉西麓;中布农人分布于高雄县境内;南布农人散居于台东花莲一带。

织布、编篮、制革、制陶技术比较发达。

社会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后妻从夫、子从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

鲁凯人鲁凯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人口6300多,居住于20个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浊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脉的东侧大南溪流域,属屏东县三地、雾台,高雄县茂林,台东县卑南等乡,其中以雾台乡最为集中。

鲁凯人生活习惯与排湾人相同,他们住石板房,以陶壶、料珠、雕刻、纹身闻名。

社会生活方面已有阶级出现。

每代成员中只允许一对配偶存在,权力由长男继承,死后采用侧身葬、直肢葬。

语言、文化受布农人影响较大。

排湾人排湾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人口约5.5万多,居住于160个村落。

原多生活于山麓一带,后移住山地。

其分布区域,北起大武山,南达恒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线,东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区,分别散居于屏东县的三地、玛家、泰武、来义、春日、狮子、牡丹和台东县的金峰、达仁、大麻里、大武等乡。

排湾人分为排湾和塔罗塔罗两个亚族,前者居于该族分布区的中央部分,有浓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脉为界,又分为东本两个小族;后者居于东海岸一带,也分为东海岸和巴里拉利奥两个小族。

该族群有平民、贵族等阶级之分。

子女中居长者继承权力。

手工艺较发达。

卑南人卑南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人口约7000多,分居于8个村落。

传说该族发源于台东附近的巴纳图,曾为台东平原主人。

主要分布于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区,居住地是台东县的卑南、金峰、达仁等乡。

过去曾与鲁凯、排湾列为一族,1954年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族群。

族权是由长女继承,家庭生活偏重于母方。

邵族人邵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于南投县境内的日月潭一带。

有人认为它是曹人的一部分,有人又把它划为布农人的成员,还有人把它划为平埔人的一系,但其语言、风俗、习惯独具特点,因而把它看成独立的族群。

泰雅人泰雅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人口6.4万多,占高山族全部人口的23.5%,是高山族中第二个大族群。

居住于120个村落。

原先居住在台湾西部平原,后因环境压力,逐步移居山区,主要分布于台湾北半部,如台北县的乌来乡,桃园县的复兴乡,新竹县的尖石乡、五锋乡、苗栗县的泰安乡,台中县的和平乡、南投县的仁爱乡、信义乡、花莲县的秀林乡,宜兰县大同乡、南澳乡等。

该族群下分泰雅和赛德克两个亚族群。

泰雅亚族又分西住堡群、大(山+科)(山+坎)群、大湖群、西开利克群;赛德克亚族也分东、西两个群落。

该族群有鲸面、纹身的风俗。

男善狩猎、女善纺织,行从夫居。

雅美人雅美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人口2500人,居住在6个村落。

分布于台东县兰屿岛滨海地带,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渔猎民族。

语言几乎与菲律宾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

农业以种植水芋为主,工艺以制陶、造船、制银较为著名。

社会生活以核心家庭为主。

该族群爱好和平,没有猎头等习惯。

曹族人(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曹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人口3000多人,居住于12个村落。

原分布于桃园大溪至大安溪一带,定居在新竹县五峰乡、苗栗县南庄、狮潭乡等地。

该族群下分北赛夏和南赛夏两个小族群,族群内部,行从父居、妻随夫行,常数代同居,同代中不一对配偶为限。

每两年举行一次人矮人祭。

阿美人阿美人(阿美是“北方”的意思,是阿美南部的人对北部人的称呼)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约有12万人。

原分布于台湾东部纵谷平原南北两端的秀姑峦溪口和恒春附近,后来移居东部纵谷及海岸线一带的花莲县东部和台东县的东北部,包括台东县11个乡镇和花莲县12个乡镇。

依据语言、习俗和地域差异,大体分为北、中、南部阿美和海岸阿美四部分。

赛夏人赛夏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少,约有1075人。

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霸尖山下移到大湖、苗栗一带平地,然后又逐渐迁徙到泰雅人居地西南边的阿里山和五峰山一带山区,分属于新竹县的五峰乡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