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的明月意象

合集下载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月,是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的意象之一,李白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中更是充满了关于月的意象。

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有时是寄托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有时是诗人对人生境遇的反思,有时是表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本文将从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在诗歌中所承载的不同意义和象征。

从李白早期诗作中的月意象开始说起。

在李白年轻时期的诗作中,月常常出现在他对故乡思念的情感抒发中。

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成名之作,也是他在诗歌中第一次运用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月光照在床前,引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将往事与明月联系在一起,寄托着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在李白中期的诗作中,月意象开始承载更多的哲理思考。

在《赠汪伦》中,李白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这首诗中,月亮不再是简单的景物描绘,而是成为诗人内心感慨的象征。

诗人乘舟欲行,却听到了岸上的歌声,让他顿生别离之情,而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景色也无法与汪伦的情谊相提并论。

月亮在这里是诗人心灵的寄托,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

李白晚期的诗作中,月意象更多地被赋予了豪情壮志的意义。

在《将进酒》中,李白写道:“银鸭金鹅北人报,君看东坡何所有?”月亮在这里被赋予了与壮志豪情相关的象征意义,月亮高悬,象征着诗人的志向远大,不甘平庸,追求卓尔不群的理想。

月光照耀下的壮观景象,也暗示着诗人不甘平庸,终将追逐自己的理想,创造出一番伟业来。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从最初的情感抒发,到后来的哲理思考,再到后期的豪情壮志,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寄托和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思想和理想。

李白通过对月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对壮志豪情的追求。

他的诗作中的月意象,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百态的思考和感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

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

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

“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

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

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

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多首提到了月。

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

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

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

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

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月首先就是做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诵的。

她深邃美丽、静谧皎洁。

温润深邃的月光世界就是美丽善良的寓意。

从《诗经》中“月出来皎兮,佼人僚兮”至“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就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公的审美意象而存有,就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之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有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研发了一个韵味性灵而又美妙绝伦的启发源泉。

李白一生结点祖国名山大川,最爱好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种自然意象去刻画属于自己的'独有境界。

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作诗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存有了代莱缔造,代莱生命,沦为代莱形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思想丰富,艺术造诣极高,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他对月亮的独特表现。

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场景下,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

下面,我们从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来探讨他对月亮的独到见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对月亮的表现越来越以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考为主。

随着他思想的成熟和涵养的提升,月亮的象征意义也逐渐扩展。

尤其是在他的中期创作中,月亮已经不再是他情感世界中的单纯表现,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静夜思》中,李白描绘了一幅睡眠中的画面,月亮被赋予了一种手指的作用,表现出它象征了人们的思念和牵挂。

而在《月下独酌》中,月亮则沦为了酒中的陪伴,象征了身处孤寂的吟诗者的心境。

此时,月亮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成为了李白心灵和思想的象征。

李白晚期的诗歌中,月亮的意义更为深刻,更为多元化。

在晚年的作品中,月亮被李白赋予了更多的哲学况味和文化内涵。

在《将进酒》中,李白不仅将月亮用作情感投射,更是将其视为对天地自然和人类伦理的一种思考。

在《夜坐吟》中,李白将月亮比喻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象征。

这种从自然景象走向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展现了李白在晚年的诗歌中对月亮意象的不断拓展和丰富。

综上所述,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呈现出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月亮的多重表现和象征意义的拓展,李白认真探究了自然和人性的关系,表现了他高度的文学才能和精湛的哲学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李白文化思维的独创性,更是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是童年时期的李白对月亮的幼稚认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美丽而又多变的月的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那颗小小的纯净的心灵以无数想象。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在中国诗词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诸多的伟大诗人,这些诗人为我国的诗词文化贡献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李白在我国诗人群体中最为人所知的伟大诗人之一。

纵观李白的诗词,月亮一直是李白最为喜爱的诗词意象之一。

李白的诗词描绘了大量的月亮,这对后来的咏月诗词的影响相当巨大。

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标签:李白;诗歌;月亮;意蕴现今我国民众们对诗词接触的开始都是从优势朗诵《静夜思》等等李白诗词开始的。

诗人李白将自身一生大量的笔墨放在描述月亮上,他撰写了大量的关于月亮的经典诗句,对于后世人们对于月亮的看法产生着影响。

由此可见李白对于月亮的喜爱,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描述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因此,笔者结合李白的一生探讨李白与月亮的不解之缘,并且通过李白的诗歌去探寻月亮意象及意蕴。

1.李白与月亮诗人李白的一生都似乎和月亮离不开关系,月亮对于李白来说好像并不是悬挂在九天之上的死物,而是他的亲朋好友和知己佳人。

李白将自身的情绪向月亮所说,将自身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对比,仿佛月亮已经和他成为了共同体,甚至他的死亡都和月亮离不开关系——李白晚年因醉酒捞月溺水而亡[1]。

在李白的认知中拥有着各种静态的月亮如清月、圆月、残月,有各种动态的月亮如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各种不同地点的月亮如林中月、江中月、深山月,有各种时间的月入今夕月、往昔月、盛秋月、隆冬月,有各种不同形状的月入玉盘月、玉环月、玉钩月。

在李白的幼时,明月对于他来说是“小时不是月,呼作白玉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李白得意的时候明月对于他来说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某使金樽空对月”。

在李白苦闷的时候,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李白思想亲友的时候,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李 白诗歌中的明月象征什么

李 白诗歌中的明月象征什么

李白诗歌中的明月象征什么在李白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中,明月这一意象频繁出现,宛如璀璨星空中一颗永恒闪耀的明珠。

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天体,更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寄托,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明月象征着思念与牵挂。

在远离故乡和亲人的时刻,李白借明月抒发内心的思念之情。

例如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洒在床前的皎皎月光,让诗人恍惚间以为是地上的秋霜。

抬头仰望明月,不禁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故乡。

明月在这里成为了连接诗人与故乡的情感纽带,传递着他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牵挂。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看到那轮明月,心中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

明月也象征着孤独与寂寞。

李白一生壮志未酬,时常感到孤独和迷茫。

在《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繁花盛开的庭院中,诗人独自拿着一壶酒,身边没有一个知心的人可以共饮。

于是他举起酒杯邀请明月,加上自己的影子,便幻化成了三人共饮的场景。

明月在此时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却也更凸显了他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无奈。

这种孤独并非是无人相伴的外在孤独,更是一种理想无人理解、抱负无法施展的精神孤独。

明月还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李白深知人生如梦,岁月匆匆。

明月的阴晴圆缺,如同人生的起伏不定。

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永恒不变,而人类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

它见证了古今无数人的生死悲欢,提醒着诗人珍惜时光,把握当下。

这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通过明月的象征得以深刻表达。

同时,明月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李白一生追求自由、追求高远的理想境界。

明月那高远、明亮、纯净的特质,与他心中的理想相契合。

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诗人满怀豪情壮志,渴望登上青天去摘取那轮明月。

这里的明月代表着诗人高远的理想和抱负,是他不懈追求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借 境; 吴牛喘月时, “ 拖船一何苦。 《丁都护歌》 以 ” ( ) “吴牛喘月” 广的眼光与博大的胸怀关注到广大人们的痛苦与不幸,
2008 年第
5期
安徽文学
299
中国古代诗人大多都有自己情有独钟的表达意象, 并将 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与理想化身。如陶渊明的 “菊” 陆游 , 的 “梅” 等等。而李白所钟爱的却是 “三五明月满, 四五蟾兔 缺” 照见人世 , “几家欢乐几家愁” 的明月。 明月激发了李白的 灵感, 并且在诗人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之时给与纯净而 中共用 “月” 513 个, 字 其中表现明月的 “月” 字词共 443 个。 李白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 而且其咏月诗不仅数 量多, 而且质量高, 几乎首首都是传世佳作, 可以说李白的明 月诗代表了我国古代诗人咏月诗的最高成就。李白一生爱 月, 月亮不仅成为其诗歌重要表现意象, 而且似乎成为了他生 命的重要内容。 “酒缺月无味, 景无月不美” 。李白诗中有表 现地点的淮月、 胡月、 巴月、 关月、 潇湘月、 峨嵋月、 金陵月、 秦 楼月、 秦地月、 浦阳月、 五溪月、 宛溪月; 有表现色彩的皎月、 明 月、 素月、 白月、 朗月、 皓月; 有表现时间的秋月、 冬月、 今月、 古 月、 炎月、 凉月、 寒月、 霜月、 冰月; 有表现月亮的行止的月出、 月行、 月满、 月归、 月落等等。诗人在与明月的愉悦共处中不 仅望月、 观月、 对月、 戴月、 乘月、 踏月, 还醉月、 泛月、 坐月、 席 月、 吹月、 弄月, 甚至赊月、 抢月。 明月给予了诗人不尽的灵感 友。 “至人虽死神不灭, 终古长庚伴明月” 李白用其无人匹 。 敌的诗笔与诗心, 赋予了明月真、 美的品格和喜怒哀乐的 善、 情感。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 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李白正 。 是以明月这一光明纯洁的象征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寄托自己 寄托感情呢?李白在诗中又用明月表达了自己哪些感情呢? 下面我简略的分析一下。 一、 李白钟爱明月意象的原因 关于李白痴迷明月的原因, 日本人松浦友久在 《李白诗歌 明亮事物憧憬、 追求的本能” 。但我认为, 如果仅仅出于对光 辉明亮事物的憧憬追求而钟情于明月的话, 那李白同样有理 由钟情于太阳才对。但事实上在李白诗文中太阳意象却很
抒情艺术研究》 中指出:李白先天的资质秉性, “ 有一种对光辉 《送杨山人才归深山》 : “我有万古宅, 嵩山玉女峰。长留一片
298
2008 年第
5期
安徽文学
说 文 解 字
及贾至游洞庭》 这样一种奔放洒脱的俊逸风神, ) 浪漫潇洒、 豪 放阔大的气魄, “赊月色” 由 一语便表露无遗。正如 《瓯北诗 话》 所评: “ (李白) 诗之不可及处, 在乎神识超迈, 飘然而来, 忽 然而去, 不屑屑于雕章琢句, 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 自有天马 行空, 不可羁勒之势。 可以说诗中明月意象成就了李白, ” 让 李白之诗于豪迈之余又增之以优美。李白又成就了明月, 使 明月有了独立不羁的特性和高洁品格。 二、 李白的明月之诗所表达的内容 (1) 明月表现了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明月在诗人笔下, 虽 也常表现为自然中月亮的属性。 但有时却被赋予了独特而深 刻的象征意义。 “箫声咽, 如 秦娥梦断秦楼月。 《忆秦娥》 以 ” ( ) 白云愁色满苍梧” ( 《哭晁衡》 以 ) “明月” 喻晁衡, 表达诗人哀悼 之情;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 水白虎溪月。 《庐山东林寺夜怀》 以 ” ( ) “虎溪月” 喻入佛, 表达 自己失意后的奉佛之心;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 坤。《上皇西巡南京歌》 以 ” ( ) “日月” 喻玄宗、 肃宗二人, 表达己 奈心情。 《诗比兴笺》 “在野不能自拔, 陈沆 云: 虽蒙主知, 已被 众忌, 若无当位之人披拂吹嘘之, 虽有德馨, 何由自达哉。此 自伤遇主被谗, 孤立莫援也。 同样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沦 ” 落之感的诗句有 “三杯拂剑舞秋月, 忽然高咏涕泗涟。 《玉壶 ” ( 吟》 ) “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州孤月向谁明。 《鹦鹉洲》 ” ( ) “登舟 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 等等, ” ( ) 都饱含了诗人 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无奈。 (4) 表达思念之情。 包括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思念亲人朋 友之情和征服思妇相思之情等。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 缺, 此事古难全。 明月亘古如斯, ” 而世事却变幻莫测, 这就不 可避免地滋生思念之情。 因此月亮自古便成为人们寄托相思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带给后人 ” ( ) 无限的感慨与感情上的共鸣。 “天借一明月, 飞在碧云端。 故 之诗中, 月亮不再只是一轮悬于空中的光明之物, 而是游子随 身携带的故乡。 见月而思乡, 见月而解思乡之苦, 游子于无可 奈何之中却也能得到温暖的安慰。 李白还常常借明月表达其
李白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绝唱 “床前明月光, 疑 “秦楼月” 喻长安, 表达诗人犹恋王阙之情;明月不归沉碧海, 之情的意” ( 其二) 在这些思乡 怀》 以明月喻夜明珠, )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霜清东林钟, 乡不可见, “
朋友的思念之情。 “清晨鼓棹过江去, 千里相思明月 之敬帝颂帝之意。 这类虽言月, 却实则写人写实的象征手法, 对亲人、 极似屈原所创作的 “香草美人” 的象征手法, 增加了诗的审美 情趣与文化程度。 (2) 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之情。诗人有着 “济苍生” 、 “安社 稷” 忧黎元” 、 “ 的政治热情与人生理想。 因此诗人能以一颗忧 民之心表现天下百姓生活的苦楚与辛酸。 “画角悲海月, 如 征 衣卷天霜。( ”《出自蓟北门行》 )写出边地凄楚艰难的战争环 形容天气炎热, 写出运河纤夫拉纤之苦;赧郎明月夜, “ 歌曲动 寒川。 《秋浦歌十七首》 ” ( 其十四) 写出冶炼工人开矿冶铸之 苦, 并高度赞扬了他们的劳动;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宿无松山荀媪家》 字字含 ” ( ) 泪, 写出田家劳作之苦与生活之艰。诗人借明月意象能够引 起广大百姓心声与共鸣这一特点, 充分利用明月所营造出的 孤寒气氛, 来表达广大百姓生活的艰辛, 达到了良好的表达效 果。 (3) 表达诗人仕途坎坷、 怀才不遇的失意心情, 这种类型 的诗歌占李白明月之诗的大部分。 李白一生幻想在政治上有 所作为, 其一生有两次入仕, 一次是天宝元年, 玄宗召李白入 朝供奉翰林, 于天宝三载以 “乘醉出入省中, 不能不言温室树, 恐掇后患” 为借口将其赐金放还。 第二次是于安史之乱期 间, 李白随从永王李璘军, 本想施展才能 “为君谈笑静湖沙” , 结果却被长流夜郎。 “怀才不遇, 忠直遭谤, 功名幻灭, 生命忧 患等悲剧情感犹如一块块巨石, 沉重的压在诗人的心头, 摧残 着、 压抑着诗人那自负且狂放的个性。 “虽照阳春辉, ” 复悲高 秋月。《古风》 ” ( 三十八) 表达诗人遭谗被迫离京后的屈辱与无
少。 因此我认为李白这种对光明事物的憧憬追求只是其钟情 月亮的其中一方面原因, 其具体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1) 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和诗风决定的。 李白有着 “为君 一击, 鹏飞九天” 的远大抱负,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 沧海” 的乐观态度,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的豪放气魄。 这一意向正能表达世人对美好事物和理想人格的崇尚和倾 慕, 而且能够营造浪漫神秘的诗性氛围。 “摇荡女萝枝, 半挂 清天月。《忆秋浦旧游》 ” ( )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下终 ” ( 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对此石上月, 长醉歌芳菲。 《春日 ” ( 独酌》 。 ) 李白就这样将象征皎洁真率的明月用来表现自己豪 迈洒脱的性格, 尤褒有诗云:呜呼谪仙, “ 一世之英, 乘云御风, 捉月骑鲸” 。这一浪漫洒脱的形象正是李白的典型形象。李 白在 “捉月” 中赋予了明月 “我” 的性情, 将自我的浪漫主义与 孤高纯净的明月联系起来, 明月因此有了生命和灵性。 (2) 李白所处时代及其时代精神的影响。开元盛世之际 正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潮时期。在这一时期政 治、 经济、 文化空前繁荣, 具有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 而且中外 文化能够广泛交流。“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 代背景下所具有的积极进取、 入世的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映。 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当然需要用光明美好的意象来表达, 而 飘逸高洁的明月意象不仅光明纯洁, 而且诗意朦胧、 神秘浪 漫, 正符合盛唐的时代要求和诗人的审美心理。而李白的明 阙或不遇或相思之情, 使明月诗真正得以成熟, 丰富了中国古 代诗歌的表达意象。 (3) 月亮之澄澈明亮与李白高洁的人格是统一的, 因此李 白写 “月” “我” 将明月作为自我人格与理想的写照。如 即写 , 月, 挂在东溪松。古奥苍茫的月色, ” 正是一颗豪迈飘逸的灵魂 所迸发出的一腔气势壮大的豪情。 “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 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晔 ” (
注释: [清]王琦. 李太白全集. 中华书局. 王国维.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 北岳文艺出版社. 松浦友久. 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赵冀. 瓯北诗话. 范传正. 李白新墓碑. 转引自: 安琪. 李白诗秘要. 三秦出版社. 傅绍良. 李白的个性意识与悲剧心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参考文献: [1]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詹锳. 李白诗文系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4. [3]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巴蜀书社, 1988.
楼。《对雪醉后赠王厉阳》 表达了诗人在感叹人生苦短友谊 ” ( ) 难寻之时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李白还通过明月诗表现了征夫 与思妇的相思, 同时又从一个侧面对人们蒙受的苦难寄予深 切的同情。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 门关。 《关山月》 描写了塞外征人的望月思乡之情。 ” ( ) 由此观 之, 李白不仅像普通诗人一样能借月写自己的情感, 更能以宽 明月意象生动加以描绘, 这也表现出诗人对广大劳苦百姓的 关心与同情。 总之, 李白的明月意象是其诗文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 诗人以自己的眼睛观月, 月便有了他的思想感情。因此李白 笔下的明月或优美或豪迈, 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 具有了浓厚 的浪漫色彩。唐寅 《把酒对月歌》 “李白前时原有月, 云: 惟有 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 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 李白月, 明月还如李白时。最终李白成就了明月, ” 明月更成就 了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