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管仲管仲是中国东周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他辅佐齐国国君齐桓公姜小白,成就了春秋第一霸的名头。
但是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他开创了税收制度,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当时东周国力衰弱,周边的戎狄等游牧民族势力,向中原渗透,各个诸侯国纷纷不是对手,齐国利用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号召各个诸侯国,团结起来“尊王攘夷”,九会诸侯驱逐戎狄势力,避免了中原沦陷在游牧民族势力范围。
二、商鞅战国时期卫国王室后裔,法家代表人物,原名公孙鞅,或者叫做卫秧,因其封爵时,封地在商淤之地,故历史上又称呼其为商君。
其响应秦孝公“招贤令”,来到秦国,三试孝公变法图强的态度,感觉秦孝公嬴渠梁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君主,于是商鞅倾其所能,开展了2轮为期20年的变法,将秦国从弱小诸侯国,改造为耕战一体的军事强国,为秦国开启统一之战搭好舞台。
历史上称之为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虽然其本人被保守势力杀害,但是是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其本人被杀害后,改革措施却是保留到秦朝灭亡。
三、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人,东汉末年避祸南阳卧龙岗。
卧龙、凤雏、幼麒、冢虎,东汉末年四大谋士之首。
写了有名的《隆中对》,刘备按照这个策略建立蜀国。
有生之年协助刘备,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劳。
当时刘备只有关羽、张飞及为数不多的士兵,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利用赤壁之战最终夺取益州,建立蜀国。
之后为了保持蜀国的存在连续九伐中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出师表》。
四、王猛王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最出色的谋士。
辅佐士族首领符坚建立前秦。
自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吼西晋灭亡,中国北方进入了空前的黑暗,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现后在中华大地建立了地方割据势力,北方汉人将要损失殆尽。
危难之际王猛横空出世,协助氐族首领符坚,南征北战降伏各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强大的前秦帝国。
之后王猛病重,弥留之际,给符坚出主意,统一天下最大的障碍来自前秦帝国内部,各个少数民族的首领身上,只有处理好这件事,再进攻长江以南的东晋,统一天下不成问题。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四文档:专题一_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_word版有答案

第2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 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 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军,取得各地士绅 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军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 (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消除了来自背后的威胁。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打败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击破东、西突厥1.“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兵变,逼父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大败东突厥(1)原因:贞观初年,东突厥长驱直入,兵临渭水北岸。
(2)过程⎩⎪⎪⎨⎪⎪⎧ ①战争:629年,派李靖、李分路出击东突厥; 630年,突利可汗投降,后来唐军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管理: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 卫大将军。
(3)意义: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为唐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进军西域 (1)举措⎩⎨⎧ ①635年,派李靖等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
②642年,先后灭掉焉耆、龟兹,最后灭掉西突厥。
③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从此, 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
(2)意义⎩⎨⎧ ①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 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 的国家之一。
②唐太宗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知识点三 贞观之治1.含义 唐太宗在位期间(627~649),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 1 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主题时空线索串连][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一、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原由1.“治世”和“盛世”的含义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让多半农民( 自耕农 ) 保有一些节余生产物,得以保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次序平定、矛盾和缓、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治世”或“盛世”。
2.“治世”和“盛世”出现的原由(1)根来源因: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使了生产力的发展。
(2)详细原由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深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汲取教训,调整政策。
②当朝帝王优秀的个人素质,擅长用人纳谏,安不忘危。
③经济上采纳重视发展生产的举措,政治上注意整改吏治。
④采纳开通的民族政策,正确办理民族关系;踊跃展开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⑤广大劳感人民勤劳的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供给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就等要素。
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国家一致1.原由(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实时调整是封建国家一致的根来源因。
(2)民族交融的不停增强使民族矛盾渐渐和缓,中华民族内部凝集力的日趋增强是封建国家一致的基来源因。
(3)中央集权制的成立和不停完美发展。
(4)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使少量民族的一致直心力不停增强。
(5)统治者注意采纳保护国家一致的政策。
(6)长久战乱后,人民盼望一致。
(7)优秀的历史人物致力于一致的伟大作用。
2.影响(1)保持了相对平定的政治环境。
(2)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了民族交融,有益于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
(4)有益于各地域经济文化的沟通。
(5)有益于中外经济文化沟通。
(6)有益于边境的稳固和开发。
(7)有益于建设大型社会工程,如水利设备、长城等。
(8)有益于抵抗少量民族政权的打劫。
(9)有益于抵抗外国的侵略等。
3.借鉴(1)发展经济实力,为一致确立坚固基础。
(2)争取政治优势,为一致创建有益的社会条件。
2019学年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2课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预习导引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3)统一战争胜利后,被李渊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
2.夺取王位(1)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
(3)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登基。
[误区警示]“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
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2.原因(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①重用太子谋士魏征。
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深化理解]“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吸取隋亡教训,以史为鉴;在思想上认识到“存百姓”的重要性,在隋朝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自己用人方面的不计前嫌,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开创了盛世局面。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年,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
(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3.影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愿意“世为唐臣”。
[深化认知]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018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1含答案

第1课千秋功过秦始皇预习导引知识点一“秦王扫六合”1.条件(1)国力强大: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2)重用人才:重用李斯.王翦等杰出人才。
(3)制定战略: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开展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4)顺应潮流: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2.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
3.意义: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
[重点精讲]秦统一的条件(1)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
但是,这种兼并战争在客观上有利于结束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逐步从局部统一走向全面统一。
(2)战国后期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地逐渐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3)“百家争鸣”为统一局面作了舆论准备,被秦始皇采用的法家思想强调集权,主张用暴力实现统一。
知识点二确立中央集权制1.措施(1)创立“皇帝”尊号,并成为以后专制君主的专用名词。
(2)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3)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制约,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2.特点(1)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
(2)官吏之间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制。
3.作用: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组建起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图解历史]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知识点三“大一统”政策的实施1.统一文字(1)措施:下令全国各地一律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
(2)影响:文字的统一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1)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了各地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
(2)为使车辆在全国顺利通行,统一车轨。
3.大力发展交通(1)陆路: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2)水路:疏浚了鸿沟,开凿了灵渠。
4.巩固边防: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历史选修4单元测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含解析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2.秦朝之所以能“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主要是因为()。
A.秦国经济高度发展B.完成了国家的统一C.秦始皇有卓越才能D.秦朝有完备的律法3.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形成世卿世禄制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形同虚设C.秦律严苛细密D.皇帝处理一切事务5.在陕西骊山有秦坑儒谷遗址(如图),当时秦始皇“坑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A.弘扬法家思想B.压制儒家文化C.巩固政治统一D.彰显皇帝威严6.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
①基本消除了敌对的政治势力②稳固了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核心地位③为其登上皇位扫平了道路④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
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8.“贞观二年,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
……自(贞观)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价格下降B.政府压制手工业,丝织业产量下降C.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大量投入市场D.重农抑商导致市场货物紧缺9.有人曾经做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
A.慎用刑法B.轻徭薄赋C.完善科举D.重视纳谏10.从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4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5过关习题及解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家过关习题2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60分)1.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D四位同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那一个同的表述最准确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战国末期诸侯国目的减少利于统一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2.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其不难哉!”秦始皇说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A不希望发动对匈奴的战争B认为分封制是导致春秋以战乱不已的主要原因推行郡县制D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3.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位世袭B建立三公九卿制度推行郡县制D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以及109斤水稻,根据所知识判断这一记载A属实B不可能是事实不能判断D有可能是事实5.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政令传的是①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④修筑驰道A①②④B③③④D①②③④6.对秦始皇南攻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A给越族人民带的痛苦B给秦朝人民带的沉重负担进一步扩大了秦朝的疆域D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7.导致“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政治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B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国家政权更加巩固D唐太宗以民为本,慎用刑法8.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举制④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A①②③B②③⑤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9.“贞观之治”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A推动封建文向高峰发展B促进了民族融和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D有利于社会稳定10.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这说明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11.唐太宗统治时期,在六部下设的鸿胪寺的职能是A接待各国使者B专同外国人经商专门处外宗教问题D专管中外文的交流12.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A方向不定的风B北方匈奴人的风俗习惯C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D民族融合的风气13.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人教版选修四

选修4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单元解读一、解读单元标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时代:中国古代(二、三百万年前—1840年)封建社会(公元前476年—1840年)2、地域:中国3、人物类型:政治家二、解读单元体系: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朝)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清朝)1、时代秦朝——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开始唐朝——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高潮清朝——统一的封建国家的衰落(我国疆域正式形成时期)2、人物及其贡献: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一个皇帝(汉族)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人(汉族)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满族)三、解读单元课标要点: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中的作用。
高考展望1.本专题设计的三位古代政治家,在旧高考中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过考查,今后高考的命题中仍然会关注,他们对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应是考查重点。
其次,作为一个成功的“人”,他们身上哪些特质值得借鉴,在学习中也应注意。
2.注意康熙帝统治时代的中国和西方的比较,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中西历史发展的不同特点,也应是将来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
知识梳理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秦统一中国过程(韩→赵→魏→楚→燕→齐)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建立中央权的统一国家法律:军事:交通:思想文化专制繁重的徭役、兵役残酷的刑罚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秦始皇的暴政玄武门之变(课外阅读 实质,结果)贞观之治的出现 原因: 表现:晚年的自我反省 (课外阅读 )少年皇帝(课外阅读)面临困难维护国家主权 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2)政治方面:(3)民族关系:概念: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 、民风淳厚、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繁荣 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巩固 统一 国家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叛噶尔丹加强对民族宗教文化的控制加强蒙藏 民族团结 ( ) ( ) ( )(4)人民愿望:(5)统一中心:主观条件:(6)秦王赢政:贞观之治的表现1、政治方面:2、经济方面:3、文化方面:4、民族关系:1)、政策:2)、内容:3)、影响5、对外关系1)、政策:2)、内容:3)、影响重点问题分析1、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2、探讨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康熙帝即位之初,遇到了什么问题?他如何应对(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思维拓展(发展要求,有时间可以讲解)1.关于评价古代政治家的功过,建议结合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修】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统一六国(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
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历史: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4)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5)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6)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1)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3)民族团结,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4)对外政策开明开放,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加强。
3.“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唐太宗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拓展】怎样评价贞观之治?既要注意到积极意义,也要注意到其阶级实质。
1.积极意义: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2.阶级实质:“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1)平定三藩:扫除了西南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2)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取得平叛的胜利,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广大疆域。
2.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1)统一台湾:令施琅攻占澎湖,迫使郑氏政权降清。
设台湾府,巩固东南海防,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清朝特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3.抗击沙俄侵略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
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国主权。
4.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1)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结、巩固了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
(3)总评: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基础过关练】1.“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
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
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汉武帝),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
”国学大师章太炎这段话认为秦始皇A.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B.以严刑酷法进行政治统治C.对中国的贡献高于汉武帝D.以法律治理国家赏罚有信【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可以看出秦始皇以法律治理国家赏罚有信,故D项正确。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
依据材料“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可知,B 项错误,材料没有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比较,排除C。
2.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
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废除分封制B.实行郡县制C.开创统一格局D.建立皇帝制度【解析】本题考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根据“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知汤因比主要赞颂了嬴政在统一国家上的贡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和建立皇帝制度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的政治制度变革,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A、B、D项。
故选C。
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巡游东地,登琅琊台时留有刻石。
上面刻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字样,这段石刻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①领土疆域②文字书法③政治制度④经济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由“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可研究秦朝疆域,①正确;根据该石刻上的文字,可研究秦朝的文字书法的状况,②正确;“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可用于研究秦朝的政治制度,③正确;因此A项正确。
该石刻没有体现秦朝的经济方面,④错误,因此,B、C、D项均错误。
4.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
这说明唐太宗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答案】C【解析】从材料“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中可以分析出,唐太宗注意保证农时,减轻负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A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均田制,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休养生息政策,故D项排除。
5.贞观时,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清。
同时,魏征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
据此可以推断……A.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B.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C.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形象D.谏官制度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解析】唐太宗详细记录隋炀帝的劣迹反衬自己的英明,同时对玄武门之变模糊描写,企图遮盖自己逼父轼兄的行为,想将自己塑造成明君形象。
故C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官修史书能较为详细真实的反映历史。
故A项错误。
B项,“全面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唐代继承了隋朝许多制度。
故B项错误。
D项,材料并未涉及谏官制度。
故D项错误6.为酬劳谋臣武将以及优待皇室诸王,贞观十一年太宗定下制度:勋臣、诸王为世封刺史。
当时,刺史是一州之长,唐初全国仅有州(府)158个。
侍御史马周上书反对,他举史实为例陈述该制度的危害,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了世袭。
这则史事A.折射出唐初政治的民主性B.蕴含了唐太宗施仁政的方略C.凸显了三省六部制的优越性D.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施政风格【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了世袭”来看,说明唐太宗能够听取大臣的正确意见,因此这则史事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施政风格。
故答案为D项。
唐初政治不存在“民主性”,排除A项;材料中唐太宗采取建议与“施仁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排除C项。
7.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清代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统一后,在台湾加强了管理,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陆的移民,也为台湾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材料“糖谷之利甲天下”可以看出台湾的主要经济作物是产食糖和粮食等,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的重要保障,故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A。
8.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
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
材料反映了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C.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D.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答案】D【解析】从康熙发布“容教令”的原因是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以及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等习俗来看,康熙对于宗教政策的标准是宗教传播不得有害统治,即反映了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允许进行有条件的宗教传播,不是阻碍西学东渐,排除A项;宗教可以在中国传播,不能说明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不能反映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排除B、C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