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际关系讲解

合集下载

【精选】人际关系概述课件PPT课件

【精选】人际关系概述课件PPT课件
▪ 基本维度两个方面: 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
个最基本的维度。 何时双方关系和谐? 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互补性
行为(支配和顺从),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行为(友善)。 何时双方关系紧张? 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行
为(彼此顺从),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立性行为”(一方友善,另 一方不友善)。
你不应该重复这样的错误, 几次了,你是猪啊! 这是很严重的
对不起,根据制度规定你 你给我滚。。。 需要离开企业。。
2. 少批错 ——多用正面认知的心理动力。
我们相信对方是什么人,对方就是什么 人。
当我们给对方做出评断后即使没有说出 来,对方往往会像我们评断的那样表现 (磁场感应)。
当我们给对方做出评断后,我们就会不 自觉得接受符合我们评判的信息。
2. 要关心员工
关注员工心思,并给予及时疏导或肯定!
在乎员工的内心感受
3. 处理员工奖惩要公平,公正与公开
▪ 保持对员工的一致性 ▪ 理解“特例”的潜在影响
▪ 我们在人际关系能力认识上的误区: ▪ 自己无意识的堵塞 ▪ 我是为大家的…… ▪ 我是对的…… ▪ 都是自家人…… ▪ 小事情无所谓的…… ▪ 我很直爽有嘛说嘛…… ▪ 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 ▪ 我说了N次了怎么就是不听呢? ▪ 不屑于委曲求全…… ▪ 接受了为什么不能改变?
▪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 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 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 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那些在人际关系 中出现问题的人,也会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人际交 往的心理障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负、自卑、 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的一 次次挫败。因此,研究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就应运而生。

第八章:群体人际关系与冲突

第八章:群体人际关系与冲突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
人必须倾听顾客意见,同供应商合作,创建团队,建立战 略性伙伴关系(甚至包括同竞争对手)。而且,如果继续 将商场仅当战场,就不会有什么胜利者了。 当大家在一起做馅饼时,商业就是合作。而当大家在分 馅饼时,商业就是竞争。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人际关系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结构层次增多,人际关系 复杂,人们不仅体力智力上要适应工作环境,心理上也要适 应社会环境,所以,人们的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好的人际 关系使人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大增。管理人员必 须重视改善人际关系,为群体成员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人 际环境,这既有利于提高工作绩效,又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 和自我发展与提高。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组织行为学为什么要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影 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改善和应用人际关系?
冲突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有效地进行冲 突管理?
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冲突及其管理
冲突的概念及有关冲突的观点 概念: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利益 、认识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产生心理或行为上的矛盾, 从而导致抵触、争执或攻击事件。 观点:传统的观念认为冲突总是坏事,有消极和破坏作用, 会导致管理人员分心,影响员工士气,造成压力、困扰、紧 张和破坏性后果,是管理不善的表现。 现代组织管理理论认为,冲突是任何组织所不可避免 的,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既有破坏性冲突,又 有建设性冲突。

第八讲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演示文稿

第八讲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演示文稿
特别关注:亲密关系与自我(P203)
⑶作用:人际关系与行为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社会交换。人际关系一 经建立,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影响的性 质与大小,取决于一种人际关系自身的特点及其对于个人 的意义。例如,人际关系与办事,关系好,全力而为;关 系差,尽力而为(当然,另加砝码,亦可全力而为)。
熟悉
❖ Zajonc(1968)进行过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熟悉的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 对象的喜欢。Zajonc以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对西方不懂中文的人无意义)为研究素 材,以词汇出现的次数为自变量,有些词只出现一、两次,让被试对这些词感到生疏; 而对另一些词则呈现若干次,最多可近25次。然后,实验者要求被试猜这些词的含义。结 果表明,被试对呈现次数多而变得熟悉的词更有好感,倾向于赋予这些词以褒义。Zajonc以人
(Hacker,1981)。Why?
❖ 课外思考 :互联网上的自我暴露及其心理学解释。(现 实中的“逃避自由” 与自我迷失→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 真实的自我?)
第十页,共22页。
人际距离:个人空间的需要
❖ 领域性是动物也是人的本能。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 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 间。他人的闯入会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侵犯,使人感 到压力、产生焦虑,从而调整与他人的距离。
社会确认;社会控制;关系发展。
一般来说,当我们和他人交往
❖ 自我暴露是发展人际关系最常用也最有 效的方法。
时,距离的大小取决于具体的情境 及双方的关系。当然,文化及习惯
的影响也不容忽视。Hall(1959)将
人们互动时的空间由近及远分为
四个层次:亲密区、个人区、社
交区和公共区。
第九页,共22页。

人际关系概述PPT课件

人际关系概述PPT课件

(二)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除了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外,人际关系, 其建立的基础是利益。 1、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利益关系决定政治关系,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3、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
法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法律关系的实质是利 益关系。
4、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 。
(2)信息媒介,也叫符号媒介。 包括语言、文字、第四媒体等。信息媒介在现代 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情感媒介,也叫人体媒介。 通过人体显示出来的信息,表情、装饰、 举止、态度、体语。古人说“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即是情感媒介在起作用。

3.交往方式。就是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直接的、间接的,封闭的、开放的

静态结构分析:
人际关系形成的三大因素: 1、认知因素。认知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 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关系。人际 关系是从对人的认知开始的,彼此互不认识、毫无 所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认知阶段就是人际 关系的起始阶段,就是与陌生人打交道的阶段。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互不认识
人际关系学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营销大师卡耐基先生, 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
成功=15%的专业技术知识+85%的为人处事 即:一个人要想成功,15%依靠专业技术 知识,85%依靠为人处事的技巧。
人际关系---一生的需要
心理学家Weiss(1968)指出,人有6种人际关系的需要: 通过隶属于同伴或朋友而获得安全感; 通过参加社团或集体活动而获得社会完整性; 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或帮助他人而获得改善人际 关系的机会; 通过自己的能力在班级或团体中得到承认而获得 自我价值感; 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可靠支持; 从教师或咨询员处获得指导以帮助自己处理好各 种问题。

社会心理学第8章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8章人际关系
(1)主从型
一方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 或服从的地位。
主从型的人际关系是八种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 乎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有主从型的因素。
主从型的人际关系也是最牢固的一种关系。属于这 种关系的夫妇在共同的生活中,虽然一方感到有 一定的压力,但是他们不会轻易离婚。
2021/10/10
8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2)合作型
在合作型的人际关系中,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为 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彼此能默契配合和互相忍让。 在双方发生分歧时,往往能够互相谦让。一般来 说,人们都希望与他人结成这种类型的关系。
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合作型关系的双方更适宜做 好朋友,而并不十分适宜做夫妇。因为尽管这样 的夫妇能够和睦相处,但是他们也会感到单调乏 味,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
2021/10/10
11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5)主从-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和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 此种人际关系较为理想,在这种关系中双方能够和
谐共处,即使有些摩擦也没有多大危害性。 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那么双
方会感到更加融洽。
2021/10/10
12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6)竞争-合作型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
2021/10/10
24
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一)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2021/10/10
25
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进行掩饰和缩小
人们对于自己的错误与不足总是抱着大事化小、小 事化了的态度。
古代有个小偷,从集市上偷回一头牛,被牛的主人 追到家里。面对这种不利的处境,他故作镇定, 解释说:“我这人平常过日子注意节俭,今天在 集市上闲逛,看见一条破绳子丢在那里,觉得很 可惜,就顺手捡起来带回了家。回到家里才发现, 绳子上竟然还拴着一头牛!”偷牛本来是一项非常

人际关系概述通用课件

人际关系概述通用课件

互相支持
互相支持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方面之一,它有助于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互相支持需要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倾听、关心、鼓励和帮助对方解决问题。
互相支持有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人和团队的绩效和幸福感。
04
CATALOGUE
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个人特 质
01
02
03
自我认知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情感支持, 减轻生活压力,提高个体的自尊和幸 福感。
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支持、信任和情 感共鸣等因素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 响。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疏离感可能导致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维护心理健康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互相信任、支持、尊重的 关系,增强情感共鸣和沟通。
学会自我调节
家支持是维 持家庭和谐的关键。
亲子关系的培养
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以 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社会交往
要点一
社交技能的培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要点二
社区参与和志愿服务
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可以促进个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和互动。
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需要双 方在互动中逐渐建立起彼此的 信任感。
信任有助于增强彼此之间的合 作和协作,提高人际关系的稳 定性和持久性。
解决冲突
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 部分,解决冲突需要采取积极的
态度和方法。
解决冲突需要沟通和理解对方的 立场和需求,寻求共同的解决方
案。
解决冲突还需要学会妥协和让步, 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社交规范
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 交规范,影响人们在交往 中的行为和期望。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人际关系


阿龙森与林德的研究:受到夸赞的被试,倾向
于选择原来的伙伴;受到抱怨的被试,倾向于拒 绝选择原来的伙伴。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让别人喜欢你?
三、交换性原则

人际关系中,吃亏是福吗?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福阿提出了人际交换的六种回报:金钱、物
品、信息、服务、地位和感情。

增值交换 or 减值交换
第八章 人际关系
幸福是什么?

《心理医生》的调查:
关系密切的朋友 稳定的社会交际圈 朋友和社会的支持 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人 的幸福感!!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 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 互联系。 社会关系 ≠ 人际关系
对陌生人 对熟悉者
自 我 表 露 深 度
最深
非亲密区
对亲密朋友
亲密区
自我表露广度

自我的分层
最表层:兴趣爱好及相关内容 第二层:真实的态度 第三层:人际关系状况与个人对自身的真实评价 第四层:个人隐私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
真诚原则 相互性原则
交换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平等原则
一、真诚原则

稳定交往阶段:深度卷入
三、人际关系的深度

社会渗透理论
奥尔特曼和泰勒的解释 :
亲密人际关系是在一个人“渗透”过一个人的表 面特征,并逐步了解到一个人内部自我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他们从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两个 方向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随着人们自我表 露逐渐增加而发展的。

组织行为学第八章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八章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PPT课件
11
(二)人际吸引的 因素:所谓人际吸 引,就是指人与人 之间的相互接纳和 喜欢。 1、熟悉与邻近。 2、相似与互补。 3、吸引人的个人 特征。
12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3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5
五、有效沟通
1、有效沟通的特征:信息的准确性;信 息的完整性、信息沟通的及时性。 2、有效沟通的障碍:来自发送者的沟通 障碍;来自接受者的沟通障碍;沟通双 方的不同背景特征导致沟通障碍;信息 传递过程中的障碍;沟通中的物理障碍。
6
3、如何有效沟通:
发送信息者首先要有清楚的发送信息的 目的,并对内容有系统的思考和分析。 发送信息者应该有效运用移情的技巧。 采取双向沟通的方式 简单原则 选择适当的沟通时机 重视倾听改善组织中的沟通系统。
非言语沟通是指借助
语言文字之外的符号 系统所进行的沟通。 如目光、动作、姿态、 表情。
4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指按照组织中正式的渠道所进行
的沟通。正式沟通按照其发生的方向可以 分为垂直、水平、斜向沟通,其中垂直沟 通又包括下行沟通和上行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之外的信息
传递和交流。如小道消息、私下的交谈等。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单向是信息传递 角色固定,而双向是信息传递的角色不断 转换。
9
二、人际需要与Biblioteka 际吸引(一)、人际需要。有舒茨的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和魏斯的社会关系律。 1、舒茨(W.C.Schutz)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1958年提出,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三种基本需要: 即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包容的需要指希望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要。 控制的需要指控制、支配、领导他人的需要。 情感的需要指在感情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关系的 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足:使用权利、权威、影响、控制、支配、领导等行 为特征
不满足:抗拒权威、忽视秩序、受人支配
控制行为:拒绝型、独裁型和民主型。
3、情感需要(need for affection):指个体爱 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即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 中建立并维持亲密情绪联系的需要。
满足:同情、热情、喜爱、亲密等行为特征 不满足:冷淡、疏远、厌恶、反感、憎恶等行为特征 情感行为:低个人行为、超个人行为和理性的情感行为。
(4)稳定交往阶段:人们在心理上的共同领域会进一步增 加,并伴有深度的情感卷入,自我暴露也更深刻广泛。 可 以允许对方进入高度私密性的个人空间。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W.C.Schuts,1958)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 维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 需要,这些需要大致分为三类: 包容需要 控制需要 情感需要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提出, 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因此人们 会尽量寻求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人们 从关系中获得的好处是人际关系形成与维持的一个 重要原因。
(魏斯,1974)人际关系能提供给个体的6种重要 报酬:依恋、社会融和、价值确定、可靠的同盟感、 得到指导、照顾他人的机会。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人们大部分时间与他人一起度过 为什么要与他人相伴?
心理学家的解释: 亲和需要、人际关系的报酬、摆脱寂寞
(一)亲和需要 阿特金森认为:社会交往的动机包括亲和需要、亲
密需要。 亲和需要: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
即人们需要与他人相伴的倾向。 沙赫特的实验 影响亲和需要的因素:恐惧、焦虑等
时间跨度因情况而异
(2)情感探索阶段:双方开始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 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 双方的沟通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 加。属于正式交往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 彼此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确立,沟通和交往的内容开始广 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中度的情感卷入,会真实地评 价对方。超出正式交往范围。
自我暴露是人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和泰勒)社会渗透理论:亲密关系 的形成是一个“渗透”过一个人的表面,对这个 人的内在自我加深了解的过程。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随着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而 根发展的。
自我暴露的广度与深度: 据社会渗透理论,人们对于陌生人、熟人和亲 密朋友,在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上明显不同。
恐惧与亲和需要 沙赫特研究表明,高恐惧条件下,亲和需要增强。 用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与他人亲近是为了拿自 己的感觉与其他同样情境下的人比较,获取自 己以及周围世界的知识。
焦虑与亲和需要 沙诺夫与津巴多研究表明,焦虑减少亲和需要。
(二)人际关系的报酬
人们能从交往中获得好处。我们与能给我们带来快 乐的、帮助我们的、接受我们的或有能力的人交往。
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莱文格和斯诺克提出相互依赖 模型 用来说明随着互赖关系的
增加,关系变化的特点。 他们以共同心理领域和情 感融合范围作为描述人际 关系的指标。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二)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发展 1、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 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1、包容需要(inclusive need):指个体想与他 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满足:沟通、相容、相属等肯定性行为特征。 不满足:孤立、退缩、排斥、忽视等否定性行为。 包容行为: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与社会性行为
2、控制需要(dominant need):指个体控制他人 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亦即个体在权力问题上与他 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
人际关系的六种取向
二、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提出
观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 过程。这种交换不仅涉及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 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人 们如何看待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人际关系中回 报与成本的评价和体验。人们总是希望以最小的代 价换取最大的回报。
第八章 人际关系
主要内容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吸引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 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 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特征:
个体性 直接性、可感性 情感性
福阿(Foa)确定了人际关系的6种基本回报:爱、 金钱、地位、信息、物品和服务。
2、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自我最表层水平 [兴趣、爱好] 第二层: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第三层: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第四层: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
分,不会轻易不向别人暴露
自我暴露的深度是衡量人们之间关系深度的重要 指标。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可 以了解别人对于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程度;
(三)摆脱寂寞
寂寞(loneliness):当人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 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 量的缺陷与质的缺陷
魏斯(1973)根据个体所欠缺的特定社会内容,将 寂寞分为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情绪性寂寞: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 社会性寂寞:缺乏社会融合感、团体归属感
摆脱寂寞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人际关系,以满足人 类联结的基本需要。
了解自己在哪个层次上向别人暴露自己,也能 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度。

3、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奥尔特曼和和泰勒提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 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
情感交流
稳定交往
(1)定向阶段:选择交往对象、进行初步沟通
人们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高度选择性
注意 抉择 初步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