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国学诵读【精选】

合集下载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

目录学而第一1.学而有何乐 (1)2.三面镜子 (3)3.尊师重道 (5)4.为人处世 (7)为政第二5.孔子的自剖 (9)6.诗的伟大 (11)7.大政治家的风范 (13)8.最高的智慧 (15)9.如何学习 (17)八佾第三10.追的哲学 (19)里仁第四11.仁者精神 (21)12.仁义值千金 (23)13.仁的境界 (25)14.孝子之仁 (27)公冶长第五15.盖棺定论 (29)16.想的太过 (31)学而第一1.学而有何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4.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 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生气,不也是有德的君子吗?”【故事】孔子学琴孔子年轻的时候,曾向鲁国一位叫师襄子的乐官学琴,这位乐官名襄,被人尊称为襄子,师不是他的姓,而是周朝对乐官的称呼。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以后,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不错了,可以学新的曲子。

”孔子回答:“不行啊,我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巧呢。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但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意境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体会到它的意境,这回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却说:“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啊。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国学经典内容诵读(精选篇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先辈们为祖孙后代留下了许多国学经典,如:《唐诗》《宋词》《论语》等,都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

小时候,我住在老家时,爷爷也总是坐在竹椅上教我读《唐诗》和《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这一老一小的声音总是从老家书房里传出。

后来,在我四岁时,父母把我接回了城里。

我在那里没有朋友,爸爸妈妈怕我寂寞,便给我买了很多少儿版的书籍。

从此,书成了我童年时期的重要伙伴。

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已成为我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

我读过的书越来越多,逐渐也把书从少儿版变成原著。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读书要懂得复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更深的知识。

我小时不动这个道理,经常看书只是一看而过使我对这些知识映象并不深刻,但在看《论语》时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从书中得到了不少东西。

《唐诗》是唐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里面的诗歌首首都富有哲理。

单看这里面的诗就可以看到大半个中国的宏伟景象。

每当夜晚我站在窗前,望着一轮明月,便会不禁念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再看看小路上散步的爷孙,孩童看到了月亮,大喊道“爷爷,快看快看!盘子跑到天上去了。

”那位爷爷听了孙儿的话大笑了起来也不作解释。

看到这一幕我也想起当年的我亦是如此。

正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大概每个小孩子小时候都会把月亮当作盘子吧。

诗描绘了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象。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等闲识得·东风面国学经典内容诵读(精选篇2)书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带我走向神秘的知识殿堂;像一杯清香的绿茶,沁人心脾,带给我奇妙的享受,回味无穷;它也像一对美丽而神奇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蓝天上自由翱翔,领略文字的魅力…我对书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我记得从牙牙学语的时候,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的时候,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总是看幼稚的童话,缠着妈妈给我讲我觉得很神秘的故事。

国学瑰宝《论语》全文、注释及译文(雍也篇)

国学瑰宝《论语》全文、注释及译文(雍也篇)

国学瑰宝《论语》全文、注释及译文(雍也篇)展开全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雍也篇第六【本篇引语】本篇共包括30章。

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

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原文】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

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

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

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

子曰:“可也,简(2)。

”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

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

(7)大:同“太”。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小学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论语》66则PDF版

小学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论语》66则PDF版

《论语》选读四年级上学期学而篇第一1.子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2)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3)愠:音yùn,恼怒,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1),而好犯上者,鲜(2)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3),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2)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3)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2)三省:检查、察看。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国学经典《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国学经典《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国学经典《论语》经典名句100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舒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论语》【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把握了知识而不致疑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经典诵读」中国古代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值得收藏

「经典诵读」中国古代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值得收藏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经典诵读」中国古代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值得收藏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注释】恶(wù):憎恨,厌恶。

【译文】对国家有利的人或事,都应当欢迎或喜爱;对损害国家利益的人或事,都应当憎恨和反对。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出处】《礼记·儒行》【注释】苟:只要,假如,倘使。

【译文】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去计较个人的富贵得失。

3、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出处】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注释】鞠躬尽力:指小心谨慎,竭尽心力;亦作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到死方休,形容奋斗终身。

【译文】我一定要小心谨慎,为理想和国家用尽我的全部心血和力量,一直到死。

4、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出处】汉·贾谊《治安策》【注释】耳,转折连词,同“而”。

【译文】为了国家利益舍弃自己的小家,为了公众利益舍弃个人利益。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注释】先:在之前。

天下:指天下百姓。

后:在之后。

【译文】此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千古绝唱,意谓以天下为己任,忧在天下之前,乐在天下之后。

6、一息尚存,报国之志不可稍懈。

【出处】《幼学琼林》【译文】只要还有一口气息,报效祖国的志向就不能有半点松懈!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处】清·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注释】天下:指国家。

匹夫:普通百姓。

【译文】国家的兴亡,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出处】《论语·泰伯》【注释】士:此处指读书人。

弘毅:指抱负远大,意志坚韧。

道:道路、前途。

【译文】这句话为孔子门生曾参所讲。

曾子认为知识分子应当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担负的责任重大而艰巨,道路遥远。

《论语》拼音版

《论语》拼音版

论语序说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先宋人。

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

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

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

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

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

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

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

三月,鲁国大治。

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

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

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

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

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

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

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

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

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

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

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孔子如蔡及叶。

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

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

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

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

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

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吟诵】《论语》五则《论语》五则(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

(《学而》)(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

(《为政》)(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4)知者乐水⑦,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⑧。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⑨。

(《述而》)注释①无:通“毋”,不要。

安:安逸。

②就:靠近、看齐。

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一作“已矣”。

③立:立身。

④天命:天道,不可违背的命令。

⑤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⑥好(hào):喜欢、爱好。

⑦知(zhì):“智”的古字。

乐(yào):喜爱、欣赏。

⑧愤:本义指将憋闷在心里情感宣泄出来,这里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fěi):本义指心中苦闷,这里指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启、发:开导、启发。

⑨隅(yú):角落、靠边的地方。

反:反思。

复:再,本句中指联系其他事例触类旁通的意思。

题解和大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时人言行的一部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今存《论语》二十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美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中选取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五段话。

第一段话,孔子指出何谓“好学”:要专注于学习而不重视外在的物质欲求,“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动接近有德之人,不断修正与提升自我的学问、修养和人生境界。

第二段,孔子讲述了自己为学和修养不断提升的阶段性历程:十五岁时立下终身为学的志向;三十岁左右时学有所成,能在社会上独自立身行事;四十岁左右时能洞察事理,明白人生;五十岁左右时能通晓天地人生的法则与道理;六十岁左右时能做到内心平静,心气平和;七十岁左右时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法度的境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 曰:见 贤 思 齐 焉(yān),见 不 贤 而 内 自 省
(xǐng) 也。
【注释】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用作动词,向……看齐,与……等同。 省(xǐnɡ):反省,内省,检讨自己的思想行为
。 【大意】孔子说:“看见有贤德的人,就该想到要向他看
齐,见到没有贤德的人,就该反省自己是否有他 那样的错误。”

子 曰:君 子 喻(yù) 于 义,小 人 喻 于 利。
【注释】喻:明白,懂得。 义:合乎正义和道义的事情。 利:私利,财利。
【大意】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知道利。”
五 评赎奴隶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 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 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 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 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 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 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 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 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 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 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 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 有害的。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 三次家,就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注释】贯:贯穿。 唯:是的,表示应答。 忠:忠诚,诚挚。 恕:对别人宽容。
【大意】孔子说:“参啊!我主张的道贯穿了一个基本概 念。”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别的学 生问曾参说:“那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夫 子主张的道不过是忠恕罢了。”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 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 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 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 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 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 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 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 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 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 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 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 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 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 “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 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 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 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 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 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 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 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 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 方呀!”
三年级国学诵读
《论语》节选
学习任务
学习孔子说过的三句话,理解其中的含义; 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看法;

子 曰:参 (shēn )乎,吾 道 一 以 贯 之(yī yǐ guàn zhī)。曾 子 曰:唯(wéi )。子 出,门 人 问 曰:何 谓 也?曾 子 曰:夫 子 之 道(fū zǐ zhī dào ),忠 恕 而 已矣( zhōng shù ér yǐ yǐ)。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他一日三省其身,他对于道的理解,已经随着 对世间事物的细致观察和身体力行而日趋精深,但是对于事物的本质还 没有能够透彻掌握。所以孔子喊着他的名字告诉他说:参啊,你明白我 所说的道吗?天下之事有千万种变换,天下之物有千万种分别,但是他 们的道理却是同一个道理。我认为天下的事物,只用一个道理就可以贯 通,任凭千变万化,都能合乎这个道理而没有丝毫的不符,具体到每件 事上都没有不恰当的。比如河流,即使分成千万河汊,也都是由源头流 出来的。比如树木,即使长出千枝万叶,叶都是由同一个根长出来的。 扩展开则博大精深,总结起来又十分俭约,这就是我所说的道。曾子听 了孔子的话,恍然大悟,就回答说:唯。圣人传授心法,只有曾子领会 到了真谛,而其他学生都不明白。孔子出去之后,大家就围着曾子问: 夫子说的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说:夫子所说的道理其实没有 什么特别的,不过是忠恕而已。一个人的心就是千万人的心,自己心中 渴望的,就是其他人心中渴望的。如果心中每个念头都出于忠,就能够 推及他人,如果心中每个念头都出于恕,就可以理解千万人的想法。只 是这一个心,就可以遍通一切,一以贯之,就是这个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