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道”的生态文明观
庄子生态伦理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庄子生态伦理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庄子提出的生态伦理观广泛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为新时代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一、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庄子的生态伦理观主要包括“以人为本,以自然为依托,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三个方面。
其中,“以人为本”指的是任何决策都应该以人的利益和福利为出发点,遵循人类自然属性,让生态环境不仅适应人的发展,也要兼顾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以自然为依托”指的是在任何决策和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则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依托于自然。
同时,保护自然环境也会产生人类自身的利益。
1.倡导适度消费庄子提倡“大同世界”思想,认为人类要和自然共生共荣。
他反对极端的物质追求和浪费,主张适度消费,让每个人只消费必要的东西。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掌握一种适度的生活方式,避免无畏的浪费和过度消费,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生态文明理念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告诉人们,人和自然需要和谐共存,环境保护是一项从个人到整个社会的伦理责任。
因此,我们应该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注重自然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相互促进,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发扬自然的源动力庄子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源和动力,人类应该借助自然规律,发扬自然的源动力,实现自我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善于从自然中汲取营养,学习自然的规律和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促进绿色城市建设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强调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而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建设绿色城市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将可持续环境发展战略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从环境保护入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庄子关注自然保护问题,生态伦理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浅谈庄子的生态和谐思想

浅谈庄子的生态和谐思想苏州大学文正学院06英语0617412062 雍翠【内容提要】庄子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反对肆意掠夺毁灭自然,反对把万物区分为有用和无用,明确表达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和谐/庄子和谐是传统美学的基本内涵,生态美学是以生态自然之道为基础的美学,它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生命和健康。
道教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本质特点,反映道、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美的总纲,是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最高境界。
道教生态和谐美是道教生态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
庄子作为道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著作中明确表达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庄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注:《庄子集解·天道》,中华书局,1954年第1版。
以下文中凡出自该书者只注篇名。
)而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本是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
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大本大宗”:“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天道》)“大本大宗”即最根本最主要的事情,也就是说人类要了解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做到“天和”,而“天和”是“人和”的前提。
为此,庄子进一步发挥了道家“无为”的理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尊重自然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老子一脉相承。
道家关于生态文明的智慧

文化视野道家关于生态文明的智慧口罗安宪内容摘要在道家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物与物之间本无高低贵贱的差分。
人可以利用天下之物,但人不可以任意残害天下之物。
自然界的一切本来是自然而天成的,人类为了自身狭隘的利益,而破坏了自然界本来的秩序,破坏了自然界本来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这是人类应当彻底反省的。
人类对待自然界应"-3从“自私其生”的态度转化为“利而不害”的态度,人类应"-3知常、知止、知足,应"-3“为而不争”。
人类首先应当守住自己的“道”。
首先应当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
这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关键词道家生态文明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作者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871)道家之基本理论,虽非直接针对生态以及生态文明而发、而论、而议,但以今人之立场来看,道家实有关于生态及生态文明的理论。
道家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智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道生物,万物平等的生态观念;二、法地、法天、法道,利而不害的生态伦理;三、知常、知止、知足,为而不争的人生态度。
道生物,万物平等的生态观念天下万事万物从何而来,道家认为从道而来。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根、本原。
《老子》第二十五章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
”老子认为,有一个先于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
它是天地得以产生、得以形成的原始的存在,是先于天地而在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所谓的“道”。
道不是一般的存在,更不是具体物的存在,道的基本品性是“大”。
这里所谓的“大”,不是大小的“大”,而是无以复加的大,是无限之大,是无以类比的大。
这样的大,其实也就是“太”,太就是无以复加。
老子之后有了“太极”的概念。
“极”本来就是到了极限,到了极处,在“极”之上再加上一个“太”字,那就是极之极了。
但道不是太,也不是极,也不是太极,道更在太极之上。
庄子就曾说,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
庄 子逍遥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

庄子逍遥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庄子逍遥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我们努力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时,古老的庄子逍遥思想或许能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独特而深刻的启示。
庄子的逍遥思想主张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
这种自由并非无拘无束的放纵,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在《逍遥游》中,庄子以鲲鹏展翅高飞为例,展示了一种宏大而高远的境界。
鲲鹏凭借着自然的力量,遨游于天地之间,不受世俗的羁绊。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尊重自然的力量,不能肆意违背自然规律去追求短期的利益。
现代社会中,人类常常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
例如,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引发地质灾害、环境污染。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自然的价值和规律,没有像庄子所倡导的那样,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价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非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
庄子的逍遥思想还强调不为外物所累,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安宁。
在现代社会,物质欲望的膨胀让人们不断追求更多的财富和物质享受,从而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我们沉迷于消费主义的浪潮中,不断购买新的物品,却很少思考这些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借鉴庄子的智慧,减少不必要的欲望,珍惜已有的资源,就能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此外,庄子逍遥思想中的“无用之用”观点也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庄子曾提到一棵看似无用的大树,因其不能被制成木材而得以保存生命,长久生长。
这告诉我们,在看待自然事物时,不能仅仅从人类的功利角度出发,认为只有对人类有直接用途的才是有价值的。
许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能在短期内看似对人类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至关重要。
庄子生态伦理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庄子生态伦理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涵盖了众多哲学及生态学的要素。
庄子倡导的道论和自然观及其哲学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庄子倡导的是“道”,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庄子认为,一切万物皆有其理,人们应该与自然融合相处,而非操控之。
庄子的这种自然观与现代生态学的基本观望十分相似,在庄子的提倡下,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珍视资源,返璞归真,寻找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
庄子的态度与现代科学对待自然的态度类似,他认为自然是最好的教师。
自然力量无穷无尽,总有欣喜若狂和澎湃激情之时,同时也会遇到沉静而安详之境,人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学习自然,从自然中吸取智慧,去掉人定胜天的傲慢心态。
庄子推崇生物多样性,他认为自然中的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倡导多样性发展,选择适合当地地形、气候、生态等条件的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不能只看重经济的发展,而应该更多地注重生态平衡,多考虑当地环境和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
庄子在生态伦理方面提出的思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永续发展要建立在保障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上,追求社会公正、协调发展,而非只追求经济利益。
通过庄子的思想,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总之,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需要倡导道的理念,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珍视生态多样性,关注民生,注重生态平衡。
庄子的思想倡导我们要摒弃一切傲慢的心态,与自然和好共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庄子的生态伦理观与自然保护

庄子的生态伦理观与自然保护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观,他对自然的理解和对自然保护的呼吁,对于当代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他认为人类不应该以征服和剥削自然为目的,而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动物行为,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他认为人类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分干预和破坏自然环境。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环境保护意义重大,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同生存。
其次,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强调了自然的价值和尊严。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人类不能仅仅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资源和工具。
在《庄子·天地》中,庄子提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认为自然是公共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环境保护也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意识到自然的尊严和价值,不要将自然仅仅视为自己的利益工具。
此外,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权益,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通过描绘自然界的互动关系,表达了他对于人与自然互动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不能过度干预自然,而应该与自然相互合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提醒人们要意识到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通过合作与自然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对于当代环境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了自然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这些观点对于当代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同生存。
当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我们应该从庄子的生态伦理观中汲取智慧,积极采取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其所著的《庄子》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自然的无为而治。
庄子的生态观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更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庄子的生态观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基础,认为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来生活。
他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当像自然一样无为而治,不人为地去改变和干预自然的进程。
他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谦卑而敬畏的态度,认为人类应该以谦逊的心态面对自然的伟大,不应该自以为是地去干涉自然的运行。
庄子的生态观还体现在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而不应该通过过度的开发和利用来破坏自然。
他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主张人类应该以有限的需求满足为原则,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不给自然增加过大的负担。
他认为人类过度掠夺自然的资源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最终对人类自身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庄子的生态观也体现在他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反思上。
他批判了一些人的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态度,认为这种追求会使人们迷失自己,偏离本真的生活。
他主张人应当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来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经营自己的心灵花园,注重心灵的疗养,以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庄子的生态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在当代,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严重,庄子的生态观提供了一种重建人与自然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思考方向。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呼吁人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对于当代世界推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庄子的生态观也对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生活压力大、信息爆炸等问题,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成为很多人的生活追求。
庄子生态伦理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庄子生态伦理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顺应自然、保护环境,这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庄子强调顺应自然,和谐共生。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有机整体,人类不应该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也应该学会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提倡以德治国,强调人类的道德责任。
在他的观点中,人类应该尊重万物的生命平等,不滥杀动物,不破坏生态平衡。
这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即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我们应该树立环保意识,提高道德素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少浪费,降低碳排放,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构建生态文明。
庄子主张放弃权力欲望,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地位,导致社会的恶性循环和资源的浪费,进而破坏生态环境。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也需要摒弃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静,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内心的升华和修养,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保护自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还有,庄子讲究“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
他认为自然常理的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贸然干预,才能得到真正的治理效果。
这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应该遵循生态规律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可以创造更加和谐、宜居的自然环境。
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顺应自然,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平等,摒弃功利心态,追求心灵上的自由,顺其自然。
只有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构建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理不是抽象地存在于云端的,也不是存在于某些人的主观想象之中,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总结出来而凝结于其著作中的。
因此,要想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
侯外庐的学术经历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他早年在翻译和研究《资本论》的过程中,确立了基本的史学方法论;在研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原著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理论;在研究《德国农民战争》等原著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研究新出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共产主义原理》等原著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中国中古史的基本理论。
这些都清楚地表明,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三、要切实地研究和把握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特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详细地占有中国的历史资料,同时要具有世界史的视野,即要在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中发现中国历史的特殊规律。
而不是夸张所谓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亦或反之,以西方文明为价值标准,任意裁剪中国历史。
在这一点上,侯外庐的史学也是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的。
他向来主张详细地占有史料,并在世界史的范围中,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进而发现和把握中国历史的特殊性,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同时反对各种不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思潮。
总之,侯外庐在不断追求与创新的学术生涯中留下的史学遗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是其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源泉之一。
说明:本文是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侯外庐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及当代启示研究”(2018B21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师范学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邮编034000)庄子“道”的生态文明观□孙旭鹏庄子“道”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
首先,庄子提出了“齐物”的思想,通过“齐物”来取消事物之间的对立,破除以“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次,庄子提出了“天地一气”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这是一种自然气化的思想,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同归于“气”的一种和谐状态。
总之,庄子通过“齐物”与“天地一气”来达到“道通为一”,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一、“齐物”:破除我执庄子提出了著名的“齐物”思想,就是要破除以“我”为中心的执着,并进而使万物都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状态。
庄子“齐物”思想蕴含着一种生态文明观,那就是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知道,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过度开发自然,最终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
从根本上来讲,这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造成的。
庄子“齐物”思想所蕴含的生态文明观恰恰就是为了破除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
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而已,并不是自然界的中心,不能狭隘地从人类自己的视角去审视自然界。
质言之,不能再以人类中心主义的标准对大自然进行评判,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庄子讲:“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由此可见,人类中心主义的“正”不6·思想文化·见得是自然界的“正”,庄子认为“正”必须以自然界的万物作为考量标准,而不单单是从人类自身出发。
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就必须摒弃“我见”,也就是达到庄子讲的“吾丧我”的境界:“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子·齐物论》)“天籁”就是自然界的万物处于一种和谐相处的境界,也就是不以人的成见去进行分别的状态,这与“人籁”是极为不同的,“人籁”就是一种以“人”作为中心的成见。
通过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使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不再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
在庄子“齐物”的思想中,人与自然从来就不是分离和对立的,而是用一种平等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吾丧我”就是一种完全摒弃了自我成见的状态,不再以人类的主观成见去干涉自然。
庄子的“齐物”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关怀的理念,反对人类以自己的主观成见盲目地破坏自然,主张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齐物”的视域下,人与自然万物没有任何一方处于一种中心地位,而都是处于一种平等地位。
可以这样认为,庄子的“齐物”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第一步,也就是首先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使人与自然界回归到原本平等的位置。
二、“天地一气”:气化自然庄子不仅通过“齐物”的方式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天地一气”的观念,认为人类与自然界都是由“气”所构成,这其中包含了一种自然气化的原初思想,也表达了一种万物一体的生态文明观。
既然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
人类当然也不例外,人与自然界是由同一种“气”所构成,甚至可以进行相互的转化,也就是庄子“物化”的思想。
庄子“天地一气”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同一性,同时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
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由“气”所构成的,他说:“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彼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庄子·大宗师》)“气”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构成了人类的身体,同时也造就了自然界的万物,从本质上来讲,人类与自然界的万物有着物质同一性,这种物质便是“气”。
既然人类与自然界有着物质上的同一性,那么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必然也是平等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庄子·知北游》)庄子在这里又进一步提出了“万物一”的思想,“万物一”明显地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不再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不再是一种彼此分离的状态,而是一种合二为一的和谐状态。
庄子的“物化”思想其实是其“天地一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既然天地之间的事物都是由“气”所化,那么相互转化便成为一种可能,这种可能甚至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转化:“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物化”说明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别,正是由于庄子认为事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差别,而且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物质同一性,因此可以相互转化,实现一种“物化”。
三、“道通为一”:和谐生态庄子通过“齐物”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并通过“天地一气”的思想理念阐发了人类与自然7·思想文化·界之间的物质同一性,最终使人类与自然界同归于“道”,从而实现了一种“道通为一”的境界。
“道通为一”是庄子的最终目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发掘。
庄子最终将人类与自然界都归于“道”的层面,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状态。
庄子讲:“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庄子·齐物论》)事物之间是没有绝对差别的,在“道”的层面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
从根本上讲,这与庄子的“天地一气”思想一脉相承,因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所以万事万物之间必然也是相通的。
既然万物之间都是相通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那就必须尊重每一种事物,而不应该以任何一种事物为中心。
而我们现在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以人类为中心造成的恶果。
庄子理想中的“至德之世”就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闚。
”(《庄子·马蹄》)这里描述就是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和谐相处,彼此没有干扰和警戒的一种状态,也就是庄子理想中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类并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人与自然万物不再是一种紧张与对立的关系,这也正是庄子“道”的思想给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最有意义的启示。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荀子政治哲学的‘和合’思想及其现代价值”(18JK0599)(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编710065)朱熹“法者,天下之理”辨析□白贤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朱熹不但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为“集诸儒之大成者”,而且在法律思想方面也颇多建树且影响深远,故向来亦为治法史者所重视。
如在礼、法关系上,朱熹认为:“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
”(《朱子语类》卷六)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晦庵集》卷五九)。
他指出:“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
”(《晦庵集》卷十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晦庵集》卷四十)“道字、理字、礼字、法字,实理字,日月寒暑往来屈伸之常理,事物当然之理。
”(《晦庵集》卷四八)也就是说,所谓天理不过是儒家之伦理纲常而已。
因此对于违背儒家礼法的行为,自然罪无可恕,即“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朱子语类》卷一二六)。
在量刑标准上,朱熹主张重刑主义。
他在《戊申延和奏札》中说:“刑愈轻而愈不足以厚民之俗,往往反以长其悖逆作乱之心,而使狱讼之愈繁。
”(《晦庵集》卷十四)在司法实践中,朱熹主张以“经术义理”决狱,“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
盖必如此,然后轻重之序可得而论,深浅之量可得而测。
”(《晦8·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