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元稹、李商隐悼亡诗比较 (人教版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鹧鸪天》翻译赏析

《鹧鸪天》翻译赏析

《鹧鸪天》翻译赏析《鹧鸪天》翻译赏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译文] 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出自] 北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因为此词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之句,所以《鹧鸪天》又称为《半死桐》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原上草,露初晞: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

晞:(xī)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译文1: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

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译文2: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

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

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

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阁。

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

译文3: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

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

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起,是至情之语。

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

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

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

夜雨滴到天明。

赏析:贺铸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

贺铸《鹧鸪天·半死桐》赏析: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半死桐》赏析: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半死桐》赏析: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词《鹧鸪天·半死桐》赏析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阊chāng门:传说中的天门。

晞:xī。

干,干燥:晞发。

晨露未晞。

栖qī)《鹧鸪天·半死桐》是贺铸悼念亡妻的名作。

全词气氛深婉凄切,用语朴挚情深,读来殊为动人。

再联想到作者是个叱咤风云的铮铮硬汉,则更不由人不为之潸然泣下了。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这是作者感怀往事的触发点,曾经携手历经风风雨雨的柴米夫妻,曾经海誓山盟不离不弃的恩爱伴侣,为何如此轻易就生死相隔、音书不通了呢?遥想当年,两人共尝人生甘苦,即使再艰难的日子也互相扶持,颠沛流离亦无怨无悔。

如今,重过阊门,物是人非。

时光永是流逝,往事不能再现,只有孤单通向无尽的永远,触景伤情,睹物思人,任是七尺男儿也会柔肠百转,相思不已。

“何事不同归?”作者岂会不知,只是不忍再提,命运如此安排,纵有千般不服也只能徒叹奈何。

这是对上天的诘问,也是对过往的呼唤。

联想自己的处境,作者写出这样两个意象:“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比喻贴切,动人肺腑。

“清霜”营造了寒冷凄楚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梧桐,早已失去活泼的生命力。

失伴的鸳鸯也必是心如死灰,如一潭绝望的死水。

在这里,“梧桐”和“鸳鸯”都是作者的化身,失去了人生中最可宝贵的情感归宿,等待自己的只是祸福未卜的漫漫前途。

“梧桐”和“鸳鸯”毕竟是无情之物,而永失所爱的作者却时刻受着思念的煎熬,时时进行对命运的思索和盘诘。

此中寂寞,别人又如何得知?“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沉浸在缅怀里的作者已无法把情绪从凄清中撤回。

闪映在头脑中的是更为荒寂的场景。

原上之草,很可能已现枯黄之态,在展露初晞后,飘曳无依,更显憔悴。

个中掩藏些无名的坟冢,入目岂不悲酸。

自己在人世受着痛苦的折磨,妻子在泉下可能也并不安乐,尘世的凄风苦雨已无法侵扰她,但不知名的苦难是永远存在的,天人相隔却两情同一,这是作者的想象。

史上最感人的6句悼亡词盘点

史上最感人的6句悼亡词盘点

史上最感人的6句悼亡词盘点
悼亡诗是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开始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晋代潘安。

后来广义上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这类诗歌一般感情真挚、浓烈,十分感人。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一句出自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于苏轼妻子王弗逝世10年后,意思是你我夫妻之间已经诀别了十年了,虽然平日了强忍着不去思念你但却终究难以忘怀,这句词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一句出自元稹的《离思》,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作品,意思是指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所以在他妻子去世后就再也没有能让他动心的女子了。

3、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这一句出自白居易《梦微之》,白居易和元稹是感情至深的好友,在元稹死后白居易常常会梦到他,一次梦醒后写下这首悼亡诗,这句的意思是元稹埋在黄土之下,泥土侵蚀着他的身体,也许早已和泥化作尘土,乐天也只是顶着满头白发暂时居住在人间。

4、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元稹《离思》与贺铸《鹧鸪天》的比照——兼论诗词表达情感的特征

元稹《离思》与贺铸《鹧鸪天》的比照——兼论诗词表达情感的特征

诗 , 云 一障 亡 ” 、 云 “ 年 ” 、 云 “自伤 ” 、 云 闷 离合虚实,韵味十足。 华
然 ”,聚论 繁杂 。李 商隐 以杜 甫为师 ,善化典故 ,渲染气
简而 言之 ,李 商隐是一位才气 过人 、忧 国忧 民、郁愤
氛,给人 以繁复朦胧 之感 ,是 实是虚 ,是古是今 ,是讽是 深广 、情 感真挚 的诗人 ,他 的诗意 旨朦胧 、咏叹精辟 、韵 赞 ,是 简是繁 ,难 有确论 ,却让读者 感受到 了回味悠长 的 味 隽永、构 思精巧 、选材广 泛 、风格娟 美、辞章华丽 、雕
面。通过这种 分析 比较 ,试阐述两者诗词各 自 达情感 的一些特征 。 表
关键词 :悼亡 情感 比较 特征
曾经沧海难 为水,
除却 巫 山不 是 云 。
表达 的一种情 感。但是 ,它并不是 唯一 能够给人 以震 撼的 作品,贺铸的 《 鹧鸪天》也长久地打动着人们的心。
取次花丛懒回首,
看到 的景 象 ,应在其 轻斟之 时,然 首联 、颈联 皆言柳花蝶
( 刘劲 甘肃白银
中国建设银行 白银分行
700 ) 390
2 n .2 O 1
这 样的作 品使我们受 到强烈的感染 ,我们 也在不经 意 些诗 人 内心 的图画,是诗人用心 灵行 走时所产生 的直 观感 因而也就更能激起读者的共鸣,从而收到 “ 羚羊挂角 , 中进入了他们的境界。但是其用语和情感表达都有着 自己 受 ,
美和 含 蓄美 的 烘托 下 ,给 人 以绕 梁 三 日的感 觉 。
之事 ,此 乃 “ ”也 ,后又 “ 离 离而复转 ”,合展席轻斟 , 叹梅花报 “ ”不 见 “ ”,极富离合之美 。李商隐娴熟 春 春
四、在典故选用上,其诗独具纷然之 美 有论者言李 商隐诗 用典冷僻 、堆砌 ,诗 义隐晦 艰涩 ,

【古诗文阅读】《鹧鸪天》《江城子》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鹧鸪天》《江城子》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鹧鸪天》《江城子》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在橱窗里打扮。

没有语言,只有成千上万的眼泪。

预计每年肠子都会被折断,月夜将是一座短松山。

鹧鸪天贺珠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②,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 昌门:苏州西门,诗人故居。

②?: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

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4分)(2)这两首悼念诗描绘了他妻子的美丽形象。

这两首诗使用了什么不同的写作方法?它们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4分)参考答案:(1)在《鹧鸪天空》中,菅直人首先写道他已经回到了家乡。

事物不是人,而“我们为什么不能一起回去”的感叹表达了作者的悲伤和无奈;梧桐的半死和鸳鸯的消失就是一个比喻。

守寡的悲伤和老年的孤独是悲伤和悲伤的(评价标准:受试者4分)。

回到故居的感觉也是如此。

“比”技术的应用是2分,结合单词的意思可以清楚地解释。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

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评分标准:本题4分。

写法、意境各2分。

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法上、表意上的区别即可;写法与意境可合并作答亦可分开作答)。

“以无涯之情爱,悼不驻之光阴元稹与李商隐悼亡诗之比较

“以无涯之情爱,悼不驻之光阴元稹与李商隐悼亡诗之比较

特色。
【关 键 词】元稹 李商隐 婚姻 悼亡 继承创新 同中有异
中图分类号:,!"5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567’"8(!""#)"’6""986"#
“悼亡诗”,指哀悼亡人的诗,一般特指悼念亡妻的诗。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悼亡题材的诗歌, 如《邶风·绿衣》写一男子目睹故妻的遗物而痛惜万分,又如 《唐风·葛生》则写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专以 “悼亡”为诗题,哀悼已故的妻子,肇自西晋诗人潘岳。潘岳 “藻饰艳丽,善为哀诔之文”(《晋书》本传),其妻杨氏死后, 他十分悲痛,写下《悼亡》诗三首,以寄托不能排遣的哀思。 这三首诗写得情深意笃,哀婉动人,历来为人所传诵,对后 世影响颇大。从此“悼亡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指哀悼 亡妻的诗。本文选取唐代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诗作,试从 比较中了解二者悼亡诗作产生的背景,蕴涵其中的思想感 情,其不同的诗作特点,以及对于传统悼亡题材的继承与创 新,以求教于方家。
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文人的思想、创作与当 时的社会以及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考察作品,就 须得从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入手,了解环境影响下他们 不同的人生境遇。对于“悼亡”这一特殊题材,免不了需从 诗作者本人婚姻状况入手,看看不同的婚姻带给诗人怎样 不同的人生。 出仕是古代文人的进身之阶,婚姻是人类情感的归宿。 时至中唐,唐王朝已由盛转衰。虽如此,文人士大夫仍有着 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此时的社会状况是,仕宦 与婚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实际上,自魏晋南北朝以来, 婚姻与士大夫仕途的得失成败已有很大关系,士大夫如果 不投靠名门贵族,婚姻不攀结高门,那么他的政治地位、社 会阶级就会因而“低降沦落”。“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 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 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了消灭而后已。其不肖 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何故 也?由于善利 用 或 不 善 利 用 此 两 种 以 上 不 同 之 标 准 及 风 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 亡诗》)。 元稹于二十五岁时娶韦丛(字茂之)为妻。韦丛是名重 当世的太子宾客韦夏卿之女,纯洁的蒲州之恋一夜之间被 权门女的下嫁所取代,婚姻给元稹的仕途插上了奋飞的双 翼。元稹一生经历德、顺、宪、穆、敬、文六代,虽时处逆境,

中元节怀念已故亲人的诗句

中元节怀念已故亲人的诗句

中元节怀念已故亲人的诗句以下就是小编给打击整理的有关中元节怀念已故亲人的诗句,仅供大家参考。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2、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译文: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3、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译文: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

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4、一烛从风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

——唐·赵嘏《悼亡》译文:人的生命像风中的蜡烛,风劲便灭,无可奈何,你我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谁曾料两年的相亲相爱竟都付东流。

5、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

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清·周淑媛《元日哭先大人》译文:元旦这天,我一夜未眠。

思念已故的父亲,泪流不已。

天亮了,又担心母亲看到自己流泪的样子,会给她带来更大的哀伤,只好偷偷转向枕边,把泪水收起。

6、惟有恨转无聊。

五更依旧落花朝。

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清·纳兰性德《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译文:心中唯有幽怨,对一切都兴味索然。

天已五更,又是一个残花飘落的早晨,颓败的杨柳已经落尽了树叶。

凄风冷雨抽打着画桥,怎能不令人愁思满怀。

7、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译文: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事;今日都成沉痛的回忆每每飘来。

【诗词赏析】唐宋词:贺铸《鹧鸪天》

【诗词赏析】唐宋词:贺铸《鹧鸪天》

【诗词赏析】唐宋词:贺铸《鹧鸪天》王步高,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聘兼职教授,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栏目近期内容选自其国家级精品课程“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精华部分。

贺铸《鹧鸪天》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出身贵族。

贺家的一位老姑母是赵匡胤的皇后,但是等到贺铸这一代,贺家早已败落了。

他在宋代词人中名气虽不及柳永、欧阳修、苏轼、秦观等大家那么显赫,但是这位以一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出名的“贺梅子”,却有他在词坛上遮不住的光辉。

《宋史·文苑传》说他“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

人以为近侠。

……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早年他曾经做过武官,四十岁之后转为文职,做过泗州判等职,晚年退居苏州。

一生沉沦下僚,胸中颇多块垒,故而寓之于香草美人。

贺铸的词有两三百首。

其词风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情长并存,在两宋词坛上尤其难得。

豪放之作如《六州歌头》,深婉之作如我们将要讲到的《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

“悼亡”指丈夫悼念妻子或者情人,反之不能用。

最早见于潘岳的《悼亡》诗。

后有元稹悼念妻子的《遣悲怀》三首。

贺铸年近五十时曾经住在苏州三年,其间他的妻子亡故。

贺铸夫妻感情极好,相濡以沫,甘苦共尝,当他离开苏州的时候,写下这一首情真意切、哀伤动人的悼亡词,成为文学史上可以与潘岳的《悼亡》、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的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

这首词的词牌《半死桐》其实是《鹧鸪天》的异名,而且就因为这首词而得名。

贺铸的许多词以题代牌,这首因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一句,故名《半死桐》。

《鹧鸪天》在词中属于小令的范畴,它实际上相当于一首七言律诗,仅仅是把七言律诗的第五句,中间抽掉一字,把一个七字句变成两个三字句,其他的基本格律跟七言律诗是相似的,而且第二联也需要对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元稹、李商隐悼亡诗比较 (人教版作品赏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元稹、李商隐悼亡诗比较 (人教版作品赏析)→教学文摘→“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元稹、李商隐悼亡诗比较 (人教版作品赏析) --7引言悼亡诗古今有之,中西有之。

西方表现哀怨的抒情诗种类很多,但专为怀念亡妻的悼亡诗则极为少见,而在我国古代则是极为常见。

悼念亡妻的诗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一首首伉俪情深的悲歌是文学长河中不朽的小夜曲,更是中国文人至情至性的最好证明。

如果说,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果说,爱情有尽头,生命是爱情的尽头,那么悼亡诗就是爱情在时间的永恒延续。

历代有很多悼亡的佳作,悼亡诗史有《诗经》,还有晋代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唐代元稹的《遗悲怀》三首等,李商隐、韦应物、韦庄、苏轼、贺铸、黄庭坚、纳兰性德都留下了感人肺腑的作品。

这整个过程中,诗人星星点点,诗作连篇累牍。

本文选取唐代元稹与李商隐的悼亡诗作,在悼亡诗同样的伤逝主题下都采用感物伤怀、由梦达情这两种表现模式来展示诗人内心强烈的思念与绵绵的哀痛。

但二者的不同经历、个性气质、迥然的艺术追求又使他们的悼亡诗又有很大的不同。

元稹的悼亡诗以居家环境和日常生活的细节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用平常语道平常事,大胆表露内心情感,形成浅近通畅、明晰直率的风格。

而李商隐的悼亡诗作以自己的主观情思为线索,运用象征、比兴、典故等艺术手法,含蓄曲折表达内心世界的绵绵哀愁,诗歌呈现隐约朦胧的风格。

一、如出一辙的表现模式(一)景存人亡,感物伤怀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P)元稹与李商隐的悼亡诗都通过景存人亡,感物伤怀的情感模式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那些特定的景致旧物又成了观照者情感的特定载体。

这些特定的载体曾被悼祭对象所触摸,所光临,所制作,足迹、印迹等都是亡者留给生者的美好形象。

当这些景象被对象化、情感化后就成了伤逝主题中密不可分,休戚与共的情感表现模式。

而这种景存人亡,触发诗人感物伤怀,巨大的悲伤从心底涌出。

悼亡诗拥有爱情主题和死亡主题叠加的特殊性,面对自己曾经共同生活挚爱的妻子离去,思念便会长久折磨诗人,看到曾经旧物,往事幕幕,自然会颇多感触,引发回忆。

景存人亡的强烈效果,传递出一种哀婉伤悲的悼亡情绪。

元稹就常从未泯之遗迹,追忆妻子生前的一切和与之共有的人间生活,从而抒发因死亡导致的恩爱不续的惆怅和忧伤。

如《遗悲怀三首》(之二)“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清代蘅塘退士评曰:“古今悼亡诗充栋,无能出此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

”[] (P)可以看出元稹的悼亡诗是他到至情至性的表现,于叙事之中融入强烈的情感。

本首诗中写人亡物在,触目生悲。

昔时的“戏言”变成“眼前”的现实;妻子旧衣施舍于人“行看尽”,将她做过的女红保存起来“未忍开”,都含有无限悲意;“尚想旧情”是指第一首诗中提到情与事,以至于看到曾经在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想法,这是他思念妻子情感的嫁接,也是伤悼之情的自然流露。

“衣裳”、“阵线”犹存,而妻子已不在,是何等悲伤。

此外,元稹的《酒醒》、《出夜》、《六年春遣怀八首》(之三)中,诗人的脑海里不断幻化出妻子在世时的情景,那点点滴滴无一不镌刻在诗人心中,而今事已非、人成各、一切只能变成回忆,写出了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 (P4)同样李商隐的悼亡诗题材也运用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情感模式,抒发追思迷离,呜咽难绝的心绪,其情其境,哀婉动人。

如《房中曲》中“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月西帘晓,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念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

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情以物兴,人亡物在的情景处处诱发并加深着诗人的悲伤。

玉簟、翠被,哪一件不让人想起用过它们的女主人。

特别是那张锦瑟,而今再也没有一双妙手弹拔出优美的旋律。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轻轻两句,多少悲伤,多少痛悔。

而《正日崇让宅》、“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沿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崇让宅是李商隐妻子王氏之家,回想往日在此夫妻携手,今日却“密锁重关”,绿苔惨然,人去宅空,一派荒凉景象,让人触目生悲。

诗人的另一篇悼亡之作《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因悼之日近不去,因寄》诗云:“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所写为同一情境,同样的因物伤怀,诉说着对麦子的不尽思念。

同样伤逝亡妻的主题,就决定其间一种悲情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天长地久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元稹与李商隐在悲情主导下自然会对景存人亡而感物伤怀,在诉说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

可见,这种景存人亡,感物伤怀的情感模式充分达到追悼伤逝的目的。

(二)因思成梦,由梦达情元稹,李商隐的悼亡诗常以“记梦”的形式抒发思念亡妻的一往情深。

梦,是虚妄的映现,是人在无意识的条件下,旧有的表象的奇妙组合,是人内心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梦境的出现,受着现实生活的影响受着人的内在欲望的影响。

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充满含义的精神活动,它的动力始终是欲望渴望获得满足。

”“甚至包含着痛苦内容的梦也会被分析出来是欲望的满足”。

[4] (P6)而悼亡诗恰恰是这种“痛苦内容”的“欲望满足”。

既然现实生活中无缘与妻子相见,诗人只能祈盼梦中重逢。

正因如此,梦成为了元稹与李商隐的悼亡诗表达至性真情,展现凄婉悲怆之感的媒介。

元稹怀念韦氏的悼亡诗中,有《感梦》、《梦井》、《江陵三梦》、《梦成之》、《六年春遣悲怀八首》(之六)都是与梦有关,诗人对爱妻思念至深,故而时时梦中见到妻子。

罗洛梅说:“死亡让人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挚的爱,死亡不仅丰富了爱,而且建构了爱。

” [5] (P4)死亡固然让生者痛苦、绝望,然于此痛苦与绝望中却可令爱情获得一种永恒。

因思而梦,诗人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一次又一次,诗人真的在梦中见到了心爱的妻子,恍惚间妻子并没有离开自己,“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感梦》),妻子还像以前那样关心自己,“烛暗船风独梦惊,梦君频问向南行”(《梦成之》)。

《梦井》、《江陵三梦》还详细地叙述了梦境前后的经过。

在《江陵三梦》中,韦氏来到诗人眼前,“依稀旧妆服,腌淡昔容仪”,一如往日那样勤劳地操持家务,“分张碎针线,罷叠故幈帏”;她抚摸着小女儿,一遍又一遍叮嘱诗人,要好好照顾女儿,说话间泪落如雨,叹息自己没有儿子,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年纪尚小,不知道饥与寒,而诗人又有公事在身,怎能顾及女儿呢?奴仆们大多爱欺骗、隐瞒,你在家的时候还好,出门后把女儿托付给谁呢?……诗人从梦中惊醒,只见月光照在床前,万籁俱寂,唯有虫声在草丛间游动,哪里还有妻子的影子?“百年永已决,一梦何太悲!”梦醒后是无限的惆怅和绝望,“坐见天欲曙,江风吟树枝”,幻梦中的佳人犹在咫尺,梦醒后她的芳魂却不知飘向何方?元稹的悼亡诗,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正是在于它的感情真挚。

“眼前景,口头语,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 [6] (P575)梦也是李商隐表达对亡妻追念和悼伤的最好方式。

他的悼亡之作《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过招家南园二首》、《正月崇让宅》、《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夜意》、《银河吹笙》等都与梦有关。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悠扬归梦惟灯见,噁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崇阳松雪有心期。

”王氏亡故后,诗人再回崇让旧宅,物是人非,意绪寥落,不胜感伤。

昔日恩爱夫妻,如今生死两隔。

漫漫长夜,惟有旧时孤灯伴他入梦,噁落生涯,正含有人间久别不成悲的况味。

在《正月崇让宅》中,诗人思念亡妻夜不能寐,以致意乱情迷,恍惚中忽见妻子并未离去,犹在自己身边。

这些似幻如真的白日梦,都是情缘未断的产物,其结果是“梦好难留,诗残莫读,赢得更深哭一场。

”[7] (P457),一段空喜后,内心的痛楚更加沉重。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帘重幕半卷,枕冷被仍香。

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

”(《夜意》),“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

月榭故香因梦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银河吹笙》),王氏死后,诗人为了生计,不得不继续奔波于宦途幕府。

大中五年冬,他在赴东川柳仲幕途中行至大散关遇大雪,衣薄身单,夜来入梦,仿佛回到妻子生前在织机上为他制作冬衣的情景;妻子的魂魄在梦中远涉潇湘追随自己,直至天涯。

自己远在僻所,孑然一身,与妻子欢会的幽梦已很久没有了,昨夜难得入梦,却被失伴的孤鸟凄伤的呜叫的惊醒,孤鸟仿佛与自己一样也怀有失侣之痛。

“魂梦”、“幽梦”象喻人鬼殊途,永无相见之可能,悲之甚深,“是生命之爱永远失落的绝望。

”[] (P5)悼亡主题的作品是所有伤悼主体无可挽回之遗恨的表述,而诗人这种强烈的情感通过梦的方式得到体现,梦与悼亡主题的契合,使元稹、李商隐都借助这一媒介,诉说对亡妻的思念之苦。

二、殊途同归的选材构思元稹与李商隐的悼亡诗都含有对妻子的挚爱、思念,但由于元稹、李商隐二人的不同经历,他们对亡妻的追悼采用了不同的构思选材的方式。

元稹于二十五岁时娶韦丛为妻,韦丛是名重当世的太子宾客韦夏卿之女,出生高贵的韦丛是在诗人贫贱之时嫁给他的,到元家后,她再也不能像未出嫁之时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她却能恪守妇道,体谅丈夫,二人恩爱融洽,虽苦而甘。

到他们能过上美满富足地生活时韦氏却“忽分形而独飞”。

所以往日韦氏之共患难,与之共欢乐的情节常常是历历在目,回味不尽,隐含了对伊人早逝所欠之情无以报答的遗憾和愧疚。

因此,元稹的悼亡诗往往着眼于夫妻生活的日常琐事,抒发积压在内心深处最沉痛、最温软的情怀。

如《遗悲怀三首》(之一):“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中“搜画箧”为我寻衣的体贴入微;“拔金钗”给我换酒的温顺迁就;“甘长藿”野菜充饥的忠贞乐观;“仰古槐”落时为柴的艰辛憔悴。

诗人以一介寒士,有幸娶得名门之女,虽心生怜惜却无力呵护,致使她青春早逝(岁嫁与元稹,7年后去世)。

诗中尽是生活中真切可感的小事,折射出“俸钱过十万”的诗人站在“平生未展眉”的亡妻墓前时,一种黄泉路远,有恩难报的歉疚与哀痛撞击着诗人本以破碎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