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分离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及培养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及培养一、筛选步骤1、菌种的采集采集山上距湿润的表层10cm处的土壤样本40g左右,用研钵研成粉末称取1g样本加入灭菌的250mL锥形瓶中,加入99mL无菌水摇匀静置。
2、菌种初筛(1)按照配方配制200mL CMC培养基,取1 X 250mL空锥形瓶和6 X 15mL试管,塞上棉塞并用报纸、棉线包扎,用报纸、棉线将试管包扎成一捆;取12套培养皿码齐包扎。
将上述器材与培养基、无菌水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2)于无菌台上倒9个CMC培养基备用。
(3)另取6支15mL经灭菌的试管,用移液枪吸取土壤溶液(上清液)1.000mL加入1号试管,加无菌水9.000mL。
混匀后吸取1.000mL 加入2号试管,重复上述操作,进行6次梯度稀释。
(4)待CMC培养基冷却后,在超净工作台分别吸取104、105、106倍稀释液0.100mL于CMC培养基上稀释涂布,每种稀释液涂布三份。
(5)将上述培养基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标记菌落并记录各菌落形态(菌落高度、质地、颜色、气味、着生状态、边缘及表面纹理等)。
(6)配制200mL刚果红家别培养基,与三套培养皿一起121℃灭菌20min。
(7)在无菌操作台上倒3个鉴别培养基备用。
(8)将各菌落用牙签接种到冷却了的刚果红鉴别培养基上,37℃培养24h,挑选5株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最大的菌株进行摇瓶复筛。
3、菌种复筛(1)配制500mL基础发酵培养基,分装到5只250mL的锥形瓶中,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2)将初筛得到的菌株用接种环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上(2环),37℃、150r/min下培养2—3天,转入4℃冰箱保藏。
二、培养方法1清洗实验器具2灭菌3配培养基(纤维素作唯一能量源的培养基)4倒平板 +选择培养原菌(可能会用摇床)5稀释菌样6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7放入恒温箱(调制均适宜的温度)12-24h ,之后就可以收获细菌了8观察记录(数量、分布等)三、培养基种类及其组成1、初筛CMC培养基:CMC 5g、蛋白胨1 g、FeSO4·7H2O 0.005 g、NaCl 0.25g、琼脂粉10g 于1000mL锥形瓶中加蒸馏水至500mL、调节pH 7.2~7.6,加棉塞121℃灭菌20min。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研究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研究⼴西轻⼯业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2009年7⽉第7期(总第128期)⾷品与⽣物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含量最丰富的碳源物质,对⼈类⽽⾔,它⼜是⾃然界中数量最⼤的可再⽣资源,是永不枯竭的⽣物资源。
纤维素可被纤维素酶降解⽣成葡萄糖,因此纤维素酶研究开发和应⽤是植物质资源再利⽤的主要途径。
微⽣物是纤维素酶的主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国内外共记录了产纤维素酶的菌株⼤约53个属的⼏千个菌株[1],其中主要有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前研究的最清楚的是霉菌中的⾥⽒⽊霉T.reesei 。
细菌产纤维素酶的产量较少,主要是葡聚糖内切酶,⼤多数对结晶纤维素⽆降解活性,且所产⽣的酶多是胞内酶或吸附在细胞壁上,不分泌到培养液中,增加了提取纯化的难度[1],因此对细菌的研究较少。
但由细菌产⽣的纤维素酶⼀般为中性或碱性,近⼗年来随着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在洗涤、纺织等⽅⾯应⽤前景⼴阔,细菌纤维素酶制剂已显⽰出良好的应⽤性能和巨⼤的经济价值[2]。
我们从青藏⾼原牦⽜粪中分离到⼀株⾰兰⽒阴性菌Ti-bet-YD4600-2,经16S rDNA 序列⽐对分析,Ti-bet-YD4600-2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菌株。
鞘氨醇单胞菌属是Yabuuchi (1990)[3]等通过研究16S rDNA核苷酸序列,胞内脂质中出现的特殊鞘糖脂和辅酶Q 的主要类型,确定的⼀个新属,该属细菌具有着极强的⽣命⼒,分布⼴泛,对除草剂、偶氮染料、多环芳烃等具有较好的降解作⽤,近年来受到⼴泛重视和研究[4]。
1材料和⽅法1.1材料来源通天河(34°49.753N,92°56.142E )海拔4604m 处取牦⽜粪样品。
1.2培养基[5]分离平板培养基,复筛培养基,滤纸崩解实验培养基,液体摇瓶培养基。
1.3初筛取样品1g 置于装有100mL ⽆菌⽔的三⾓瓶中,摇匀,从三⾓瓶中取1mL 转移到另⼀盛有100mL ⽆菌⽔的三⾓瓶,在25℃和150r /min 下振荡培养2h ,取0.1mL 振荡培养液涂布筛选到以CMC 为唯⼀碳源的培养基平板,倒置恒温25℃培养3~4d ,注意观察菌的⽣长情况,挑取单菌落⽤斜⾯保存。
产纤维素酶菌种的筛选与优化

产纤维素酶菌种的筛选与优化一、菌种筛选的原理与方法菌种筛选的原理是通过筛选产纤维素酶活性高、产量大的菌种。
常用的菌种筛选方法有以下几种:1.传统菌种筛选:分离环境中的纤维素降解菌株,通过纤维素酶活性测定筛选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菌株,再通过多次温育和活性测定,逐步筛选出高活性的菌株。
2.显性菌种筛选:利用纤维素酶结构上保守的区域设计引物,在环境DNA中扩增出纤维素酶基因片段,使用这些基因片段进行克隆构建,然后在宿主中进行表达,通过纤维素酶活性测定筛选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菌株。
3.基因工程菌种筛选:利用已知纤维素酶的基因进行基因工程,通过载体导入宿主细胞中,通过外源表达基因,从而获得产纤维素酶菌种。
二、菌种优化的原理与方法菌种优化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菌株基因组或环境条件,提高纤维素酶产量和活力。
常用的菌种优化方法有以下几种:1.自然进化优化:通过长期培养,逐渐挑选出产酶能力强、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突变菌株。
2.诱变优化:利用物理、化学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对菌株进行诱变,通过筛选获得产纤维素酶能力强、菌株稳定的变种。
3.基因工程优化:利用已知纤维素酶的基因进行基因编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菌株基因组进行改造,以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和活力。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1.菌种筛选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应综合运用传统筛选、显性筛选和基因工程筛选等方法,发展新的高效、快速的菌种筛选方法。
2.菌种优化技术的优化与提高产量、活性:要通过生理、代谢工程的方法改造纤维素酶产生菌,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和活力。
3.开发新型纤维素酶菌株:从不同环境中分离筛选出产酶能力强的菌株,进一步发现和研究产纤维素酶的新菌株。
4.提高纤维素酶产量与废弃物转化率的研究:将纤维素酶应用于废弃物转化过程,提高纤维素酶产量和转化率。
综上所述,产纤维素酶菌种筛选与优化的研究是促进纤维素酶应用的关键。
通过不断改进筛选和优化方法,进一步开发新的菌种,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和活力,将对纤维素酶的应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纤维素酶霉菌的筛选.doc5

产纤维素酶霉菌的分离和筛选班级:09生物技术指导老师:黄志华组别: 第五小组组员:吴志娟、戴剑鹤、柯佳宝、潘凯仑、王志辉(24-29号)组长:吴志娟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复习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知识。
2.掌握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纯化和保藏的方法。
3.学会设计实验计划。
4.综合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精神。
二. 实验原理纤维素(cellulose)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多糖类产物,是高等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公认的自然界数量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有机物质资源, 探索纤维素资源的有效利用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纤维素酶的来源很广泛,自然界中能产生纤维素酶的物种非常多。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人们在各种原生动物、圆虫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藻类、真菌类、细菌及放线菌中都发现了纤维素酶,近年来陆续在古菌中也发现很多纤维素酶的存在,但微生物是纤维素酶的主要来源,其中主要有真菌(霉菌)、细菌和放线菌。
菌种采集:产纤维素酶霉菌的采集选择在纤维素含量较高的地方,如花园表层土壤、腐烂的木头、造纸厂废水及反刍动物的瘤胃及其排泄物等。
本次实验拟从森林土中获得产酶菌株。
采样的土层太深则厌氧菌占优,而浅层土受紫外线照射,细菌难以存活。
故实验选取距表层土壤8cm处的土壤进行筛选。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筛选菌种的原理:通过刚果红鉴定板来鉴定产纤维素酶霉菌是一种快速简便的筛选方法,透明圈直径和鉴定板孔径大小的比值能够直接反映该霉菌产纤维素酶的能力,其原理是刚果红是一种能够和大分子多糖相结合的染色剂,染色之后能和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产纤维素酶霉菌在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后产的生纤维素酶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和纤维二糖等小分子糖,在用刚果红染色之后没有被水解的纤维素能够和刚果红结合显红色,而水解的部位则不能和刚果红结合而出现透明圈。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样品:后山植物林地土壤,于地下8cm左右。
2.培养基:(1)富集培养基:配制查氏培养基的原料(硝酸钠2g 、磷酸氢二钾1g 、硫酸镁(MgSO4·7H2O) 0.5g、氯化钾0.5g 、硫酸亚铁0.01g 、蔗糖30g 、琼脂15~20g 加水1000mL、pH 自然)及链霉素。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纤维素是由纤维素素和半纤维素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在工业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纤维素酶是一种专门分解纤维素的酶,在纤维素利用和生物质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和鉴定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对产纤维素酶菌进行筛选和鉴定,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高通量筛选系统和基于基因组的筛选方法等。
1.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通常包括从不同的环境样品中分离出细菌,并对其进行酶活性测定。
通过该方法已经成功分离出具有纤维素酶活性的微生物,例如Clostridium sp.、Bacillus sp.、Cellulomonas sp.、Acidothermus cellulolyticus等。
2.高通量筛选系统高通量筛选系统是一种快速且高效的筛选方法,常用于从大量的微生物中沉淀出目标细菌。
常用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包括微流控装置、免疫分离、荧光筛选和高通量发酵等。
3.基于基因组的筛选方法基于基因组的筛选方法是一种新的筛选方法,它能够根据基因组数据精确地预测目标细菌的性能和代谢特性。
通过依据基因组组态图,可以预测细菌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氮素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并通过基因搜索和蛋白质分析,可以确定特定的酶基因并对其进行驯化研究。
二、纤维素酶菌的改良方法针对传统纤维素酶菌的低效率和耐受性差等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改良方法提高纤维素酶的效率和性能。
常用的改良方法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筛选和驯化适应性强的菌株、应用生物物理方法提高纤维素酶的结构稳定性等。
1.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改良方法,它通过基因重组或突变来优化目标细菌的代谢功能。
例如,利用多肽链替换可以改变纤维素酶的空间结构,提高酶的催化能力。
基因重组还可以将来自不同细菌的多个酶基因组合,形成多功能细菌产生多种酶的机构,提高纤维素降解效率。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纤维素酶是一种能够分解纤维素的酶,对生物质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选育纤维素酶高产菌株是提高纤维素酶生产效率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选育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常用策略和方法:
1. 采用自然筛选法:从自然环境中采集植物残渣、堆肥等具有高纤维素含量的样品,通过培养和筛选获取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能够发现具有适应性强、高纤维素酶产量的菌株。
2. 遗传工程法:通过对已知具有高纤维素酶产量的菌株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引入其他有利于纤维素酶产量提高的基因或突变体。
3. 诱变法:通过化学物质(如EMS、亚硝酸钠等)或辐射(如紫外光、X射线等)处理菌株,诱发基因突变,筛选出纤维素酶高产突变菌株。
4. 基因筛选法:通过分析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调控机制,筛选具有高纤维素酶基因表达水平和调控机制的菌株。
5. 代谢工程法:通过改造代谢途径,优化产生纤维素酶所需的底物和能量供应等因素,提高纤维素酶产量。
以上方法可根据实验室条件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选育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一株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与发酵产酶试验

纤维素酶是一种多组分的复合酶系,由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三种组分组成。
由于纤维素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很多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都具有降解纤维素的能力。
此前纤维素降解菌的研究多以霉菌为主,而对细菌的研究着力较少。
近年来,随着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在棉织品水洗整理工艺及洗涤剂工业中的成功应用,通过细菌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制剂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拟从土壤中筛选出产纤维素酶的细菌并进行初步鉴定,以期为纤维素酶制剂的生产提供可能的细菌菌种。
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土壤样品。
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校园小树林堆放枯枝和落叶处采集腐殖土土样,五点取样,混匀,放入无菌的袋中备用。
(2)富集培养基。
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琼脂15g,加水至1000mL,调pH7.0-7.2。
(3)初筛培养基。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5g,(NH4)2SO44g,KH2PO4 2g,MgSO4·7H2O 0.5g,蛋白胨1g,琼脂15g,加蒸馏水至l000mL,pH自然。
(4)复筛培养基。
CMC-Na 2g,(NH4)2SO4 2g,KH2PO4 1g,MgSO4·7H2O 0.5g,NaCl 0.5g,刚果红0.4g 琼脂15g,加蒸馏水至l000mL,pH自然。
(5)液体发酵培养基。
CMC-Na 10g,蛋白胨10g,酵母粉10g,NaCl 5g,KH2PO4 1g,加蒸馏水至l000mL,灭菌后用无菌Na2CO3溶液调pH至10。
2.方法(1)土壤细菌的富集。
称取土样10g,放入装有玻璃珠和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充分振摇。
取5mL悬液放入含45mL富集培养基的250mL锥形瓶中,37℃,150r/min振荡培养一昼夜。
(2)初筛培养基稀释涂布。
将富集后的土壤细菌培养物进行梯度稀释,取10-4,10-5,10-6三个稀释度各0.1mL于初筛培养基平板上进行稀释涂布,37℃倒置培养一昼夜,得到单菌落。
(整理)产纤维素酶菌种的筛选与优化.

目录实验一产纤维素酶菌种的分离与初筛实验二产纤维素酶菌种的复筛与保藏实验三酶活测定与传代保藏实验四产纤维素酶菌种的紫外诱变育种实验五产纤维素酶菌种的产酶条件优化实验六产纤维素酶菌种的产酶条件优化的结果分析实验一产纤维素酶菌种的分离与初步鉴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产纤维素酶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2.掌握产纤维素酶微生物分离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纤维素类物质,同时存在着很多能分解纤维素类物质的生物,小到细菌、放线菌、真菌,大到一些食草类昆虫与动物。
这些生物与绿色植物一起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碳循环。
在发酵堆肥中,存在着大量的,耐高温的纤维素分解菌株,但多半都为混合分解,菌种需要:1.内切型葡萄糖苷酶(endo-1,4-β-D-glucanase,EC3.3.1.4,简称EBG),也称Cx酶、CMC酶、EG。
这类酶作用于纤维素分子内部的非结晶区,随机识别并水解β-1,4-糖苷键,将长链纤维素分子截短,产生大量非还原性末端的小分子纤维素;2.外切型葡萄糖苷酶(exo-1,4-β-D-glucanase,EC3.2.1.91),也称C1酶、微晶纤维素酶、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简称CBH),这类酶从纤维素长链的非还原性末端水解β-1,4-糖苷键,每次切下纤维二糖分子;3.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EC3.2.21,简称BG)又称纤维二糖酶,它能水解纤维二糖以及短链的纤维寡糖生产葡萄糖,对纤维二糖和纤维三糖的水解很快。
随着葡萄糖聚合酶的增加水解速度下降,这种酶的专一性比较差。
只有三种酶的协同作用,才能较好的分解纤维素。
就单菌落而言,霉菌如木霉、曲霉和青霉的总体酶活性较高,产量大,故在畜牧业和饲料工业中的应用的纤维素酶主要是真菌纤维素酶。
本实验以羟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作为筛选培养基,只有能够水解纤维素成单糖并加以利用的微生物才能在筛选培养基上生长,利用筛选培养基分离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分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无菌操作的技术
2.掌握选择培养基的设计和配制
3.掌握特定菌种筛选方法
4.掌握菌种鉴定方法
5.测定菌种生长曲线和纤维素酶的活性
二、实验原理:
该研究设计性实验是利用纤维素酶产生菌可以分解纤维素酶,故而在含有羧甲基纤维素的平板(pH9.0)上可形成透明圈的原理和筛选纤维素酶产生菌。
三、实验内容:
(1)培养基
①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同体培养基:
250mL三角瓶、1.8g营养肉汤、100mL水、pH9.0、2g CNC-Na、2g琼脂、搅拌均匀包扎灭菌
液体培养基:
250mL三角瓶、1.8g营养肉汤、100mL水、pH9.0、2g CNC-Na、2g琼脂、搅拌均匀包扎灭菌(配制2份备用)
②摇瓶发酵培养基的配制
蛋白胨1.0%、酵母粉1.0%、CMC-Na1.0%、NaCL0.5%、KH2PO4 0.1%,另配10% NaCO3,分开灭菌后与上述培养基成分按1:9的比例混合均匀,使培养基的初始PH为9.5-10
(2)配制筛选平板和斜面培养基
在超净台中将上述培养基倒入平板和试管,试管倾斜放置,待培养基凝固后,低温保存,待用。
(3)菌种筛选
①称取土样10g,用无菌水稀释定容至100mL,将土壤液稀释至
移取150mL土壤悬液到筛选平板A,均匀涂布后于30。
C恒温培养箱培养12h.
②待平板A长出单菌落后,用接种环挑取每个单菌落的一半到另一筛选平板C上,作染色鉴定,原来平板B保存于4。
C的冰箱中,保藏备用
③将用于染色鉴定的筛选平板C于30。
C恒温培养1-2d,向
培养皿中加入适量1mg/mLa的刚果红溶液,并染色1h;弃去染液,加入适量1mol/L的NaCla溶液,洗涤1h,若细菌产生纤维素酶,则在菌落的周围会出现清晰的透明圈,依据透明圈的直径大小选择产生酶菌株。
④将纯化的产纤维素酶菌株接种到斜面培养,待用。
(4)生长曲线的测定
流程种子液→标记→接种→培养→测定
①种子液制备
取大肠杆菌斜面菌种1支,以无菌操作挑取1环菌苔,接入肉膏蛋白胨培养液中,静止培养12h作种子培养液
②标记编码
取盛有50mL无菌肉膏蛋白胨培养液250mL三角瓶11个,分别标号为0、1.5、3、4、6、8、10、12、14 、16、20h ③接种培养
用2mL无菌吸管分别准确吸取2mL种子液加入已编号的11个三角瓶中,于37。
C下震荡培养。
然后分别按对应时间将三角瓶取出,测OD值
④生长量测定
将未接种的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倾倒入比色杯中,选用600nm 波长分光光度计上调节零点,作为空白对照,并对不同时间培养
液从Oh起依次进行测定,对浓度大的菌悬液用未接种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适当稀释后测定,使其OD值在0.10~0.65以内,经稀释后测得的OD值要乘以稀释倍数,才是培养液实际的OD值。
⑤结果
将测定的OD值填入下表
以上述表格中的时间为横坐标,OD600值为纵坐标,绘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5)发酵产酶
①将经筛选的单菌落有斜面培养基接种到30mL(205mL的三角瓶)摇瓶发酵培养基中,于摇床37。
C,225rpm下培养48h,制成液体菌种。
②然后按1%的接种量将液体菌种加入到50mL(250mL的三角瓶)摇瓶发酵培养基中,在摇床床37。
C,225rpm下进行发酵。
③取培养适当时间(具体根据生长曲线制定)的发酵液在高速离心机中进行4。
C,8000rpm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6)酶活性测定(与测生长曲线可以同步进行)
①标注曲线的绘制(根据实际测定的酶液吸光值,对应该曲线可以查出相应的酶活力)
分别吸取0.5%标准葡萄溶液2.0、4.0、6.0、8.0、10.0mL,分别定容至50mL。
再分别吸取上述溶液各1.5mL于比色管中,各加1.5mL3,5一二硝基水杨酸溶液,煮沸5min(另作1管对照,取1.5mL蒸馏水,加1.5mL3,5一二硝基水杨酸溶液,同样煮沸5min。
冷却后,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比色,以光密度做纵坐标,对应标准葡萄糖溶液含糖的毫摩尔数(酶活力)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②取菌液在8000r/m下离心10min,得到的上清液为酶液。
④取0.1mL酶液(另取0.1毫升酶液在沸水浴中煮20min灭活对照),加入1mL pH=8.04的1%CMC-Na溶液,置于55。
C中恒温反应30分钟然后加入1Mldns,在沸水浴中显色10分钟,再加入2毫升水,测540nm吸光度(以灭活的的酶液经同样操作后作为对照)。
用葡萄糖做标准液以每小时生成相当于1mg葡萄糖作为一个活力单位U。
(7)菌种鉴定
取筛选平板C的单个菌落,在载玻片上进行革兰氏染色鉴定观
察。
(8)菌种保存
①无菌甘油制备
将适量的60%的甘油置于三角瓶中,外加封口膜,121。
C,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后,备用。
②菌悬液的制备
将菌种培养液(4000r/min),倾去上清液,并用相应的新鲜培养液制备成一定浓度的菌悬液,然后用移液管移取0.5mL菌悬液,置于一支无菌试管中。
③滴加甘油
在上述试管中加入0.5mL60%的甘油,密封无菌试管,并在低温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