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的诗坛地位与宗杜倾向

陈廷敬的诗坛地位与宗杜倾向
陈廷敬的诗坛地位与宗杜倾向

陈廷敬的诗坛地位与宗杜倾向

陈廷敬1638~1712,原名陈敬,顺治帝赐名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年号午亭山人。卒谥文贞。山西泽州治所今山西晋城人。出身官宦世家。顺治十四年1657中举,次年中进士,授庶吉士,顺治十八年散馆授内秘书检讨。自康熙八年1669始,历任国子监司业、侍读学士、礼部侍郎、经宴讲官等职,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686~1688三年之间,更历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及吏部尚书。二十七年任吏部尚书时因亲家湖广巡抚张汧贪黩案受牵连,乃引咎辞职,两年后复起为督察院左都御史,不久又官复工部尚书,三十年1691为会试总裁,改刑部尚书,后又改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四十二年1703晋文渊阁大学土,兼吏部尚书,四十七年1708致仕,五十年1711因首辅大学士张玉书去世,奉命入直,总领阁务,次年病逝。陈自称“入仕五十年”《入仕》,《午亭山人第二集》,下简称《第二集》,康熙年间本,“遭逢盛朝,位为上相,翊赞圣王齐于尧舜文武”林佶《午亭文编》序,对康熙盛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可参见刘伯伦《陈廷敬》第四章,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陈廷敬显然首先是康熙年间的政治家,或者说是颇有政绩的台阁重臣。其次陈廷敬“以其渊雅之才,从容载笔,典司文章”《四库全书•午亭文编提要》,下简称《提要》,曾以总编或总裁官的身份主持《明史》、《大清一统志》、《大清会典》、《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康熙词谱》等史书与辞典的编纂工作,堪称清代文化功臣。再次,陈廷敬一生专心南宋理学,其《题张孝先所刻〈濂洛风雅〉》所谓“无穷风雅归濂洛,有用文

章学孔周”《第二集》卷一,著有《困学绪言》,批评明代王学空疏、虚妄之弊。因此,陈廷敬也是一位理学家。最后,陈廷敬还是康熙年间的一位重要的诗人与文章家,这有其收入《四库全书》的《午亭文编》50卷《四库全书存目》为《尊文堂集》80卷与《午亭归去集》即《第二集》3卷为证,据研究者统计,二书诗23卷,有2500余首,加上四库全书本《午亭文编》50卷曾删去的90余首,凡2600余首,数量相当可观。但是其诗人身份却长期为其政治家等身份所掩盖,为人们所忽略。这对陈廷敬来说,显然有失公正;对陈廷敬的研究来说,也不够全面。

从清诗史的角度来看,陈廷敬实为康熙诗坛不可忽视的诗人之一;而从康熙台阁诗人的角度看,陈廷敬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与另一重要台阁诗人王士禃成为康熙诗坛的“双璧”。陈廷敬今日为论者所忽略,并不等于其诗人地位在清代诗坛也被排斥。

我们必须看到陈廷敬《午亭文编》50卷,包括诗集20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尊文堂集》80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提要》给予高度评价,这都是难能之事。《四库全书》所收明清别集只有238部,列入存目者也不过583部,尽管其收录标准有一定局限性,但《午亭文编》能进入《四库全书》,无疑是其价值与地位的标志,是当时社会对它的肯定。《提要》誉之为“其著述大抵和平深厚,当时咸以大手笔推之”。而清代最著名的沈德潜的清诗歌选本《国朝诗别裁集》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重订本,选收清代乾隆朝之前996人3952首诗,其《凡例》称“是选以诗存人,不以人存诗”,“而名位、交游之念,

不扰于中”,说明对诗质量本身是十分重视的。从入选诗歌的数量颇可看出入选作者在沈德潜心目中的地位。该诗所选996人,绝大多数人只选诗10首以内,一般皆为一二首,或三四首。选10首以上的可分四个层次:40首以上者仅王士一人47首;31首以上、40首以下者只二人,钱谦益、施闰章各32首;21首以上、30首以下者为吴伟业、龚鼎孳、宋琬、叶燮、尤侗、潘耒、邵长衡、张笃庆、李必恒、沈用济、方朝等11人;11首以上、20首以下者有66人,陈廷敬15首与著名诗人吴兆骞、吴嘉纪、屈大均、陈恭尹、毛奇龄、陈维崧、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皆在内。此四个层次凡80人,在入选的996人中无疑是名列前茅者。陈廷敬的诗坛地位于此可见。沈德潜对陈给予了“其吐辞可上追燕许”、“典质丰茂”《国朝诗别裁集》卷三的高度评价。而其前的邓汉仪所辑之《诗观》、陈维崧所辑之《箧衍集》、刘然所辑之《诗乘初集》、陶煊所辑之《国朝诗的》、陈以刚所辑之《国朝诗品》等清诗选集中,皆收有陈廷敬之诗参见张玉兴《诗是山西老将雄》,《清史论丛》2000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民国徐世昌的大型清诗选本《晚晴簃诗汇》卷二八也收陈诗11首,并评曰:“其诗固难与渔洋并驾,然亦具有根柢,不同凡响。”中国书店1989年影印本

康熙皇帝是历代君主中最懂诗、最擅诗者之一,他以诗人的眼光看陈廷敬之诗,十分欣赏。其有《览〈皇亲文颖〉内大学士陈廷敬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集字累句之初学所能窥也。故作五言近体一律,以表风度》诗,诗题本身就对陈诗赞誉有加,诗更云:“清新授紫毫”,

“李杜本诗豪”,则推崇之极矣。陈廷敬逝世后又作《大学士陈廷敬挽诗》,仍不忘怀念陈“世传诗赋重”。可见陈廷敬诗赋的成就确实为康熙所赞赏。康熙诗坛盟主王士,与陈廷敬关系甚密,虽二人论诗颇不相合,但王“甚奇其诗”《提要》,而编《感旧集》于卷一一选录陈廷敬达26首之多,其《渔洋诗话》也摘录陈诗。诗集中有涉及陈廷敬的诗多首。此外,杨际昌《国朝诗话》誉其诗“丰致洒然,绝不妆点台阁气象”,查为仁《莲坡诗话》称其诗“诗情超然,笔无纤尘”,延君寿《老生常谈》说;“午亭全是一团学力,抱真气而能独往独来者也。余谓其深造之能,直驾新城王士、竹垞朱彝尊而上之。”可谓推崇备至。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又认为陈“诗名不及士禃,而功力深厚似过之”。由此不难看出,陈廷敬于康熙诗坛的名声颇大,从中也可以理解吴之振在选编“海内八大家”之《八家诗选》时为何把陈廷敬与王士、王士禄、宋琬、施闰章、程可则、沈苍、曹尔堪相提并论而选入。陈廷敬对此事很是欣慰,有“好事传来八子诗”《和贻上嘉陵驿见怀》,《午亭文编》卷一一之句。

作为一个诗人,自然要参加诗坛的活动,与诸多诗人发生关系。陈廷敬自不例外。他在京城任职期间,曾于康熙六年1667与礼部尚书、诗歌大家龚鼎孳发起结诗社,参加者有王士禛、汪琬、程可则等著名文士,经常诗酒流连,分韵吟唱,相互切磋,对于提高大家的创作水平不无补益。而经常与陈来往或保持友谊的诗人除了大家王士、朱彝尊外,还有有“南施北宋”之称的施闰章、宋琬,白描诗人查慎行,以及宋荦、王士禄、潘耒、彭耒孙等名家,至于一般诗人则更多,这

在《午亭文编》中皆有据可查。沈德潜说:“康熙初,公与西樵、渔洋、荔裳、愚山、顾庵、绎堂诸公,时为文酒之会,号称极盛。”《国朝诗别裁集》卷五也可见陈诗歌活动之一斑。其中王士与其关系最为密切,又同为台阁重臣,值得注意。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累官至刑部尚书,其家世与仕途履历与陈廷敬相仿。王被称为康熙诗坛“一代正宗”袁枚语,“主持风雅数十年”《清史稿》卷二六六。他不仅是著名诗人,而且是著名诗论家,其标举的“神韵说”,风靡清诗坛,在中国诗论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详参拙著《清人诗论研究•王士禛“神韵”说初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其诗坛地位自然在陈廷敬之上。但王在诗坛与政坛能有显赫地位,据说得力于陈的鼎力举荐与宏扬。据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康熙帝“召见殿中,问朝臣谁最能诗,陈举贻上”,后王“为诗伯”,“卓然为本朝第一手,而吹嘘上送,名达天衢,出谷迁乔,声名赫奕,实由先生一言推毂”。不过据王《召对录》记,康熙十五年1676向皇帝举荐他的是高阳李公与桐城张公。但王确实是因为被人举荐而引起康熙的重视,两年后时任户部郎中的王与陈廷敬同召对懋勤殿,受到康熙帝欣赏,王于次日就被特旨授翰林院侍读,后王与陈二人又入直南书房。陈诗记召对云:“昔与王侍郎,受诏并为诗。”《西山道中作二首》其二,《午亭文编》卷六

365文学-您的心灵小斋在清初诗坛唐宋之争的潮流中,陈廷敬与王士这两位台阁诗人,都属于宗唐派《诗是山西老将雄》称王“崇尚宋诗”而“力倡神韵说”,定位错误。这是其相同之处。但是二人论诗却又颇不相合,陈所谓“新城王阮亭方有高名,吾诗不与之合”《午亭文编》自序。其不合在于:陈“论诗宗杜甫”《四库全书总目》,或如王所说“陈说岩相国少与余论诗,独宗少陵”《渔洋诗话》,崇尚深厚朴茂;而王“独以神韵为宗”《清史稿》卷二六六,或如翁方纲所言“专以冲和淡远为主,不欲以雄鸷奥博为宗”《七言诗三昧举隅》,故其神韵说宗王孟一派。这是明七子倡导诗必盛唐的思想在康熙诗坛出现的分野。由此看来,陈与王乃是康熙诗坛宗唐派的两个分支,代表宗唐的两个流派,但皆以其诗歌成就与政坛地位影响了一代诗坛。这是陈廷敬的诗坛地位与诗歌价值之所在。

在宗唐问题上,陈廷敬与王士的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杜甫与白居易的态度上。尽管王于杜甫不乏“纯以忠君爱国为气骨”《师友诗传录》、“诗至工部,集古今之大成”《古诗选•七言诗凡例》等赞语,但也确实攻击过杜甫《进封西岳赋表》“无耻”,借杨大年之口斥杜甫为“村夫子”赵执信《谈龙录》,对杜的尊重远不如对王孟。而对白居易则明确贬斥为“元白力勍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香祖笔记》。原因在于王于诗的风格有偏嗜之症,对王孟清远冲淡之外的诗少有好

评。陈廷敬宗杜,自然要宏扬杜诗,其所谓“楮窗坐久朝阴改,是读述诗韩文时”《楮窗读韩文》,《第二集》卷一,“传家不说杜陵诗,只是团栾也自奇”《示壮履》,《第二集》卷二;其著有《杜律诗话》2卷专门对杜诗作解释与评价。陈对历代诗人给予好评的人不少,而惟独为杜甫一人之诗写诗话,无疑是他宗杜的最好证明。其宗杜一是由于仰慕杜甫之政治品格,所谓“一饭不忘如杜甫”《臣诗迭蒙圣恩奖赏……》,《午亭文集》卷一八,看重的是杜诗忠君爱国的儒家立场,因此恪守儒家的诗教说与功利观,其所谓“夫诗之为物,发乎情,止乎礼义”,“夫文以载道,诗独不然乎?”《史蕉饮过江集序》,《午亭文编》卷三七以宏扬“大雅”,补救“大雅久寂寞”《夏日遣兴四首》其二,《午亭又编》卷五的现状。二是倡导杜诗的宏声大音,深厚雄壮的风格。陈乃前承明七子一脉,后启沈德潜的格调说与诗教说的中介人物。对白居易,陈也与王不同而采取欣赏的态度,他赞白曰“谁知白傅是仙人”《读唐书》,《第二集》卷一,“香山放乎海,澹澹天无涯”《题东坡先生集》,《午亭文编》卷五;此外对李白、柳宗元、刘长卿、李商隐,乃至王所推崇的王维、韦应物等不同流派的诗人都予以好评,如:“太白天上人,入世思沉冥”《梦太白五月初六日作》,《午亭文编》卷七,“摩诘秀千叶,柳州俨天人。义山最崛起,流别自有真”《论晋中诗人怀天章》,《午亭文编》卷七,“我慕刘随州,清诗美无度”《吴桥道中题刘随州诗寄查夏重》,《午亭文编》卷七,“我观韦公诗,澹然生道心”《韦苏州诗书后》,《午亭文编》卷五,并不拘泥于某流某派。对宋之苏东坡也赞不绝口,如“苏公天上人,万丈银河垂”《题东

坡先生集》,《午亭文编》卷五,“公气如龙薄九天。公才如海归百川”见《读书台》,《第二集》卷一。至于对论诗不合的王士,也颇多赞词,如:“王生矫矫殊绝伦”《贻上、湘北同游放生池》,《午亭文编》卷三,“电扫词锋迅,星芒笔阵驱”《寄汪大长洲、王十一新城五十韵》,《午亭又编》卷一一,皆由衷之言。这说明陈廷敬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在创作上有博采众长的气度。但这并未改变其诗宗杜的基本倾向。不过应该看到,陈、王都是“以诗受知圣祖,被眷甚隆”《清史稿》卷二六六的台阁重臣,其诗学主张皆为时代的产物,陈公开宣称其诗歌的封建功利观,还说“亦知词赋工无益,若为升平许载歌”《郊祀朝贺恭纪呈实录馆诸公》,《午亭文编》卷九;王的神韵说是从诗歌美学的角度立论,似乎并未公开宣传诗教说,但其本质仍是适应康熙盛世的政治需要,所以《提要》说得非常准确,陈、王论诗虽“蹊径不无稍殊,而要为和声以鸣盛,则无异轨也”。

陈廷敬论诗宗杜,在创作上自然不能不有所体现。在思想上他忠君爱国,关心国家安危、社稷存亡,对康熙的平定三藩与吴三桂、亲征噶尔丹,以及南巡、治河等壮举给予高度重视与热情讴歌。如《岁暮杂感二首》《午亭文编》卷一○、《平滇雅三首》《午亭文编》卷一、《北征大捷功成振旅凯歌二十首》《午亭文编》卷一、《南巡歌十二章》《午亭文编》卷一等都是力作,皆激情澎湃,充满爱国精神。又如被沈德潜评为“近杜”的《晋国》:

晋国强天下,秦关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午亭文编》卷一一

诗充满了对盛世故乡山西兵强地险的自豪感,诗风沉雄淳厚,朴质深茂,是诗人宗杜的生动例证。由于所处时代不同,陈诗类似于杜诗反映民生疾苦、为民请命之作并不多,但像《桑林午食二首》能反映清初战乱所造成的百姓家破人亡的社会现实,还是值得重视的:底柱山前乱石村,十家今有一家存。千岩万壑人踪在,正是皇朝赐复恩。

石田漠漠草菲菲,破屋炊烟四处飞。行到前村还怅望,五年不见一人归。《午亭文编》卷一六

清同治《阳城县志》评曰:“写兵乱凋伤后故里空村人烟荒寂之景,萧条满目,宛然如见,最得诗人抚时感叹之遗意,非深至于此者或未知也。”转引自《陈廷敬》乃中肯之言。另外还有《大陵河夜风雷》:“空城鬼火出,废垒戍乌啼。”《午亭文编》卷一一《首山》:“太息炊烟稀,沃野无人耕。”《午亭文编》卷三不仅皆“惟歌生民病”,而且具有杜诗一样的“诗史”价值。此外如《问王给事病》、《立秋日子顾、绎堂、贻上、湘北、幼华过集二首》,也被延君寿《老生常谈》评为“此学工部而泯其迹”,“此首人咸知其学杜矣”。“诗是山西老将雄”《酬赠于子龙秀才》,《午亭文编》卷一七,陈的山水诗学杜也甚明显。如七古《澄海楼观海》:

燕山蜿蜿如游龙,东将入海陵虚空。峦壑汹涌变形状,腾波赴势随飞虹。长城枕山尾掉海,海楼倒挂长城外。地坼天分界混茫,山回城转横烟霭。楼脚插入大海头;巨灵触搏海怒流。呼吸万里走雷电,崭凿中涌堆山丘。乍到魂虑忽变慑,意象(忄党)慌难寻求。五岳拳

石渺一粟,九州小屿浮轻沤。沧溟浩荡乾坤窄,弱水流沙在咫尺。扶桑弄影杳何处,空青一线摇金碧。却忆洪涛泛滥时,苍茫神禹经营迹。百川既导万穴归,天吴海若安窟宅,四海以内真弹丸。秦还汉往如翻澜,海月万古堆玉盘。愿得一食青琅玕,乘风破浪生羽翰。我来手拍洪厓肩,仰天大笑忘愁叹。《午亭文编》卷三

诗大笔如椽,山水意象硕大,大海意境壮阔,郁勃着大自然的沉雄之气,亦显示出诗人豪放的胸襟,颇得杜诗的神韵。又如《涂河行》、《沁水道中》等,也多气势雄放,壮人心魄。陈廷敬诗虽宗杜,但也能转益多师,不拘一格。如《登普照专》被延君寿《老生常谈》评为“从太白’犬吠水声中’化出”;《石鼓歌》学韩,而论者评其《雨后至南园》“似觉盛唐诗人韦应物的手法”;有的古体诗学苏,有的绝句也颇富神韵:皆显示其创作的多元性,难能可贵。

综上所述,可知陈廷敬在康熙诗坛虽然难说是大家而与王士相提并论,但称其为诗坛名家,当不为过。因为他有一定的诗学主张,也有数量与质量都可称道的作品,并得到诗论家的好评,还对后来的诗人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在20世纪特别是建国以来,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清诗研究者皆忽视其存在,各种清诗史与清诗选皆将其排除在外。究其原因,一是当今的清诗研究范围很狭窄,一般都集中在少数大家身上,或特点比较鲜明的名家身上,还顾及不到像陈廷敬这样的名家。二是陈的“四部尚书”身份使人“敬而远之”,在旧观念中像他这样的台阁重臣属于统治阶级的高层,主观地认为其诗歌不会有什么研究价值,而不屑一顾。但是随着清诗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观念的不

断解放,以及陈廷敬故乡学者的努力,陈的诗史地位及其诗歌的价值已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令人欣慰的。笔者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类似于陈廷敬的台阁诗人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因为台阁诗人中不乏优秀者或有价值者,他们也是清代诗坛的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出版社

[1]

365文学-您的心灵小斋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师宗县彩云镇明德小学张家发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民性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并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 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 1

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成长历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的出生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从7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长达10年的“壮游”,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高适、李白等人,并与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了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浪漫主义的色彩。 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是杜甫创作思想的转型时期,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杰作,这才确立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安史之乱剧烈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和人民共同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曾备任命为左拾遗,却屡次遭贬斥,但也因而获得深入人民的生活机会,他一方面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 2

论杜甫的文化意义

论杜甫的文化意义 莫砺锋 一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已成公论。然而在最早确立杜甫在诗国中的典范地位的宋人看来,这个评价却是并不充分的。因为宋人虽然对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非凡造诣有深切的理解,但他们更为重视的却是杜甫的人格意义。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说:“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泅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杜甫画像》,《临川先生文集》卷九)而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则说:“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剑南诗稿》卷三三)到了理学宗师朱熹,则从更明晰的理论角度对杜甫的人格意义提出了崇高的评价,他说:予尝窃推《易)说以观天下之人,……于汉得垂相诸葛忠武侯,于唐得工部杜先生、尚书颜文忠公、侍郎韩文公,于本朝得故参知政丰范文正公。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王梅溪文集序》,《朱文公文集》卷七五) 一位诗人,却被后世的大诗人认为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诗人。一位穷愁终生、功名不显的漂泊者,却被后世评骘人物极为苛严的理学家认为足以与那些道德高尚、功业彪炳的名臣同样光耀史册。这说明在宋人的眼光中,杜甫的意义决非局限于文学领域,他的光辉已经照耀到整个中华文化史,从而对后人起着人格典范的作用。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指出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第23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而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也决定把杜甫列为次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可见,仅仅从文学的角度去阐述杜甫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杜甫的意

杜甫诗歌在诗史上的意义小论

杜甫诗歌在诗史上的意义小论

杜甫诗歌在诗史上的意义小论(仅是素材,未能成文) A、诸家名句类 1、该题其实是源自于钱钟书《宋诗选注》一书:“以前推崇杜甫的 人都说他能够‘集大成’,综合了过去作家的各种长处,例如元稹《故工 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小大之有所总萃’,‘尽得古今之体势’;王 禹偁注重杜甫‘推陈出新’这一点,在《日长简仲咸》那首诗里,用了 在当时算得很创辟的语言来歌颂杜甫开辟了诗的领域;‘子美集开诗世 界’。” 2、王禹偁《日长简仲咸》:“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子 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3、《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杜甫本传: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曰: “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始尧、舜之时,君臣以赓歌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余年,仲尼缉拾选拣,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余无所闻。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秦、汉已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辞,亦随时间作。至汉武赋《柏梁》而七言之体具。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虽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辞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之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翕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

灵、留连光景之文也。意义格力无取焉。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能者之文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迨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穠莫备。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 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籓翰,况堂奥乎! 予尝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尔。” 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4、程千帆:《被开拓的诗世界·杜诗集大成说》 杜甫总结并发展了他之前的一切诗歌遗产并影响了他以后历时一千多年的诗歌史。他们就像位于江河中游的巨大水闸,上游的所有涓滴都到那里汇合,而下游的所有波澜都从那里泻出。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对比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对比 1【摘要】:李白、杜甫的诗歌名传千古,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也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从两人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关注更多的只是自身的遭遇,他的诗中充满了天马行空的令人无法揣度的想象力;但杜甫关注更多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他诗中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因此,我认为,杜甫的诗歌与李白的相比,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李白杜甫精神财富现实意义 唐代诗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李白和杜甫两人的作品则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要研究唐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在历史之外,两人的诗歌也是研究时所必须参考的、无法忽略的重要依据。没有研究过两人的诗歌,那么对唐代历史的研究可能就是不完整的,得出的结论也很有可能是片面的。 一李白、杜甫简介 李白(七零一年——七六二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之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1],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集》。 杜甫(公元七一二——七七零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

论杜甫的文化意义

论杜甫的文化意义——莫砺锋 一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已成公论。然而在最早确立杜甫在诗国中的典范地位的宋人看来,这个评价却是并不充分的。因为宋人虽然对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非凡造诣有深切的理解,但他们更为重视的却是杜甫的人格意义。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说:“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杜甫画像》,《临川先生文集》卷九)而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则说:“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剑南诗稿》卷三三)到了理学宗师朱熹,则从更明晰的理论角度对杜甫的人格意义提出了崇高的评价,他说: 予尝窃推《易》说以观天下之人,……于汉得丞相诸葛忠武侯,于唐得工部杜先生、尚书颜文忠公、侍郎韩文公,于本朝得故参知政事范文正公。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王梅溪文集序》,《朱文公文集》卷七五) 一位诗人,却被后世的大诗人认为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诗人。一位穷愁终生、功名不显的漂泊者,却被后世评骘人物极为苛严的理学家认为足以与那些道德高尚、功业彪炳的名臣同样光耀史册。这说明在宋人的眼光中,杜甫的意义决非局限于文学领域,他的光辉已经照耀到整个中华文化史,从而对后人起着人格典范的作用。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指出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第23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而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也决定把杜甫列为次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可见,仅仅从文学的角度去阐述杜甫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杜甫的意义只有在文化的大范畴内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走近杜甫。 二 中华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其核心的价值则在于它的人本精神。无论是主张维护群体利益乃至杀身成仁的儒家,还是主张爱护个体生命乃至逃归山林的道家,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由于前者更适应先民们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必需以群体的力量来求得生存的现实,所以儒家的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个民族的集体选择。一部中华文化史,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史,而其它的思想则都是它的补充而已。杜甫就是这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自从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便成为古代学术的主要内容。大致说来,这种学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唐的章句训诂,另一种是宋明的义理探讨,后人常把它们简称为汉学和宋学。从表面看来,唐代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唐人既没有留下象汉儒那样博大精深的经典注疏(唐初编纂的《五经正义》说经本着“疏不破注”的精神,在经学上并无多大发明),又没有留下象宋儒那样思入毫芒的理论辨析。唐代的韩愈虽然以恢复儒道自任,可是在宋代理学家看来,他对儒道的理解是

论杜甫

谈杜甫 摘要:著名诗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杜甫许多作品都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他也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杜甫的思想境界也有了很大不同。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并有“诗圣”这一美名,他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生平事迹、诗词风格与意义 正文: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而从小在诗歌氛围的感染下,杜甫在诗词上也展现了自己的天分。杜甫在其二十岁时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在漫游途中适遇李白、高适等等诗人,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在杜甫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时,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后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前去肃宗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而后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时,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其后时势动荡,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送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年五十九。”,葬于杜甫墓。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感情基调是悲慨。而另一方面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除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他风格,正如胡震亨所说:“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这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 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感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微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而杜诗在语言方面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

杜甫诗特点

杜甫诗特点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性至情,使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本传)“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唐检校工部 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体大思精,内蕴深广,众体兼善,素有“诗史”之称;其人则被前人赞之为“古今诗人第一”“集大 成者”,享有“诗圣”之誉。杜甫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固然与其诗内容丰赡、思想深刻、题材广泛等因素密不可分,还与杜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变革创新紧密相联。可以说杜诗独开生面,“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创造性地营造丰富的意象,精 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意绪,蕴涵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本文拟探讨杜诗意象生成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一、杜诗意象选择的个性化与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之关系意象是寓有作家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诗人情感、想象、思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来自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万取一收”的筛选与熔炼。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其审美作用都很看重。刘勰在《文

心雕龙》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明确提出“离形得似”的主张,鼓励诗人“略形貌而取神骨”,追求艺术的神似,《缜密》则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主张“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指出意与象的契合与否的艺术效果;钱钟书则强调了诗与意象的相因关系:“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一卷第67页)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而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里则说成是“各种根本不同观念的联合”。因此诗人往往善于塑造特定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创造出带有自己民族文化情感的特定意象,比如“鸿雁”“杨柳”“菊花”“月亮”“杜鹃”“梅花”等。正所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流沙河语)。 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诗人!在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杜甫推陈出新,精研覃思,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都浸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杜甫素怀大志,自许甚高。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立志“窃比稷与契”,要“再使风俗淳”,对自己充满信心,自觉地赋予自己以时代的使命感,流露出自致隆高、凌跨世俗的强烈愿望。正是这种雄豪的性格、伟

演讲稿《杜甫的文化意义》演讲稿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5711621609.html,)/演讲稿范文/演讲稿 《杜甫的文化意义》演讲稿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这一点不用再讲。我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因为他的影响,早就溢出于诗歌之外,溢出于文学之外,他在整个文化史上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这一点我们从哪里来看?我想我们首先从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来看。 一、后人对杜甫的评价 1.王安石: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代人开始奠定的。我们先从宋人看起,北宋有个政治家叫王安石,他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有这样一句:“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意思就是我推测一下您的这颗心灵是在古代也非常少有的,是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跟您交朋友,然后跟您一起去四处游览。可见,他对杜甫非常仰慕。 2.朱熹:我们再看一下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评价。大家都知道,南宋的理学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严格,甚至是苛

刻的。朱熹就是这样,我们看一部《朱子语类》,里面不受到他批评的历史人物是非常少的。但是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五位人物是伟大的人物,他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君子”,这五位人物是哪五位呢?第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然后是唐代的三位:杜甫,颜真卿,韩愈;最后是北宋的范仲淹。诸葛亮和范仲淹这两位人物我想不用我多讲,大家都很熟悉。他们在政治上面,在道德上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值得讨论的是唐代的三位。先看颜真卿,大家也许知道他是伟大的书法家,颜体的创始人,但是颜真卿也是一位著名的忠臣烈士,他是为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藩镇的割据叛乱而被杀害,宁死不降。再说韩愈,大家当然知道他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文以载道”的提出者,发动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同时韩愈在他一生的政治行为中间,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仗义执言,奋不顾身出来说话,多次被贬到南方荒远之地。这样几位人物,除了杜甫以外的四位,应该说他们生平在政治上面,在其他的行动上面都有很多建树。惟独杜甫应该说他不算是一个政治人物,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值得提起的东西。他除了在肃宗朝里面偶然仗义执言,上书救房琯,从此受到朝廷疏远以外,其他时候始终是身居下位,默默无闻,甚至很多时候他是处于民间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什么也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赞扬,为什么在朱熹看来杜甫可以在从诸葛亮到范仲淹这样一张名单中间占有 一席之地?那么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都有一颗

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浅论杜甫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 姓名:柯昌江教育层次:本科 学号:070635省级电大:陕西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商洛分校 指导教师:教学点:

目录 一、目 录.... .... .... .... .... .... .... .... .... .... .... . (2) 二、序 论.... .... .... .... .... .... .... .... .... .... .... . (3) 三、杜甫的巨大成 就.... .... .... .... .... .... .... .... .... . (3) 1、杜甫的成 就....... ....... ....... ....... ....... . (3) 1)、强烈而鲜明的思想内 容.... .... .... .... .... .... .... . (3) 2)、杜甫对战争与和平有正确的认 识.... .... .... .... .... . (4) 3)、杜诗还表现了全面而丰富的社会生 活.... .... .... .... . (5) 2、尽善尽美的形式风 格.... .... .... .... .... .... .... . (5) 3、杜甫诗歌的美学意味鲜明而强 烈.... .... .... .... .... . (7)

4、小 结.... .... .... .... .... .... .... .... .... .... . (7) 三、杜甫的示范意 义.... .... .... .... .... .... .... .... .... . (8) 1、中晚唐对杜诗的继承与发 展.... .... .... .... .... .... . (8) 2、两宋对杜甫诗歌的深化与求 变.... .... .... .... .... .... . (8) 3、元、明、清与近代对杜甫的继 承.... .... .... .... .... . (8) 4、小 结.... .... .... .... .... .... .... .... .... .... . (8) 四、结 语.... .... .... .... .... .... .... .... .... .... .... . (9) 浅论杜甫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 姓名:柯昌江学号:070635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 摘要:杜甫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其继承和发展,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深深打动与感染读者。 关键词:杜甫儒学思想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 前不久,偶得一本《杜甫诗选》,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对语,亦可抒怀,更让人清楚的认识生活,去珍惜现实。杜甫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为何他如此关心世道人心呢?这是我读后感慨,我想可能与其儒家精神的仁政思想分不开吧。 杜甫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也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并将其“仁”贯穿始终,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有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精神。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也由此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人也是影响甚深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将其儒家思想弘扬发展、

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首先,忧患意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杜甫草堂曾是杜甫流离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在此,诗人先后将近四年的居住,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故而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祥和,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匡世济民的责任感始终存在于他的心底,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一旦现实中出现促使他的忧患意识复苏的因素,诗人便又回到忧国忧民的创作轨道上,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成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诗人的这座暂时安居的茅屋就这样被呼号着的秋风揭破了!“南村

浅析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浅析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儒守官家学渊源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 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他7 岁即开始学诗,15 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20 岁以后,他到江南的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 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又于次年到齐赵一带漫游。在这两次漫游里,他饱览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天宝三载(744) ,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结下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

着不安定的危机。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体擦民情休戚与共天宝五载(746) ,杜甫到长安,想求得一官半职,有所建树。次年,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穷愁潦倒生活。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也未能改变“尝困于衣食”的处境。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也结交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由《兵车行》开始形成贯穿一生的忧患意识:“车鳞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字字句句都是对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 ”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战争导致了国

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已成公论。然而在最早确立杜甫在诗国中的典范地位的宋人看来,这个评价却是并不充分的。因为宋人虽然对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非凡造诣有深切的理解,但他们更为重视的却是杜甫的人格意义。 一位诗人,却被后世的大诗人认为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诗人。一位穷愁终生、功名不显的漂泊者,却被后世评骘人物极为苛严的理学家认为足以与那些道德高尚、功业彪炳的名臣同样光耀史册。这说明在宋人的眼光中,杜甫的意义决非局限于文学领域,他的光辉已经照耀到整个中华文化史,从而对后人起着人格典范的作用。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指出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而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也决定把杜甫列为次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可见,仅仅从文学的角度去阐述杜甫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杜甫的意义只有在文化的大范畴内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走近杜甫。 践行:儒者之风 中华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其核心的价值则在于它的人本精神。无论是主张维护群体利益乃至杀身成仁的儒家,还是主张爱护个体生命乃至逃归山林的道家,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由于前者更适应先民们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必需以群体的力量来求得生存的现实,所以儒家的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个民族的集体选择。一部中华文化史,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史,而其它的思想则都是它的补充而已。杜甫就是这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自从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便成为古代学术的主要内容。大致说来,这种学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唐的章句训诂,另一种是宋明的义理探讨,后人常把它们简称为汉学和宋学。从表面看来,唐代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唐人既没有留下象汉儒那样博大精深的经典注疏(唐初编纂的《五经正义》说经本着“疏不破注”的精神,在经学上并无多大发明),又没有留下象宋儒那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 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二年,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就在这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杜甫名列其中。我们平常提及杜甫,映入脑海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诗圣”的美誉。我们早已习惯了作为文学家的杜甫,习惯了从文学角度评价他的一生。但是,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诗圣”这一称号,是否仅仅是针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言?它是否有超越文 学层面的含义?再联系42年前那场全球范围的纪念活动,我们不仅要问:杜甫为什么会成为“文化”名人? 中国历史上人品最高尚、理想最远大的政治家而非政客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他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我推测子美先生您的这颗心灵就连那圣人辈出的上古三代也是少有的,是非常高尚伟大的一颗心灵。我是多么渴望您能起死回生,让我们成为朋友啊!一生批评历史人物无数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他那部被后世当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朱子语类》中,一反常态地列举出了中国历史上可称为“伟大”的五个人:诸葛亮、颜真卿、杜甫、韩愈、范仲淹。作为五个人中位一一位一盛大多数时间深处民间、在政治上无甚建树的人物,为什么会得到朱熹的高度评价,在从诸葛亮到范仲淹这样一张名单中占据一席之

地?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有一颗伟大的的心灵,在道德方面和人格层面都有伟大的建树。朱熹评价说,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是在人格层面堪称楷模的人。王安石与朱熹的评价,显然早已超出了文学的范围,一语道破了杜甫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更倾向于伦理学的范畴。它向来被分为入世的和出世的两类。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庄子·大宗师》),认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世罗网、脱离社会,甚至连生命也要抛弃,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因此,道家被看作“出世的哲学”。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专讲道德价值,不愿讲、很少讲超道德的价值(例如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尽管后来王阳明把儒学发展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程度,在唯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儒家学说总体上是实用主义的、现实的。它不像道家那样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而是更注重群体的(一个家族、宗族乃至民族)利益。有人指出,由于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生活在一个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黄河流域),经常遭到以水灾、韩在为代表的自然灾害的侵袭,所以,过于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是不利于整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这样,历史自然地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带上了浓厚的入世哲学的色彩。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解读

编号2015010329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分类号 I206.2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作者姓名 指导老师XXX 教授 所在院系中文系 专业名称

完成时间2015年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指导教师,XXX 教授)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中国黄石435002) 摘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人、有的事如昙花一现,很快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人、有的事却不可磨灭,经得起历史的洗礼。 杜甫就是后面的一类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作品被称 为“诗史”,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本文主要是 从杜甫的人生轨迹和他的作品反映出的内容出发,研究杜甫的入仕 情怀。 关键词:杜甫;奉儒守官;儒家思想;入仕途径;济世救民 中图分类号:I206.2 The Reasons Why Du Fu Officer (Tutor:XXX) (CollegeofArts& Science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The wheel of history rolls on,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such as a flash in the pan, and soon disappeared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but indelible, can withstand the baptism of history. Du fu is behind the kind of person, he is a great poet, he left work called "poetic history", the study of him and his works have been never to stop.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du fu's life trajectory and his works reflects the content of research on du fu earners. Keywords:Du Fu;Shou Feng Ru Officer;The Confucian thought;In his way;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 ——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二年,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就在这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杜甫名列其中。我们平常提及杜甫,映入脑海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诗圣”的美誉。我们早已习惯了作为文学家的杜甫,习惯了从文学角度评价他的一生。但是,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诗圣”这一称号,是否仅仅是针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言?它是否有超越 文学层面的含义?再联系42年前那场全球范围的纪念活动,我们不仅要问:杜甫为什么会成为“文化”名人? 中国历史上人品最高尚、理想最远大的政治家而非政客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他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我推测子美先生您的这颗心灵就连那圣人辈出的上古三代也是少有的,是非常高尚伟大的一颗心灵。我是多么渴望您能起死回生,让我们成为朋友啊!一生批评历史人物无数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他那部被后世当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朱子语类》中,一反常态地列举出了中国历史上可称为“伟大”的五个人:诸葛亮、颜真卿、杜甫、韩愈、范仲淹。作为五个人中位一一位一盛大多数时间深处民间、在政治上无甚建树的人物,为什么会

得到朱熹的高度评价,在从诸葛亮到范仲淹这样一张名单中占据一席之地?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有一颗伟大的的心灵,在道德方面和人格层面都有伟大的建树。朱熹评价说,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是在人格层面堪称楷模的人。王安石与朱熹的评价,显然早已超出了文学的范围,一语道破了杜甫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更倾向于伦理学的范畴。它向来被分为入世的和出世的两类。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庄子·大宗师》),认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世罗网、脱离社会,甚至连生命也要抛弃,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因此,道家被看作“出世的哲学”。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专讲道德价值,不愿讲、很少讲超道德的价值(例如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尽管后来王阳明把儒学发展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程度,在唯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儒家学说总体上是实用主义的、现实的。它不像道家那样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而是更注重群体的(一个家族、宗族乃至民族)利益。有人指出,由于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生活在一个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黄河流域),经常遭到以水灾、韩在为代表的自然灾害的侵袭,所以,过于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是不利于整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这

杜甫对于儒家价值观的坚守

杜甫对于儒家价值观的坚守 及其当代意义 张效民 摘要:本文以杜甫的大量作品为依据,对其忠君恋阙、伤时忧国、反映战争破坏、黎民苦痛,希望地方官吏施行仁政,反对横征暴敛、继承儒家诗教传统,发挥诗教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于杜甫坚持儒家观念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指出杜甫坚守儒家价值观,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这些方面同时,对于当今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普世性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杜甫儒家价值观坚守当代意义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诞生1300周年。在杜甫的故乡和他生活过的许多地方,都在为这位伟大人物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网络上还出现了纪念杜甫的强大的呼声。一位千余年前的历史人物,能够在今天人们中间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是很少见、非同寻常的。这或许表明: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呼唤杜甫精神的强大的民意基础和精神需求。我相信,这绝不仅仅是呼应当前我国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政策要求,而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人们当代中国所欠缺的传统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呼唤。 网上的声浪、民间的声音,也许反映的是来自民间的情绪性的要求,那么,从社会思想文化需求的角度探讨生活于农耕社会的古人杜甫还能够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何种精神的滋养与经验的借鉴,换言之,研究杜甫还具备何种当代意义,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 一 文化精神是人的精神家园,任何社会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都必须有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价值观念的约束与规范。这种普适性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国家民族的国脉族魂。中国社会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均大力推崇孔孟学说,使儒家文化成为历代的主流文化,儒家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也就成为全社会尤其是社会精英们必须坚持、身体力行的普适性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杜甫就是他那个时代中坚持这一主流普适性价值观念的典型代表。杜甫坚持这一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于“礼乐崩坏、王纲解纽”、战乱频仍、个人颠沛流离的混乱时代,显得尤其崇高、可贵。因此成为历代奉行儒家理想的文化精英们所尊奉的偶像、所讴歌的灵魂,这也就是杜甫能获得“史诗”、“诗圣”、“诗神”崇高声誉的重要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正是在这个方面,杜甫给我们提供了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其具有普适性价值观念方面的借鉴与启迪。 杜甫是儒家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的实践者、坚持者。他最为显著的特点即在于对于自身价值观念的毫不动摇的坚守。杜甫一生不得志,流落辗转,潦倒终身,但是他始终以儒家自居、以儒家自励。时时以儒士的眼光与情怀去观察时局、认识社会、忧国忧民。他幼承家学,从小饱读诗书,辗转流离中也自称“腐儒”(《宾至》)1、“老儒”(《忆昔二首》)、“儒流”(《赠虞十五司马》);晚年在湖湘,也自称“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大约在他离世前不久,他还念念不忘地把“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交付于他做官的朋友,勉励他们“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近呈苏涣侍御》)可见杜甫一生对于儒家价值观和政治理想的坚持。注意这里希望其“早据要路”,并不是希望得到在官场的援引,而是“思捐躯”,为国献身。这是一种非同于那个时代一般官场人物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种坚持不仅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坚持,更为重要的是把这种儒家理想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性行为。立身朝堂,则尽忠奉职,绝不含糊,希望在政坛上大展宏图,实现“致君尧舜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