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参与思考
对扩大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及其对策

公 民政 治参 与是 现代 西方 政治 学率 先提 出的一
个重 要术 语 。二 战 以后西 方学 者从 选举 行 为 的系统 研究 开 始 , 2 到 0世 纪 6 O年代 , 对政 治 参与 的研 究取 得 了进 一步 的深化 。我 国的公 民政 治 参 与 研 究 , 是 与 改革 开 放 基 本 同步 的 。在 2 O世 纪 8 O年代 中期 ,
政 治参 与 , 称参 与政 治 , 一般 理解 就是 公 民 亦 其
通 过一 定 的方式 去直 接或 间接 地影 响政 府 的决 定 及 其相关 的公共政 治 生活 的政治 行为 。对 政治参 与的 理解 可 以主要从 以下 几个 方 面 : 一 , 治参 与 的主 第 政
总体 上看 , 关 注度并 不太 高 。直 到 20 党 的十 被 02年 六大 报告 正式 提 出要 “ 扩大 公 民有 序 的政 治 参 与” ,
政 治参 与 有 不 同 的分 类 方式 , 无 论 政 治参 与 但 有多 么复 杂 , 我们从 性质 上 可 以把 它分 为两 大类 : 有 序政 治参 与 和无 序 政治参 与 。 有序 政治参 与 就是公 民或公 民 团体在遵 守 宪法 和法 律 的前提下 , 为促 进 公 民与 社 会关 系 的 良性 互
对 扩大 中国公 民有 序 政 治 参 与 的思 考 及 其 对 策
李 富江 , 李 超
204) 1 0 6 ( 南京 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 江苏 南京
摘
要: 扩大公 民有序政治参与是 2 世 纪 中国政 治发展 面临的重大课题 。有序政 治参 与的行 为是合法 的、 1 理性 的、
境 。政治 参与要 在 一 定 的 环境 中进 行 , 要 受 到 经 都
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

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摘要: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但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
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建设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民生政治;政治合法性;民生型政府中图分类号:D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051―04人类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部逐渐解放自己的历史,而这样一部历史的主线就是人们在需求与满足之问的轮番选择与放弃。
不论是野蛮还是文明,生存既是人类存在的最底线,也是人类的福祉所在,凸显民生永远是人类探讨的首要话题。
当然,民生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社会阶段,时代会赋予民生以不同的内涵。
《辞海》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这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从其原本的意义上说,民生问题主要是百姓的生活生存问题,就是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表现为具体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
但在一个唯理主义逐渐淡出的世界上,民生必然上升成为政治问题。
我们今天面对的实际上是一个民生政治的时代。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从政治学维度来理解民生问题,既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也是一个极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视角。
一、民生问题的政治实质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活、生计问题,它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残、死等方面。
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
《中国共产党: 执政为民》备课资料文字素材6(人教版必修2)-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深刻理解、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为正确认识和解答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党的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政党本身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决定政党能否在各种政治力量中处于领导地位,能否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
也就是说,只有政党的先进性,才能奠定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
保持先进性,是政党建设的核心和永恒课题,是政党的力量之源。
我们党当然应该高度重视先进性这一重大问题。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就是党的先进性必须符合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与时俱进。
它要求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调整自己,革新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体现时代精神,代表时代要求,推动时代进步。
我们党8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总是体现着时代的精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比如,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打土豪,分田地”,实行红色武装割据上;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击侵略者上;抗日战争结束后,阶级矛盾又突出出来,我们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结束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上;“文革”后,我们党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更加重视和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
可以看出,从历史条件的变化出发,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扎根于某一时期生活实际的土壤,及时调整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拥护,不断夺取胜利的法宝,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创造性和先进性的法宝。
行政生态视角下的公民政治参与

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12-09-16作者简介:张萍萍(1987-),女,福建泉州人,从事人力资源方向的研究。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是现代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实现民主和维护公民利益的重要途径。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开展,我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的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法治社会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呈整体性变迁,深刻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行政生态理论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对过渡社会典型性特性的描述,为研究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困境对照里格斯在行政生态理论对三种社会形态的区分,我国正处于其所描述的过度社会,因此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也同样具有过度社会的典型特征与困境:一是异质性。
主要包括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分布不均、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差异、参与动机的差异;二是重叠性。
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叠性突出表现为制度化参与与非制度化参与并存,并且公民的非制度化参与正呈现扩大趋势。
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性未能实现的行政生态环境分析行政生态学认为,任何经济文化和行政制度都是有生命的个体,是经过漫长的成长过程渐渐演进而来的,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个体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一种功能的相互依赖关系。
公民的政治参与也是一个有机体,要了解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困境,分析其根源,必须研究公民政治参与与其行政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从政治参与本身去研究,还要从与公民政治参与有关的行政生态环境方面加以分析。
(一)公民政治参与与经济环境政治民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
[2]在一个国家社会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条件、程度及形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姓名:刘桐汝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外政治制度指导教师:王连伟20110410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作者:刘桐汝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12条)1.李霞平等权、社会性别、公民权:女权主义的理论路向[期刊论文]-学习与探索 2005(04)2.田雨女权主义视角下的权利追问[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3.郭树勇女权主义、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社会学[期刊论文]-国际观察 2007(01)4.孙绍先女权主义[期刊论文]-外国文学 2004(05)5.黄粹父权制与妇女的解放——当代西方女权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36.戴雪红失去目标的女权主义运动--"平等与差异的二难困境"初探[期刊论文]-妇女研究论丛 2002(05)7.戴雪红女性解放的哲学思考--女性异化与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消解[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8.杨宁从西方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看和谐社会建设[期刊论文]-金卡工程 2009(07)9.李曼琳国际妇女运动与女权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0.须藤瑞代近代中国的女权概念[期刊论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11.向仁富,谢放近代中国女权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期刊论文]-求索 2008(07)12.吴攸近代中英女权主义运动之比较[期刊论文]-求索 2009(01)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佘贤万高效抗氧剂GX2225在BOPP上的工业应用[期刊论文]-工业催化2003,11(1)2.刘淑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伦理意蕴[学位论文]20103.严华勇江泽民妇女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发展[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2)4.李建坤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分析[学位论文]20115.吴春梅.陈姝媛.WU Chun-mei.CHEN Shu-yuan基于政治制度公正的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状况考察[期刊论文]-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6.刘忠辉综合负荷模型参数辨识及负荷特性分类综合方法研究[学位论文]20117.祁玥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中的主体意识探析[期刊论文]-吉林农业C版2011(3)8.尹怀志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及其影响[学位论文]20119.叶世明性别角色规范与女性参政的境遇[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0.刘丽娟平等与效率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学位论文]2011引用本文格式:刘桐汝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分类号:D23 密级:无学校代码:10414 学号:2012010067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季米特洛夫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Dimitrov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front胡雅婷院所:政法学院导师姓名:周利生教授学科专业:中共党史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二○一五年五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公民政治参与 意义

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民主政治:公民通过参与政治,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影响政府决策,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增强社会责任感:政治参与使公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提高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质量:广泛的公民参与可以为政府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点,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和符合民意的政策。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维护自身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增强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参与政治过程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和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
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政治参与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公民的积极参与可以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动力和支持,推动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总之,公民政治参与对于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实现民主、公平、和谐的社会目标,提升政府治理的水平和质量。
当代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发展目标与战略模式选择

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张之洞到一条 国家社会政治发展的救世 良方。 辛亥革命 的胜利。 毕竟是使中国有 了走 向现代 的起点 , 它
为未 来政治发 展提 供 了一 定 的先 验 性尝 试 。而 其 后 以 毛
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所建立起
就丧失殆尽 , 也从一开始就预示着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结 出 苦果的必然性 。包含“ 以阶级斗争为纲”“ 、政治挂帅”“ 、反 资反修” 等的“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是打着马
治民主包含两层含义 , 一是从政治参与角度看, 包括民主 选举 、 民主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 。选举制度是政治民主的 前提 , 它提供了政治 民主的氛围。“ 政治参与被看作是对 政治系统的有效运行所必不可少 的东西 , 看作是在( 民主
影 响 , 由于其不 明朗带来 外部 诸多 不必要 猜疑 。本 文试 也
开了新型政府机构设置和开创新型民主政治体制的帷幕,
从 创 立过 渡时期 新政府 的机构 框架 , 到第一部 宪法 规定 和
体现权力民属 , 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都无疑具有 开创意 义 。当然 , 正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在一开始就非常完 备和未来不可预测一样 , 这一时期所建构的民主政治体制 和在法律形式上对人民享有民主权利质的规定性, 但并不 能等同人民享有的民主如形式所定和当初设想的那样美 好, 而是在实践和未来发展中仍会充满艰险挑战。 第二阶段: 从八大到文革爆发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
依然深远。如果可以有假设 , 假设当时能在经济尤其是在 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发展上依据八大所设定 的正确原则 和思路去推进各项建设, 那么大致可以推出会有一个比实 际情况更好的结 果。不幸 的是 , 历史从来就没有什么假
设。八大之后所进行 的反右倾扩大化导致了中国政治发 展过程中政治民主化严重挫折的发生 , 走向了一条与八大
公民政策参与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合法化问题初探_朱波

2008年第2期理论观察N o .2,2008 (总第50期)T heo retic O b servati onSerial N o .50 [收稿日期]2008-03-31[作者简介]朱波(1984—),男,安徽广德人。
行政管理学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特别关注公民政策参与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合法化问题初探朱 波(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3) [摘 要]公共政策合法化应该包含合法学意义上的合法化与合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化,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又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完整内涵。
扩大公民政策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公共政策过程,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对于促进公共政策的合法化有着重要意义。
公民政策参与有助于增加公共政策的透明度;公民政策参与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础,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和支持。
[关键词]公民政策参与;公共政策合法化;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D 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2-0031-02 现行理论认为,公共政策合法化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法定的政策合法化主体为了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性,以便进入下一个政策环节。
然而,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政策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公民政策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以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直接或间接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和意愿的一般公民政治行为。
公民通过各种不同的参与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确保社会价值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公民政策参与对于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民政策参与是公民作用于政策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公民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体现着公民与政策体系关系的民主性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程度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众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参与思考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构建成熟、稳定、合理、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之意,也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方面。
当前,政治学科对政治参与的探讨,一般是以“公民政治参与”或者“公众政治参与”为主题,其基本概念和范畴都源于西方的理论视野,虽然这种探讨对于中国政治参与的理论建构具有很大意义,但在思考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建设时,仅仅依据国外政治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以中国现实政治结构和历史发展路径为基础,把对政治参与的探讨纳入中国政治的语境之中,避免研究问题时“就政治参与谈政治参与”。
在中国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中,政治参与是以“群众”概念为出发点进行构建的。
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深刻认识,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志在推翻反动政治统治的社会革命运动,才完成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也以此塑造了符合时代环境与历史要求的群众政治参与模式。
正如邹谠先生所说:“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参与政治,在革命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参与政治的模式起了数千年以来第一次的根本变化。
”[1](P4)“中国革命建国的指导思想是‘群众’的观念。
群众要求的不是抽象的人权,而是社会、经济上的权利,例如要土地,要求男女平等。
中国革命是从争取社会经济权利开始的,进而要求政治权利,要民主。
”[1](P7)可以说,“群众”概念是中国政治参与构建的逻辑起点,要理解中国语境中的政治参与,首先必须理解“群众”的内涵与特征。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群众”概念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并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特征,而这些内涵与特征的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中国政治参与的特殊性。
因此,以“群众”的视角考察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省察中国政治参与的成就与迷误,探索中国政治参与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可能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政治语境下的“群众”(一)对“群众”概念的词源考察。
从词源的角度对“群众”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是中国传统“群众”一词的词形外壳吸收西方群众理论中“群众(crowd)”概念的内涵,并经中国共产党改造之后的理论产物。
传统中国语境中的“群众”指许多人的聚合体。
如荀子在《荀子·富国篇》中提出,“功名未成,则群众未县(悬)也,群众未县(悬),则君臣未立。
”此处的“群众”指无序聚集起来的人群,是单纯的描述性概念,既没有价值判断也并不特指某种政治角色,甚至没有政治涵义。
当代中国语境中“群众”的政治内涵最早来源于西方早期的群众理论。
这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crowd(大众、群体、乌合之众)”在字面意义上与中国传统术语中的“群众”具有较大的耦合性,所以当时的学者就以“群众”一词来翻译“crowd”,形成了“群众”概念在当代中国最初含义。
西方理论中的“crowd(群众)”就是作为个体的一部分人“为了行动的目的而聚集成一个群体”,[2](P17)也就是说,只要人们以某种方式聚集起来,并在这种聚集中产生某种特殊的群体心理,那么他们就是受集体逻辑支配的群众。
[3](P1-8)在西方理论中,“群众”一直以贬义的含义出现,群众的主体是平民大众,他们处于社会下层,文化素质不高,行为和心理具有情绪化、盲目性和非理性等特征,判断力低下,目光短浅,既具有革命性、破坏性,又容易追随领袖和屈从于权威。
西方理论中的“群众”在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进行了理论改造。
这一改造主要体现在对群众价值评判的改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中,毛泽东最早系统阐述了“群众”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他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在他的理论中,“群众”概念发生了几个重要变化,一是“群众”成为能够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参与群体;二是占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的下层农民被纳入“群众”的范畴;三是满足“群众”的现实利益被得到切实的关注。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
”[5]对“群众”概念的另一个重要阐释来自刘少奇,他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论党》)中提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
”[6](P834)在此,“群众”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成为了被党依靠、相信、学习、负责的对象。
“群众”在中国语境中价值变迁的原因在于中西理论家在政治立场和时代任务上的差异。
西方的群众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西方民主化进程突飞猛进的时代,大众民主时代的来临使“群众成为永久性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目睹这一历史进程的群众理论家大多经历了民众突然涌入政治“角斗场”给政治秩序带来的混乱与损害,他们看到了“群众”政治非理性、破坏性的一面,正如勒庞所说,“今日作为主权的人民之受谄媚者,与昔日最恶劣的专制君主无异”。
[7]因此,他们对民主政治下群众的作用和能力提出了质疑,希望对群众的行为有所制约。
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理论是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全面危机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成为当时中华民族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要实现这一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动员广大民众的力量反抗外在的霸权与内在的反动统治,发挥群众的革命性打破旧体制的压制和束缚。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在其理论体系中对“群众”的内涵及其政治角色进行了新的转换。
(二)“群众”的政治内涵与主要特征。
考察中国共产党对“群众”一词的使用,可以发现“群众”基本的政治内涵:第一,就“群众”的指称对象而言,中共的群众理论将群众的主体理解为“社会大众”,即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
第二,中国共产党理论中的“群众”与西方理论所指的“群众”具有大致一样的心理、行为方式。
如太行革命根据地在总结“群众运动”的经验时,就提出“一般农民的特点:1、保守性;2、私有观念很深刻;3、依赖性;4、生活散漫、没有团结;5、报复性;6、不相信自己的力量”。
[8](P98-99)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中,“群众”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政治角色,(1)作为信任、依靠、尊重对象的“群众”,如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等;(2)作为关心服务对象的“群众”,如关心爱护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代表群众利益等;(3)作为智慧与意见来源的“群众,如反映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心声等;(4)作为组织动员对象的“群众”,如动员群众、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等。
从“群众”的政治内涵中可以归纳出中国语境中的“群众”所具有的几种政治特征:第一,法理上,“群众”虽然没有上升到“国家主人”的地位,但却是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概念的具体化延伸,具备了一定的公权力主体的身份;第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群众”始终被约束于以下几种关系之中,即政党—群众、政府—群众、领导(领袖)—群众、干部—群众等,处于被动的、追随性和呼应性的位置;第三,虽然群众在政治生活中始终处于下者的地位,但其与在上者的关系却不是截然分离的,群众在被领导的同时又是党智慧的来源与服务的对象,党领导群众的目的是为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理论上说,二者具有归属的一体性、利益的一致性与目的的同一性。
二、“群众”视角下政治参与的逻辑前提与本质特征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参与”由于对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参与途径的不同界定而有不同的概念定义。
简单来讲,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不包括政府官员与职业政治家)①和全体公民的政治参与②;根据参与客体的不同,可分为对于公共决策的参与和对于国家政治运行所有活动的参与;根据参与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只涉及合法行为的参与和包括一切影响政治行为的参与。
在本文中,笔者倾向于将政治参与的主体界定为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并从较为宽泛的角度将政治参与定义为:普通民众通过各种方式(合法或非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包括政治运行的所有环节)并试图对政治进程有所影响的行为。
从这一定义出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进行的所有社会革命与社会运动都可以划入政治参与的范畴。
但与西方政党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参与是“群众”的政治参与。
所谓“群众”的政治参与,首先指政治参与的主体是“群众”,其次指这种政治参与具有与其他政治参与类型所不同的逻辑前提、本质特征与实现形式。
(一)“群众”视角下政治参与的逻辑前提。
西方政治参与的构建以“公民”为逻辑起点,“公民”概念假设:作为独立个体的公民是理性且自利的,最了解自身的利益,没有其他人比他们自己更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
因此,“公民”被赋予平等的政治权利参与国家政治,通过利益表达以及与其他公民的利益互动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而以“群众”为基础的中国政治参与则是在“党—群众”的相互关系中生成的,它以“先锋队(政党)—群众”的二分结构为逻辑前提,这一逻辑的合理性基于以下假设:少数先知先觉的政党领袖和先进分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比一般群众有更深刻的认识,一般群众很可能迷惑于眼前利益而不知其真正利益之所在,因此,需要由先进的党来引导启发群众去追求更长远更根本的利益;另外,群众分散的意志必须由共产党进行提炼才能化为集中、系统的意志,群众分散的利益也必须经党的整合才能化为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二)“群众”视角下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
第一,党的领导。
群众的政治参与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只有在中共领导下群众的政治参与才不会蜕变为无序的政治争斗,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根本目的。
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政治参与的目的在于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
实现群众的而不是政党自身的利益是政治参与的最终目的。
“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9](P206)它没有自身的独立利益,“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
[10](P809)“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9](P206)第三,强调群众参与者在经济社会权利上的平等。
由于“群众”概念本身强调成员在社会、经济上的权利,因此,群众政治参与强调群众在经济社会权利上的平等应先于政治权利的平等被实现,并将之作为保证群众成员能够以平等地位和身份参与政治生活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