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合集下载

实验三,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实验三,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四、试剂
• 1. 硼酸缓冲液(PH8.6,离子强度0.075mol/L) • 硼酸5.6025g,四硼酸纳5.6099g,氯化钠1.3163g,加 蒸馏水至1000mL • 2.染色液 300mL 含氨基黑10B 0.25 g,甲醇50 mL,冰醋酸10 mL,水 40mL(可重复使用)。 • 3.漂洗液 2000mL 含甲醇或乙醇45 mL、冰醋酸5 mL、水50 mL。 • 4.透明液(现用现配) 无水乙醇:冰醋酸=7:3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近几年来推广的一种新技 术。它具有微量、快速、简便、分辨力高、对样 品无拖尾和吸附现象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 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糖蛋白、脂蛋白、结合球 蛋白、同工酶的分离及测定方面。
三、器材
1、醋酸纤维薄膜(2×8 cm) 2、常压电泳仪 3、 点样器(市售或自制) 4、培养皿(染色及漂洗用) 5 粗滤纸 6、玻璃板 7、竹镊

在一定范围内,蛋白质的含量与结合的染料 量成正比,故可将各蛋白质区带剪下,分别用 0.4mol/LNaOH溶液浸洗下来,进行比色,测定 其相对含量。也可以将染色后的薄膜直接用光密 度计扫描,测定其相对含量。 • 本实验采用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以醋 酸纤维薄膜为支持物的电泳方法。醋酸纤维素是 纤维素的羟基乙酰化形成的纤维醋酸酯。将它溶 于有机溶剂 (如:丙酮、氯仿、乙酸乙酯等)后, 涂成均匀的薄膜,待溶剂蒸发后则成为醋酸纤维 薄膜。该膜具有均一的泡沫状结构,有强渗透性、 其厚度约为120μm。
血清中含有白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 γ-球蛋白等,各种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组分、立体 构象、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及形状不同(见下 表),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由表可知,血清 中5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大部分低于pH7.0所以在 缓冲液(pH值8.6)中,它们都电离成负离子, 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各种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等电点 及形状不同,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 以醋酸纤维素薄膜为支持物,正常人血清在 pH8.6的缓冲体系中电泳,染色后可显示5条主 要区带。其中清蛋白的泳动速度最快,其余依 次为α1-、α2-、β-及γ-球蛋白。
三、实验材料
醋酸纤维薄膜(2×8 cm) 镊子
5. 放薄膜的时候毛面朝下,要注意放平,与 滤网充分接触,但不要接触点样端。 6. 电泳时应选择合适的电流强度,一般电流 强度为0.4~0.6mA/cm膜宽度。电流强度高, 则热效应高;电流过低,则样品泳动速度慢 且易扩散。
7. 操作过程为防止指纹污染,应戴手套。
采用醋酸纤维薄膜作为支持物的电泳方法称为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醋酸纤维素薄膜具有均一的泡沫状的结构,厚 度约为120 μm,有很强的通透性,对分子移动 阻力很小,该法具有微量、快速、简便、分辨 力高,对样品无拖尾和吸附现象等优点。
本实验以醋酸纤维素为电泳支持物,分离各种 血清蛋白。
血清中各主要蛋白质的等电点均低于pH8.6, 在该缓冲液中均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 动。血清中含有清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 γ-球蛋白和各种脂蛋白等。
2. 点样时,应将薄膜表面多余的缓冲液用滤纸 吸去,以免引起样品扩散。但不宜太干,否则 样品不易进入膜内,造成点样起始点参差不起, 影响分离效果。
3. 点样时,点样不要过多,恰到好处,动作 要轻、稳,用力不能太大,以免损坏膜片或 印出凹陷影响电泳区带分离效果。 4.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常选用pH8.6巴比妥- 巴比妥钠缓冲液,其浓度为0.05~0.09 mol/L。 (选择何种浓度与样品和薄膜的厚薄有关。缓 冲液浓度过低,则区带泳动速度快区带扩散 变宽;缓冲液浓度过高,则区带泳动速度慢, 区带分布过于集中,不易分辨。)

实验三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要点

实验三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要点

实验三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一、目的:1、掌握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学会常用电泳的使用方法3、了解用醋酸纤维薄膜作支持物的优点及使用范围二、原理:由于各种血清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因此在pH8.6的缓冲液中,各种血清蛋白质所带电荷量不同,同时由于它们的分子量也不同,造成电泳迁移率不同,所以在醋酸纤维薄膜上,电泳后,可将各种血清蛋白质分离开。

三、器材:醋酸纤维薄膜(2×8cm)、电泳仪、点样器(盖玻片)、培养皿、粗滤纸、玻璃板(载玻片)、镊子等。

四、试剂:巴比妥缓冲液(pH8.6,离子强度0.07。

巴比妥钠12.7g、巴比妥1.66g于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后再加水至1000ml)氨基黑染色液(氯基黑10B0.5g、甲醇50ml、冰醋酸10ml、蒸馏水10ml)漂洗液(95%乙醇45ml、冰醋酸5ml、蒸馏水50ml)血清五、操作:1、识别标记:将薄膜切成2.5×8cm的小片。

在薄膜无光泽面(正面)的一端约2cm处用铅笔划一线,以标明点样位置。

2、浸泡:用镊子将薄膜无光泽面向下,漂浮于巴比妥缓冲液面上(缓冲液盛于培养皿中),使膜条自然浸湿下沉。

大约10min。

3、点样:取出薄膜,用滤纸将表面的明水吸干,然后平铺在载玻片上(无光泽面朝上),将盖玻片先在小培养皿中的血清中沾一下,再在距膜条一端2cm处轻轻地水平落下并随即提起,这样即在膜条上点上了细条状的血清样品。

4、电泳:在电泳槽内加入缓冲液,使两个电极槽内的液面等高,将膜条平悬于电泳槽支架的滤纸桥上(先剪裁尺寸合适的滤纸条,取双层滤纸条附着在电泳槽的支架上,使它的一端与支架的前沿对齐,而另一端浸入电极槽的缓冲溶液内。

用缓冲溶液将滤纸全部润湿并驱除气泡,使滤纸紧贴在支架上,即为滤纸桥)。

点样端靠近负极,盖严电泳室,160V,45min。

5、染色:将膜条取出,放在显色液中显色10min。

6、漂洗:将膜条放在漂洗液中漂洗数次,至底色脱净为止,可得到清晰电泳图谱。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__ENT 5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掌握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目的支持介质醋酸纤维素是把纤维素的羟基乙酰化形成的纤维素醋酸酯,将其涂布得到的薄膜称为醋酸纤维素薄膜。

这种薄膜对蛋白质样品吸附性小,几乎能完全消除纸电泳中出现的“拖尾”现象;膜的亲水性比较小,它所容纳的缓冲液也少,电泳时电流的大部分由样品传导,分离速度快,电泳时间短;样品用量少,5μg的蛋白质可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

因此特别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

醋酸纤维素膜经过冰醋酸乙醇溶液或其它透明液处理后可使膜透明化有利于对电泳图谱的光吸收扫描测定和膜的长期保存。

实验原理蛋白质名称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等电点(pI) 4.8 5.06 5.06 5.12 6.85-7.3 相对分子质量__ 2022年00 __ __-__ __-__本实验是以醋酸纤维素薄膜为支持物的区带电泳。

在PH8.6的缓冲液中,各蛋白均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泳动。

由于血清中不同蛋白质所带的电荷数量及分子量不同,因此泳动速度不同,从而彼此分离。

电泳薄膜经染色和漂洗,可清晰呈现五条区带!经洗脱比色或者薄膜经透明处理后扫描可以测定各蛋白组分的相应百分含量。

操作点样将醋酸纤维素薄膜小条浸泡于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中,使之完全浸泡透。

将浸泡的薄膜取出,用滤纸吸去多余的水分,让薄膜的无光泽面向上,用有机玻片末端蘸取少量血清在距一末端 1.5cm处点样。

电泳将点样的薄膜无光泽面向下,置于电泳槽支架上,点样端置于负极。

槽架上用4层滤纸做桥垫,膜条与滤纸必须贴紧,平衡5min后通电,电压110v电泳1h。

染色电泳结束后,用镊子将膜取出,直接浸于氨基黑10B中染1min,后置于漂洗液中反复漂洗至背景干净为止。

用滤纸吸干薄膜。

结果观察一般在染色后的薄膜上可显现清楚的五条区带。

从正极端起,依次为清蛋白、α1球蛋白、α2 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

实验三醋酸纤维素膜分离血清蛋白质

实验三醋酸纤维素膜分离血清蛋白质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用醋酸纤维薄膜作为支持物的 电泳方法。醋酸纤维薄膜由二乙酸纤维素制成,它 具有均一的泡沫样的结构,厚度仅120µm,有强 渗透性,对分子移动无阻力,作为区带电泳的支持 物进行蛋白电泳有简便、快速、样品用量少,应用 范围广,分离清晰,没有吸附现象等优点。目前已 广泛用于血清蛋白、脂蛋白、血红蛋白,糖蛋白和
蛋白质分子小而带电荷多者,移动速度较快;分 子大而带电荷少者泳动速度较慢。
据此原理可利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将血清蛋白分为 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及γ-球 蛋白等5条区带。
这些血清蛋白分离后,用蛋白染色剂进行染色。由 于蛋白质的量与结合的染料量基本成正比,故可分 别将5条区带剪开,使染料溶解于碱性溶液中,用 比色法测定,并计算出5种蛋白质的相对百分数。 也可将染色后的薄膜经透明处理,直接用光密度扫
4.染色与浸洗 电泳完毕后,切断电源,用镊子将薄膜取出,直接 浸于氨基黑10B染色液中,5min后取出。再浸泡于 漂洗液,反复漂洗,直至背景无色为止。
2c m
(-)
6c m
(+)
正常人血清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示意图 1为清蛋白;2为α1-球蛋白;3为α2-球蛋白; 4为β-球蛋白;5为γ-球蛋白;6为点样原点 。
5.结果判断
一般经漂洗后,薄膜上可呈现清晰的5条区带,由 正极端起,依次为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 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
6.透明
将薄膜用滤纸吸干或吹风机吹干,浸入透明液中, 2min立即取出,紧贴:在载物片上,赶走气泡。 完全干燥后,薄膜完全透明,可作扫描描或照相, 将该玻璃板浸入水中,则透明的薄膜可脱下,吸干 水分,可长期保存。
同工酶的分离及用在免疫电泳中。
操作方法

实验三_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

实验三_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

实验三_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清蛋⽩⼭东⼤学实验报告2011年3⽉27⽇姓名张⾏润系年级2009级⽣科4班学号200900140177 同组者于潜科⽬⽣物化学实验题⽬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清蛋⽩仪器编号105⼀、实验⽬的掌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清蛋⽩的原理和⽅法。

⼆、实验原理蛋⽩质是两性电解质。

在pH值⼩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质为正离⼦,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在pH值⼤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质为负离⼦,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清中含有数种蛋⽩质,它们所具有的可解离基团不同,在同⼀pH的溶液中,所带净电荷不同,故可利⽤电泳法将它们分离。

⾎清中含有清蛋⽩、α-球蛋⽩、β-球蛋⽩、γ-球蛋⽩等,各种蛋⽩质由于氨基酸祖坟、⽴体构象、相对分⼦质量、等电点及形状不同,在电场中迁移速度不同。

由表可知,⾎清中5种蛋⽩质的等电点⼤部分低于pH值7.0,所以在pH8.6的缓冲液中,它们都电离成负离⼦,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在⼀定范围内,蛋⽩质的含量与结合的燃染料量成正⽐,故可将蛋⽩质区带剪下,分别⽤0.4mol/L NaOH溶液浸洗下来,进⾏⽐⾊,测定其相对含量。

也可以将染⾊后的薄膜直接⽤光密度计扫描,测定其相对含量。

肾病、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髓瘤、慢性炎症、妊娠等都可以使⽩蛋⽩下降。

肾病时α1、α2、β球蛋⽩升⾼,γ-球蛋⽩降低。

肝硬化时α2、β-球蛋⽩降低,⽽α1、γ-球蛋⽩升⾼。

三、实验器材1、醋酸纤维薄膜(2cm*8cm,厚度120µm)2、⼈⾎清;3、烧杯及培养⽫数只;4、点样器;5、⽵镊⼦;6、玻璃棒;7、电吹风;8、试管六只;9、恒温⽔浴锅;10、电泳槽;11、直流稳压电泳仪;12、剪⼑实验试剂1.电极缓冲液2.染⾊液(可重复使⽤,使⽤后回收)3.漂洗液(100ml每组):95%⼄醇45ml,冰醋酸5ml,⽔50ml。

4.透明液(20ml每组):⽆⽔⼄醇:冰醋酸=7:3。

实验三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实验三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实验三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析技术是目前临床常规测定中应用最广的方法;具有微量、快速、简便、吸附作用和电渗作用小、分离区带清晰、灵敏度及分辨率高等特点..醋酸纤维素薄膜还可进行透明化处理;便于照相和扫描计算结果..广泛应用于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糖蛋白、脂蛋白、结合球蛋白、同工酶的分离和测定..目的1.掌握电泳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操作方法..2.了解电泳法分离蛋白质的临床意义..原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泳动的现象称为电泳..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大多在pH4.0~7.3之间;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带负电荷;在电场中都向正极移动..由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因此在同一pH环境中所带负电荷多少不同;又由于其分子大小不同;所以在电场中泳动速度也不同..分子小而带电荷多者;泳动速度较快;反之;则泳动速度较慢..因此通过电泳可将血清蛋白质分为5条区带;从正极端依次分为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经染色可计算出各蛋白质含量的百分数..器材醋酸纤维素薄膜2cm×8cm、培养皿、滤纸、无齿镊、剪子、加样器可用盖玻片或或微量加样器、直尺、铅笔、玻璃板8cm×12cm、试管、试管架、吸管、电泳仪、电泳槽、分光光度计或吸光度扫描计..试剂1. 巴比妥缓冲液pH8.6;0.07mol/L;离子强度0.06称取巴比妥钠12.76g、巴比妥1.66g;加500毫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待冷至室温后;再加蒸馏水至1000毫升..2. 氨基黑10B染色液称取氨基黑10B 0.5g加入冰醋酸10ml、甲醇50ml;混匀;加蒸馏水至100ml..3. 漂洗液甲醇45ml、冰醋酸5ml;混匀后加蒸馏水至100ml..4. 洗脱液 0.4mol/LNaOH溶液..5. 透明液称取柠檬酸21g;N-甲基-2-吡咯烷酮150g;以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操作1. 准备将缓冲液加入电泳槽的两槽内;并使两侧的液面等高..裁剪尺寸合适的滤纸条;叠成四层贴在电泳槽的两侧支架上;一端与支架前沿对齐;另一端侵入电泳槽的缓冲液内;使滤纸全部湿润;此即“滤纸桥”图3-1..将醋酸纤维素薄膜切成2cm×8cm大小;在无光泽面的一端约1.5cm处;用铅笔轻划一直线;作为点样位置..然后将无光泽面向下;置于盛有巴比妥缓冲液的培养皿中浸泡;待充分浸透约20分钟即无白色斑点后取出;用洁净滤纸轻轻吸去表面的多余缓冲液..2. 点样取少量血清于玻璃板上;用加样器取少量血清约2~3μl;加在点样线上;待血清渗入膜内;移开加样器..点样时应注意血清要适量;应形成均匀的直线;并避免弄破薄膜图3-2..3. 平衡与电泳将点样后的薄膜有光面朝上;点样的一端靠近负极;平直地贴于电泳槽支架的滤纸上;平衡约5分钟..盖上电泳槽盖;通电进行电泳..调节电压为100~160伏;电流0.4~0.6mA /cm 宽;夏季通电45分钟;冬季通电60分钟;待电泳区带展开2.5~3.5cm 时断电..4. 染色用无齿镊小心取出薄膜;浸于染色液中1~3分钟以清蛋白带染透为止..染色过程中应轻轻晃动染色皿;使薄膜与染色液充分接触;薄膜量较多时;应避免彼此紧贴而影响染色效果..5. 漂洗准备3个培养皿;装入漂洗液..从染色液中取出薄膜;依次在漂洗液中连续浸洗数次;直至背景无色为止..将漂净的薄膜用滤纸吸干;从正极端起依次为清蛋白A 、α1、α2、β及γ-球蛋白图3-3..6.定量1洗脱法:取6支试管;编号;分别为A 、α1、α2、β、γ和空白管..于清蛋白管加入0.4mol/LNaOH 溶液4ml;其余5管加2ml..剪下各条蛋白区带;另于空白部分剪一条与各蛋白区带宽度近似的薄膜作为空白;分别浸入各管中;振摇数次;置37℃水浴20分钟;使色泽完全浸出..用620nm 波长以空白管调零比色;读取各管吸光度;按下式计算:T = A ×2 + α1 + α2 + β + γ清蛋白% = 清蛋白管吸光度×2/T ×100α1-球蛋白% = α1-球蛋白管吸光度/T ×100α2-球蛋白% = α2-球蛋白管吸光度/T ×100β-球蛋白% = β-球蛋白管吸光度/T ×100γ-球蛋白% = γ-清蛋白管吸光度/T ×1002扫描法:待染色的醋酸纤维素薄膜完全干燥;置透明液中约3分钟;取出贴于玻片上;薄膜完全透明..将已透明的薄膜放入全自动光密度计中;对蛋白区带进行扫描;自动绘出电泳图;并直接打印出各区带的百分含量..注意事项1. 标本不能溶血;否则;β球蛋白浓度偏高..2.每次电泳时应交换电极;以使两侧电泳槽内缓冲液的正负离子相互交换;使缓冲液的pH维持在一定水平..3.电泳槽缓冲液的液面要保持一定高度;过低可能出现了球蛋白的电渗现象向阴极移动..同时;电泳槽两侧的液面应保持在同一水平面;否则;通过薄膜时有虹吸现象;将会影响蛋白质分子的泳动速度..4.电泳时电泳槽要密闭;以保持湿度;否则;薄膜水分蒸发干燥;使电流下降;分离不佳..5.电泳失败或图谱不理想的常见原因..1电泳图谱不整齐:①点样不均匀;②薄膜未完全浸透或温度过高致使膜面局部干燥或水分补给不足;③缓冲液变质;④电泳时薄膜放置不正;与电流方向不平行..2各蛋白区带分离不清晰:①点样过多;②电流过低;多由薄膜过于致密、吸水性差、导电能力差引起;③膜面干燥;④薄膜过薄..3清蛋白中间着色浅:①染色时间不够或染色液陈旧;②清蛋白含量过高;可减少血清用量或延长染色时间..4电泳速度慢:①电流过低;②供给薄膜的缓冲液不足;连接薄膜与缓冲液的滤纸或纱布过薄一般需4层;③温度过低;冬季电泳速度较夏季慢;④薄膜结构过于致密;导电性差;⑤缓冲液中水分蒸发;致使离子强度增大..6.样品要求点在粗糙面无光泽面;否则;样品很难吸人膜内..电泳时最好将点有样品的一面朝下;以防电泳过程中水分蒸发;影响电泳结果..7.染色时间以2分钟为佳室温低时;时间可稍长;若时间过长;可使α1球蛋白与染料结合率增加;导致α1球蛋白百分比上升..正常参考值清蛋白: 57.45~71.73%α1-球蛋白: 1.76~4.48%α2-球蛋白: 4.04~8.28%β-球蛋白: 6.79~11.39%γ-球蛋白: 11.85~22.97%A/G 1.24~2.36临床意义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时;清蛋白降低;α1、α2和β-球蛋白升高;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时;清蛋白降低;β、γ-球蛋白升高;急性炎症时;α1、α2-球蛋白升高;慢性炎症时;清蛋白降低;α2、γ-球蛋白升高;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时;清蛋白降低;γ-球蛋白显着升高;多发性骨髓瘤时;清蛋白降低;γ-球蛋白升高;于β和γ-球蛋白区带之间出现“M ”带..结果及分析思考题1.血清蛋白质电泳时为什么要将点样的一端靠近负极端2.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可将血清蛋白依次分为哪几条区带;有哪些临床意义。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实验原理1. 电泳的基本原理带电颗粒在电场中向着与其电性相反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电泳时不同的带电粒子在同一电场中泳动速度不同。

带电颗粒 ( 球形分子 ) 在电场中的电泳速度 (V )从上式看出,带电颗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 (V ) 与颗粒带电荷量 (Q ) 以及电场强度 (E ) 成正比,与球形分子的大小 ( 半径为 r ) 及所在介质的粘度(η) 成反比。

因此 , 在同一电场、同一介质中进行电泳时,带不同电荷,不同大小的颗粒就可以通过电泳而被分离。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不考虑不同电压对电泳速度的影响,我们常用迁移率( move rate,M )来表示带电颗粒的电泳特性,迁移率指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电泳速度,即可见,带电颗粒的净电荷越多,分子颗粒越小,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就越快;反之越慢。

但电泳速度和电泳迁移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有利于不同电场强度下电泳结果的比较,各种带电颗粒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迁移率是一个常数。

2. 影响电泳的主要因素(1) 电泳介质pH 值的影响: 对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等两性分子,电泳介质的pH 值影响蛋白质的电离情况,即可决定蛋白质的带电量 (Q ) 。

pH 值小于等电点,分子带正电荷,向负极泳动,如果 pH 大于等电点,分子带负电荷,向正极泳动。

pH 值偏离等电点越远,分子所带净电荷越多,其泳动速度越快。

当缓冲液 pH 等于其等电点时,分子处于等电状态,不移动。

由于血清蛋白质的等电点多在 pH4 ~ 6 之间,因此,分离血清蛋白常用 pH 8.6 的巴比妥缓冲液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Tris) 缓冲液。

(2) 缓冲液的离子强度 : 离子强度低,电泳速度快,分离区带不易清晰;离子强度高,电泳速度慢,但区带分离清晰。

如离子强度过低,缓冲液的缓冲量小,不易维持 pH 的恒定;离子强度过高,则降低蛋白质的带电量 ( 压缩双电层 ) 使电泳速度减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析技术是目前临床常规测定中应用最广的方法,具有微量、快速、简便、吸附作用和电渗作用小、分离区带清晰、灵敏度及分辨率高等特点。

醋酸纤维素薄膜还可进行透明化处理,便于照相和扫描计算结果。

广泛应用于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糖蛋白、脂蛋白、结合球蛋白、同工酶的分离和测定。

【目的】
1.掌握电泳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操作方法。

2.了解电泳法分离蛋白质的临床意义。

【原理】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泳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大多在pH4.0~7.3之间,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带负电荷,在电场中都向正极移动。

由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因此在同一pH环境中所带负电荷多少不同,又由于其分子大小不同,所以在电场中泳动速度也不同。

分子小而带电荷多者,泳动速度较快;反之,则泳动速度较慢。

因此通过电泳可将血清蛋白质分为5条区带,从正极端依次分为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经染色可计算出各蛋白质含量的百分数。

【器材】
醋酸纤维素薄膜(2cm×8cm)、培养皿、滤纸、无齿镊、剪子、加样器(可用盖玻片或或微量加样器)、直尺、铅笔、玻璃板(8cm×12cm)、试管、试管架、吸管、电泳仪、电泳槽、分光光度计或吸光度扫描计。

【试剂】
1. 巴比妥缓冲液(pH8.6,0.07mol/L,离子强度0.06)
称取巴比妥钠12.76g、巴比妥1.66g,加500毫升蒸馏水,加热溶解。

待冷至室温后,再加蒸馏水至1000毫升。

2. 氨基黑10B染色液
称取氨基黑10B 0.5g加入冰醋酸10ml、甲醇50ml,混匀,加蒸馏水至100ml。

3. 漂洗液
甲醇45ml、冰醋酸5ml,混匀后加蒸馏水至100ml。

4. 洗脱液 0.4mol/LNaOH溶液。

称取柠檬酸21g ,N-甲基-2-吡咯烷酮150g ,以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 。

【操作】
1. 准备
将缓冲液加入电泳槽的两槽内,并使两侧的液面等高。

裁剪尺寸合适的滤纸条,叠成四层贴在电泳槽的两侧支架上,一端与支架前沿对齐,另一端侵入电泳槽的缓冲液内,使滤纸全部湿润,此即 “滤纸桥”(图3-1)。

将醋酸纤维素薄膜切成2cm ×8cm 大小,在无光泽面的一端约1.5cm 处,用铅笔轻划一直线,作为点样位置。

然后将无光泽面向下,置于盛有巴比妥缓冲液的培养皿中浸泡,待充分浸透(约20分钟)即无白色斑点后取出,用洁净滤纸轻轻吸去表面的多余缓冲液。

2. 点样
取少量血清于玻璃板上,用加样器取少量血清(约2~3μl ),加在点样线上,待血清渗入膜内,移开加样器。

点样时应注意血清要适量,应形成均匀的直线,并避免弄破薄膜(图3-2)。

8cm
2cm
1.5 cm
图3-2 电泳点样位置示意图点样线+-
3. 平衡与电泳
将点样后的薄膜有光面朝上,点样的一端靠近负极,平直地贴于电泳槽支架的滤纸上,平衡约5分钟。

盖上电泳槽盖,通电进行电泳。

调节电压为100~160伏,电流0.4~0.6mA /cm 宽,夏季通电45分钟,冬季通电60分钟,待电泳区带展开2.5~3.5cm 时断电。

用无齿镊小心取出薄膜,浸于染色液中1~3分钟(以清蛋白带染透为止)。

染色过程中应轻轻晃动染色皿,使薄膜与染色液充分接触,薄膜量较多时,应避免彼此紧贴而影响染色效果。

5. 漂洗
准备3个培养皿,装入漂洗液。

从染色液中取出薄膜,依次在漂洗液中连续浸洗数次,直至背景无色为止。

将漂净的薄膜用滤纸吸干,从正极端起依次为清蛋白(A)、α1、α2、β及γ-球蛋白(图3-3)。

6.定量
(1)洗脱法:取6支试管,编号,分别为A、α1、α2、β、γ和空白管。

于清蛋白管加入0.4mol/LNaOH溶液4ml,其余5管加2ml。

剪下各条蛋白区带,另于空白部分剪一条与各蛋白区带宽度近似的薄膜作为空白,分别浸入各管中,振摇数次,置37℃水浴20分钟,使色泽完全浸出。

用620nm波长以空白管调零比色,读取各管吸光度,按下式计算:T = A×2 + α1 + α2 + β + γ
清蛋白% =清蛋白管吸光度×2/T×100
α1-球蛋白% =α1-球蛋白管吸光度/T×100
α2-球蛋白% =α2-球蛋白管吸光度/T×100
β-球蛋白% =β-球蛋白管吸光度/T×100
γ-球蛋白% =γ-清蛋白管吸光度/T×100
(2)扫描法:待染色的醋酸纤维素薄膜完全干燥,置透明液中约3分钟,取出贴于玻片上,薄膜完全透明。

将已透明的薄膜放入全自动光密度计中,对蛋白区带进行扫描,自动绘出电泳图,并直接打印出各区带的百分含量。

【注意事项】
1. 标本不能溶血,否则,β球蛋白浓度偏高。

2.每次电泳时应交换电极,以使两侧电泳槽内缓冲液的正负离子相互交换,使缓冲液的pH维持在一定水平。

3.电泳槽缓冲液的液面要保持一定高度,过低可能出现了球蛋白的电渗现象(向阴极移动)。

同时,电泳槽两侧的液面应保持在同一水平面,否则,通过薄膜时有虹吸现象,将会影响蛋白质分子的泳动速度。

4.电泳时电泳槽要密闭,以保持湿度,否则,薄膜水分蒸发干燥,使电流下降,分离不佳。

5.电泳失败或图谱不理想的常见原因。

(1)电泳图谱不整齐:①点样不均匀;②薄膜未完全浸透或温度过高致使膜面局部干燥或水分补给不足;③缓冲液变质;④电泳时薄膜放置不正,与电流方向不平行。

(2)各蛋白区带分离不清晰:①点样过多;②电流过低,多由薄膜过于致密、吸水性差、导电能力差引起;③膜面干燥;④薄膜过薄。

(3)清蛋白中间着色浅:①染色时间不够或染色液陈旧;②清蛋白含量过高,可减少血清用量或延长染色时间。

(4)电泳速度慢:①电流过低;②供给薄膜的缓冲液不足,连接薄膜与缓冲液的滤纸或纱布过薄(一般需4层);③温度过低,冬季电泳速度较夏季慢;④薄膜结构过于致密,导电性差;⑤缓冲液中水分蒸发,致使离子强度增大。

6.样品要求点在粗糙面(无光泽面),否则,样品很难吸人膜内。

电泳时最好将点有样品的一面朝下,以防电泳过程中水分蒸发,影响电泳结果。

7.染色时间以2分钟为佳(室温低时,时间可稍长),若时间过长,可使α1球蛋白与染料结合率增加,导致α1球蛋白百分比上升。

【正常参考值】
清蛋白: 57.45~71.73%
α1-球蛋白: 1.76~4.48%
α2-球蛋白: 4.04~8.28%
β-球蛋白: 6.79~11.39%
γ-球蛋白: 11.85~22.97%
A/G 1.24~2.36
【临床意义】
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时,清蛋白降低,α1、α2和β-球蛋白升高;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时,清蛋白降低,β、γ-球蛋白升高;急性炎症时,α1、α2-球蛋白升高;慢性炎症时,清蛋白降低,α2、γ-球蛋白升高;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时,清蛋白降低,γ-球蛋白显著升高;多发性骨髓瘤时,清蛋白降低,γ-球蛋白升高,于β和γ-球蛋白区带之间出现“M”带。

【结果及分析】
【思考题】
1.血清蛋白质电泳时为什么要将点样的一端靠近负极端?
2.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可将血清蛋白依次分为哪几条区带,有哪些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