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饮酒》其五26

合集下载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7张PPT)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7张PPT)

六、整体感知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这首诗也是陶诗艺 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 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3)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 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 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解题
《饮酒》是诗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 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写成的,表达了作 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 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四、自由朗读本诗。
二、了解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 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 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 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举例: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的对仗结构,表达了诗人身处喧嚣世界,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3)情感态度的把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举例: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教师可通过生活实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4)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掌握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及其《饮酒》诗的基本概念。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以归隐田园、追求自然为诗歌主题。《饮酒》诗体现了他这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饮酒(其五)》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名句,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体会诗人如何在喧嚣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3.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创作兴趣。
4.提高语言运用与建构: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活动,加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表达能力。
5.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陶渊明诗歌中的淡泊名利、向往自然之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节课内容紧扣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以培养八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具体包括: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诗,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人追求自然、归隐田园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2.增强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句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诗歌解析:详境描绘。

大学语文的饮酒其五教案

大学语文的饮酒其五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饮酒》其五的文学背景和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通过对诗歌的细致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了解古代文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原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相关图片等。

2. 诗歌朗读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陶渊明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简述《饮酒》其五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初步了解。

(二)诗歌朗读1. 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生跟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节奏和重音。

3. 学生分组朗读,相互点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诗歌分析1. 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 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的厌弃等。

(四)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名句,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饮酒》其五的意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2.关于《饮酒》的乐曲和配乐【教学过程】一、导入很多人说文人体能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

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为笔下的文字。

于是,诗歌便孕育出了酒的醇香。

文人墨客写下了诸多与酒有关的诗句。

你想到了哪句?师:晋代陶渊明也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入此……去留。

”师:诗人每每酒醉便趁着酒兴,书写诗歌,集成饮酒20首,便用饮酒为题,其中第五首尤为出名。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陶渊明饮酒组诗20首中的第五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触摸这从酒中流淌的文字吧。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

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三、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

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1、读──节奏、重音、情感:⑴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⑵再听录音,圈重点。

再读。

⑶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

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作品简介《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首诗有二十首,此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师: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感受——得意忘言五、品读课文名句: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

第26课《饮酒(其五)》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饮酒(其五)》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境悠然悟真意——《饮酒(其五)》教学设计【设计思想】诗歌是“载情”的文体。

虽然诗歌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无论是叙事的、议论的,还是写景的、状物的或哲理的,都是以“载情”为要。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粹”,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我们的古文论家指出,诗歌之美,是通过诗歌语用精湛以及高超的“造言”艺术来表现的。

——曹明海《诗歌到底“怎么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饮酒(其五)》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

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使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是陶诗中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大意。

但是对语言高度凝练,意象内涵丰富的诗歌的鉴赏与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师质朴纯真的语言特点;2、体味“菊”“南山”等意象,了解诗中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紧扣“心远”“悠然”“真意”体味诗人超越世俗、闲适淡泊的之情;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四、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品读诗歌的语言五、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诗的“真意”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七、资源与工具:多媒体环境、ppt、朗诵配乐八、教学时数:2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想先给大家看一个跨时空的论坛,讨论的主题是:时代困境中,我该怎样活下去?怎么理解时代困境呢?比如我们每天正在经历的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就是一个时代困境。

大学语文教案[饮酒]其五26

大学语文教案[饮酒]其五26

大学语文教案[饮酒]其五26《饮酒》其五一、陶渊明的人格魅力袁行霈先生说:“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 1、真率自然“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宋书??隐逸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 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 。

《归去来兮辞》序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家,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

”“畴昔苦长饥, 投耒去学仕。

”(《饮酒二十首》) 入官场后,他常叨念“静念园林好”、“园田日梦想, 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393年任江州祭酒,陶渊明“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 405年他任彭泽县令81天。

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 官场黑暗,诗人实现不了“大济于苍生”人生价值, 折腰事人又违反自己的“质性”,毅然“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李泽厚:陶渊明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

” 2、安贫乐道回归田园20余年间,生活贫苦,他没再出仕。

“岂不实辛苦, 所惧非饥寒。

贫富常交战, 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七首》) 义熙末年,陶渊明被征召为“著作佐郎”而“不就”。

424年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 。

邓小军:“在晋的隐居只是不愿心为形役,入宋后的隐居则是不奉刘宋正朔。

” 二、陶渊明文学地位的变化陶渊明去世后,颜延之写了《陶征士诔》,褒扬了陶渊明品格和气节,对他的文学成就,没充分肯定。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基本内容的理解: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描绘的意境以及寓意。例如,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闲适生活态度和向往自然的情感。
-鉴赏方法的掌握:如何分析诗词的韵律、用词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兴等。例如,分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对仗和意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意境和修辞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代诗词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意境的体会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例讲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表达情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它是古代文人向往田园生活的代表作,体现了深刻的归隐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子,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一、陶渊明的人格魅力袁行霈先生说:“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 1、真率自然“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宋书??隐逸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 。

《归去来兮辞》序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家,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

”“畴昔苦长饥, 投耒去学仕。

”(《饮酒二十首》) 入官场后,他常叨念“静念园林好”、“园田日梦想, 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393年任江州祭酒,陶渊明“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 405年他任彭泽县令81天。

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官场黑暗,诗人实现不了“大济于苍生”人生价值, 折腰事人又违反自己的“质性”,毅然“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李泽厚:陶渊明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

” 2、安贫乐道回归田园20 余年间,生活贫苦,他没再出仕。

“岂不实辛苦, 所惧非饥寒。

贫富常交战, 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七首》) 义熙末年,陶渊明被征召为“著作佐郎”而“不就”。

424年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 。

邓小军:“在晋的隐居只是不愿心为形役,入宋后的隐居则是不奉刘宋正朔。

”二、陶渊明文学地位的变化陶渊明去世后,颜延之写了《陶征士诔》,褒扬了陶渊明品格和气节,对他的文学成就,没充分肯定。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萧统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

钱钟书统计,唐人“每赋重九、归来、县令、隐居诸题,偶用陶公故事”者,及称美其人其文者有三十多家。

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苏东坡:“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辛弃疾词作提及陶诗、陶文的有60首。

辛弃疾:“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钱钟书 :“渊明文名,至宋
而极”。

三、诗歌解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a name=baidusnap0></a>夕阳</B>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1、如何理解王安石评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这四句反映了陶渊明怎样的心态?前四句平易如同口语,但结构严密,第一句叙述,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自然流畅。

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虽身居“人境”,但精神超脱的幽静忘世心态。

2、诗人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领悟到怎样的真意?诗人归隐后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悠然自得神态。

3、诗人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目的?提示读者回到形象,去体味诗的含义: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恬淡心情。

此诗三层意境,由“幽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

四、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 1、热爱劳动、赞美田园生活的讴歌。

梁启超:“他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从勤劳得来。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劳动中同农民建立了感情。

《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

春景:“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夏景:“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和郭主簿》其一)秋景:“秋菊有佳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