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守恒定律优秀教案
动量守恒定律高三物理教案

动量守恒定律高三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定义和表达式;2.熟悉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概念及其特点;3.学会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2.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特点;3.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针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2.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定义和表达式;2.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概念及其特点;3.动量守恒定律的实践应用。
教学方法:1.讲授法:采用讲授、演示、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2.组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1. 授课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2.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动量守恒定律成立;4.培养学生运用公式的能力。
2. 实验1.布置实验任务:利用弹簧测量物体碰撞前后的动量,并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学生操作,进行实验;3.收集实验结果和数据;4.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第二节: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特点1. 授课1.引入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概念;2.观察实验演示,并分析实验数据;3.分析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特点;4.举例说明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
2. 案例分析基于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应用。
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实践应用1. 授课1.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3.引导学生学会进行信息搜索和材料收集。
2. 独立完成作业让学生自主选定一个实际问题,分析问题所在,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第四节:总结1.总结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定义和表达式;2.总结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特点;3.总结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新整理优秀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范文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三篇范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二、能力目标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三、情感目标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掌握.教学过程: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系统为了便于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演示】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较mASA和mBSB.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1.实验条件:以A、B为系统,外力很小可忽略不计.2.实验结论:两物体A、B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过程中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pA=-△pB或△pA+△pB=0【注意】因为动量的变化是矢量,所以不能把实验结论理解为A、B两物体的动量变化相同.(三)动量守恒定律1.表述: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2.数学表达式:p=p’,对由A、B两物体组成的系统有:mAvA+mBvB=mAvA’+mBvB’(1)mA、mB分别是A、B两物体的质量,vA、vB、分别是它们相互作用前的速度,vA’、vB’分别是它们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注意】式中各速度都应相对同一参考系,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矢量式,解题时选取正方向后用正、负来表示方向,将矢量运算变为代数运算.3.成立条件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系统的动量守恒(1)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2)系统的内力远大于外力,可忽略外力,系统的总动量守恒.(3)系统在某一方向上满足上述(1)或(2),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守恒.4.适用范围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大到星球的宏观系统,小到基本粒子的微观系统,无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是什么力,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四)由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可导出动量守恒定律设两个物体m1和m2发生相互作用,物体1对物体2的作用力是F12,物体2对物体1的作用力是F21,此外两个物体不受其他力作用,在作用时间△Vt内,分别对物体1和2用动量定理得:F21△Vt=△p1;F12△Vt =△p2,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21=-F12,所以△p1=-△p2,即:△p=△p1+△p2=0或m1v1+m2v2=m1v1’+m2v2’.【例1】如图所示,气球与绳梯的质量为M,气球的绳梯上站着一个质量为m的人,整个系统保持静止状态,不计空气阻力,则当人沿绳梯向上爬时,对于人和气球(包括绳梯)这一系统来说动量是否守恒?为什么?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解析】对于这一系统来说,动量是守恒的,因为当人未沿绳梯向上爬时,系统保持静止状态,说明系统所受的重力(M+m)g跟浮力F平衡,那么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当人向上爬时,气球同时会向下运动,人与梯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等值反向,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始终为零,因此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例2】如图所示是A、B两滑块在碰撞前后的闪光照片部分示意图,图中滑块A的质量为0.14kg,滑块B的质量为0.22kg,所用标尺的最小刻度是0.5cm,闪光照相时每秒拍摄10次,试根据图示回答: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1)作用前后滑块A动量的增量为多少?方向如何?(2)碰撞前后A和B的总动量是否守恒?【解析】从图中A、B两位置的变化可知,作用前B是静止的,作用后B 向右运动,A向左运动,它们都是匀速运动.mAvA+mBvB=mAvA’+mBvB’(1)vA=SA/t=0.05/0.1=0.5(m/s);vA′=SA′/t=-0.005/0.1=-0.05(m/s)△pA=mAvA’-mAvA=0.14*(-0.05)-0.14*0.5=-0.077(kg·m/s),方向向左.(2)碰撞前总动量p=pA=mAvA=0.14*0.5=0.07(kg·m/s)碰撞后总动量p’=mAvA’+mBvB’=0.14*(-0.06)+0.22*(0.035/0.1)=0.07(kg·m/s)p=p’,碰撞前后A、B的总动量守恒.【例3】一质量mA=0.2kg,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A=5m/s运动的物体,撞上静止于该水平面上质量mB=0.5kg的物体B,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分别为多大?(1)撞后第1s末两物距0.6m.(2)撞后第1s末两物相距3.4m.【解析】以A、B两物为一个系统,相互作用中无其他外力,系统的动量守恒.设撞后A、B两物的速度分别为vA’和vB’,以vA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有:mAvA=mAvA’+mBvB’;vB’t-vA’t=s(1)当s=0.6m时,解得vA’=1m/s,vB’=1.6m/s,A、B同方向运动.(2)当s=3.4m时,解得vA’=-1m/s,vB’=2.4m/s,A、B反方向运动.【例4】如图所示,A、B、C三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A=0.5Kg,mB=0.3Kg,mC=0.2Kg,A和B紧靠着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C以v0=25m/s的水平初速度沿A的上表面滑行到B的上表面,由于摩擦最终与B 木块的共同速度为8m/s,求C刚脱离A时,A的速度和C的速度.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解析】C在A的上表面滑行时,A和B的速度相同,C在B的上表面滑行时,A和B脱离.A做匀速运动,对A、B、C三物组成的系统,总动量守恒.范文二一、教材分析在第一节课“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础上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就变得水到渠成。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如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维,同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思维习惯;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动量守恒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2.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反冲小车进行小组比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规律,提出动量守恒的概念。
2.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并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3. 规律总结: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并理解其含义和应用范围。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和结论,强调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能力。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等。
3. 评价标准: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程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等。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3. 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动量动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一碰撞中的动量守恒1、实验目的、原理(1)实验目的运用平抛运动的知识分析、研究碰撞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系动量守恒(2)实验原理(a)因小球从斜槽上滚下后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知识可知,只要小球下落的高度相同,在落地前运动的时间就相同,若用飞行时间作时间单位,小球的水平速度在数值上就等于小球飞出的水平距离。
(b)设入射球、被碰球的质量分别为m1、m2,则入射球碰撞前动量为(被碰球静止)p1=m1v1①设碰撞后m1,m2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碰撞后系统总动量为p2=mlV’1+m2v’2②只要测出小球的质量及两球碰撞前后飞出的水平距离,代入①、②两式就可研究动量守恒。
2、买验器材斜槽,两个大小相同而质量不等的小钢球,天平,刻度尺,重锤线,白纸,复写纸,三角板,圆规。
3、实验步骤及安装调试(1)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l、m2.(2)按图5—29所示安装、调节好实验装置,使斜槽末端切线水平,将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前小支柱上,入射球放在斜槽末端,调节支柱,使两小球相碰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在碰撞瞬间入射球与被碰球的球心连线与斜槽末端的切线平行,以确保正碰后两小球均作平抛运动。
(3)在水平地面上依次铺放白纸和复写纸。
(4)在白纸上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它表示入射球m1碰撞前的位置,如图5—30所示。
(5)移去被碰球m2,让入射球从斜槽上同一高度滚下,重复10次左右,用圆规画尽可能小的圆将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即为人射球不发生碰撞情况下的落点的平均位置P,如图5—31所示。
(6)将被碰小球放在小支柱上,让入射球从同一高度滚下,使它们发生正碰,重复10次左右,同理求出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7)过O、N作一直线,取O0’=2r(r为小球的半径,可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小球直径计算厂),则O’即为被碰小球碰撞前的球心的位置(即投影位置)。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的引入1.1 动量的概念解释动量的定义: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其速度的乘积。
展示动量的计算公式:p = mv。
1.2 动量守恒的直观理解通过简单的例子(如碰撞球)来说明动量守恒的概念。
强调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第二章: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2.1 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述给出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Δp = 0,即系统的总动量变化为零。
解释守恒定律的意义:系统内各物体的动量变化之和为零。
2.2 动量守恒定律的证明简述动量守恒定律的证明过程,包括动量的守恒原理和动量的守恒方程。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1 碰撞问题解释碰撞中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中,系统的总动量分别守恒。
展示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例子,并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3.2 爆炸问题讨论爆炸过程中动量守恒的应用:爆炸产生的气体或碎片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动量守恒定律在解决爆炸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章: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4.1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动量守恒实验,例如两个滑块碰撞实验。
解释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确保实验结果能够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滑块的质量和速度。
分析实验结果,计算系统总动量变化,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第五章: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5.1 动量守恒定律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如汽车碰撞分析、火箭发射等。
强调动量守恒定律在设计和分析系统动态行为中的重要性。
5.2 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
强调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中的基础地位。
第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的exceptions 和conditions6.1 非弹性碰撞解释非弹性碰撞中动量守恒的不完全性。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案一:简单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应用。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动量的概念。
2. 提问:你认为在碰撞过程中,物体的动量是否会发生改变?为什么?内容:1. 定义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系统内,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内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 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示:m1v1 + m2v2 = m1v1' +m2v2'3. 解释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动量守恒定律是基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动量的定义推导出来的,当外力为零时,物体受到的总动量变化为零,故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4.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举例: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实验示范,并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碰撞过程中物体的运动变化。
练习:1.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答。
2. 分组讨论并呈现各自的解答,进行交流讨论。
总结:1. 回顾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应用。
2. 强调动量守恒定律对运动过程的影响。
教案二: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导入:1. 回顾动量的概念及公式。
2. 提问:你认为在碰撞过程中,动量会发生改变吗?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和材料:小球、直径不同的玻璃瓶等。
2. 实验一:垂直碰撞- 将两个大小不同的小球放在平面上,一个小球做静止状态,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后与静止小球发生碰撞。
- 观察碰撞过程中小球的运动变化。
- 记录小球的质量和初速度,计算碰撞后小球的速度。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
3. 实验二:水平碰撞- 将小球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小球沿直线运动后与静止小球发生碰撞。
- 观察碰撞过程中小球的运动变化。
- 记录小球的质量和初速度,计算碰撞后小球的速度。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
总结:1. 回顾实验结果,并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
2. 强调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延伸:1. 提出其他实验方案,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小学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小学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动量守恒定律。
2. 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3. 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投影仪。
2. 实验器材:小车、轨道、测速设备、障碍物等。
3. 实验材料:小球、托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力学的基本概念,复习力和质量的概念,并谈到动量的概念。
师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可以利用实例解释动量的概念,如足球运动员踢球时的动作。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物体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2. 新知讲解:教师依次讲解动量的定义、动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动量守恒定律。
解释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呈现相关公式。
3. 实验演示:老师可以进行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演示,通过小车和轨道的实验来说明动量守恒。
4. 教学实践: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动量守恒定律的实践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拥有一辆小车、一条轨道和一些小球。
学生可以通过调整小车和轨道的位置,观察和记录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和方向,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5. 教学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公式,并提醒学生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践活动,如利用托盘和小球进行带有障碍物的小车实验。
通过观察和记录碰撞情况,进一步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和研究,了解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碰撞、运动员运动等。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实验演示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通过反复实践,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加强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能力的训练,帮助他们灵活运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024最新-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

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动量定理是动力学的普遍定理之一。
相信大家比较陌生的呢,它是一个科学定理。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问题一】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
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3动量守恒定律主备人:审核人:主讲教师:授课班级:【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2.,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动量的变化和动量守恒的条件。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完成“知识体系梳理”【新知探究】一. 设疑激趣,创设研究情境设置悬念:鸡蛋是我们每天都需要的营养食品,如果我将这只生鸡蛋用力扔出去,鸡蛋的命运会怎样?演示:站在教室中部用力将鸡蛋水平扔向竖直悬挂在黑板前的大绒布。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扔在绒布上鸡蛋没破。
教师从绒布下拿出那只鸡蛋并提问:如果站在同一位置将同一只鸡蛋以相同的力向墙上扔,会出现什么结果?演示:用力将鸡蛋水平扔向墙壁(墙壁上事先贴有白纸)。
学生:鸡蛋破了。
激疑:两种情况下鸡蛋与墙或布作用前的动量可以认为是相同的,作用后的动量变为零,鸡蛋的动量变化是相同的。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鸡蛋出现不同的结局?教师:再请大家看一段录象。
教师演示课件:播放几个体育运动的视频录象(在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背景下依次出现亚运会跳高、拳击、跳马、吊环等比赛镜头)。
提问:看完这段录象后,我们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跳高、跳马、吊环运动员落地时为什么要落在软垫上?激烈的拳击比赛中,运动员为什么要戴拳击手套?以上这些问题是大家熟悉却不能科学解释的问题,也正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课件显示:二. 分层展开,引导自主探究1. 关于物体动量的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研究①提出假说教师:要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物体的动量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
你们先猜一猜看,物体的动量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甲猜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它受到的力有关。
学生乙猜想:可能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
②定性验证教师:同学们会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说,这些假说是否正确?请你们操作第一个学习软件,先对两个实例进行定性讨论,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软件并相互协作讨论。
学生计算机显示:讨论题——a.一辆以某一速度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要使汽车停下来即使它的动量为零,如果你是驾驶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b.静止的足球,要使它运动起来即使它获得一定的动量,可用哪些方法?请一学生回答对讨论题的分析结果:……学生归纳:物体动量的变化跟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
③定量验证提问:你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否正确?你如何验证?学生提出观点:可以采用数学推导的方法。
教师:很好!数学推导的方法也称定量分析法,请大家继续研究。
学生:继续操作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推导。
学生计算机显示(动画):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初速度为v ,在合外力F 的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该物体动量的变化与什么有关?v v'图1请一学生上讲台讲述推导过程(实物展示台显示其推导内容):F = ma = m(v' - v) / tFt = mv' - mv学生归纳:根据Ft = mv' - mv ,只要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Ft 相同,物体的动量变化就相同。
由此可以证明,物体的动量变化确实与物体所受合外力和作用时间有关,而且它们有确定的关系。
④实验验证激疑:同学们定量分析的结论是否真的可靠?如何进一步验证?部分学生:可以用实验验证。
教师:很好!实验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请大家利用提供的纸条和砝码做抽纸条实验,注意观察现象并讨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结论?学生分组实验:抽纸条(一次慢抽,一次快抽)。
学生解释实验现象:慢抽和快抽纸条,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可认为相同。
慢抽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作用时间长,物块的动量变化大;快抽纸条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作用时间短,物块的动量变化小,物块几乎不动。
⑤得出结论教师归纳:我们从提出假说到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再到实验验证,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得出结论:物体的动量变化的确决定于物体所受力的大小F 和力的作用时间t,而且跟两者的乘积相同。
提问: Ft = mv' - mv中等号右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全体学生: mv' - mv是物体动量的变化。
提问:引起物体动量变化的因素是什么?物理学中把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
课件显示: 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
教师:冲量是一个新的物理量,对于这个新物理量,你打算提出哪些你所关心的问题?学生甲提问:我想知道冲量是不是矢量?它有没有方向?学生乙提问:冲量的大小如何计算?它有没有适用条件?学生丙提问:冲量的单位是什么?它与动量的单位有什么关系?布置自学任务:冲量是引起物体动量变化的因素,如何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如何初步理解冲量这一概念?请阅读课本P161第2、3两段,并操作第二个教学软件,从中找出答案。
学生归纳: ……课件显示:大小:I = F t对于恒力,冲量的方向:与F的方向相同单位:N·s启发:引入冲量的概念后,同学们刚才得到的结论可以怎样表述?学生表达:……课件显示: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即: F t = p' - p教师:动量定理揭示了物体动量变化的规律,它虽然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但比牛顿第二定律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这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学习。
学生操作计算机练习:课本P161中两个问题。
学生甲回答:钢球所受冲量的大小为1.2N·s,方向水平向左。
学生乙回答:钢球所受冲量的大小为0.56N·s,方向竖直向上。
(2)关于变力的冲量和变力的计算的研究教师:在现实中,我们遇到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一般不是恒力。
比如欧美比较盛行垒球运动,球棒和垒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特点?请大家看动画摸拟。
教师:动画演示打垒球。
学生:球棒和垒球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很短。
提问:这种作用力的大小具有什么特点?请继续看动画摸拟。
教师:慢镜头动画摸拟演示垒球和球棒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生讨论:作用力先急剧增大然后急剧减小,具有这种特点的力叫做冲力。
在冲击、碰撞等现象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冲力。
在这段极短的时间内,冲力的冲量大小在数值上等于F-t 图包围的面积。
假设有一个恒力在同样时间内的冲量与冲力的冲量相等,那么,这个恒力就等于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归纳:冲力(变力)的冲量的效果等效于一个恒力的冲量的效果。
因此,动量定理既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变力,它具有广泛性。
应用等效方法,便可以求出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
【学习交流】3. 应用训练,强化意义理解提问:至此,我们是否可以解释鸡蛋问题?学生讨论后请一学生回答: 鸡蛋与绒布作用时,由于绒布比较软,延长了相互作用时间,绒布对鸡蛋的作用力较小,鸡蛋没有破;鸡蛋与墙壁作用时,由于墙壁比较硬,相互作用时间极短,墙壁对鸡蛋的作用力很大,鸡蛋就破了。
提问:本课开始提出的有关体育运动的几个问题如何解释?学生回答:跳高、跳马、吊环运动员落在软垫上,由于软垫的缓冲作用,延长了运动员与垫子的作用时间,减小了垫子对运动员的作用力,运动员比较安全。
拳击运动员比赛时要戴拳击手套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回答得很好!布置自学任务:阅读课本最后一段——“应用举例”,观看计算机软件四(含有冲床冲压、易碎物品、轮船码头等视频录象),思考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并归纳动量定理有几方面的实际应用?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甲回答“冲床冲压”:……学生乙回答“易碎物品”:……学生丙回答“轮船码头”:……学生思考讨论:课本P164练习二(1)(2)。
学生分组实验:缓冲装置的模拟。
课件显示:据F = △p /△t ,在△p一定的情况下①要得到较大的力,应减小作用时间;②要减小力的作用,应延长作用时间。
4. 归纳总结,形成认知结构课件显示:本节主要知识结构。
【达标检测】《导学案》上“达标检测”1-4题【课堂小结】1、动量(1)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
P = m v 单位:kg·m/s (2)特点:①状态量:②矢量性:③我们用动量来描述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强弱以及这个效果发生的方向。
2、动量的变化量:(1)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p= p′- 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动量的变化。
(2)注意:动量变化△p是矢量。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
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 υ2- mΔυ 13、系统内力和外力(1)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系统。
(2)内力:系统内物体相互间的作用力。
(3)外力:外物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4、动量守恒定律(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公式:m1υ1+ m2υ2= m1υ1′+ m2υ2′(3)注意点:①研究对象: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如:碰撞);②矢量性:以上表达式是矢量表达式,列式前应先规定正方向;③同一性(即所用速度都是相对同一参考系、同一时刻而言的);④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合外力为0。
要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当F内>>F外时,系统动量可视为守恒。
【布置作业】课本:问题与练习第3.6题【板书设计】16-2 、动量与动量定理1、动量(1)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
P = m v 单位:kg·m/s (2)特点:①状态量:②矢量性:③我们用动量来描述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强弱以及这个效果发生的方向。
2、动量的变化量:(1)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p= p′- 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动量的变化。
(2)注意:动量变化△p是矢量。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
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 υ2- mΔυ 13、系统内力和外力(1)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系统。
(2)内力:系统内物体相互间的作用力。
(3)外力:外物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4、动量守恒定律(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公式:m1υ1+ m2υ2= m1υ1′+ m2υ2′(3)注意点:①研究对象: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如:碰撞);②矢量性:以上表达式是矢量表达式,列式前应先规定正方向;③同一性(即所用速度都是相对同一参考系、同一时刻而言的);④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合外力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