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孔孟语录
《孔孟语录三则》

文意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 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 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 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 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 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第一则提到的三种具体的生活现象: 吃饭、喝水、睡觉
孔孟
语录三则
文学常识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属于语录体 散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 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 称为“至圣先师”。
文学常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 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 并称“孔孟”。后世尊称他为“亚圣”。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重点字词
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粗糙的饭食;冷水 曲肱而枕之:弯曲;手臂,胳膊; 当枕头;代词,指胳膊 匹夫不可夺志:夺去,丧失 富贵不能淫:惑乱,扰乱 贫贱不能移:改变 威武不能屈:屈服 此之谓大丈夫:助词,无意义;是
整体感知
第一则,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对于 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 的。第二则,孔子认为即使是一个普通人, 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第三则,孟子认为 人的志向、气节、人格,不会因富贵而扰乱, 因贫贱而改变,因武力而屈服。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生活得不快乐,联系孔孟 语录第一则,谈谈人要怎样才能达到“不忧 ”? 要“安贫乐道”,不慕富贵。
大一孔孟语录原文及翻译

大一孔孟语录原文及翻译大一孔孟语录原文及翻译1. 孔子语录: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
2. 孟子语录: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翻译:人从出生起,本性都是善良的。
3. 孔子语录: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享受的人。
4. 孟子语录: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译:聪明而喜欢学习,不以请教低于自己为耻。
5. 孔子语录: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时常复习,岂不快乐?6. 孟子语录: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7. 孔子语录: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快乐?这些语录都是孔子和孟子的经典名言,它们体现了他们对待人事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这些语录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适用性,对现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启示作用。
孔子的语录强调了做人要遵循道德准则,关心他人,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并提倡持续的学习和进步。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快乐,认为朋友的到来是一种快乐。
孟子的语录则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怀。
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发展出更高尚的品德。
他提倡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主张虚心向他人请教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这些语录不仅对古代的学子和士人们有启示和鼓舞,也对现代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经典名言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善良和勤奋的人。
孔孟语录感想

孔孟语录感想孔孟语录感想01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文的几则语录,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
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口语写成的,明白如话。
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
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循循善诱”的师长。
最后,《论语》偶尔也有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孟子》也属语录体。
《孟子》善于论辩,《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
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
这种故事往往成了寓言。
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
《孟子》的寓言,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
孔孟语录感想021.学习了《孔孟论学习》后,我感到收获颇多,特别是对于自己的日常的学习有了深刻的启发。
我认为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爱好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
”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最关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孟语录

摘 录 四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信”,是“信用、信义”的意思。 “其”,指“无信”之人。 “可”,是“可以”的意思,即还有什么可以作为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讲 信用,那就不知道他还可以有什么大的作为。也就是说, 一个不讲信用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三十 而立[3],四十而不惑[4],五十而知天命 [5],六十而耳顺[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论语· 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7],小人比而 不周。”(《论语· 为政》)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论语· 子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 车无輗[8],小车无軏[9],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 为政》)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 其道得之[10],不处也[11];贫与贱是人之 所恶[12]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13]也。 君子去仁,恶乎[14]成名?君子无终食之 间违仁[15],造次[16]必于是,颠沛[17]必 于是。”(《论语· 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18],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卫灵 公》)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大车”,指牛车。 “輗”,大车是以牛拉作为动力的,大车辕前端与横木相接的活销”。 “小车”,指马车。 “軏”,小车是以马拉作为动力的,古代车辕与横木相连接的销钉”。
“其”,指“无輗大车”和“无軏小车”。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如果大车没 有“輗”将牛与车进行连接,小车没有“軏”将马与车进行连接的话,
评析(三十而立)
我们常常说“三十而立”,怎样 才算是立起来呢?是否只要是有 车、有房、,或者是有个什么样 的职位就算是立起来了呢?而立 之年对于人的医生有着怎样的重 要作用? 黑格尔提出过“正反合”三段式 理论观念。比如读小学时候认为 社会上一切都是好的…..,十几岁 初中会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已 经认识到社会上一些不正之 处……二十多岁时候觉得社会上 一切都是“不正”的,都是丑陋、 欺骗,全世界都对不起他。这个 时候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那 么走到
孔孟语录——精选推荐

孔孟语录(十二则)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其先祖本是宋国贵族,后迁鲁。
父亲叔梁纥(字叔梁,名纥)是陬邑邑宰。
他本人出身下层贵族家庭,属于新兴的"士"的阶层。
青年时,孔子曾做过管仓库、管牛羊的小官,中年以后做过鲁国的司寇,管全国的司法,不久下台,开始聚众讲学。
他曾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蔡,齐等国。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不合时宜,均不被统治者所采纳,不得不返回鲁国继续讲学授徒,并传授整理了古籍《诗》,《书》、《礼》,《乐》,《春秋》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孔子的主要学说是仁义礼乐。
"仁"是他思想学说的核心。
1、"仁"的含义很广,按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要有差别等次;2、他认为当时社会"苛政猛于虎",主张"为政以德",反对横征暴敛,想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消除社会动乱;3、他希望恢复西周初年的稳定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告诫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妄图以"礼"来正君臣,父子、夫妇的名分,甚至为了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对现实采取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表现了他保守复古的思想倾向。
他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以学者身份聚徒办学的人,把处于王官为贵族所专有的文化学术传播到广大社会中来。
他一生弟子众多,据说听他讲学的有三千人,其中与他关系密切而有出名的有七十二人。
他谦虚好学,在学习的态度、方法上有许多好见解,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知之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孟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 以及人之幼. 人之老; 下可运于掌. 下可运于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 民之乐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 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有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不如地利 人和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时者矣;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 不高也, 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非不坚利也, 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孟子:名轲,字子 ,孟子:名轲, 战国中期邹国人. 舆,战国中期邹国人. 著有《孟子》七篇. 著有《孟子》七篇. 《孟子》分《梁惠王》 孟子》 梁惠王》 《滕文公》《公孙丑》 滕文公》《公孙丑》 》《公孙丑 万章》《离娄》《 》《离娄》《告 《万章》《离娄》《告 》《尽心 七篇. 尽心》 子》《尽心》七篇.
孔孟语录
选自介绍
1,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 派创始人, 派创始人,我国著名思想 教育家,政治家. 家,教育家,政治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 论语》 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共二十篇. 共二十篇.
二,重点词语讲解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 以德, 众星共 众星共之."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 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 方也已."
孔孟语录三则

孔孟语录三则篇一:第一课孔孟语录篇二:3 孔孟语录孔孟语录请看两副对联,推断分别怎样对应孔府和孟庙?战国风趋下斯文日再中(孟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宅邸同天并老文章道德于圣人家(孔府)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
为前朝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
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公元1038年)。
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我区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
这幅对联是孔府孔府第一道大门二处的对联。
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
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
这副对联口气之大自不待言,发人深思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从上图可以看出,“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含义职衔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孟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门外,庙、府毗邻。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孔战国时祭祀思想家孟子之所。
这幅对联是黄野鸿题邹县孟庙。
风趋下:儒家文化认为当时世风趋下。
日再中:喻儒学又兴旺起来今天,我们来学习孔子、孟子的相应言论文章。
论语·王山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他又是一个不朽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极其重要,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对其言行的记录。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论”lún,是依次修纂的意思;“语”,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弯果,是语言的意思。
孔孟语录十二则(范文)

孔孟语录十二则孔孟语录十二则孔孟语录十二则一、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学说核心是"仁"和"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简介,六艺城二、《论语》:《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所谓“礼”,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其根本之点乃是尊卑、贵贱、长幼有严格规定的等级制度。
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为君子应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强调“礼”,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巛颜渊》)的作用。
所谓“仁”,他对于“仁”字有很多解释,其基本的意思是“爱人”,他说:“仁者,人也。
”因此,他主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的“仁”,包含了一种要求把人当作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
由此出发,他要求对当时奴隶制的政治作些改良,从这方面看,孔子的关于“仁”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明的。
当他把“仁”的思想具体化到君臣、人伦关系上去的时候,则又有了很大局限性。
但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是行不通的,腐朽透顶的奴隶制,当时已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当时历史要前进,就要摧毁奴隶制;可是孔子却不认识这一点,因此他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自《论语》《孟子》
请看两副对联,判断分别怎样对应孔 府和孟庙?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
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战国风趋下 斯文日再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汉 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 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 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 “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 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足 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 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翻译】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
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 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 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 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 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 ,如此罢了。
翻译】孟子说: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 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周长 三里的内城,周长七里的外城,包围攻打却不能够 胜利。包围攻打一定是有适宜作战的天气的,但却 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 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 甲衣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守城 的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 人民团结一致。
百姓也把他的快乐当作快乐;把百姓的忧愁 当作自己忧愁的人,百姓也把他的忧愁当作 忧愁。把天下百姓的快乐当作快乐,把天下 百姓的忧愁当作忧愁;这样(做了)以后还 不能称王的(使天下归服于他),是从来不 曾有过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 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
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 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 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
亦忧其忧。(对偶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快乐的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翻译】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
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 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翻译】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
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 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 人却习惯于在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 ,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 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论语》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 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 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现存《论语》共 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 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以记言 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 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 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 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以言简意 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 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 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孟子,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 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 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 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 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子思(一 般来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 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 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 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 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 ,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 篇传世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 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 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 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 长于论辩。
【翻译】子贡说:“一个人,如果能广泛地
给予民众并能接济他们,怎么样,可以算是 仁人了吗?”孔子说:的人来说,自己期望有 所成就的就让他人同样有所成就,自己期望 达到的就让他人也同样达到。从自身开始, 做自己所能做的,这可说是走向仁的途径了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以德行(道德教化)来 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 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周围 旋转运行。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 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 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排比句)。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最宝贵的就在这 里。但不论大小事,都按和谐的方法去做, 有时候就行不通。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 以礼来节制和谐是不行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