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画家
名家画作:扬州八怪的代表作品

名家画作:扬州八怪的代表作品扬州八怪,是指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在扬州活跃的八位具有独特绘画风格的画家。
他们的绘画作品独树一帜,风格独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作品。
顾闳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富春山居图》。
这幅作品描绘了富春山的壮丽景色,画面中的山水景色非常细腻,每个细节都呈现出了浓厚的意境。
画家运用独特的写意手法,将山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通过这幅作品,顾闳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能力。
杨文公的代表作品是《绣山图》。
这幅作品描绘了绣山的山水风光,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而恬淡的感觉。
画家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将绣山的自然之美展现出来。
通过这幅作品,杨文公展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对绘画的独到见解。
黄宾虹的代表作品是《龙潭急攒四溅图》。
这幅作品以龙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景色。
画家运用激烈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展示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
通过这幅作品,黄宾虹展示了他对山水之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能力。
齐白石的代表作品是《狮子鸟》。
这幅作品以狮子鸟为主题,画家运用生动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描绘了狮子鸟的威武和神秘。
通过这幅作品,齐白石展示了他对动物之美的敏感和对绘画技法的巧妙运用。
邵宗浩的代表作品是《人物画像》。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富有神秘感的女子形象,画面给人一种神秘而妖娆的感觉。
画家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展示了女子的美丽和独特气质。
通过这幅作品,邵宗浩展示了他对人物之美的独特见解和表达能力。
吴昌硕的代表作品是《白日梦游》。
这幅作品以一个人物为主题,画家运用轻松的笔触和明快的色彩,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
画面犹如一个美丽的梦境,给人一种轻松和愉悦的感觉。
通过这幅作品,吴昌硕展示了他对梦幻之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能力。
张大千的代表作品是《胡桃夹子人物画》。
这幅作品描绘了胡桃夹子人物的形象,画家运用夸张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展示了胡桃夹子的奇幻和神秘。
画面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扬州八怪指谁_扬州八怪是哪八个

扬州八怪指谁_扬州八怪是哪八个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在扬州活动的一群画家,对于当时所谓正统文艺具有鲜明的叛逆性和独创性,他们就是扬州八怪,那扬州八怪具体指的是哪八个?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扬州八怪指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扬州八怪简介李髯(公元1686~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李髯曾在宫廷里作画,后出任知县被免职,就到扬州卖画,擅作花卉虫鸟,早年作品工细,后来崇尚写意画。
汪士慎(公元1686~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
汪士慎精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其善于画梅花,晚年失明后曾摸索着写狂草书法。
着有《巢林诗集》。
黄慎(公元1687~1766年),字恭寿,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
少年时作画工绘肖像,后到扬州卖画,以狂草笔法描绘人物,题材广泛,神仙、渔夫等都能入画。
着有《蛟湖诗草》。
高翔(公元1688~1752年),字凤岗,号西唐,扬州人。
工篆刻,擅长画山水,也画梅花和人物。
着有《西唐诗抄》。
金农(公元1688~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先生,浙江杭州人。
金农好游历,居扬州后曾多次出游,行踪辽远。
工书法、篆刻,五十岁以后开始作画,人物、山水、花鸟均能取作画材,有的作品是他的学生罗聘代笔。
着有《金寿门遗集十种》等。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在山东任知县,因得罪豪绅而罢官。
做官前后均在扬州卖画,擅画兰竹,以书法融入绘画,作品疏朗劲峭,又用隶体参入行楷,自创六分半书。
着有《郑板桥全集》。
李方膺(公元1695~1754年),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
曾任知县,退出官场后往来于南京、扬州卖画。
喜画松竹兰菊,更长于画梅,用笔奔放。
着有《小清河》。
罗聘(公元1733~1799年),号两峰,扬州人,金农弟子。
能画人物、花卉、山水,所作《鬼趣图》,深刻地讽刺当世,影响深远。
着有《香叶草堂集》等。
扬州八怪黄慎黄慎,中国清代杰出的画家。
扬州八怪是指哪八怪?

扬州八怪是指哪八怪?扬州八怪是指清朝中期,在扬州地区一带活动的,这么一批书画作风怪异,不被当时的官方正统,及民间艺术所承认的书画家的总称。
其中以郑燮(xie)、金农、黄慎(shen)、李鱓(shan)、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他们八个最为出名。
故,称他们为扬州八怪。
下面将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他们的作品及个人情况。
郑燮,,也叫郑板桥,江苏兴化人。
生前考上过秀才,举人,进士,曾在山东做过官。
擅长画竹,其诗,书,画作品我们后人称之为“三绝”金农,号称冬心先生,布衣是标配,年轻时游历四方,晚年生活在扬州。
专研于诗画书法,其书体当时称为“漆书”同时也是扬州八怪之首。
代表作有《冬心随笔》、《玉蝶清标图》、《冬心诗集》等。
黄慎,福建宁化人,是一位诗才画艺皆俱全的艺术家。
代表作品有《醉眠图》、《蛟湖诗钞》等。
李鱓,江苏扬州兴化人,也是八怪里唯一的扬州本地人。
其祖上是明代宰相李春芳。
主要成就为: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领域。
传世画作有《土墙蝶花图》、《松藤图》、《李鱓花鸟册》等。
李方膺,通州(今江苏南通)人。
因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
出身官宦世家,也曾入朝为官。
传世代表作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
汪士慎,安徽休宁人。
擅画花卉,特别是梅。
代表作有《洒香梅影图》、《巢林诗集》、《绿萼梅开图》等。
罗聘,族籍安徽,家里四兄弟,他排行最小。
他父亲在其满周岁的时候去世了,所以打小生活就非常清贫。
师从金农,是扬州八怪里最年轻的。
代表作有《鬼趣图》、《醉钟馗图》、《秋兰文石图》等。
高翔,指画的鼻祖,近代著名画家涛天寿是其忠实的追随者。
代表作有《梅花图》、《水仙图》、《僧房扫叶图》、《送杨已军归金陵诗轴》等。
扬州八怪画竹子的是谁

扬州八怪画竹子的是谁
扬州八怪是明末清初江苏扬州的八位画家,他们是:祝
伯玉、高剑父、金农、唐寅、文徵明、郑燮、陈洪绶、牟觉非。
这八位画家画竹子的作品分别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文徵明和祝伯玉。
文徵明擅长画竹,他画的竹子形态优美,姿态自然,富
有韵律感。
他的竹子有着从古人和自然中汲取的灵感,无论是峭拔的高山竹,还是柔顺的水波竹,都能够妙笔生花地表现出来。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当属《竹石图》和《寒山寺图》,它们都是以竹为主题,生动地描绘了竹子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祝伯玉也是一位扬州八怪中的画竹家,他的竹子作品更
加注重笔墨的力度和质感,画面中的竹子和其他物象之间的互动更为明显。
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豪迈、自信和坚毅的气质,代表作品有《竹石图》和《崩山之竹》等。
扬州八怪画竹子的风格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对
竹子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他们都通过笔墨的运用,将竹子表现得栩栩如生,充满生气和力量。
他们的作品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人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珍贵的遗产。
扬州八怪名词解释

扬州八怪名词解释扬州八怪是古代中国绘画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出现在明朝中期,充分展示了扬州绘画家的独特风格和个人才华。
八怪一词源于齐己所著《八怪草堂书画谱》,是对当时绘画家的称呼,后来由于他们的艺术特点相似,因此被统称为扬州八怪。
以下是对扬州八怪每个名词的解释:1. 齐白石:齐白石(1864年-1957年)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擅长绘画花鸟和山水,以写意的风格著称。
他善于用浓墨重彩的笔法表现生动的形象,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被誉为“民间大师”。
2. 马远:马远(1254年-1321年)是元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画作多以山水为主题,擅长用点染法表现山石的质感和水墨的变化,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奇妙,尤其擅长表现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3. 黄宾虹:黄宾虹(1865年-1955年)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中国第一批留学欧美的画家之一,对中国山水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理念,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4. 张大千:张大千(1899年-1983年)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的一位巨大的艺术家,他是中国画史上最全面的画家之一,擅长花鸟、人物、山水等各种题材。
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既可以写实又可以写意,色彩鲜艳夺目,形象生动,堪称绘画界的奇才。
5. 金农:金农(1687年-1763年)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以绘画少年儿童而闻名,常以单纯、天真的笔法表达儿童的快乐与活泼。
他的作品构图独特,充满童真,给人以温馨、喜悦的感觉。
6. 周石楠:周石楠(1865年-1942年)是中国近代画坛上的重要画家,尤其擅长绘画山水景色。
他的画作注重表现山水之气势磅礴、变化万千的一面,色彩明快,构图独特,给人以一种震撼力和豪迈之感。
7. 朱耷:朱耷(1626年-1705年)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一位重要画家,尤以画人物著称。
他的作品刻画细腻、神情自然,部分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在中国画史上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边寿民等人。
因其艺术活动多在扬州、故有扬州八怪之称。
由来简介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
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
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
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
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世界,把徐渭的泼墨手法发挥到顶峰。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
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
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
乾隆十三年,弘历南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
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
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
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1.郑燮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以书画营生。
扬州八怪的兴起及其艺术风格

扬州八怪的兴起及其艺术风格扬州八怪,又称扬州画派,是中国清朝末年时期的艺术流派之一。
八怪指的是八位画家,他们分别是郑板桥、虚谷、金农、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渭、仇英。
这些画家不仅来自不同的地方,而且互相之间没有太多的关系。
他们之所以成为八怪,是因为共同有着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精神。
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以倡导“逸”为主,即追求自然、随意、潇洒的风格,反对形式化和繁琐的表现方式。
与传统的文人画不同,他们尝试将生活、自然、情感融入到画作中。
他们的绘画风格以笔墨淡雅、轻盈、自由、潇洒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们常用的笔墨大都十分简练,颇具写意;同时八怪的画作色彩丰富,构图别具一格,表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
郑板桥的画作以山水胜迹、宗教情怀、社会反思为主题,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虚谷则常以花鸟、山水、人物画为主,用情感来表现画中的意境;文征明的画作则以山水景色、诗词曲赋等文学为主要表现手法,随意挥洒的筆墨和含蓄的意境让人感到至为自然的美妙;以此类推,八怪艺术的独特风格也在不断地被挖掘和拓展。
扬州八怪的艺术思想和风格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对后来的文人画、壁画、书法、陶瓷、漆器等造型艺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扬州八怪不仅在绘画方面有显著的成就,而且他们对于社会、人类以及自然界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以自由、天真、天性为基础,以自然为恩师,将绘画带入了全新的境界。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成为了传世珍品,被世人所赞赏和收藏。
可见,扬州八怪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其艺术风格也是成功的一种突破创新。
今天,我们仍然能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他们的成就和思想。
在不断推进的时代发展中,扬州八怪的艺术精神也在不断地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创意之中,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
扬州八怪—李鱓作品欣赏

扬州八怪—李鱓作品欣赏松石紫藤图242.2x120.3cm 上海博物馆藏扬州八怪之李鱓作品精赏李鱓(1686-1756),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康熙五十年中举,康熙五十三年召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
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罢官。
后居扬州,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中,李鱓成名最早,而且是八怪中唯一曾供职于康熙身边的画家。
他入宫后曾奉旨随蒋廷锡学工笔设色花卉,罢官回到扬州之后又转学著名画家高其佩放纵一路的画风,流寓扬州期间,又学石涛豪爽放纵的新颖技法,终于融会诸家,形成自家风格。
因此李鱓的笔下既有明代浙派花鸟画的传统根底,又受到清代宫廷工笔花鸟和民间豪放花鸟画风的影响。
他的作品既讲求造形构图,又讲求色墨的有机融合,这种绘画风格被后来的海派画家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继承,可以说,李觯堪称中国绘画史上起着承先启后作用的画家。
蔷薇芭蕉图轴229.5x52cm 杭州博物馆藏画面左侧一丛芭蕉拔地而起,高舒垂荫。
如盖的绿荫下几株蔷薇略隐还现,露出粉白微红的笑靥。
整幅画于恬静中蕴趣味,大笔中见精巧,体现李鱓集取优长的绘画风格。
配合右上率意的题款:“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映绿芭蕉。
懊道人。
”给人以释然物外的精神享受。
蔷薇图轴118x46.5cm 扬州博物馆藏此件《蔷薇图》是李鱓46岁时所作,枝干穿插交错,叶片双勾,花朵以没骨设色与勾花设色并用。
是其小写意画风的代表作,与后期纵横驰骋的画风迥异。
左下题七言绝句一首“棘手何妨刺在枝,娇魂冷蕊堕青丝。
为渠两种春风艳,写到残霞月上时。
雍正九年七月,秋已将中,暑犹未退,习静禅林,客散瀹茗写此。
复堂李鱓”。
土墙蝶花图115x59.5cm 南京博物院藏《土墙蝶花图》以较大篇幅描写春季江南雨后的农家实景:衰敝的土墙在春雨过后饱含水分,露出砖石,墙头一片蝴蝶花竞相开放,满园春色齐集墙头,如一片紫云掩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尤物“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
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
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
因李玉芬《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的八人为准。
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
因“八”字可看作形容词,也可看做约数。
“扬州八怪”知识广博,长于诗文。
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
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
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中国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
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
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
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
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
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 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
“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
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
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
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
他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
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
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异,因而对“八怪”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称之为怪。
也有一些习惯于传统的画家,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就对八怪加以贬抑,说他们是偏师,属于旁门左道,说他们“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
赞赏者则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后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大师。
二、“扬州八怪”怪在哪里?“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
有人认为他们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
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
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
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
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并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
他们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表现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
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
“八怪”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
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
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
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
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笑我板桥怪。
”当时人们对他们褒贬不一,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偏离了“正宗”,这就说明了它所以被称之为“怪”的主要原由。
扬州八怪画家突破了“正宗”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在自己创造与发挥,穷其一生,为创造新的画风而努力。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
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
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在扬州当地还流传这一种说法:“扬州八怪”是指扬州地区的“丑八怪”。
由于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所认同,且们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实、现实,他们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们的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
这种行为使得统治者的利益受损,说他们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怪”,扬州八怪因此而得名。
文艺理论家最后把“扬州八怪”归纳为15人。
在扬州当地有纪念馆,观众就立着15人的雕像。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
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
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于世界。
[编辑本段]二、“扬州八怪”形成的因素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
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
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
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
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
诗文创作,载誉全国。
有些盐商,堪称豪富,本身亦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
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
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富商大贾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面更是着力搜求。
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
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
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绘画至明末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笼囿,以临摹抄照为主流,画坛缺乏生气。
这一萎靡之风激起有识之士和英才画家的不满,在扬州便出现了力主创新的大画家石涛。
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宛如空谷足音,震动画坛。
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开扬州一派”,稍后,终于孕育出了“扬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
[编辑本段]三、“扬州八怪”怪在哪里?“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
有人认为他们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
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
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
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
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并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
他们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表现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
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
“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鲜、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
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
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
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长于诗文。
”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
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
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
“扬州八怪” 就是: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他们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中国绘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
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
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
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
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
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 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
“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
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
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
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
他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
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
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异,因而对“八怪”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称之为怪。
也有一些习惯于传统的画家,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就对八怪加以贬抑,说他们是偏师,属于旁门左道,说他们“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