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

合集下载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扬州八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现象之一,他们以文化艺术为媒介,倡导安乐无为的生活哲学。

八怪中有文人、书画家、诗人等各领域的人才,他们的作品和事迹成为了中国文化史的珍贵遗产。

扬州八怪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爱好都与古代社会的传统思想相异。

这些怪人中,有的喜欢写诗、作画,有的喜欢玩乐、饮酒,而有的则更加热衷于神秘学、神异术法。

以作者为例,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下扬州八怪中的“怪”在何处。

第一,“好打牌”的张旭张旭,字融之,生于唐朝,死于宋朝,是扬州八怪中最出名的人物之一。

他最出名的是喜欢打牌和饮酒,同时他还是扬州名士之一,著名诗人杨万里曾为他作过“樵夫”题词,徐渭也曾写过《冬夜坐便》一诗送给他。

此外,张旭还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艺术家,他的书法立意奇妙,遣词造句更是精湛。

第二,“笔精墨秀”的郑板桥郑板桥,字子厚,是扬州八怪中最为文化艺术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以清逸脱俗著称,许多后人成为了世间经典。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精通文学、书法等多种艺术,其作品在后世造就了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第三,“酷爱逛庙”的朱耷朱耷,号东篱,是扬州八怪中最嗜好古物的成员之一。

据说,他酷爱逛寺庙,时常观看各种宝物古迹。

他还拥有丰富的知识及极高的鉴赏水平,曾经在一个清代收藏者手中看到一张唐代的《骆公神去来图》,认准是真品,其他人视之为假,一场争议由此引发。

第四,“长于弹琴”的文徵明文徵明,字仲举,绰号葆光。

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和文学家,青年时代留诗“南国清溪,北山稠枝”的名篇被唐代诗人王之涣传为佳话。

文徵明除了文学才华之外,也很喜欢弹琴,他喜欢用新乐府的曲子和旧唐曲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第五,“博学多才”的杨慎杨慎为扬州八怪中颇有名气的成员之一,他不仅擅长文学,写下了《世说新语》等知名作品,也善于书画、园林、音乐、收藏等各种领域。

除此之外,杨慎还为后人留下了灵异之事,据说他在晚上里可以跳楼但不死,并善于讲述一些神秘故事,在众人的心中造就了不少神秘的传说。

“扬州八怪”有谁?有何特点

“扬州八怪”有谁?有何特点

“扬州八怪”有谁?有何特点“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扬州一带的郑燮(号板桥)、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鱓、汪士慎、李方膺八人。

他们究竟“怪”在哪里呢?他们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卑污、奸恶、趋炎附势、奉承等作风深恶痛绝。

八人中除郑板桥、李鱓、李方膺做过小小的知县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鲁连”、“介之推”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

就是做过官的郑板桥也与常官不同。

他到山东上任时,首先在旧官衙墙壁上挖了百十个孔,通到街上,说是“出前官恶俗气”,表示要为官清廉。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绝不粉饰太平。

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郑板桥的《悍类》、《抚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

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

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并解释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

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

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

——“扬州八怪” 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有十六、七人,“八”并非确数。

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和罗聘。

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

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

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

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

扬州八怪画竹子的是谁

扬州八怪画竹子的是谁

扬州八怪画竹子的是谁
扬州八怪是明末清初江苏扬州的八位画家,他们是:祝
伯玉、高剑父、金农、唐寅、文徵明、郑燮、陈洪绶、牟觉非。

这八位画家画竹子的作品分别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文徵明和祝伯玉。

文徵明擅长画竹,他画的竹子形态优美,姿态自然,富
有韵律感。

他的竹子有着从古人和自然中汲取的灵感,无论是峭拔的高山竹,还是柔顺的水波竹,都能够妙笔生花地表现出来。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当属《竹石图》和《寒山寺图》,它们都是以竹为主题,生动地描绘了竹子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祝伯玉也是一位扬州八怪中的画竹家,他的竹子作品更
加注重笔墨的力度和质感,画面中的竹子和其他物象之间的互动更为明显。

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豪迈、自信和坚毅的气质,代表作品有《竹石图》和《崩山之竹》等。

扬州八怪画竹子的风格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对
竹子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他们都通过笔墨的运用,将竹子表现得栩栩如生,充满生气和力量。

他们的作品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人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珍贵的遗产。

扬州八怪是哪八怪

扬州八怪是哪八怪

扬州八怪是哪八怪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

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扬州八怪”的绘画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扬州八怪的绘画特点(1)风格鲜明,个性突出。

(2)重视情趣的表现,力图在作品中显示出自己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

(3)诗文、书法、绘画、印章,完美结合。

创作特点: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博修养。

浙派明代山水画流派之一。

明初至武宗嘉靖时最为盛行。

该派承继南宋院体,取法于李唐、马远、夏圭,多作斧劈皴,行笔有顿挫,形成水墨苍劲一体。

代表有戴进、吴伟等。

五代“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北方荆浩、关仝,南方董源、巨然,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扬州八怪的怪不落窠臼的技法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

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

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

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

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

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 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

独辟蹊径的立意“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

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

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

7.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 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 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 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 繁枝,高西唐画疏枝。
8.罗聘
2.高翔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人,清代画家,“扬州八怪” 之一。终身布衣。善画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 写生中 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韵胜。〗
3.金农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平 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 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 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


制作人:鲁嘉昊


1.八怪由来 2.八怪人员及其人员介绍 3.“怪”在何处 4.“扬州“八怪”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 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 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 时俗,风格独创。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 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 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笑我 板桥怪。”当时人们对他们褒贬不一,其中最主要的一点, 就是偏离了“正宗”,这就说明了它所以被称之为“怪”的 主要原由。
3.李鳝
李鳝(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 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 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 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 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 画法工致 ;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

简述一下扬州八怪的形成原因及其艺术特点

简述一下扬州八怪的形成原因及其艺术特点

简述一下扬州八怪的形成原因及其艺术特点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后期扬州绘画界的一群著名画家,是不同流派画家的联合体,以自由奔放、追求自然和灵性为主要画风,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中国文化艺术重要的一部分。

扬州八怪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背景:清代末期,社会大变革中涌现出一些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扬州绘画界也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传承和发展。

2. 文化学者的聚集:文化人的聚集是扬州八怪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他们汇聚在扬州名士胡慕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当中,彼此交流,修身养性,艺术上也开始相互启发,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团体。

3. 传统文化的影响:扬州八怪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追求自然,崇尚意境,注重个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扬州八怪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奔放的笔墨: 扬州八怪在绘画中注重笔墨的灵动流畅,注重意境的表达,摈弃借物写意的陈旧手法,以个性化表现为主要特点。

2. 简约自然的构图: 扬州八怪在构图中崇尚简约自然,注重画面的平衡,体现了八怪一抹定角,一线画山的新风格。

3. 深刻而立体的人物:扬州八怪能够通过人物的表情、神态、动态等方式,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感强。

4. 追求灵性意境的境界: 扬州八怪在画的过程中,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艺术的灵性境界,白描清淡、戛然一生的笔墨,沉浸在意境中,给人以清新自然之美的感受。

综上所述,扬州八怪是中国绘画历史上一支十分重要的学派,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扬州八怪是扬州城有名的传统民间文艺表演,源于明清时期,是江苏文化的瑰宝。

据传说,其名来源于清代著名学者林则徐所著的《林则徐八怪图谱》,又称《八怪临江图谱》,八怪分别为:童牛头、把俏诺、椅子坐、锄头挑、倒拔杆、瓢箪倒、玉环担、豆腐满。

一、八怪作为扬州传统文化扬州八怪是江苏省特有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既是一种传统文化,又是一种艺术演出。

它融合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以及现代的艺术表演,具有江苏文化特色,是江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八怪出自何处《林则徐八怪图谱》的原作者林则徐,是明末清初的知名文学家,曾被封为“禹都相”,后来被列入《四库全书》,授以封号曰“福本古今太宗”。

八怪图谱画于淮安八怪庵佛寺,在林则徐指导下,由九节师太和大禹七女僧人共同谱演,由此起源于九节师太和大禹七女僧人“八怪临江舞”,又称“八怪庵舞”,渐渐称作“八怪”。

三、八怪在何处表演八怪文艺表演在扬州各县乡镇开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市九龙湖的“九龙湖八怪节”活动,每年以八怪文艺演出以及各式历史文化展示为主机节目,并有传说史诘、讲故事、斗趣谐、悬梁刺绣、观练花鼓、博古物件、一把马褂、服侍客人等传统活动,展示江苏传统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参观。

四、八怪曲谱八怪曲谱是由上古遗传下来的,始于玉环担曲,后增添童牛头、把俏诺、椅子坐、锄头挑、倒拔杆、瓢箪倒、豆腐满七支曲子,结成八支曲谱的八怪曲,改编而成的曲谱被叫做“佛乐”,区别于凡乐,属于阴阳交合的音乐,每支曲子都很独特、生动鲜明,是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五、八怪文化内涵八怪文化历经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到明、清,历经千年变化而不衰,具有极强的文化魅力。

它蕴含着汉文化精华,充分体现了平民百姓信息神秘之感,它将节日、法度、神话、小说、乐曲、修习、宗教以及政治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历史熔铸到每支曲子中,具有了强烈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扬州八怪以画竹闻名的是哪一位 扬州八怪之郑燮(怪在传奇)

扬州八怪以画竹闻名的是哪一位 扬州八怪之郑燮(怪在传奇)

扬州八怪以画竹闻名的是哪一位扬州八怪之郑燮(怪在传奇)扬州八怪所指何人“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

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

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

因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

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

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职业而已,不能说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扬州八怪之郑燮(怪在传奇)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燮(郑板桥)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

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

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

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

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 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 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绘画至明末 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笼囿,以临摹抄照为主流,画坛缺乏生气。这一 萎靡之风激起有识之士和英才画家的不满,在扬州便出现了力主创新 的大画家石涛。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 宛如空谷足音,震动画坛。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开扬州一派”,稍后, 终于孕育出了“扬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


富商大贾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 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 面更是着力搜求。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 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 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据《扬州画舫录》记 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 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
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长于诗文。”在生活上大都历经 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
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们的学识、
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 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
不落窠臼的技法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 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 国绘画的骄傲。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 争雄于画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 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这些画 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 有着不同的见解。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 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他们的创作方法, 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 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 为仿古代名家之作( 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 束缚了画家的手脚。
特立高标的品行
他们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卑污、奸恶、趋炎附势、奉承等作风深恶痛绝。 八人中除郑板桥、李、李方膺做过小小的知县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鲁连”、 “介之推”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就是做过官的郑板桥也与常官不同。他到 山东上任时,首先在旧官衙墙壁上挖了百十个孔,通到街上,说是“出前官恶 俗气”,表示要为官清廉。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 绝不粉饰太平。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 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郑板桥的《悍类》、《抚孤行》、《逃荒行》就是 如此。 “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 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 并解释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 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 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在封建 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 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 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 “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 吧。


在扬州当地还流传这一种说法:“扬州八怪”是指扬州地区的 “丑八怪”。由于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所认 同,且们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实、现实,他们就把一些生活化, 平民化的都搬到他们的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 这种行为使得统治者的利益受损,说他们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 怪”,扬州八怪因此而得名。文艺理论家最后把“扬州八怪”归纳为 15人。在扬州当地有纪念馆,就立着15人的雕像。

三、“扬州八怪”怪在哪里?
坎坷波折的身世
独辟蹊径的立意
不落窠臼的技法
挥洒自如的笔锋 特立高标的品行
坎坷波折的身世
“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他们 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 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 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 或表诸书画。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 “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 时礼教的范围,并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他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 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 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 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尝三游都下, “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 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 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 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 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 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 《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 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 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们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表现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
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只有到他 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
独辟蹊径的立意
“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 罗聘)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要创造出 “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 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他们的作
板桥的书法, 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 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 穷极变化。这幅“两歇杨林东渡头”行书,体 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 郑板桥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兰石图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 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
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
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 喜诵。亦能治印。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1.郑燮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
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 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 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 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 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 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 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 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 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 之一金农都感叹说,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 啊。
二、“扬州八怪”形成的因素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 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乱之后,总是很 快又恢复繁荣。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 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各地文人名流,汇集 扬州。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诗文创作,载誉全国。 有些盐商,堪称豪富,本身亦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 揽接待。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 家、艺术家。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 艺术的中心。
四、“扬州八怪”有哪些名家?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 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 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棻 《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 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 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至于有 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 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 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挥洒自如的笔锋
“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他们继 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 死守临摹古法。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 一半未尝全学”。 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 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认为“古人须 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 揭我之须眉”。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 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扬州八怪”从大自 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 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 异,因而对“八怪”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 称之为怪。也有一些习惯于传统的画家,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 度,就对八怪加以贬抑,说他们是偏师,属于旁门左道,说他们“示 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赞赏者则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 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 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后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 等艺术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