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群落的结构 (第一课时)

群落的结构 (第一课时)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模块。

该模块基于系统思维从群体水平上,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作为整体,来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群落的结构”是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的第1节,了解群落的结构是后续进一步探讨群落的类型和群落的演替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需要2个课时。

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逻辑顺序的基础上,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如图1所示),更好引领学生认识群落的结构。

图1 “群落的结构”课时安排【学情分析】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深圳著名的景点,也是深圳地区学生较为熟悉的生物群落,可作为本节课的“第二课堂”。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概念与特征,了解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可以迁移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理解群落是一个受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

【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发展科学思维素养。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建立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社会责任。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提高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2.教学难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实施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教学准备】1.提前布置调查任务,明确要求。

2.收集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的相关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理解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使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界群落结构的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3)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2)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群落的结构和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和实例,增强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群落的定义和特征(0.5课时)(1)介绍群落的概念;(2)阐述群落的特征,如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1课时)(1)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原因及意义;(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原因及意义。

3. 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0.5课时)(1)环境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2)群落结构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4. 户外观察实践活动(1课时)(1)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如校园、公园等;(2)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3)学生交流观察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群落定义、特征和结构类型的理解程度。

2. 户外观察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以及群落的特点。

2. 探究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群落的定义和特征,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学习群落的结构类型:学生自主学习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特点,教师讲解并示例。

4. 小组讨论:探讨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学生分享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公开课教案】《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
被(捕食者)淘汰
被捕食者:数量多者或先增加先减少者。
捕食者:数量少者或后增加后减少者。
3、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
当然,本节课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充分利用了视频和图片资源,可以直观导入展示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即兴发挥,把一个常见普通的生物寄生现象现编成为一个小故事,生动有趣又能通过它来说明寄生现象,并说明了寄生的特点。
在以后的备课讲课过程中,我需要改进的地方仍旧有很多很多。我需要在备课上花费更多功夫,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也许能到到更好的效果,要让自己的教学技巧更为娴熟, 使自己做到“一心三用”,一是用在课堂内容上,关注授课过程,二是用在自身的教态语言上,精炼语言,端正教态,三是用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关注学生有没有及时掌握这个知识点,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
3.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注意区分群落与种群的概念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提问: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又有哪些?
以研究池塘群落为例,引导学生对应归纳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
根据问题与探讨,思考问题,并说出研究群落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最后,在每一节课后,我也应该及时做教学反思,记录下这节课的闪光点,也记录下不足之处,这一才能更进一步,完善自己,也完善自己的工作。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群落的分类方法;3.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4.能够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和特点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特点包括:•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多种生物种群,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稳定性: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2. 群落的分类方法根据群落中的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可以将群落分为以下几类:•森林群落:由乔木和灌木组成的群落;•草原群落:由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沙漠群落:由耐旱植物组成的群落;•水生群落:由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组成的群落。

3. 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群落的结构包括:•植物层次结构:群落中的植物种群按照高度和生长形态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动物层次结构:群落中的动物种群按照食性和生活习性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等。

群落的功能包括:•生态位:群落中的每个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即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和角色;•能量流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实现能量的流动和转化;•物质循环:群落中的生物种群通过代谢作用和分解作用,实现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

4. 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先锋群落:在裸露的岩石或土地上,最先出现的植物种群;•次生群落:先锋群落逐渐演替为次生群落,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高级群落:次生群落逐渐演替为高级群落,包括成熟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包括:1.讲授:通过PPT和教材,讲解群落的概念、分类方法、结构和功能等内容;2.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群落中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的概念;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和影响因素。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

3.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知道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生活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2. 群落的结构:(1)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如森林中的树冠层、亚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水平结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如草原上的斑块状分布。

(2)时间节律:生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等。

3. 群落的种类和分布:(1)森林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

(2)草原群落: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

(3)灌木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灌木植物为主。

(4)湿地群落:分布在湿润地区,以水生植物为主。

(5)城市群落:分布在城市区域,以人类活动相关的生物为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群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3. 讲解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群落的结构。

4. 讲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群落,分析其结构和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群落结构观察和实践的作业,如观察校园里的群落结构,调查周边环境的群落种类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结构和种类。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特点。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群落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群落的概念与特征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并描述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介绍群落的基本定义,强调群落是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

2. 群落的特征: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特征。

3. 群落的特点: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如森林、草原、沙漠等,并描述其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相关群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特征。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种间关系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间关系的概念及其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种间关系的类型,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种间关系的概念:介绍种间关系的定义,强调其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2. 种间关系的类型:讲解竞争、捕食、共生等种间关系的类型。

3. 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分析不同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如竞争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间关系的概念、类型及对群落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种间关系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种间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相关种间关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种间关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种间关系的概念。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群落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2.识别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研究生物群落的意义
2.在处理问题时能从高层面去看问题,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清楚后,再作出妥善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
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探究原理
2.
(3)采集小动物:
①常规方法:常用诱虫器取虫
原理: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
管中
②简易方法:镊子或吸虫器取虫
③保存: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
管中
用70%的酒精溶液保存的目的:将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4)观察和分类:①设计表格便于记录
②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
③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并分类
(5)统计与分析:①统计丰富度。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强调群落结构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1.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强调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掌握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章:群落的结构类型3.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强调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理解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第四章:群落的演替4.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强调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4.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4.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五章: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5.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强调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意义5.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5.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六章:群落的空间结构6.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强调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意义6.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6.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第七章:群落的边界与相互作用7.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强调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7.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7.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八章:群落生态位与竞争8.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强调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8.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让学生掌握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8.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九章:群落的动态变化与稳定9.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强调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9.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9.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介绍总结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展望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10.2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巩固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10.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内容和要点总结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展望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重点解析本教案《群落的结构》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的结构类型、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边界与相互作用、群落生态位与竞争、群落的动态变化与稳定以及总结与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食者:数量少者或后增加后减少者。
3、寄生4、互利共生
八、教学反思
3、【捕食】
4、【猞猁数量上升→雪兔数量下降→猞猁数量下降→雪兔数量上升】
学生根据种间关系的特点,画出曲线图
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认识到人体内肠道菌群对于人的重要性
总结
说出各种间关系对两种物种的利弊,及特征,并举出实例。
练习巩固
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 )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学生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所学内容,总结出答案
种间关系
播放视频(猎豹捕食鸵鸟)
提问: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事实上生物种群间的相互联系,使得群落形成了一个整体,而种间关系不仅仅是捕食,还有一些其他的种间关系。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72到73页内容, 并思考回答问题。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特点: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
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
例如:
学生回答:
猎豹捕食鸵鸟
1、【竞争】
2、【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能力强于大草履虫】
群落的物种组成
播放图片(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与海洋的群落图片)
提问:这四幅图片中的群落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区分他们的?
————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就是物种组成。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是不同的
播放图片(森林群落和苔原群落)
提问:这两幅图中群落的物种数目相同吗?哪个多?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的群落物种的丰富程度有差异。
学生观看视频
群落的概念及实例判断
该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的群体便是群落。
讲解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从三个要点把握:一定的自然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间有直接或间接地关系。
举例:判断下列实例是否属于群落:
1.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2.一块朽木上的全部木耳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群落的概念
播放“非洲大草原上各动物出现的视频”
提问:视频中出现了哪些生物种群?
这些种群之间是独立生活的吗?
导入:地球上的生物种群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是很多生物种群共同生活在一起,于是,我们把这些在同一个时间段,聚集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定义为:群落
3.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注意区分群落与种群的概念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提问: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又有哪些?
以研究池塘群落为例,引导学生对应归纳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
根据问题与探讨,思考问题,并说出研究群落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 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胜者,N2为竞争失败者
D 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互惠互利
答案:B
七、板书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二、种间关系
1、竞争 2、捕食
被捕食者:数量多者或先增加先减少者。
根据图片和提问,学生说出群落丰富度变化规律。
提问:从我国南方到北方,群落的丰富度如何变化?
从赤道到两极,群落的丰富度如何变化?
随着海拔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怎么变化?
随着水深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怎么变化?
总结规律:1、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物种越丰富
2、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3、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二、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
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
被(捕食者)淘汰
被捕食者:数量多者或先增加先减少者。
捕食者:数量少者或后增加后减少者。
3、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
提问:【资料一】
1、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大草履虫数量减小,双小核草履虫反而数量增加?
【资料二】
3、雪兔和猞猁之间是什么关系?
4、雪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种间关系:
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特点: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