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艺术建筑篇

合集下载

佛教与中国艺术

佛教与中国艺术

佛教与中国艺术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它扩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容。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影响与贡献,它主要表现在雕塑、书法、建筑、绘画等领域。

一、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如红山文化的彩塑女神头像,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到后来有比较著名的妇好墓雕刻,最著名的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

有文字记载以来,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大气磅礴的石刻,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体现。

东汉明帝时,佛教东来,洛阳白马寺中出现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从此佛教雕塑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为北方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南方以殿塔为代表的寺庙建筑。

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

隋唐时期,雕塑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时建的龙门奉先寺和武则天时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

其他重要的石窟有后来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

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还有泥塑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雕塑手法,基本制作方法是先以木竹等为骨架,其外涂以厚土。

于里层土中,杂以粗糙纸草;再在表面混以云母土,达到细致匀称的效果。

手指耳朵等细腻部分以金针卷上麻丝,作为中心而制成。

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改)

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改)

目录摘要 (2)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 (3)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 (3)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2、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 (4)2.1 佛教雕塑的发展历史 (4)2.2 佛教雕塑的特征 (5)3、我国雕塑发展的历史轨迹 (6)3.1 我国各朝代雕塑的特征 (6)3.2 我国雕塑的缺陷 (8)4、历史的借鉴与启迪 (8)4.1 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9)4.2 树立公共艺术的观念。

(10)4.3 保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10)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以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介绍了中国各个朝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雕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从佛教展开的心理审美与宗教审美相融合,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经过对这些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雕塑作品回味和研究,形成了对现代雕塑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佛教文化影响雕塑艺术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佛教基于教义的构架精妙及深邃的含义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艺术起于公元前3世纪,是在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

如今我们看到的孔雀王朝所遗留的雕塑艺术,距离现在已经超过了2400年,其精妙的技艺,丰富的内涵,绝美的形式,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后人为之倾倒。

目前世人可以欣赏的有关阿育王时代所立的现存较完整的石柱还有十几处,上面刻以不同的动物形象雕塑,其中刻以辨认的包括柱顶的狮子、大象、骏马以及牛等,朴实而不失精美、简单而不缺内容。

不仅如此,在当时还建立了许多的石塔,大量精美的浮雕装饰了石塔的围栏,其中的推山奇大塔不仅保持最为完整,而且历史十分悠久,广被世人熟知。

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佛教文化的引入不仅推动了中国工艺文化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及内容。

佛教与中国艺术-建筑篇

佛教与中国艺术-建筑篇

寺院兴废
• 隋文帝重兴佛寺:大兴善寺
• 唐代造寺之风益炽。从武德初到贞观末,全国佛寺达 3716所。高宗乾封元年(666)诏令天下诸州各建一 寺。载初元年(690)武则天令天下各州均置“大云 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下令各郡建开元、 龙兴二寺。肃宗至德元年(756)造成都大圣慈寺, 设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 • 会昌五年(845),武宗毁天下官立佛寺4600所,小 寺4万余所,命26万僧尼还俗。 • 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再次禁止私度僧 尼,并废无敕额寺院3000余所。
寺院兴废
• 禅院五山:一兴圣万福禅寺(浙江杭县径山),二景福 灵隐寺(杭县灵隐山),三净慈寺(杭县南屏山),四 景德寺(鄞县天童山),五广利寺(鄞县阿育王山)。
• 宋代禅宗盛行,教寺多改为禅寺,南宋立五山十刹之制。
• 禅院十刹: 一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浙江杭县), 二道场山护圣万寿寺(浙江吴兴),三蒋山太平兴国寺 (南京灵谷寺),四万寿山报恩光孝寺(江苏吴县), 五雪窦山资圣寺(鄞县),六江心山龙翔寺(又称江心 寺,永嘉),七雪峰山崇圣寺(福建闽侯),八云黄山 宝林寺(金华),九虎丘山云岩寺(吴县),十天台山 国清寺(浙江临海)。
• 按照年代的顺序来说,其次最古的木建筑就是北京正 东约九十公里蓟县的独乐寺。在这个组群里现在还保 存着两座建筑:前面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山门,山门之 内就是一座高大巍峨的观音阁。这两座建筑都是公元 984年建筑的。观音阁是一座外表上为两层实际上三 层的木结构。它是环绕着一尊高约十六米的十一面观 音的泥塑像建造起来的。因此,二层和三层的楼板, 中央部分都留出一个空井,让这尊高大的塑像,由地 面层穿过上面两层,树立在当中。这样在第二层,瞻 拜者就可以达到观音的下垂的右手的高度;到第三层, 他们就可以站在菩萨胸部的高度,抬起头来瞻仰观音 菩萨慈祥的面孔和举起的左手,令人感到这一尊巨像, 尽管那样的大,可是十分亲切。同时从地面上通过两 层的楼井向上看,观者的像又是那样高大雄伟。在这 一点上,当时的匠师在处理瞻拜者和菩萨像的关系上, 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

探索中国的佛教建筑嵩山少林寺的壮丽之美

探索中国的佛教建筑嵩山少林寺的壮丽之美

探索中国的佛教建筑嵩山少林寺的壮丽之美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建筑的瑰宝,融合了佛教教义、武术文化和建筑艺术。

其壮丽之美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上。

嵩山少林寺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始建于东晋时期,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达摩的道场,被誉为“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和“武林圣地”。

嵩山少林寺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佛教信徒和游客前往参观。

嵩山少林寺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的典型特征。

整个寺庙群落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布局合理有序。

前院以山门为入口,石狮子和铁狮子保护着大门两侧,展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中院是传统的寺庙建筑群,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楼等,建筑形式宏伟,雕刻精美。

后院则是武术表演区,也是嵩山少林寺武学的发源地,整个院落更显得神秘且壮观。

除了建筑风格上的美,嵩山少林寺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寺内收藏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和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中包括经典佛经、佛像、贴画等。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嵩山少林寺还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融合了佛教禅宗和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嵩山少林寺的壮丽之美也体现在其历史韵味上。

作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在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中,嵩山少林寺承载着世代僧众的智慧和信仰,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值得注意的是,嵩山少林寺虽然美丽迷人,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加强管理、采用科学的观光模式,是保护嵩山少林寺的重要途径。

在我看来,嵩山少林寺的壮丽之美不仅在于其建筑的外在魅力,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世界。

它不仅是信仰的圣地,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探索和欣赏嵩山少林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辉煌历史,感受到佛教禅宗的智慧和武学的精神。

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浅析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摘要: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属于外来佛教,但是,佛教不仅作为宗教信仰在中国深入传播扩散,同时它所带来的是文化的新血液——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注入了中国。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至今已两千余年,其间几经兴衰、沉浮、变化、融合,直至现在成为中国国学文化的三大脉络之一。

佛教建筑、符号、绘画等元素都在中国艺术史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汉传佛教;佛教建筑;佛教形象本土化中国佛教的传播,有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支。

在当时,佛教的艺术事实上是为佛教教义的传播所服务的,在进入中原后,特别是北传佛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传佛教,它将中国原有文化融入其中。

它在中国的影响最为广泛,如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影响最大的禅宗、净土宗;如我们所熟知的鸠摩罗什、达摩祖师、唐玄奘等著名佛教人物大都来自汉传佛教。

无论是佛教建筑还是绘画层面,汉传佛教也是融入汉文化最多最典型的一个派别。

佛教的艺术载体也与其他世俗艺术所不同,例如:道场、壁画、寺庙、石窟等,这些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艺术载体,它是与其他艺术所呈现的表象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艺术形式。

其中寺庙应是最能体现中国佛教本土化的一个方面,而且寺庙作为佛教美术的载体,比石窟、道场等更接近于统治者乃至信徒的真实生活环境。

东汉时期,白马寺成为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座寺庙,后来官邸舍为寺的形式慢慢出现。

佛教在中国本土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座寺庙。

在那个时期,还处于以塔为中心,立塔为寺的阶段。

到了西晋时期,由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混乱的时代,统治者及人民都将安定生活,国泰民安的希望寄予佛教信仰,所以在当时,南北都出现了大量兴造佛像和佛寺的举动。

这时,便出现了以佛塔、讲堂为主,附有其他建筑形式的佛寺形态。

在那个时期,译经也成为了佛教传播的主要活动之一,所以对于佛教建筑而言,满足更多的居住容纳功能的需求,成为当时改变汉地佛教建筑的主要依据。

《法苑珠林》记载,北齐沙门僧苑于邺城显义寺讲堂讲经,“至华严六地,忽有一燕飞下,从浮屠东顺行入堂,并对高座,伏地听法,讲散徐出,还顺塔西,而乃翔逝。

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国佛教[教育]

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国佛教[教育]

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国佛教0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

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

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00莫高窟佛像雕塑莫高窟壁画00(一)、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公元前三世纪中,阿育王弘宣佛教,佛教艺术自印度兴起。

公元一世纪时,希腊式佛教艺术出现于犍陀罗,并向各国传播。

二世纪时从阿富汗传入新疆于阗,在南路的民丰汉墓中发现有汉代希腊式菩萨像和中国的龙图案,诺羌的寺院遗址中发现有须大本生故事画,与此同时在以龟兹为中心的北路,克孜尔石窟里出现了巴米扬石窟一派艺术,当它与龟兹风土人情相结合后,就形成了龟兹特有的菱格故事画。

但龟兹艺术中仍然包含着印度艺术成分、阿富汗特色和波斯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汉画因素,因而形成了多元型的西域风格。

0敦煌的石窟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期,表现的内容大致的些佛陀说法、释迦生平事迹——佛传故事、佛陀前生舍己救众生的善行——本生故事、佛陀渡化众生的事迹——因缘故事、还有静坐参禅的千佛。

主要表现修持六度以成佛道的悲剧性静穆境界。

敦煌的壁画,一开始就赋予了更多的汉文化因素,如阙形龛、人字形窟顶、组画形式、笔意豪放等,但基本上仍然保持西域风格。

高昌自晋以来一直是汉人政权,汉文化根深蒂固,西方传来的裸体艺术受到儒家思想的抵制,裸体人物、菩萨的性别特征被冲淡了,佛陀和圣众多变成了无性天人。

绘画形式与中原汉画有更多关系,因而真正中西艺术交流的第一站是在这里。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篇已整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篇已整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至于宋明理学,?ldquo;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ldquo;明心见?rdquo;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ldquo;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发挥了反面教员的作用?/font>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

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ldquo;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rdquo;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ldquo;声明?rdquo;(语言学中的音韵学、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

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

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以来,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说唱佛经故事的说唱形?mdash;—“变文”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变文”的内容不断发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展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由此推动六朝小说的发达。

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形式和内容,取材和观念,也都深蒙佛教的影响。

刘敦桢《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pdf)

刘敦桢《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pdf)

4
刘 敦 桢 文 集 ( 一 )
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长门赋>〉云:“抗应龙之虹梁、虹梁者,向上弯之曲梁也。
浮柱《论语》云:”山节藻税、税,即浮注也: 栋 桁 《易》云:“栋隆吉”:《仪礼》云:•‘序则应当栋\ 《礼记》云:"主人阼阶[:立,当楣";楣者,承椽之桁木也。
角梁《景福殿赋》云:“承以阳马”;阳马者,屋四角承椽之角梁也。 椽 《易》云;“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桷者,椽也。
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
5
匣、华盖四部组合而成。台座者即塔之基座;其上为半球状之覆 钵,形如穹顶(Dome);覆钵顶部为宝匣,其形如方箱,中藏舍 利;最上为华盖,作三层伞状。塔之内郜,实以泥土,不能登 临,盖纯为纪念物也。我国之塔,当以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 75年)所建之洛阳白马寺塔为最先据《魏书•释老志》所载, 其形状悉依印度之式样而重构之。此外,如敦煌千佛岩第一瓦二 十窟L注3]内之塔,亦尚存印度窣堵坡之遗范。其后塔±构造, 自石造易为砖、木,塔内设佛寬,又置梯级以便登临,其外部更 绕以榈廊,覆以重檐,则与我国传统之木楼阁建筑日益雷同矣。 寺 古代印度之寺,皆以塔为中心。塔之周围,罗列样堂,静室、僧 房、庖厨、浴室、厕圊之属,视后世以佛殿为寺之中心者,截然 异途。我国初期之寺,大部袭用印度之制,以塔为寺之主要建筑 物。故汉.魏籍典,盛称浮屠而不称寺,盖以塔为寺之代表也。 东晋以后,渐重佛殿,置木尊像于殿中,以供祈祷膜拜之用,T 是佛殿遂代塔而为寺之重心。其余法堂.讲堂、禅堂、食堂之类, 依次排列于佛殿之前后.其配置之法,纯为我国均衡对称之方式, 非复印度旧观矣。 石窟石窟者,释籍谓之“支提"。盖设支提塔于窟内,作为仰礼之对 象,因以为名(梵音为CaiLy、与窣堵坡同形状,唯不藏舍利)。 我国最初创立之石窟,当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所建之敦 煌千佛岩,其后继起者如凉州石窟寺,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 石窟,南京摄山千佛岩,巩县石佛寺,青州云门山,驼山[注 肥城五峰山,历城神通寺,邠州大佛寺[注5],广元千佛岩,太 原天龙山等,均为南北朝及隋、唐等代所经营之石窟也。其中规 模宏大者,当以北魏所建之云岗石窟为最。云岗诸窟之中央,大 多设本尊像或方形之支提塔,与印度石窟之配置法,大体略同。 其后北齐至隋、席所营之天龙山石窟,内中已无支提塔,而于窟 前辟走廊,廊间镌以柱、梁、斗拱之属,其上再护以短檐,至此 石窟之外观、结构.遂与我H传统之木造建筑同一形制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