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敷法、换药法操作流程
湿敷法、换药法操作流程

湿敷法操作流程一、目标: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二、操作流程及说明核对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评估及心理状况等告知遵医嘱配制药物(温度为50- 60 度)、容器、敷布、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水温计、凡士物品准备林、棉枝、防水膜等患者准备1、局部涂凡士林以纱块覆盖。
2、拧干敷垫,试温。
敷药3、铺敷垫于患处,询问患者的感受。
4、以防水膜及棉垫覆盖热敷垫5、治疗时间为15- 20 分钟 /分。
观察擦于局部药液及凡士林,协助衣着,舒适体位,整整理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医嘱、患者注意药物的温度、防止烫伤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关门窗,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保暖1、凡士林涂抹面积应大于治疗面。
2、以前臂试温,感觉不烫手或以患者的耐受为宜。
3、患者感觉过热,掀起敷垫一角散热。
4、若病情允许,可在棉垫上置热水袋。
5、湿敷部位有伤口,治疗后予伤口换药。
观察局部情况及敷布的湿度,并频频淋药液于敷布上。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湿敷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三、操作流程及说明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换药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治疗盘、75% 酒精或碘伏、生理盐水、弯盘、镊子、剪刀、探针、纱布、棉球、油纱、治疗巾、遵医嘱配制中药液及各种外用药、胶布、绷带等1、置弯盘于治疗巾上,揭去外层纱布,用镊子取下内层敷布及引流条2、用碘伏棉球消毒周围皮肤、更换镊子用生理盐水棉球消毒伤口,若因血液、分泌物浸渍后干结粘着敷料,可酌情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再用碘伏或酒精棉球消毒周围皮肤。
3、有窦道的伤口可用药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疮口深者可用探针试探。
根据情况胶布固定或绷带包扎,松紧适宜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换药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字记录核对医嘱、患者评估告知局部可能出现敷布过敏,去除敷布后可能出现疼痛、出血物品准备核对姓名、诊断、解释,患者准备关门窗,合理体位,暴露换药部位、保暖清洗伤口上药依疮口性质、情况分析以正确选择各种掺药,或放置药捻,再盖上油纱布包扎协助患者衣着,舒适卧整理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物品记录【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湿敷法的操作方法

湿敷法的操作方法
湿敷法是一种常用的急救和敷料处理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减轻疼痛、减少肿胀和促进伤口愈合。
以下是湿敷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1.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敷料和湿敷物。
湿敷物一般可以选择温水、生理盐水或专为湿敷设计的药物溶液。
2. 洗净双手,并戴上手套(如果有需要)。
3. 将湿敷物浸泡在所选择的湿敷液中,确保湿敷物充分吸收液体。
4. 轻轻拧干湿敷物,使其保持潮湿但不滴水。
5. 将湿敷物轻轻敷在受伤部位上。
请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以避免对伤口造成额外的压力。
6. 使用纱布或压缩绷带固定湿敷物,确保它不会滑动或松动。
7. 对于需要长时间湿敷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检查一次湿敷物的湿润程度,并根据需要添加或更换湿敷物。
8. 在湿敷过程中,注意观察受伤部位的情况。
如果有持续的疼痛、出血或其他
不适,请及时就医。
请注意,湿敷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伤口或疾病。
在使用湿敷法之前,请咨询医生或医疗专业人员的意见。
此外,特定伤口或疾病可能需要特殊的操作方法和湿敷液。
湿敷法、换药法操作流程

湿敷法操作流程一、目标: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三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烫伤。
2、注意消毒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生,配合治疗。
换药法的操作流程
一、目标: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二、注意事项
1、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每日消毒。
2、执行无菌操作,所有物品每人一套,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
感染。
3、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敷干湿适宜,敷布范围大于病变部位。
4、一般伤口定时换药,脓腐较多的伤口随时换药;特殊伤口根据医嘱使用药品。
5、遵守操作流程,疮面清洁干净,勿损伤新肉芽组织。
6、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腐扩散。
7、痔疮术后每次便后清洁肛门并换药。
8、外敷药必须贴紧疮面,包扎固定时注意松紧适宜,固定关节时注意保持功能位置。
9、污染的敷料一律焚烧,使用后器械应浸泡消毒处理后灭菌。
湿敷疗法操作方法

湿敷疗法操作方法
湿敷疗法是一种通过将湿润物质放在患处,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以下是湿敷疗法的一般操作步骤:
1. 准备湿敷材料:可以选择温水、冷水、温盐水、湿毛巾、湿纱布等湿润物质作为湿敷材料。
2. 温度调节: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温度的湿敷材料。
一般来说,如果是消炎镇痛的目的,可以选择冷敷;如果是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的目的,可以选择温敷。
3. 清洁患处:在进行湿敷前,首先要确保患处清洁干净,以免感染。
4. 湿敷时间:将湿敷材料放在患处上,保持一定的时间。
一般来说,每次湿敷时间为10-20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
具体时间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5. 注意温度:如果选择了热敷,要注意不要太热,以免烫伤皮肤。
6. 清洁和保湿:湿敷后,要注意及时清洁患处及周围皮肤,并用适当的保湿剂进行保湿,以防止皮肤干燥。
请注意,湿敷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具体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人情况进行选择和操作。
换药正确操作方法

换药正确操作方法
正确的换药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所需的换药材料:包括干净的手套、纱布、医用酒精、护理用品(如消毒棉球、敷料、绷带等)。
2. 洗手并戴上手套,确保双手干净。
3. 轻轻用医用酒精清洁伤口周围皮肤,以杀灭细菌并减少感染风险。
4. 用清水冲洗伤口,轻轻擦干周围的水分。
如果伤口有较多血液或污垢,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5. 将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轻轻贴在伤口上,直接覆盖伤口并吸收血液或分泌物。
6. 用敷料或绷带固定纱布或棉球,确保伤口周围不松动。
7. 清理工作台和其他使用的工具,确保卫生和安全。
换药后,应根据医生或护士的指示继续注意伤口的恢复和护理。
根据伤口的程度和个人情况,可能需要根据需要进行定期更换敷料或进行进一步的医疗处理。
在
任何更换敷料之前,务必遵循医生或护士给出的具体指导。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规程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二、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三、注意事项
L、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湿敷法操作考核流程口述

湿敷法操作考核流程口述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病人取舒适体位,在热敷部位下面垫橡胶单及治疗巾,局部涂以凡士林,上面盖一层纱布。
3将敷布浸于热水中,用长钳拧敷布至不滴水为度,抖开敷布用手腕掌测试温度,如不烫手即可折好敷于患处。
上面可放置热水袋,并盖棉垫或用大毛巾包裹,以保持温度。
如病人感到烫,可揭开敷布一角以散热。
4及时更换敷布,每3~5分钟一次,热湿敷时间为15~20分钟。
5热湿敷完毕,用纱布擦净患处,整理用物。
6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
7洗手,记录热湿敷的部位、时间及热湿敷的效果和反应。
湿敷药的操作方法

湿敷药的操作方法
湿敷药的操作方法如下:
1.准备材料:需要准备好干净的毛巾、盆子、药物和温凉的水。
2.清洗受伤部位:首先需要用温水和肥皂清洗受伤部位,然后用毛巾擦干水分。
3.泡药水:在盆子中倒入温水或凉水,然后加入需要使用的药物,搅拌均匀。
4.浸泡毛巾:将毛巾完全浸泡在药水中,取出后轻轻拧干一部分水分。
5.敷在受伤部位:将浸泡的毛巾敷在受伤部位上,保持湿敷药的状态。
6.更换药敷:如果需要更换药敷,要先清洗受伤部位,然后再用新的浸泡好的毛巾继续湿敷。
7.持续敷药:根据医生或药品说明书的指示,持续进行湿敷药的处理,直至受伤部位症状缓解或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