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的指南第二版(1)(2)(1)

合集下载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概述: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特征为患者情感波动幅度较大,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以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管理的水平。

一、定义双相情感障碍指的是患者在生理、情感和认知等多个方面出现异常变化,交替表现为抑郁和躁狂的周期性情感状态。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CCMD-5)的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1. 抑郁期症状:- 持续的抑郁心境- 对平日感兴趣或愉悦的事物明显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失眠或过度睡眠- 负罪感或自责感- 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困难- 意欲降低或疲乏感- 减少或增加食欲2. 躁狂期症状:- 持续心境持高或愉悦- 高度自信或自大- 思维跳跃或话语过多- 躁动不安或过度活跃- 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冲动- 失眠或减少需要睡眠- 不适当或过分增加的活动三、治疗原则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和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以提高疗效和预防复发。

3. 早期干预:在症状出现早期尽早进行干预,有助于减轻病情和改善预后。

四、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中,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

具体选择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病程以及患者个体化的因素而定。

五、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插入治疗(IPSRT)和家庭治疗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管理情绪、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战胜心理困扰。

六、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远离不良嗜好、进行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等。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1双相障碍的概念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曰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本指南的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3为主。

但在CCMD-3中将躁狂症(反复发作的轻躁狂或躁狂症)作为心境障碍中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

但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

因此,ICD-l0及DSM-?分类系统已将之列入双相障碍。

此外,CCMD-3与ICD-10将环性心境障碍与双相障碍分列,置于持续性心境障碍中,但除症状较轻及病期较长外,它与双相障碍无本质区别,在DSM-?中已将其列入双相障碍中。

由于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系列未设躁狂症及环性心境障碍分册,为读者使用方便,本指南将此二疾病单元也列入双相障碍中一并讨论。

但不包括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病程中的双相表现。

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因而,长期以来,本病一直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双相障碍的流行概况1898年,克雷丕林(Kraepelin)首先提出躁狂与抑郁同属一个精神疾病单元,认为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是其主要特征,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

这是最早的双相概念。

1957年,Leorlhard根据长期随访研究资料,将躁狂抑郁症分为单相及双相两个亚组,认为它们可能具有异源性。

中国双相障碍指南第二版

中国双相障碍指南第二版

Company Confidential
21
5/9/2021 © Eli Lilly and Company
双相障碍与其他疾病共病率(%)
疾病 所有的精神障碍 物质使用障碍
酒精滥用 其他物质滥用
焦虑障碍 社交障碍
PTSD
惊恐障碍
强迫症
暴食障碍
人格障碍
偏头痛
超重
肥胖
2型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 Company Confidential
主要治疗药物(如心境稳定剂) 剂量应维持急性期治疗水平不变; 配合心理治疗十分必要(防治患 者自行减药或停药,促进其社会 功能恢复)
尚无定论:多次发作
者,可考虑在病情稳 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 循环的间歇期或2-3年
确诊患者在第二次发作缓解后即 可给予维持治疗;密切观察下适 当调整药物剂量;去除潜在社会 心理不良因素及施以心理治疗, 更能有效提高抗复发效果
✓ 自杀风险识别;攻击风险识别。 • 量表评定与辅助检查
Company Confidential
12
5/9/2021 © Eli Lilly and Company
双相障碍的临床评估——精神检查
➢ 一般描述 ➢ 感知觉 ➢ 心境和情感 ➢ 思维 ➢ 认知功能 ➢ 意志 ➢ 自知力
➢ 一般原则 ➢ 观察 ➢ 晤谈 ➢ 症状记录
神病性症状概率高;伴非典型抑郁症状概率高;易出现难治性抑郁; 易在抗抑郁剂治疗中转相;自杀相对多见或严重;常共病焦虑障碍; 常共病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双相障碍家族史阳性等
➢ 早期识别的关键是了解双相障碍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 早期识别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情感发作伴有的精神病性症状
Company Confidential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1双相障碍的概念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曰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本指南的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3为主。

但在CCMD-3中将躁狂症(反复发作的轻躁狂或躁狂症)作为心境障碍中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

但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

因此,ICD-l0及DSM-Ⅳ分类系统已将之列入双相障碍。

此外,CCMD-3与ICD-10将环性心境障碍与双相障碍分列,置于持续性心境障碍中,但除症状较轻及病期较长外,它与双相障碍无本质区别,在DSM-Ⅳ中已将其列入双相障碍中。

由于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系列未设躁狂症及环性心境障碍分册,为读者使用方便,本指南将此二疾病单元也列入双相障碍中一并讨论。

但不包括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病程中的双相表现。

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因而,长期以来,本病一直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双相障碍的流行概况1898年,克雷丕林(Kraepelin)首先提出躁狂与抑郁同属一个精神疾病单元,认为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是其主要特征,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

这是最早的双相概念。

1957年,Leorlhard根据长期随访研究资料,将躁狂抑郁症分为单相及双相两个亚组,认为它们可能具有异源性。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1双相障碍的概念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曰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本指南的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3为主。

但在CCMD-3中将躁狂症(反复发作的轻躁狂或躁狂症)作为心境障碍中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

但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

因此,ICD-l0及DSM-Ⅳ分类系统已将之列入双相障碍。

此外,CCMD-3与ICD-10将环性心境障碍与双相障碍分列,置于持续性心境障碍中,但除症状较轻及病期较长外,它与双相障碍无本质区别,在DSM-Ⅳ中已将其列入双相障碍中。

由于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系列未设躁狂症及环性心境障碍分册,为读者使用方便,本指南将此二疾病单元也列入双相障碍中一并讨论。

但不包括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病程中的双相表现。

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因而,长期以来,本病一直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双相障碍的流行概况1898年,克雷丕林(Kraepelin)首先提出躁狂与抑郁同属一个精神疾病单元,认为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是其主要特征,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

这是最早的双相概念。

1957年,Leorlhard根据长期随访研究资料,将躁狂抑郁症分为单相及双相两个亚组,认为它们可能具有异源性。

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讲解学习PPT共72页

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讲解学习PPT共72页
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讲解学习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谢谢!
72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1Βιβλιοθήκη 、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相关知识]+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相关知识]+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江苏省海门市眼科医院鲁善章根据《精神疾病生物治疗》附录内容整理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1双相障碍的概念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本指南的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3为主。

但在CCMD-3中将躁狂症(反复发作的轻躁狂或躁狂症)作为心境障碍中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

但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

因此,ICD-l0及DSM-Ⅳ分类系统已将之列入双相障碍。

此外,CCMD-3与ICD-10将环性心境障碍与双相障碍分列,置于持续性心境障碍中,但除症状较轻及病期较长外,它与双相障碍无本质区别,在DSM-Ⅳ中已将其列入双相障碍中。

由于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系列未设躁狂症及环性心境障碍分册,为读者使用方便,本指南将此二疾病单元也列入双相障碍中一并讨论。

但不包括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病程中的双相表现。

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因而,长期以来,本病一直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双相障碍的流行概况1898年,克雷丕林(Kraepelin)首先提出躁狂与抑郁同属一个精神疾病单元,认为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是其主要特征,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2.1.2中国双相障碍流行情况
目前,我国对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调查。从现有资料看来,我国不同地区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患病率相差悬殊。如中国内地12地区(1982)协作调查发现,双相障碍患病率仅为0.042%(包括仅有躁狂发作者),而台湾省(1982—1987)在0.7%~1.6%之间,香港特区(1993)男性为1.5%、女性为1.6%。同为华人地区,台湾与香港较接近,但较大陆高出约35倍。这种差别虽可能与经济和社会状况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学的差别。
上述资料是否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尚不得而知,但也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对双相障碍的诊疗状况还存在不足,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情况就更为严重。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各国精神卫生服务状况进行多国合作调查之后,发起在全球综合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中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心境障碍。90年代后期,我国也开始在精神科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开展了旨在提高双相障碍诊断水平和推动规范化治疗的工作,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国际水准和现实需要还有相当的距离。
本指南的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3为主。但在CCMD-3中将躁狂症(反复发作的轻躁狂或躁狂症)作为心境障碍中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但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因此,ICD-l0及DSM-Ⅳ分类系统已将之列入双相障碍。此外,CCMD-3与ICD-10将环性心境障碍与双相障碍分列,置于持续性心境障碍中,但除症状较轻及病期较长外,它与双相障碍无本质区别,在DSM-Ⅳ中已将其列入双相障碍中。由于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系列未设躁狂症及环性心境障碍分册,为读者使用方便,本指南将此二疾病单元也列入双相障碍中一并讨论。但不包括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病程中的双相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双相障碍临床评估
一、病史收集 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三、精神检查 四、急症状况 1、自杀风险识别 2、攻击风险识别
五、量表评定与辅助检查 1、young躁狂量表 评定躁狂症状的严重程度
的他评量表。
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3、蒙哥马利抑郁量表 4、抑郁自评量表
病程4天即可 没有精神病性症状 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
抑郁发作的诊断要点
典型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劳 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其它症状: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降低; 自罪观念和无价观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 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诊断注意要点:按照ICD-10要求,诊断轻中度 抑郁发作应该标明伴有躯体症状或不伴有躯体 症状;重度抑郁发作应该标明伴有精神病性症 状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DSM-Ⅴ-TR 双相障碍分类概述
双相 I 型
双相 II 型
环型心境障碍
未定型的双相 障碍
一次或多次躁 狂发作,通常 伴有抑郁发作
一次或多次重 症抑郁发作, 至少有一次轻 躁狂发作,没 有过躁狂发作
许多次轻躁狂 发作和抑郁症 状,持续至少 2年
具有双相障碍 的特点,但不 符和任何一种 双相障碍的标 准
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 (第二版)
红河州第二人民医院精神一科 汤士林
2016年12月29日
前言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一版——2007年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2015年
前言
1、与第一版一样,重点在治疗,提出双相障 碍的治疗建议。
2、参照更多最新的循证医学的证据锤炼而成。 3、参考文献:第一版指南,加拿大心境和焦
第6章 双相障碍治疗循证医学证 据
一、药物治疗 二、物理治疗 三、心理治疗
第7章 疾病管理
一、双相障碍的人群防治 双相障碍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复发性、进
展性精神疾病,部分患者可以发展为精神衰退, 需要实施三级预防。 2013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精神卫生法》体现了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模式。
第1章 双相障碍概要
慨念: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
指临床上具有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 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仅有躁狂或轻 躁狂发作者非常少见(1%),所以ICD-10及 DSM-5也归为双相障碍。
发病机制
一、分子遗传 遗传度高达85%,高于抑郁障碍、精 神分裂症。父母中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 双相障碍的概率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障碍I 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概率为50%-70%。
第3章 双相障碍的诊断
诊断标准 1、ICD-10 2、DSM-5 3、CCMD-3 ICD-10没有分型 DSM-5分为I型和II型 CCMD-3保留反复发作躁狂症
躁狂发作诊断要点
1.情感症状:情感高涨可表现为轻松、愉快、 热情、乐观和兴高采烈等,在他人看来愉快而 有感染力。但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容易激 惹。少部分患者以易激惹为主。
合用:(在锂盐/丙戊酸盐基础上):奥氮平 (A) 、利培酮(A) 、喹硫平(A) 、阿立 哌唑(A) 、抗精神病药+MECT。
不推荐
单用:加巴喷丁、托吡酯、拉莫三嗪、维拉帕 米
合用:利培酮+卡马西平、奥氮平+卡马西平
双相Ⅰ型抑郁发作急性期药物治 疗推荐建议
首选推荐:喹硫平(A),奥氮平(A),锂盐(B), 拉莫三嗪(B) ,丙戊酸盐(B),奥氮平+氟西汀 (B) ,锂盐+丙戊酸盐(B) ,锂盐/丙戊酸盐+喹 硫平(B) ,锂盐/丙戊酸盐+安非他酮(B)
虑治疗指导组/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DS) ,美 国精神病学协会(APA),英国国立卫生与临 床优化研究所(NICE),世界生物精神病学 联合会(WFSBP),英国精神药理协会(BAP)等。
目录
第1章 双相障碍概要 第2章 双相障碍临床评估 第3章 双相障碍诊断与鉴别 第4章 双相障碍治疗建议 第5章 特殊类型、人群与治疗监测 第6章 双相障碍治疗循证医学证据 第7章 疾病管理
二、神经影像
1、结构性影像学 CT、MRI,反映脑部结构的形态学 改变。双相障碍患者:前额叶、边缘系统局部灰质容 量减少及白质结构异常,非特异性脑室扩大等
2、功能性影像学 SPECT、PET、fMRI,还可以反 映脑功能状态的变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全脑血流/ 代谢弥漫性减低,躁狂发作时全脑血流增加和代谢亢 进。大多数fMRI研究结果显示,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皮 质-边缘系统通路过度激活可能导致了双相障碍的情 感症状发作。
1、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的特殊表现、诊断和治 疗
儿童的精神症状更多地表现为行为障碍,如活动 过多、攻击行为、发脾气、自伤、自杀等。 2、老年期双相障碍治疗建议 3、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双相障碍治疗建议 心境稳定剂致畸形发生率1-2%,抗抑郁药及抗精 神病药相对安全。 妊娠期服药3种选择:在整个妊娠期停药;在打算 怀孕前停止服药;在妊娠后的前三个月停药。 哺乳期尽可能不服药,特别不服锂盐。
2.认知症状:思维联想活跃,话多且语速快, 滔滔不绝,思维奔逸,观念漂忽不定。自我评 价过高和夸大。乱花钱、挥霍、盲目投资。
3.意志行为症状:计划、打算多,爱好交际, 外向,自信,性欲亢进,有攻击性和威胁性, 活动过多可能导致虚脱、衰竭。
4.生理症状:睡眠减少,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如面色红润、心率加快等。
三、神经递质
1.双相障碍躁狂发作:5-HT↓ NE↑,DA ↑, Ach ↓。
2.双相障碍抑郁发作:5-HT↓ NE↓,DA ↓, Ach ↑。
四、神经内分泌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抑郁症患者血中皮质醇水平升高 50%患者地塞米松抑制实验中出现脱抑制 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 18%-25%抑郁发作的患者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 3、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 抑郁患者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 症状不符和躁狂或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是多维的
躁狂
轻躁狂
躁狂复发
心境恶劣
抑郁
维持
病例分析
患者梁X,男,26岁,因反复兴奋话多、言语夸 大,活动增多、毁物等4年余,复发6天第4次 入院。病程中无抑郁发作史。精神检查:无幻 觉妄想发现,以易激惹,情绪高涨为主,具有 以下几条:1)活动增多;2)言语增多;3) 思维联想加快;4)睡眠需要减少;5)自我评 价高,自我感觉良好;6)存在冲动毁物行为; 7)无自知力,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5.精神病性症状:常见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及 关系妄想。在ICD-10中,广泛的兴奋和活动过 多也可被认为是精神病性症状。
病程标准:ICD-10与DSM-5接近,均要求1周 以上时间。DSM-5补充说明“若患者住院则不 要求1周的病期”。
轻躁狂发作诊断要点
轻躁狂与躁狂症状相似,只是在症状的严重程 度和社会功能损害水平上未达到躁狂症状的程 度(如患者的职业能力轻微受损或不受损)。
诊断
按CCMD-3 按ICD-10 按DSM-5
第4章 双相障碍治疗建议
躁狂发作急性期药物治疗推荐建议(包含 MECT/ECT)
首选推荐
单用:锂盐(A)、丙戊酸盐(A) 、奥氮平 (A) 、利培酮(A) 、喹硫平(A) 、阿立 哌唑(A) 、 齐拉西酮(A)、帕利哌酮 (A)、氟哌啶醇(A) 、氯丙嗪(A)等。
一级预防:有关病因的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建立健全精神 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加强人员培训。
三级预防:促进健康,防止精神残疾。又称临床预防, 是针对发病后所采取的临床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 防并发症,减少精神残疾;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 主要促进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 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并能促进社会活动 及延长寿命。
不推荐:齐拉西酮单药治疗,齐拉西酮或阿立哌唑增 效治疗
双相Ⅱ型抑郁发作急性期药物治 疗推荐建议
首次推荐:喹硫平(A) 次选推荐(C):拉莫三嗪,锂盐,丙戊酸盐,
锂盐/丙戊酸盐+SSRIs,锂盐+丙戊酸盐,非 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喹硫平+拉莫三嗪 上述药物/组合+MECT
第5章 特殊人群双相障碍的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