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中国双相障碍指南第二版

Company Confidential
21
5/9/2021 © Eli Lilly and Company
双相障碍与其他疾病共病率(%)
疾病 所有的精神障碍 物质使用障碍
酒精滥用 其他物质滥用
焦虑障碍 社交障碍
PTSD
惊恐障碍
强迫症
暴食障碍
人格障碍
偏头痛
超重
肥胖
2型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 Company Confidential
主要治疗药物(如心境稳定剂) 剂量应维持急性期治疗水平不变; 配合心理治疗十分必要(防治患 者自行减药或停药,促进其社会 功能恢复)
尚无定论:多次发作
者,可考虑在病情稳 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 循环的间歇期或2-3年
确诊患者在第二次发作缓解后即 可给予维持治疗;密切观察下适 当调整药物剂量;去除潜在社会 心理不良因素及施以心理治疗, 更能有效提高抗复发效果
✓ 自杀风险识别;攻击风险识别。 • 量表评定与辅助检查
Company Confidential
12
5/9/2021 © Eli Lilly and Company
双相障碍的临床评估——精神检查
➢ 一般描述 ➢ 感知觉 ➢ 心境和情感 ➢ 思维 ➢ 认知功能 ➢ 意志 ➢ 自知力
➢ 一般原则 ➢ 观察 ➢ 晤谈 ➢ 症状记录
神病性症状概率高;伴非典型抑郁症状概率高;易出现难治性抑郁; 易在抗抑郁剂治疗中转相;自杀相对多见或严重;常共病焦虑障碍; 常共病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双相障碍家族史阳性等
➢ 早期识别的关键是了解双相障碍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 早期识别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情感发作伴有的精神病性症状
Company Confidential
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

02
疾病概述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与表现
情绪波动
睡眠问题
行为变化
情绪低落期
躁狂期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 经历情绪的剧烈波动, 可能从极度愉快、兴奋 到沮丧、消沉,甚至出 现自杀念头。
新型药物治疗
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型药物治疗的研发和应用。新型药物可能会更有效、更安全地治疗双相 情感障碍。
对患者及家庭的建议与展望
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建议,按时服药,接受心理治疗等。
患者可以建立支持网络,包括家人、朋友和 病友等。这些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 鼓励,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充 足睡眠等。
建议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与支持,共同促进患者 的康复。
05
社会支持与资源
医疗资源与专业机构
医疗机构
了解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如精神科门诊、住院治疗设施以及专 业心理咨询机构。
专业医生
寻找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特别是对双相情感障碍有深入了解 的专家。
熟悉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体征,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
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
通过定期评估,可以及时发现个体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为个体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追踪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控制症 状并预防复发。
心理治疗
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精准医疗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将更加深入。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 其他生物标志物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简介

3.3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其他治疗
3.4 其他抑郁障碍的治疗:持续性抑郁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共病躯体疾病
3.5 疗效不佳患者的治疗
• 特定人群的抑郁障碍:儿童青少年、老年、女性
• 抑郁障碍的管理
利益冲突的说明;参考文献;附录:标准术语对照表、常用量表、循证证据分级
表
11
第一章:抑郁障碍总述
方法:药物(全)、心理(轻中、联合)、物理治
使用方法保持不变
疗(敏感、重);其他如光照治疗、运动治疗等
方法: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阶
段性物理治疗
维持期:
目标:防止复发
时间:一般2-3年
原则:敏感患者:有三次及以上抑郁发 作或者慢性抑郁障碍的患者;存在复发 风险的附加因素(如存在残留症状、早 年起病、有持续的心理社会应激、有心 境障碍家族史、共病)等;
• B级推荐药物: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塞、丙咪嗪 、马普替林、米安色林、曲唑酮、瑞波西汀、噻奈普 汀
• C级推荐药物:吗氯贝胺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
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 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突触前5-羟色胺能神经 末梢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而获得疗效。
中草药
目前在我国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还包括中草药,主要治疗轻中度抑郁症。 圣·约翰草提取物片(Extract of St. John’s Wort Tablets):是从 草药(圣约翰草)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药物,其主要药理成分为贯叶金丝 桃素和贯叶连翘[267]。适用于治疗轻、中度抑郁症[268-270]。 舒肝解郁胶囊:是由贯叶金丝桃、刺五加复方制成的中成药胶囊制剂。 治疗轻、中度单相抑郁症属肝郁脾虚证者。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 ,与盐酸氟西汀相当[271, 272],优于安慰剂[273]。 巴戟天寡糖胶囊: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医辨证属于肾阳虚证者[274, 275] 。
《双相障碍伴混合特征临床诊治指导建议》要点

《双相障碍伴混合特征临床诊治指导建议》要点DSM-5提出了混合特征的概念,即情感发作(符合躁狂/轻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标准)同时具有至少3项相反极情感症状。
DSM--TR中对混合发作的定义较为严格,必须同时满足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标准,且持续至少1周,ICD-10中混合发作的诊断标准与之类似。
相较于DSM-与ICD-10,DSM-5则纳入了阈下及未重叠的混合发作状态,包括“在一个完整的情感发作周期出现相反极的亚症状”,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与诊治率。
迄今,国内外对双相障碍混合特征尚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
然而,混合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并与反复的情绪发作、严重的疾病症状、高共病率和高自杀率、较差的临床结局关联。
一、临床表现与评估(一)临床表现DSM-5提出以躁狂/轻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和抑郁发作伴混合特征取代DSM--TR中的混合发作亚型。
躁狂/轻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指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时同时伴有3个或更多的抑郁症状,但不包括决策困难、失眠或睡眠过多、精神运动性激越,因为这些症状可以出现在任何一极。
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伴混合特征特指抑郁发作时同时伴有至少3个情感高涨症状,但不包括注意分散、易激惹或精神运动性迟滞,也缘于这3个症状可以发生于任何一极。
尤为重要的是,抑郁发作伴混合特征既可发生于双相障碍,也可见于抑郁障碍,体现了心境障碍的谱系特点。
双相障碍伴混合特征临床表现复杂,常见以下病情特点:女性更多、发病年龄偏小、自杀倾向明显、快速循环发作与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高。
同时,伴混合特征的双相障碍患者普遍存在社会活动减少、工作困难增多以及生活满意度降低等特点;自杀倾向高于健康人群至少120倍。
而相较于躁狂发作伴少于3项抑郁症状的双相障碍型患者,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患者的焦虑、易激惹、激越症状更严重,疗效不满意者更多。
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者幻觉/妄想症状突出、低教育水平、较高的住院率以及较高的CGI 评分,多见情绪不稳/易激惹且持续时间较长,另外心情不愉快、不参与令人愉悦的社会活动、睡眠需求减少、烦躁不安、焦虑、负罪感以及自杀倾向等抑郁症状也很常见;抑郁发作伴混合特征者多见易激惹、情绪不稳、认知活动增强(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活动活跃)和精神运动亢进(躁动、冲动、话多),自杀倾向、物质(酒精)滥用均较高。
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1)(2)(1)

* 症状不符和躁狂或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是多维的
躁狂复发 躁狂 轻躁狂
维持 心境恶劣 抑郁
病例分析
患者梁X,男,26岁,因反复兴奋话多、言语夸 大,活动增多、毁物等4年余,复发6天第4次 入院。病程中无抑郁发作史。精神检查:无幻 觉妄想发现,以易激惹,情绪高涨为主,具有 以下几条:1)活动增多;2)言语增多;3) 思维联想加快;4)睡眠需要减少;5)自我评 价高,自我感觉良好;6)存在冲动毁物行为; 7)无自知力,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轻躁狂发作诊断要点
轻躁狂与躁狂症状相似,只是在症状的严重程 度和社会功能损害水平上未达到躁狂症状的程 度(如患者的职业能力轻微受损或不受损)。 病程4天即可 没有精神病性症状 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
抑郁发作的诊断要点
典型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劳 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其它症状: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降低; 自罪观念和无价观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 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诊断注意要点:按照ICD-10要求,诊断轻中度 抑郁发作应该标明伴有躯体症状或不伴有躯体 症状;重度抑郁发作应该标明伴有精神病性症 状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诊断
按CCMD-3 按ICD-10 按DSM-5
第4章 双相障碍治疗建议
躁狂发作急性期药物治疗推荐建议(包含 MECT/ECT)
首选推荐 单用:锂盐(A)、丙戊酸盐(A) 、奥氮平 (A) 、利培酮(A) 、喹硫平(A) 、阿立 哌唑(A) 、 齐拉西酮(A)、帕利哌酮 (A)、氟哌啶醇(A) 、氯丙嗪(A)等。 合用:(在锂盐/丙戊酸盐基础上):奥氮平 (A) 、利培酮(A) 、喹硫平(A) 、阿立 哌唑(A) 、抗精神病药+MECT。
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双相障碍巩固期维持治疗
规范化治疗程序:
1.维持期治疗开始前须全面评估 2.首选/次选推荐药物 3.联合用药问题 4.维持期定期评估 5.优化治疗策略 6.调整治疗策略 7.强化治疗策略 8.重新评估
.
双相Ⅰ型障碍巩固/维持期药物治 疗推荐建议
首选推荐:单药:锂盐(A),拉莫三嗪(A),丙戊酸盐 (A),奥氮平(A),喹硫平(A),阿立哌唑(A),齐拉西酮 (A),利培酮长效剂;联合:锂盐/丙戊酸盐+喹硫平(A) /奥氮平(A) /利培酮长效剂/阿立哌唑/齐拉西酮
.
抗抑郁剂使用原则
1.抗抑郁药物不适用快速循环发作、混合发作或有严 重躁狂发作的患者。
2.急性期已经使用抗抑郁药物,进入巩固/维持阶段建 议逐步减量;双相I型抑郁不能单用抗抑郁药物,双相 II型抑郁建议慎用抗抑郁药物。
3.SSRIs(帕罗西汀除外)和安非他酮推荐作为首要 选择抗抑郁剂,与心境稳定剂合并治疗急性期双相抑 郁发作。
躁狂家族史
起病年龄更早,25岁以前
抑郁发作次数更多
处于发病状态的时间相对更多
睡眠过度
精神运动性迟缓
产后发作
体重增加
抑郁不典型
一过性出现兴奋发作
有过精神病性症状
抗抑郁疗效不好,使用过三种以上的抗抑郁剂
抗抑郁治疗诱发躁狂
轻躁狂人格
.
第4章 治疗原则
1、充分评估、量化监测 2、综合治疗 3、全病程治疗 4、全面治疗 5、提高治疗依从性 6、患方共同参与治疗 7、共病治疗
次选推荐(C):卡马西平,喹硫平+SSRIs,丙戊酸 盐+拉莫三嗪,锂盐+卡马西平,喹硫平+拉莫三嗪, 锂盐+MAOI,锂盐/丙戊酸盐+文拉法辛,锂盐/丙戊酸 盐/非经典型抗精神病药+TCAs
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 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等,有助于降低双相情感障碍
的发病风险。
康复计划与支持
个体化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 康复计划,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生活调整等方面的指导。
技能训练
对患者进行社交技能、情绪管理技能、 应对压力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其 自我管理和应对能力。
家庭治疗
将家庭纳入康复计划中,通过家庭治 疗改善家庭关系,减轻家庭压力对患 者的影响。
定期评估与调整
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及时调整 康复计划,以确保康复效果的最大化。
社会与家庭支持系统
01
02
03
04
社会宣传与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方式,提 高社会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 和理解,减少歧视和排斥。
建立支持组织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不 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
种类,以确保安全有效。
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 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 定期复诊和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 另一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患者认 识和应对疾病,提高自我调节能
力。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 为疗法、心理教育、家庭治疗等,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成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支持组 织,为患者提供信息和情感支
持。
家庭支持与培训
为患者家庭提供支持和培训,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
者。
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双相 情感障碍患者提供更多的医疗
保障和社会福利支持。
05
双相情感障碍的科研进 展与未来展望
科研进展与成果
诊断工具
近年来,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工 具不断改进,如生物标记物和神 经影像学等技术的发展,提高了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简介

他评
效
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
病人健康问卷抑郁症量表(PHQ-9);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
自评
Beck抑郁问卷(BDI);快速抑郁症症状自评问卷(QIDS-SR)
自杀风险
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定量表
他评
MINI量表C模块
转躁风险
轻躁狂症状自评量表(HCL-32)
自评
心境障碍问卷(MDQ)
循证证据分级文献汇总结果 1级证据比例=211/490=43%
6
(一)
修改后的证分级标准
分级 加拿大指南(第四次会议确定)
需要负责各章节的老 师,自行修改等级
修改后
1级 至少2项足够样本量的重复双盲(DB)-随机 系统综述/Meta分析;至少2项RCT研究 对照试验(RCT),最好是安慰剂对照试验
他评
自评
14
抑郁症的发生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
生命早期
遗传易感性
成
Life Events
年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递质改变
易损性表型
抑郁症
早期负性 事件
孕期营养不良、感染 产伤 母婴分离 儿童期虐待
2019/8/8
C. B. Nemeroff, 2000
15
第三章:抑郁症(MDD)的治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第二版简介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由抑郁症协作组李凌江、马辛教授牵头,王刚教授组织实施
编委会名单(姓氏笔画) 马 辛 王 刚 方贻儒 司天梅 李凌江 许秀峰 刘哲宁 季建林 张克让 张宁
詹思延 沈霞
2
2
指南修订的工作过程
第一次工作会议: 2012年12月29日 第二次工作会议: 2013年07月11日 第三次工作会议: 2014年04月12日 第四次工作会议: 2014年06月14日 第五次工作会议: 2014年09月21日 第六次工作会议: 2014年11月21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意志行为症状:计划、打算多,爱好交际, 外向,自信,性欲亢进,有攻击性和威胁性, 活动过多可能导致虚脱、衰竭。
4.生理症状:睡眠减少,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如面色红润、心率加快等。
DSM-Ⅴ-TR 双相障碍分类概述
双相 I 型
双相 II 型
环型心境障碍
未定型的双相 障碍
一次或多次躁 狂发作,通常 伴有抑郁发作
一次或多次重 症抑郁发作, 至少有一次轻 躁狂发作,没 有过躁狂发作
许多次轻躁狂 发作和抑郁症 状,持续至少 2年
具有双相障碍 的特点,但不 符和任何一种 双相障碍的标 准
二、神经影像
1、结构性影像学 CT、MRI,反映脑部结构的形态学 改变。双相障碍患者:前额叶、边缘系统局部灰质容 量减少及白质结构异常,非特异性脑室扩大等
2、功能性影像学 SPECT、PET、fMRI,还可以反 映脑功能状态的变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全脑血流/ 代谢弥漫性减低,躁狂发作时全脑血流增加和代谢亢 进。大多数fMRI研究结果显示,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皮 质-边缘系统通路过度激活可能导致了双相障碍的情 感症状发作。
病程4天即可 没有精神病性症状 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
抑郁发作的诊断要点
典型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劳 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其它症状: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降低; 自罪观念和无价观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 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诊断注意要点:按照ICD-10要求,诊断轻中度 抑郁发作应该标明伴有躯体症状或不伴有躯体 症状;重度抑郁发作应该标明伴有精神病性症 状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 (第二版)
红河州第二人民医院精神一科 汤士林
2016年12月29日
前言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一版——2007年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2015年
前言
1、与第一版一样,重点在治疗,提出双相障 碍的治疗建议。
2、参照更多最新的循证医学的证据锤炼而成。 3、参考文献:第一版指南,加拿大心境和焦
三、神经递质
1.双相障碍躁狂发作:5-HT↓ NE↑,DA ↑, Ach ↓。
2.双相障碍抑郁发作:5-HT↓ NE↓,DA ↓, Ach ↑。
四、神经内分泌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抑郁症患者血中皮质醇水平升高 50%患者地塞米松抑制实验中出现脱抑制 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 18%-25%抑郁发作的患者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 3、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 抑郁患者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第3章 双相障碍的诊断
诊断标准 1、ICD-10 2、DSM-5 3、CCMD-3 ICD-10没有分型 DSM-5分为I型和II型 CCMD-3保留反复发作躁狂症
躁狂发作诊断要点
1.情感症状:情感高涨可表现为轻松、愉快、 热情、乐观和兴高采烈等,在他人看来愉快而 有感染力。但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容易激 惹。少部分患者以易激惹为主。
第2章 双相障碍临床评估
一、病史收集 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三、精神检查 四、急症状况 1、自杀风险识别 2、攻击风险识别
五、量表评定与辅助检查 1、young躁狂量表 评定躁狂症状的严重程度
的他评量表。
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3、蒙哥马利抑郁量表 4、抑郁自评量表
第1章 双相障碍概要
慨念:双相障碍也称双,又有抑 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仅有躁狂或轻 躁狂发作者非常少见(1%),所以ICD-10及 DSM-5也归为双相障碍。
发病机制
一、分子遗传 遗传度高达85%,高于抑郁障碍、精 神分裂症。父母中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 双相障碍的概率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障碍I 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概率为50%-70%。
* 症状不符和躁狂或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是多维的
躁狂
轻躁狂
躁狂复发
心境恶劣
抑郁
维持
病例分析
患者梁X,男,26岁,因反复兴奋话多、言语夸 大,活动增多、毁物等4年余,复发6天第4次 入院。病程中无抑郁发作史。精神检查:无幻 觉妄想发现,以易激惹,情绪高涨为主,具有 以下几条:1)活动增多;2)言语增多;3) 思维联想加快;4)睡眠需要减少;5)自我评 价高,自我感觉良好;6)存在冲动毁物行为; 7)无自知力,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虑治疗指导组/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DS) ,美 国精神病学协会(APA),英国国立卫生与临 床优化研究所(NICE),世界生物精神病学 联合会(WFSBP),英国精神药理协会(BAP)等。
目录
第1章 双相障碍概要 第2章 双相障碍临床评估 第3章 双相障碍诊断与鉴别 第4章 双相障碍治疗建议 第5章 特殊类型、人群与治疗监测 第6章 双相障碍治疗循证医学证据 第7章 疾病管理
5.精神病性症状:常见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及 关系妄想。在ICD-10中,广泛的兴奋和活动过 多也可被认为是精神病性症状。
病程标准:ICD-10与DSM-5接近,均要求1周 以上时间。DSM-5补充说明“若患者住院则不 要求1周的病期”。
轻躁狂发作诊断要点
轻躁狂与躁狂症状相似,只是在症状的严重程 度和社会功能损害水平上未达到躁狂症状的程 度(如患者的职业能力轻微受损或不受损)。
诊断
按CCMD-3 按ICD-10 按DSM-5
第4章 双相障碍治疗建议
躁狂发作急性期药物治疗推荐建议(包含 MECT/ECT)
首选推荐
单用:锂盐(A)、丙戊酸盐(A) 、奥氮平 (A) 、利培酮(A) 、喹硫平(A) 、阿立 哌唑(A) 、 齐拉西酮(A)、帕利哌酮 (A)、氟哌啶醇(A) 、氯丙嗪(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