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循环途径
脑脊液的试题及答案

脑脊液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脑脊液(CSF)主要在哪个部位产生?A. 脑室B. 脊髓C. 脑干D. 脑膜答案:A2. 脑脊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保护大脑和脊髓B. 调节血压C. 调节体温D. 运输营养物质答案:A3.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通常是?A. 脑室→ 脑膜→ 脊髓→ 静脉窦B. 脑室→ 脊髓→ 脑膜→ 静脉窦C. 脑室→ 静脉窦→ 脊髓→ 脑膜D. 脊髓→ 脑室→ 脑膜→ 静脉窦答案:B二、填空题请填写脑脊液的主要成分:脑脊液主要由水、电解质、______、______和少量蛋白质组成。
答案:葡萄糖、氧气三、简答题简述脑脊液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答案:脑脊液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主要包括:1) 为大脑和脊髓提供缓冲,保护它们免受外力冲击;2) 维持脑内压力平衡;3) 清除代谢废物;4) 为脑组织提供营养和氧气。
四、判断题1. 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是连续不断的。
()2. 脑脊液可以透过血脑屏障。
()答案:1. 正确 2. 错误五、案例分析题患者因车祸导致颅内出血,医生建议进行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化验。
请分析腰椎穿刺的适应症和可能的风险。
答案:腰椎穿刺的适应症包括:1) 诊断性穿刺,如怀疑脑膜炎或脑炎;2) 治疗性穿刺,如降低颅内压。
可能的风险包括:1) 感染;2) 出血;3) 脑脊液漏;4) 神经损伤。
六、论述题论述脑脊液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答案:脑脊液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体现在:1) 通过脑脊液分析可以检测到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有助于诊断脑膜炎或脑炎;2) 脑脊液中的细胞计数和蛋白质水平变化可以反映炎症或出血的存在;3) 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脑脊液中特定的免疫球蛋白异常可以作为诊断依据;4) 脑脊液压力的测量有助于评估颅内压变化,对脑积水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脑脊液是一种在大脑和脊髓中循环的透明液体,它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包括
保护大脑、提供养分和移除废物等。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是指它在体内的循环路径,下面将介绍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吸收过程。
脑脊液的产生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系统中的脉络丛细胞产生。
这些细胞通过血浆中的物质,如水、葡萄糖、电解质等,在脑室内形成脑脊液。
同时,脉络丛细胞还能分泌一种脑脊液特有的蛋白质,帮助维持脑脊液的正常成分。
脑脊液的循环
脑脊液的循环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脑室系统和脑脊膜。
脑室系统循环
脑脊液首先在侧脑室中产生,然后通过中脑脑室、第四脑室和脑脊液囊进入蛛
网膜下腔。
在蛛网膜下腔中,脑脊液对脑组织提供支持和保护作用。
接着,脑脊液通过蛛网膜下腔的小孔进入脑脊液囊,最终被吸收并排出体外。
脑脊膜循环
脑脊膜循环是指脑脊液通过脑脊膜的途径循环。
脑脊液从蛛网膜下腔流向小脑
裂池和颅底区域,通过蛛网膜孔进入下颅窝脑脊液池,最终进入淋巴系统。
脑脊液的吸收
脑脊液的吸收主要通过颅骨和颈部的淋巴系统完成。
慢性脑室系统的脑脊液会
通过蛛网膜下腔的小孔进入蛛网膜下腔及脑脊液囊,然后进入颅底和脑室池。
这些区域的脑脊液最终被吸收到颈部淋巴系统中,从而维持脑脊液的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包括脑室系统循环和脑脊膜循环,通过这些途径,脑脊液得以不断地产生、循环和吸收,维持着大脑和脊髓的正常功能。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的循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四节 脑屏障
重点提示
掌握:
1.脑和脊髓的3层被膜;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2.大脑动脉环。
熟悉:
1.脑和脊髓的动脉; 2.脑室系统、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了解:
脑和脊髓的静脉
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约125ml左右,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
功能:① 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② 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③ 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
脑 脊 液 循
侧 室间孔 脑 室
第 三 脑 室
中脑 水管
第 四 脑
外侧孔 正中孔
蛛 网 膜 下
室
隙
蛛网 膜粒
上 矢
状
窦
颈 内 动 脉
环
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考题
1.临床上为什么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穿刺? 需经过哪些层次? 2.用箭头表示硬脑膜窦血液回流情况。
二、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蛛网膜下隙: •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 充满脑脊液
• 蛛网膜下腔的扩大部分
蛛网膜下池: • 小脑延髓池
蛛网膜粒
• 终池(临床腰穿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
• 蛛网膜渗入上矢状窦内形成的突起,可滤出脑
脊液
三、软 膜 pia mater
脑脊液鼻漏

如何明确有脑脊液外漏呢?
1. 可将漏出液滴于吸水纸上, 如在血迹外有较宽的淡黄 色浸渍圈,并且被GSF(脑 脊液)浸湿的手帕,没有干 后变硬的现象,即可确认 有GSF外漏;
2. 或在医院查白细胞计数与 周围血液比较是否被稀释 以明确诊断;同时应注意是 否经常有腥味液体流至咽 部。
3. 内镜检查。
脑脊液鼻漏与渗出液的鉴别
【定义】
脑脊液漏是因为颅骨骨折的同时撕破了
硬脑膜和蛛网膜,以致脑脊液由骨折缝裂 口经鼻腔、外耳道或开放伤口流出,使颅 腔与外界交通,形成漏孔。
常见颌面部及颅底骨折线的位置:
【症状与体征】
➢ 鼻漏: 急性期 多见于前颅窝骨折 熊猫眼/眼结膜下出血, 伴有嗅觉丧失或减退,亦有伤及视神经、动眼神经 延迟性脑脊液鼻漏 由于突然咳嗽、用力引起颅内 压力突然升高,脑膜破孔开裂,漏出液为清亮的脑脊 液。 病人坐起、低头时漏出液增加, 仰卧时液体 流向鼻后孔而下咽,或积于蝶窦及其他副鼻窦腔内, 病人自觉平卧时减少或停止。
,及时更换床单。
6、保持口腔卫生,饭前后及时漱口
7、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
消化的食物
评价:09-05 T38.6 ℃
09-06 T38.1 ℃
09-07 T37.5 ℃
09-08 T37.0 ℃
09-10 T36.7 ℃
09-11 T36.7 ℃
(注:以上数值为当日最高值)
2、脑脊液漏的位置不明确者。
【护理】
➢ 护理重点: 早期发现 保持清洁 预防感染 促进漏口及早愈合
及早发现脑脊液漏
➢ 手术中是否出现脑脊液漏现象最重要 ➢ 病人的主诉 ➢ 脑脊液漏常发生在术后1~7天
正常脑脊液为清水样透亮液体,在颅底 骨折早期,血性脑脊液易与耳鼻道损伤出 血相混淆,应仔细鉴别。血性脑脊液鼻漏 一般不填塞,但伴大出血时仍需堵塞止血, 但宜一两天内拔除。有时需行选择血管内 栓塞止血。
脑脊液循环途径

脑脊液循环途径
一、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脑脊液是由脑室、脑脊液通道和蛛网膜下腔组成的液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脑脊液在人体内循环不断,起着支持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这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主要是由脑脊液腺分泌的,在脑室内生成后,通过特定的通道流动,最终被吸收到血液中,形成脑脊液的循环。
二、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1.脑室系统的产生与流动:
–脑脊液主要是由脑脊液腺分泌的,在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不断生成。
–侧脑室生成的脑脊液首先会通过孟德尔小脑室连通到第三脑室,随后经过中脑导水管进入第四脑室。
2.全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在脑脊液循环系统内不断流动,从第四脑室出来后,进入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是脑脊液与外部环境的接口,脑脊液通过这个脊膜空腔,与脑组织和脊髓组织相连。
–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内沿着脊髓和脑组织周围循环,提供支持、保护和养分输送。
三、脑脊液的重要性
脑脊液循环途径的畅通对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脑脊液在
脊膜腔内流动,可以稳定脑组织的环境,预防脑组织受到损伤。
同时,脑脊液还具有排除代谢废物、运输养分和神经递质的重要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健康运作的关键。
四、结语
总的来说,脑脊液循环途径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在维护大脑和脊髓功能
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脑脊液的产生、循环途径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使读者对脑脊液循环途径有更深入的认识。
脑脊液检查与分析

腰穿注意事项
是否腰穿?
应通过观察病人意识、精神状况、眼底、生命体征等疾病发 生发展过程并结合CT/MRI影像学检查综合考虑
如有颅压高,且估计为脑弥漫性病变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为进一步诊治,可以按下列方法慎重穿刺:
◆ 穿刺前半小时内先脱水 ◆ 穿刺时选细针,成功后退出针芯至针尾后迅速接测压表 ◆ 测压表连针身一起迅速拔出,针眼用消毒方纱压迫 ◆ 取测压接管内的脑脊液送检 ◆ 操作要快速,并严密观察病人的情况 ◆ 术后根据压力情况调整医嘱,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较有意义,见于
●化脓菌、结核菌、真菌性脑膜炎时,被破坏的脑膜细胞释放出葡萄糖 酵解酶,将糖酵解为乳酸,使糖含量降低;感染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代 谢改变,其代谢产物抑制了血脑屏障的膜携带运转功能,使从血液进入 脑脊液的葡萄糖量减少 ●癌肿,尤其是脑膜癌病,由于癌细胞代谢活跃,可将葡萄糖迅速酵解; 而癌细胞本身就能使碳水化合物发生不正常代谢,并可以阻止糖通过血 脑屏障。癌肿转移时,糖含量可降至零 ●脑的囊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弓形体病等寄生虫感染 ●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症如胰岛细胞瘤、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过量 等均可致脑脊液糖含量降低 ●其它如神经梅毒、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中枢神经系统结节病、鼻 咽癌、高颈位脊髓病变的深度X线或60Co放射治疗,或脑脊液留置太久 等,均可引起脑脊液糖降低
脑脊液检查在临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中枢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有极其 重要的意义
腰椎穿刺术
临床上采集脑脊液最常用、最安全的方法 侧卧位腰椎穿刺术
手术程序:摆体位—选穿刺点—消毒铺巾—皮内皮下及韧带 浸润麻醉—进针(切口朝上,针身垂直脊背平面略向患者头端方向
缓进,针穿黄韧带及硬脊膜时有落空感,再进少许,逆时针转动针身 90°使针尖切口朝向患者头部,拔针芯脑脊液滴出。如无液体滴出,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动脉瘤
豆纹动脉 硬膜下血肿
脑血肿
动-静脉畸形
脑的静脉
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血管
颅底上面观察硬脑膜静脉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位置: 两侧蝶鞍,形似海绵
其内穿过的结构:
垂体
颈内动脉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V1 眼神经 V2 上颌神经
脑蛛网膜
蛛网膜粒
小脑延髓池穿刺
软脑膜
脑脊液循环(CSF)
功能:约150ml,对 CNS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 压等作用
腰椎穿刺
脑的被膜
硬脑膜-由硬膜和颅骨骨膜融合而成。形成的特殊结构
有:①大脑镰、小脑幕、鞍隔;②硬脑膜静脉窦(见后)
脑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脑膜与颅盖骨
特点:
与颅盖骨结合 疏松,易于分 离,所以临床 易发生硬膜外 血肿
特殊结构1
大脑镰 小脑幕及幕切迹
特殊结构2 硬脑膜静脉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通过,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麻醉药注入此间隙,渗透过脊神经外膜 而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蛛网膜下隙
位置:位于软膜与蛛网膜之 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约 150ml),使脑和脊髓飘浮 其中
终池: 为最大的蛛网膜下隙, 位于脊髓圆锥(成人在L1, 小儿L3)与第二骶椎。其内 脑脊液中飘浮着脊神经根 丝组成的马尾。为临床腰 椎穿刺抽取脑脊液之处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颈内动脉:从颈动脉管进 入颅内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 出后穿过C6-C1橫突孔, 从枕骨大孔处入颅腔
脑底的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脊液循环

02
作用
.
脑脊液包围并支持着整个脑及脊髓,有效地使脑的重量作用减少至1/6,对 外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清除代谢产物及炎性渗出物方面,起着身体其它部 位淋巴液所起的作用。
1. 浮力:实际上人脑约1400-1500克; 然而,净重量悬浮在CSF的脑相当于25-50克 的质量。因此,大脑存在于浮力中,使大脑在不受自身重量影响的情况下保持 其密度。
04
循环途径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室间孔
三脑室
与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
中脑导水管
四脑室
四脑室正中下腔
蛛网膜颗粒
矢状窦
窦汇
左右横窦
左右乙状窦
颈内静脉
05
循环流程图
脑脊液循环途径
01
脑脊液的产生
02
作用
03
解剖基础
04
循环途径
05
循环流程图
01
. 脑脊液的产生
脑脊液产生:主要由侧脑室脉络 丛产生,约占脑脊液的95%,其余来 源于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等部位。道 产生速度为:0。3ml/min,
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 无色透明的液体。比重为1.005,总 量为130~150ml。平均每日产生量 为524ml。
2. 保护:摇晃或撞时,发挥流体缓冲作用,保护大脑组织。 3. 预防脑缺血:通过减少头骨内有限空间的CSF数量来预防脑缺血。这降低了总
的颅内压力,并促进血液灌注。
4. 动态平衡:CSF允许脑细胞之间的物质调节。 5. 清除废物:CSF允许从脑中去除废物,在大脑的淋巴系统中至关重要。
03
。 解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