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免疫研究
鱼类免疫研究

鱼类免疫研究1.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ig)是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血清)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
依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差异,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igm,iga,ige和igd。
[1]免疫球蛋白在免疫防御中起一定的作用。
对它的研究既有助于人们对高等动物ig的个体发生及系统发育的理解;又在鱼类免疫和鱼病防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鱼类对抗原刺激可以产生免疫应答,形成抗体。
对各种鱼类的研究表明,鱼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19s型,相当于人的igm,是系统发育中最原始的免疫球蛋白。
近年来,发现鱼的免疫球蛋白有同种异型,存在有igd,并有膜型和分泌型两种形式。
[1]现就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鱼类血清ig在真骨鱼类血清中,目前多数人指出只存有1种ig,类似哺乳动物的igm,它由2条轻链(l链)和2条重链(h链)所共同组成的单体通过相连接链“j”将4个单体连接成一个四聚体[2]。
在沟鲇、小鲮鲆、鲤和羊头鲷血清中皆辨认出血清ig就是四聚体,分子量700~800kd(1=1000dalton),h链的分子量约为70kd[3-5],也存有78kd(小鲮鲆)和45kd(羊头鲷)2种异型;l链的分子量约为19kd,但也存有25kd(鲤)、27kd(小鲮鲆)和22kd、24kd、26kd5种异型(羊头鲷)[6]。
但也有人指出真骨鱼类血清中存有着2种以上的ig,trump等人[7]辨认出鲫血清中存有着抗原性和电泳图谱各不相同的2种ig。
软骨鱼类血清中ig软骨鱼类的血清中目前发现有2种ig,大的ig分子与人的igm相似(分子量为900kd,19s);小的ig分子与人igg类似(分子量为150kd,7s);clem等[8]发现鲨鱼、角鲨和沙洲鲨血清ig具有19s的五聚体和7s的单聚体2种形式。
这2种ig皆由同一类l链和h链组成。
从斑鳐的血清中也分离出2种ig;高分子量免疫球蛋白(hwmig)和低分子量免疫球蛋白(lwmig)。
鱼类免疫系统中T细胞发育和功能的研究

鱼类免疫系统中T细胞发育和功能的研究鱼类作为脊椎动物的一种,其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组成的,其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T细胞等。
其中,T细胞在细胞免疫应答和长期免疫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鱼类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对于深入了解其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加强鱼类免疫防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鱼类T细胞的发育过程1. T细胞的来源鱼类T细胞最初产生于胸腺,但在鱼类中,成年个体中胸腺的贡献与胸腺后器官的贡献相比要少得多。
同时,鱼类T细胞也可在其他淋巴组织如脾脏、肾和肠道等部位发育。
2. T细胞的分化在人类和小鼠中,T细胞分化过程中需要由胸腺上皮细胞和其他细胞提供信号来指导其分化。
而在鱼类中,这些信号的来源仍在研究中。
研究表明,环境因素、胸腺细胞组成和分化状态、T细胞发育期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鱼类T细胞的分化。
3. TCR基因的重排与哺乳动物中T细胞类似,鱼类T细胞也需要通过TCR基因的重排来产生T 细胞的多样性。
在哺乳动物中,重排在胸腺中进行。
而在鱼类中,TCR重排发生的位置并不一定是胸腺,可能还涉及到其他淋巴组织。
4. T细胞的选择鱼类T细胞也需要通过选择机制来确保其产生的T细胞能够识别外来抗原并有效的清除其。
鱼类选择机制中涉及到的基因和分子与哺乳动物中有差异,但大部分的机制都相似。
二、鱼类T细胞的功能1. 抗感染不同于哺乳动物中T细胞的分化为TH1、TH2、TH17等亚群的形式,鱼类T 细胞中分化的亚群与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免疫相关基因等有关。
研究表明,鱼类T 细胞在应对各类感染时都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鱼类T细胞在抗范围广泛,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所有生物性病原体。
2. 免疫耐受在哺乳动物中,T细胞与免疫耐受相关的信号有静止信号和去激活信号两种。
而在鱼类中,这两种信号均有类似的机制,但在其次生淋巴器官中的发生程度及影响作用有差异。
3. 免疫记忆免疫记忆的建立是由记忆T细胞来实现的,而鱼类记忆T细胞的发育和作用仍然处于研究之中。
鱼类免疫学研究及其应用

鱼类免疫学研究及其应用鱼类作为一种重要的水生物种,已经被广泛地用于食品加工、药物开发、环境监测等领域,然而,由于水质的污染、疾病的肆虐等原因,使得鱼类的生存、繁殖受到很大的挑战,因此,鱼类免疫学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鱼类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其在疾病防治、养殖提高等方面的应用。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鱼类的免疫系统由先天免疫和适应免疫组成。
其中先天免疫反应迅速,但对不同类型病原体的应对能力有限;适应免疫反应相对较慢,但可以针对特定病原体进行有效的应对,产生持久的免疫保护。
先天免疫包括皮肤、鳃、肝、脾、肠等部位组织上的机械屏障和特殊免疫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如炎症反应、补体激活等;适应免疫则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机制,形成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鱼类免疫反应鱼类的免疫反应主要包括炎症反应、抗原处理和呈递、免疫细胞的识别、免疫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细胞因子的介导等环节。
炎症反应是一种快速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针对的是刺激物,包括细胞因子、补体等,引起血管扩张、组织水肿等症状。
其目的是引起容积性限制,限制病原体的扩散范围,并为后续的免疫反应铺平道路。
针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和呈递是适应性免疫的核心环节。
鱼类的抗原处理和呈递机制主要包括刺激物的内吞和加工、MHC分子的识别和表达、TCR的产生和介导等环节。
鱼类的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
三、鱼类免疫研究进展目前,鱼类免疫学领域研究热点包括以下方向:1、鱼类先天免疫系统鱼类的先天免疫机制十分复杂,包括机械屏障、炎症反应、补体激活、天然杀菌素等多个方面。
现有研究表明,在天然杀菌素家族中,BPI/MD-2样蛋白家族在鱼类体内起着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2、鱼类适应性免疫鱼类适应性免疫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抗原的识别和呈递、T细胞辅助、效应和记忆反应等方面。
近年来,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技术的应用,为鱼类适应性免疫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3、鱼类疫病免疫学由于水质的污染、病原体的侵害等原因,鱼类感染疾病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鱼类免疫系统与疾病防治研究

鱼类免疫系统与疾病防治研究鱼类作为重要的水产资源,其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水产养殖业中的主要部分。
然而,鱼类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疾病,这不仅对鱼类的生长和发展造成影响,还会给养殖业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对鱼类免疫系统的研究以及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鱼类免疫系统的特点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的免疫系统有其独特的特点。
鱼类身体表面有多种细菌和真菌,但它们一般不会引起鱼类的疾病。
这是因为鱼类表面有粘液层和表皮层,这些层能够有效地防止病原体侵入鱼体。
另外,鱼类的免疫系统分为原生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两个部分。
原生免疫系统包括机械性屏障、炎症反应和天然免疫细胞等,可以迅速对抗各种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系统则具有较为复杂和高效的抗体反应,但是免疫记忆能力相对较弱。
与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相比,鱼类的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能够更快做出反应,但是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环境和变异病原体。
二、鱼类主要的疾病类型鱼类疾病的种类繁多,一般可以分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原虫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等。
其中,常见的疾病包括鲤病毒病、鲫鱼水泡病、草鱼病毒性感染等。
三、鱼类疫苗的研究进展疫苗是预防鱼类疾病的关键手段之一。
随着鱼类免疫系统的研究和技术的发展,疫苗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加强。
目前,鱼类疫苗常用的类型包括灭活疫苗、弱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
在疫苗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抗原筛选、疫苗安全性评价、免疫保护率测定等。
同时,对疫苗的贮存、运输以及管理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四、鱼类免疫系统的强化除了疫苗预防外,鱼类免疫系统的强化也是防治鱼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要的方法包括增加饲料中的某些成分、保持水质清洁、控制池塘密度、增加养殖密度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疫苗接种、对养殖环境进行改善、科学饲养等方法来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
五、未来研究发展方向尽管目前对鱼类免疫系统和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鱼类免疫细胞功能与免疫调节研究

鱼类免疫细胞功能与免疫调节研究人类免疫系统是由复杂而高效的细胞、分子和器官组成的,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的入侵和损害。
同样,动物界中的很多物种也拥有类似的免疫系统,其中鱼类免疫系统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为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与人类的免疫系统完全不同,因此研究鱼类免疫系统,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起源和演化提供有益的线索。
鱼类免疫系统的起源和特点鱼类免疫系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亿年前的古鲨鱼时期。
当时的鱼类免疫系统非常原始,主要由无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组成。
无细胞免疫主要包括非特异性溶酶体内消化和黏液细胞的分泌,可以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另外,鱼类免疫系统中还存在一种叫做外泌物作用的抗菌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促进不同种类的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增强鱼类的抗病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类免疫系统逐渐演化和进化,形成了与环境适应性紧密相关的免疫机制。
例如,淡水鱼在适应淡水环境时,其皮肤和鳃的免疫系统会发生变化,增加抵御淡水中的微生物的能力。
另外,鱼类在演化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免疫细胞和分子,这些特殊的免疫细胞和分子是鱼类免疫系统与人类免疫系统的重要区别之一。
鱼类免疫细胞及其功能鱼类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黏液细胞等。
其中,淋巴细胞是鱼类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主要包括B细胞和T细胞。
B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来抵御病原体,而T细胞则可以识别和杀死受感染的细胞。
此外,树突状细胞是鱼类免疫系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主要用于免疫信号的传递和免疫细胞的激活。
鱼类免疫细胞的功能与人类免疫细胞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鱼类中,淋巴细胞并不是免疫反应的主导者,相反,它们主要用于辨别和记忆病原体。
此外,在鱼类免疫系统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数量比较少,因此它们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
黏液细胞是鱼类免疫系统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免疫细胞,主要用于分泌黏液来抵御病原体,其在鱼类免疫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鱼类免疫相关基因及其调控网络的研究

鱼类免疫相关基因及其调控网络的研究鱼类作为水中生物有着与陆生动物不同的免疫反应机制和基因表达方式。
在鱼类免疫中,关键的基因和信号通路被激活从而诱导免疫反应。
这些相关基因和通路被大量研究者注目,尤其是在免疫工程和病原体控制方面。
本文将探讨鱼类免疫相关基因及其调控网络的研究现状,旨在为鱼类免疫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鱼类免疫基因的种类鱼类免疫基因分为两大类:先天性免疫基因和适应性免疫基因。
先天性免疫基因是通过鱼类的生命周期一直存在的,它们通过识别靶向病原体使免疫反应迅速响应。
适应性免疫基因是在鱼类接触到病原体后产生的,但会留下记忆,以便第二次接触同样的病原体时有机会做出快速反应。
这两种免疫基因的共同作用,使得鱼类在抵御病毒、细菌、原生动物和寄生虫等方面具有优良的基因编码和表达。
二、免疫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在鱼类的免疫过程中,免疫基因的表达十分重要。
它们可以被强制激活以响应感染。
鱼类的表达和调控机制比较复杂,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包括病原体的种类、鱼体的年龄、性别、食物、环境、温度、压力和野外条件等方面。
近年来,许多研究正致力于进一步解析鱼类免疫基因的调控。
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在鱼类的免疫过程中,信号通路是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可以促进或抑制免疫反应。
它们在不同的致病体和转录因子结合过程中发挥作用。
主要信号通路包括:Toll样受体、抗细菌肽、黏附分子、亚硝酸、细胞凋亡和抗氧化化学物质。
四、转录因子的作用转录因子在免疫反应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鱼类的调控过程中,转录因子可以被很多信号通路激活,控制基因表达。
一些Turn off/On signal和interference signal 也可以直接影响转录因子的作用,从而影响病原体识别和清除。
五、免疫相关基因的调节网络综合以上分析,鱼类免疫基因和信号通路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调节的网络。
这样的网络充满希望,可能通过发现新的靶向物、理解病毒变异和快速发现抗病毒剂的功能,从而提高对抗病原体的能力。
免疫因子在鱼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研究

免疫因子在鱼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研究鱼类是一种重要的水生生物资源,在人类的食品链和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鱼类生产和养殖过程中,免疫因子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患病会导致养殖成本的增高和鱼类死亡率的增加,从而影响养殖业的盈利。
免疫因子在鱼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对于提高鱼类的免疫能力和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免疫因子在鱼类免疫系统中的分类鱼类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组成。
免疫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它们在抵御病原体侵入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鱼类免疫系统中,免疫因子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和特异性免疫因子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包括溶血素、淋巴球毒素、白细胞介素、补体等。
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鱼类免疫系统中,溶血素可以通过破坏病原体细胞膜而消灭病原体;淋巴毒素可以引起病原体细胞凋亡;白细胞介素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而补体可以通过破坏病原体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使其失去生命活力。
特异性免疫因子包括抗体、T细胞受体等。
它们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可以在再次遇到同种病原体时迅速启动免疫反应。
在鱼类免疫系统中,抗体和T细胞受体可以识别特定的抗原并启动免疫反应,进而消灭病原体。
二、免疫因子在鱼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免疫因子在鱼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免疫因子的识别作用免疫因子可以通过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引起免疫反应。
在鱼类免疫系统中,抗体和T细胞受体可以与抗原结合,启动免疫反应。
免疫因子的识别作用是免疫反应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免疫因子的信号传递作用免疫因子可以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产生信号传递,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在鱼类免疫系统中,细胞因子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强化免疫反应。
3.免疫因子的调节作用免疫因子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弱和持续时间。
在鱼类免疫系统中,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和产生,从而达到平衡免疫反应的目的。
鱼类免疫系统的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鱼类免疫系统的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随着水产业的发展壮大,水产养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产业。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免疫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为鱼类在水中生活,非常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攻击。
因此,鱼类免疫研究以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鱼类免疫系统的研究鱼类免疫系统包括两部分,即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
先天免疫系统是指鱼类天生具备的免疫能力,如皮肤和鳃片表面产生的黏液和酶类等。
适应性免疫系统是指鱼类在遭遇病原体后,经过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后产生的免疫能力,如淋巴细胞和抗体等。
这两部分免疫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得鱼类具有抵御多种病原体的能力。
当前,人们对鱼类免疫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鱼类抗病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抗病基因是指能够增强鱼类免疫力的基因,如IL-1、TNF、IFN和MHC等。
研究者通过克隆和表达这些基因,使得鱼类能够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鱼类的抵御能力。
2. 鱼类免疫球蛋白的研究鱼类免疫球蛋白是指鱼类产生的抗体,通过研究鱼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免疫机制,并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从而提高鱼类的抵御能力。
3. 鱼类病原体的研究通过研究鱼类病原体,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免疫机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原体,采取不同的免疫措施以提高鱼类的抵御能力。
二、鱼类免疫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鱼类免疫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诊断技术通过免疫诊断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鱼类是否感染了病原体,从而采取相应的免疫措施,以避免疾病的传播。
2. 疫苗的研制和应用通过对鱼类病原体的研究,研制出可以产生免疫反应的疫苗,从而提高鱼类的抵御能力,并减少疾病的传播。
3. 免疫饲料的应用通过给饵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4. 免疫筛选和控制在鱼类养殖中,可以通过筛选出免疫力强的品种,从而提高鱼类的整体免疫力;同时可以采取合理的防疫措施,控制疾病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免疫研究
1.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Ig)是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血清)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
依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差异,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IgM,IgA,IgE和IgD。
[1]免疫球蛋白在免疫防御中起一定的作用。
对它的研究既有助于人们对高等动物Ig的个体发生及系统发育的理解;又在鱼类免疫和鱼病防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鱼类对抗原刺激可以产生免疫应答,形成抗体。
对各种鱼类的研究表明,鱼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19S型,相当于人的IgM,是系统发育中最原始的免疫球蛋白。
近年来,发现鱼的免疫球蛋白有同种异型,存在有IgD,并有膜型和分泌型两种形式。
[1]现就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鱼类血清Ig
在真骨鱼类血清中,目前多数人认为只存在1种Ig,类似于哺乳动物的IgM,它由2条轻链(L链)和2条重链(H链)所组成的单体通过连接链“J”将4个单体连接成一个四聚体[2]。
在沟鲇、大鲮鲆、鲤和羊头鲷血清中皆发现血清Ig是四聚体,分子量700~800kD(1=1000Dalton),H链的分子量约为70kD[3-5],也存在78kD(大鲮鲆)和45kD(羊头鲷)2种异型;L链的分子量约为19kD,但也存在25kD(鲤)、27kD(大鲮鲆)和22kD、24kD、26kD5种异型(羊头鲷)[6]。
但也有人认为真骨鱼类血清中存在着2种以上的Ig,Trump等人[7]发现鲫血清中存在着抗原性和电泳图谱各不相同的2种Ig。
软骨鱼类血清中Ig软骨鱼类的血清中目前发现有2种Ig,大的Ig分子与人的IgM相似(分子量为900kD,19S);小的Ig分子与人IgG类似(分子量为150kD,7S);Clem等[8]发现鲨鱼、角鲨和沙洲鲨血清Ig具有19S的五聚体和7S的单聚体2种形式。
这2种Ig皆由同一类L链和H链组成。
从斑鳐的血清中也分离出2种Ig;高分子量免疫球蛋白(HWMIg)和低分子量免疫球蛋白(LWMIg)。
HWMIg 为五聚体,分子量为840kD,沉降系数为18S;被认为是斑鳐的IgM,其H链分子量为70kD。
LMWIg分子量为320kD,沉降系数是8.9S。
它是由2个分子量为150kD的单体通过非共价键聚合而成,它的H链分子量为45~50kD,比HMWIg的H链的小,并且HMW和LMWIg的H链皆有自己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
说明斑鳐的血清中HMWIg和LMWIg不是同一种物质[9]。
3 鱼类粘液性Ig
鱼类的皮肤表面和消化道表面有一层丰富的粘液层水中的病原菌和碎屑接触到这层粘液时,就被粘连在一起阻止病原体的移动[10],粘液中还含有丰富的溶菌和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水解酶等,它的屏障作用极为有效。
重要的是这类粘液性物质中还含有特异性Ig,因其分布在器官表面直接与外界接触,因此对鱼类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粘液性Ig的研究中,皮肤粘液的Ig是研究最多的。
Fletcher等[11]通过口服和注射途径免疫鲽鱼后,在皮肤粘液内发现有Ig存在,其含量高低因免疫途径不同而异。
Lobb等[12]从羊头鲷的皮肤粘液中分离纯化出了2种类型的Ig:一种是四聚体,分子量为700Kd,由2条H链和2条L链组成。
H链分子量为70kD,L链为25kD;另一种是二聚体,分子量为95kD。
H链和L链的分子量分别是70kD和25kD。
二聚体有2种聚合形式,一种通过共价键相连,另一种通过非共价键相连。
口服疫苗可使肠粘液中的特异性抗体比血清中增加多倍,肠粘液经Sephad ex G-200层析后,可呈现典型的Ig吸收峰[11,13]。
Lobb等[5]发现羊头鲷胆汁中含有Ig,抗原性同其血清中的四聚体高分子Ig相同,为二聚体结构,分子量320kD。
在磷酸缓冲液中经SDS处理,成为分子量为160kD的单体,每条单体由H链和L链组成,H链的分子量为55kD介于血清Ig的H链(70kD)和L链(25kD)之间,表明胆汁中的Ig与血清Ig不完全相同。
4 鱼类粘液Ig与血清Ig的关系
Lobb等[12]将放射性标记的Ig注射入羊头鲷血液中后,并未在粘液中找到标记物产物,因而认为皮肤粘液Ig、胆汁Ig与血清Ig之间在代谢上没有联系。
口服及浸泡途径免疫鱼类后,在皮肤粘液及胆汁中发现有特异性抗体存在,而在血清中却很少或检测不到这种抗体。
Rombout等[4]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对鲤鱼皮肤粘液和血清Ig的研究表明,皮肤粘液Ig与血清Ig在抗原性上不完全相同。
表明粘液Ig和血清Ig之间存在着差异。
但也有资料表明:粘液性Ig和血清Ig 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
Lobb等[14]将沟鲇浸泡在含有DNP化的马血清蛋白溶液中,刺激沟鲇产生特异性抗白蛋白-DNP的抗体,结果发现从皮肤粘液中纯化的抗白蛋白-DNP抗体和血清中的Ig不论在半体(HL)的共价结合方式还是在H链或L链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区别。
5 鱼类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
硬骨鱼类种系(germline)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是以“易位子”(translocon)的方式排列[15],即多个可变区基因片段(variablesegment,V)、多样性基因片段(diversitysegment,D)、连接区基因片段(joiningsegment,J)和3’末端编码恒定区的基因片段(constantsegment,C)依次排列连接。
而其轻链基因中只有可变区基因片段(V)、连接区基因片段(J)和恒定区基因片段(C)相互连接。
软骨鱼类中板鳃亚纲的免疫球蛋白基因是“聚簇”结构(multicluster)[16],其可变区基因(V)、多样性基因(D)、连接区基因(J)和恒定区基因(C)的片段聚合排列成簇,作为一个整体在基因组中多次复制,在种系中,大约半数的聚簇表现出重链的VH-D-JH连接,并且具有功能。
但是不同鱼类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上的差别不是绝对的,硬骨鱼类的轻链也具有“聚簇”结构,形成VL-JL-CL聚簇[17],不完全相同的是硬骨鱼类轻链VL片段的转录方向和JL、CL片段相反。
而软骨硬鳞类的西伯利亚鲟鱼(Acipenser baeri),其轻链基因座具有“易位子”结构,在其轻链的C基因片段上游有多个V基因片段和至少7个J基因片段[18]。
种系鱼类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是鱼类免疫球蛋白多样性产生的基础[19]。
6 鱼类产生Ig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
鱼类和哺乳动物一样,抗原最初侵入机体后出现一潜伏期,这时血清中Ig 很少或没有。
抗原进入后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或胞饮作用,送至肾和脾吸收、积累。
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后,使淋巴细胞增殖,从而形成抗体生成细胞。
刺激后大约2~3月,被免疫了的鳟鱼血清中,开始出现特异性Ig。
Ig产生细胞在这期间充分发挥其产生特异性Ig的功能。
随后血清中Ig量保持一稳定时期,而后逐渐减弱,直至刺激源再次侵入,才能再开始产生特异性Ig。
相同免疫原不同的侵入途径,可能对鱼类产生不同免疫效应,如口服疫苗可使肠粘液中Ig含量比血清中Ig含量高出4倍;注射疫苗可使血清中Ig的含量比肠粘液中高128倍,浸泡途径可使皮肤粘液中的Ig量明显提高。
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的免疫应答一般较缓慢,Ig的产生受温度影响较大。
在最适温度,接种抗原7~10d后,Ig产生细胞才出现,7~14d后血清中才出现Ig。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低温能阻止或延缓鱼类免疫应答的产生,各种鱼类都有不同的免疫临界温度。
一般来说温水性鱼类的高,冷水性鱼类的低。
在低于临界温度时鱼类的免疫应答机制可能丧失[20];其次,低温会限制浆细胞释放抗体,鱼类的免疫记忆比哺乳动物弱,并且同样受到温度影响[21]。
综上所述,人们已初步了解部分鱼类Ig 的结构、理化特性。
但无论是从鱼类免疫还是鱼病防治方面来看,对鱼类Ig的
了解,特别是对粘液性Ig的一些理化特性、免疫特性、及和血清Ig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