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关于李白乐府诗研究现状述评
谈谈李白的古乐府学

谈谈李白的古乐府学一、引言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他的古乐府诗更是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李白的古乐府学进行详细介绍。
二、李白古乐府诗的创作背景李白所处的时代是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唐朝也是一个音乐文化繁荣的时代,古乐府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在当时非常流行。
因此,李白在创作古乐府诗时,受到了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
三、李白古乐府诗的艺术特点语言优美李白的古乐府诗语言优美,用词简练,意境深远。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意境深远李白的古乐府诗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山水、花鸟、人物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音乐性强李白的古乐府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他善于运用押韵、平仄等技巧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乐器和音乐元素,如琴、瑟、笛等,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
四、李白古乐府诗的文学价值传承和发扬了古乐府传统李白在创作古乐府诗时,继承和发扬了古乐府的传统。
他通过对古乐府的模仿和创新,使得古乐府这种传统音乐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乐府的重要资料。
丰富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和手法李白的古乐府诗丰富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和手法。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绘,拓展了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
同时,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音乐技巧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的古乐府诗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

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乐府歌诗。
在中国古代,乐府歌诗是一种重点需要研究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乐府歌诗,特别是李白的乐府歌诗更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将以论述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为主,对李白乐府歌诗在音乐上的表现作出研究和论述。
中国文学艺术中,乐府歌诗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其中除了文字的内容以外,乐府歌诗还包括音乐元素。
从古到今,乐府歌诗都具有浓厚的音乐性,以歌曲形式出现在大多数民间音乐中。
李白乐府歌诗也不例外,其中充斥着丰富的音乐元素,可以说是一种音乐性特别强的文学作品。
首先,李白的乐府歌诗在音乐中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它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曲调方面。
李白的乐府歌诗曲调变化动态,经常变幻出极其多样的乐曲变化,体现出其对声音的驾驭能力,能容易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种超现实的情感世界之中。
其中也包括一种节奏强烈而长句凝重的语调,以及应用赋格的手法,使得诗歌中表达出深远的意境,引起读者宏大的共鸣。
此外,李白乐府歌诗中也表现出多样的音乐技巧,如重复、押韵、节奏等,这些技巧使文章写就充满了些许音乐性。
比如他的《把酒问月》,这首乐府歌诗不仅重复运用了多首特定的押韵方式,而且行乐中采用了类似于小号的押韵方式,构成了一首引人入胜的歌曲,且有浓厚的音乐性。
此外,李白乐府歌诗表现出一种艺术性的文笔,诗歌中使用着多种文字,如韵脚押韵、谐音引导、赋格、押韵、重复等技巧,这些技巧使得文章充满了艺术性的美感,也增加了乐府歌诗的可倾听性。
因此,李白的乐府歌诗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发共鸣。
综上所述,在乐府歌诗的研究中,李白的乐府歌诗的音乐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李白的乐府歌诗中表现出独特的曲调,采用着多种文字技巧,充满了艺术性,引人入胜。
通过对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我们不仅能够获取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粹,而且还能从中汲取到灵感,开阔思维,提高艺术修养。
李白古题乐府曲辞研究

李白古题乐府曲辞研究
李白创作的乐府诗数量是初盛唐诗人中最多的.其中古题乐府又占到百分之八十强。
而且李白自己和后代评论家对他的这部分诗歌的创作都是十分赞许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他在创作古题乐府时是遵循一定规范的。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李白乐府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其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而本文则拟从乐府诗的音乐曲辞方面对李白在古体乐府的曲调及辞式的恢复、改造和创新作番新的探讨。
通过这种对乐府诗的诗体形式上的研究,笔者归纳了李白致力于恢复古题乐府音乐内质而做的几种尝试,并且认为这是拟古乐府受到普遍好评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十一世纪明代李白接受研究评述

价, 所 以关 于李 白只 是 一个 小 点 , 很粗略 , 没 有 具 体
深入 到 明代人是 如何 接 受 李 白的人 格 和 诗 格 的 , 只 选取 了少数 几人 的评 价 , 并 且 也 没有 具 体 解 读 和 评
代“ 八股取士” 的 科举 模 式 造 就 了一 代 奴 性 文 人 有 关 J 。2 0 1 0年 张媛 的硕 士论 文 《 元 明 戏 曲小 说 中 的
2 0 1 3年 , 张伟平 发表的《 略论 明代 前期格 调诗 文人形象研究》 在第二章专论李 白形象。作者指出, 学 分化 过程 中的李 白诗 歌美 学观 特征 》, 主要 从 诗 学 明代戏 曲 中李 白具 有 才 华 横 溢 , 蔑 视权贵 , 针 砭 时 的角度 来 阐述 明代对 李 白诗 歌 的 美学 评 价 。作 者 指 弊 , 仗 义 疏财 等特 点 , 并 且分 析 了李 白形 象在 明戏 曲 。这篇 论文 继 承 了前两 篇 对 戏 曲 出, 明代 前期 建 立 了 以格 调 诗 学 为 主 流 的 诗 歌 理 论 中 的演 变及 原 因 J
追 慕李 白成 为 风 尚。宋 代 , 受 当时 儒 家 思 想 和 审美
评 价 J 。该 文主要 从 诗 学 的宏 观 角度 , 对 整 个 唐 诗 在 明代 的接受 作 了 分 析 , 所 以对 李 白这 一个 案 只 简
要 提及 , 零 碎而不 具体 。
2 0 0 6年 , 宁义辉 的硕 士论 文 《 元 明人论 唐 》 对 明 代 的李 白评价 有 所 论及 。该 文 在第 一 章 第 一节 “ 政
一
明代人方孝孺、 仇俟卿对李 白《 蜀道难》 创作背景 的 辨析, 也论 述 了杨 慎 、 于慎 行 、 陆 容 等人 对 李 杜 之 争 的评 价 , 作 者认 为他 们 都 注 意 到 “ 杜 甫 比较 注 重 李 白, 但 李 白对杜甫 却 比较 冷淡 ” 的态 度 J 。由于该 文
李白研究报告总评

李白研究报告总评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奔放高亢、豪情壮丽而著称,被尊称为“诗仙”,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报告对李白的生平、创作及影响进行综合评述,旨在全面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
首先,报告对李白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李白出生于唐朝盛世,尽享优渥的家庭条件和教育资源。
然而,他在观察和体验人生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独立自由的思想,以及对自然、人生、宇宙的宏伟视野。
通过逐一审视李白的生平经历,我们对他的杰出才华、豪放洒脱的个性以及与一代宗师杜甫结下的深厚友谊深有感受。
其次,报告对李白的创作成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风格独特,创新而豪迈,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宏伟事物的赞颂为主题。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浪漫主义、超验主义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具魅力和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同时,李白还以描写自然为主要手法,充分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他的诗歌以激昂豪放、奔放畅快为主调,将人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给人以高尚情操、激发向上力量的美感。
最后,报告对李白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梳理。
李白的诗歌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激发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思考,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以自我表达和探索为基础的写作方式。
他的豪放情怀和艺术个性也为后世文人树立了典范,成为追求自由创作的楷模。
李白的影响还延伸到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富有豪情壮丽的个人情感和对宏伟事物的赞颂。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通过研究李白,我们不仅可以欣赏他的诗歌艺术,还可以领略到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21世纪以来对《李白与杜甫》的研究,一方面承接20世纪末的研究而来,另一方面又在学界回顾总结百年郭沫若研究历程及其得失的基础上,试图有所深入与拓展。
因此,在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
胡可先《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从郭沫若写作出版《李白与杜甫)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的考察人手,同样认为“《李白与杜甫》不完全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可以说是一部政治著作,或一部历史著作”,胡文既不满前一阶段“挑刺”式的研究是一种“庸俗的批评”,又认为郭沫若过于紧跟政治形势以至影响其学术观点,是知识分子应该记取的教训。
关键词:郭沫若文革李白与杜甫民族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自197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近40个年头。
从近40年的研究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该书出版到1981年的前10年,学界经历了从好奇、惊讶到批评的变化,1979-1981年出现了对该书学术观点的批评高潮,一大批论文围绕其扬李抑杜倾向、阶级分析方法、李杜作品误读、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展开批评和争论,而以批评的声音为主导;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20年间,对该书的关注进入一个相对沉寂时期。
21世纪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该书的写作动机及其主旨的广泛探讨上,有政治迎合说、情感寄托说、人生总结说、人格解剖说、审美取向说等,众说纷纭。
一、批评期1979年第4期)、张德鸿《对<李白与杜甫>中几个问题的管见)(《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9(《文史哲》1980年第3期)诸文,年第3期)、匡扶《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疑义)则主要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诗的辨析,说明郭沫若“苛责杜甫”⑦如郭沫若分析杜甫《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说:“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嗍’刘世南认为这样脱离时代的过高要求,就是典型的“苛求古人”③。
李白“诗与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路径

李白“诗与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路径侯延爽【摘要】“诗与乐”即诗歌与音乐,唐代的诗歌与音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李白不但诗写得好,而且喜爱音乐,能歌善舞.目前,对李白“诗与乐”的研究面临三个问题:李白诗歌音乐本体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可持续性;非音乐学者跨界研究李白诗歌音乐内容的局限性;李白诗词音乐当代价值研究的肤浅性.因而,突破李白“诗与乐”的思路与策略应该是:加强李白诗歌与音乐有深度的持续性研究;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合作研究;深入挖掘李白“诗与乐”的当代价值.【期刊名称】《音乐探索》【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李白;“诗与乐”;当代价值;突破路径【作者】侯延爽【作者单位】四川省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李白与音乐关系密切。
他不仅是著名诗人,而且擅长剑棋琴书、能歌善舞。
如,《留别于十一兄巡裴十三游塞垣》诗中写道:“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此诗描写了李白在友人“楚舞”的带动下,动情吟唱“楚歌”的情境;《幽涧泉》诗中写道:“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客有哀时失志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幽涧泉,鸣深林。
”由此诗可知,李白美妙的琴声竟能引人倾听,可见李白琴艺之高。
此外,李白还创作了大量描写古琴、吟、舞、歌等的音乐诗作,李白的乐府诗、绝句等也都有着明显的音乐特征。
笔者多次参加四川李白研究会、李白纪念馆、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等机构举办的学术活动,有幸了解了来自祖国各地及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国学者关于李白的研究动态,越发感觉到李白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中,研究李白的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们都试图在自己的学科外寻找新的研究领域,其中不乏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李白诗词音乐上者。
学术交流中,文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方言吟唱几首李白的诗歌,以表雅兴;在学术汇报中,学者们也经常提及李白诗词音乐的研究意义。
李白的研究报告

李白的研究报告李白(701年-762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本研究报告将主要以李白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诗歌主题、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李白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山水田园之景,更有对于人生哲理的追求和反思。
他的诗作中常常以乐观的情绪表达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塑造了许多傲视群雄的英雄形象。
同时,他也善于用诗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社会、人性的看法和感悟,体现了他对自由、真实、高尚品质的追求。
其次,李白的诗歌艺术手法独特且多样。
他擅长运用丰富的比喻手法、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音韵的变化和节奏感的把握,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尤其是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寄寓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他的诗歌拥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此外,他还尝试了以散文形式表达的传统吟游诗歌的崭新样式,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最后,李白的诗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奔放、不拘一格的个性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尤其是在诗歌形式和艺术表达上的突破,对于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作不仅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创作的范本,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创作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更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丰富多样的主题、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彰显了李白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厚才华,也体现出他对人生、自由和高尚品质的追求与崇尚。
李白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当代,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一世纪关于李白乐府诗研究现状述评(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马春晖籍贯:张家川)概述:李白诗歌在唐代诗歌史及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学界是有统一认识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潮,李诗是唐诗的颠峰。
对李诗的研究可以说从其产生的时代就开始了,如大诗人杜甫就多次以诗的方式对李诗的某些特点进行评价:“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等。
古人对李白乐府诗歌的研究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后来的研究基本就是在这一范围内,只是比以前更加具体和系统。
关键词:唐代李白乐府诗研究现状述评正文:李白诗歌在唐代诗歌史及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学界是有统一认识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潮,李诗是唐诗的颠峰。
尽管各种版本的文学史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对李诗的地位和总体评价都是相当高的。
对李诗的研究可以说从其产生的时代就开始了,如大诗人杜甫就多次以诗的方式对李诗的某些特点进行评价:“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驚风雨,诗成泣鬼神”、“进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这种印象式的评价或者说研究方法是有相当代表性的,古人的研究往往是这样,虽然有时很准确,但缺少系统性。
明人在宗唐风气的影响下,对唐诗的研究较前代进步了很多,李诗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他们研究的重点。
一些经典的研究专著中都有李诗研究的大量文字,较之以前的印象式研究开始形成纵向的溯源研究,有一些定论往往成为后来研究者论述的支点。
清人的李白研究也是传统的诗话式的评论,比较重要的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受西方思潮的冲击,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在思想上无所拘束,能够从各个角度对李白及其诗歌从一个侧面进行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李白族系的问题。
建国初期的李白研究,最大的话题就是李白的人民性。
这一时期产生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詹锳先生的一些研究,这些研究涉及李白生平考索、李太白集的版本、李白作品的赏析和辨伪,同时也出版了研究李白的两部极重要的著作:《李白诗文系年》和《李白诗论丛》。
从80年代后,李白研究步入科学正规的阶段,并且在1987年成立了李白研究会。
一些在李白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的研究者都先后担任研究会的相关职务,研究会的成立也使相关研究成果及时被大家获取。
对李白乐府诗歌的研究,古代以明清学者的研究最为突出,朱谏《古乐府小序》中评李白乐府说:“白之乐府可谓诗家之大成者矣”,同时对李白大量乐府诗歌逐首做了赏析,朱谏还著有《李诗辨疑》一书,其中有对李白乐府诗歌的真伪考证。
杨慎《升庵合集》中有对李白古乐府的研究。
王世贞对李白乐府诗歌也有一定研究,肯定李白乐府诗歌的风格,说“太白古乐府,窈冥恍惚,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乐府”,同时他也从新题乐府诗歌产生的角度批评李白乐府“沿六朝旧习,不如少陵以时事创新题”的缺乏开创的不足。
许学夷从各体诗歌发展的角度研究唐诗,在古风的研究中有一些李白乐府溯源的考察。
唐汝询的《唐诗解》对李白的一些乐府诗歌研究主要从李白所处时代和环境的角度证明其写作主旨和表达的思想,如对《蜀道难》的分析:“按天宝十五载禄山陷潼关,玄宗罹,用杨国忠计幸蜀,太白闻而憂之,故作是诗。
”明人中研究李白乐府最重要的研究者是胡应麟和胡震亨。
胡应麟的主要研究著作是《诗薮》,《诗薮·内编》从诗体发展的角度论述各个时期各体诗歌的发展,其中有很多关于李白乐府诗歌的研究:太白《独漉篇》“罗帷卷舒,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四语独近。
又《公无渡河》长短句中,有绝类汉、魏者,至格调翩翩,望而知其太白也。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湮百川,儿啼不窥家。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太白之极力于汉者也,然词气太逸,自是太白语。
———《诗薮·内编·古体上·杂言》乐府则太白擅奇古今,……《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恍惚莫测。
太白……乐府奇伟高出六朝,古质不如两汉,较输杜一筹也。
———《诗薮·内编·古体中·五古》七言古乐府外,歌行可法者,……李、杜一振古今,七言几于尽废。
太白《捣衣篇》等,亦是初唐格调。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远别离》、《鸣皋歌》,皆学骚者。
《白头吟》、《登高丘》、《公无渡河》、《独漉》诸篇,出自乐府。
《乌夜啼》、《杨叛儿》、《白纻辞》、《长相思》诸篇,出自齐、梁。
至《尧祠》、《单父》、“忆昔洛阳”之类,则太白己调耳。
———《诗薮·内编·古体下·七言》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登,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
———《诗薮·内编·近体下·七言》上面征引的数条材料,都是《诗薮·内编》中胡应麟对李白乐府诗歌一些特点的总结和概括,其中对李白乐府诗歌特点的概括很准确,后来的一些研究其实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展开。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李白绝句体乐府与南朝乐府之间继承发展关系的考察,对李白的绝句研究有很大作用。
《诗薮·外编》主要从各个时代和人物大局出发,得出的一些宏观的结论,对具体的研究有确定指导方向的作用。
胡震亨的唐诗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关于李白乐府的研究主要是《唐音癸笺》中的一些材料和李白研究专著《李诗通》。
《李诗通》对李白的乐府诗歌从各个方面做了研究,尤其是分析了李白的乐府诗歌对乐府本辞的继承和发展。
《唐音癸笺》的卷六、卷九、卷二十一有很多对李白乐府的研究成果。
总体来看,古人对李白乐府诗歌的研究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后来的研究基本就是在这一范围内,只是比以前更加具体和系统。
进现代对李白乐府诗歌研究的主要文章有如下一些:詹锳《李白乐府探源》、《李白乐府集说》:《李白乐府探源》按照乐府诗歌的种类,对各类乐府诗歌逐一作了溯源研究,从乐府诗题到内容,都有详细的说明。
《李白乐府集说》对李白乐府中的49题61首乐府诗歌作了一些研究。
乔象钟《论李白乐府诗的历史意义》:从李白乐府诗歌表现时代的内容方面肯定了李白乐府写实的历史意义及其复古的文学精神。
郁贤皓《论李白乐府的特质》:文章分析了李白乐府诗歌在内容方面的可解与不可解的模糊特质,具体阐述了明人所说的李白乐府“离而实合”和“合而实离”的两种表现。
郁贤皓《李白乐府与歌吟异同论》:这篇文章从各个方面区分了乐府与歌行的不同,从而批评了李白乐府研究中随意把歌行诗归入乐府诗的错误倾向。
阎琦《简论李白乐府旧题诗》:这篇文章主要从音乐分类及其所隐含的意义方面分析了李白对乐府诗歌音乐本质的把握。
葛晓音《论李白乐府的复与变》:这篇文章首先分析了李白乐府诗歌在内容上的继承和发展,其次分析了李白大量创作乐府诗歌的深层原因,得出李白乐府创作复古的本质及其与道教的关系。
王运熙《李白怎样向汉魏六朝民歌学习》:这篇文章从李白乐府的内容,主题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了汉魏六朝民歌对李白乐府诗歌的影响。
房日晰《李白对七言古诗发展的杰出贡献》:从文章中引用的大量的乐府诗例来看,其实主要研究的是李白的七言乐府诗歌纵横变换的艺术特点。
吴相洲张煜《从李白供奉翰林的身份看其新乐府诗创作》:这篇文章从官职作用的角度分析了李白新题乐府创作的意义,其实是说明了李白新题乐府创作对元白新乐府产生的影响。
以上略举数例,所举的每一个例子其实代表了进现代以来对李白乐府诗歌研究的某一个方面。
除了这些单篇文章之外,进现代学者的一些李白研究专著中往往涉及到李白乐府诗歌的相关研究。
研究现状之不足:纵观学界对李白乐府诗歌的研究,比较薄弱或不足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李白乐府创作与其复古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刻。
前人对李白古风类诗歌在落实复古理论方面研究很多,对乐府诗歌的这一创作目的论述的尚少。
第二,对李白的新题乐府的意义重视不够。
李白的旧题乐府创作本身量多质高,而新题乐府的写作较少,但这些新题乐府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第三,对李白的绝句体乐府不够重视。
李白的一些绝句体乐府在具体研究时往往和其他的绝句放到一起来说明其特点,从而忽略了这一部分绝句的独特性。
第四,对李白乐府诗歌的歌行化倾向论述较少。
由于乐府和歌行之间关系的复杂,研究者往往就乐府和歌行分开研究,忽略了乐府与歌行之间的互相影响。
推荐研读书目:汉书(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64通典(唐)杜佑撰中华书局·1988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本事诗(《历代诗话续编》本)(唐)孟棨撰中华书局·1983 乐府古题要解(《历代诗话续编》本)(唐)吴兢撰中华书局·1983 白石道人诗说(《历代诗话》本)(宋)姜夔著中华书局·1981 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宋)严羽著中华书局·1981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唐诗纪事(宋)计有功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诗源辨体(明)许学夷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艺苑卮言(《历代诗话续编》本)(明)王世贞撰中华书局·1983 诗薮(明)胡应麟著中华书局·1985唐音癸笺(明)胡震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文章辨体序说(明)吴讷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文体明辨序说(明)徐师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唐音审体(《清诗话》本)(清)钱良择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钝吟杂录(《清诗话》本)(清)冯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漫堂说诗(《清诗话》本)(清)宋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诗辩坻(《清诗话续编》本)(清)毛先舒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瓯北诗话(清)赵翼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湘绮楼诗文集(清)王闿运著岳麓书社·1996唐诗别裁集(清)沈德潜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锳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白居易集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79白话文学史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汉魏乐府风笺黄节著中华书局·2008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遗著吴云整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8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萧涤非说乐府萧涤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乐府文学史罗根泽著东方出版社·1996唐声诗任半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燕乐探微丘琼荪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中国音乐文学史朱谦之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李白诗文系年詹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李白诗论丛詹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乐府诗述论(增补本)王运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汉魏六朝乐府诗王运熙王国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增补本)王运熙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李白研究王运熙著作家出版社·1962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诗歌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诗歌原理(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郑天刚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乐府文学文献研究孙尚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永明体与音乐关系研究吴相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唐代歌诗与诗歌吴相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歌诗研究赵敏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唐绝句史周啸天著重庆出版社·2006唐代歌行论薛天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