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非尼的药物研究
索拉非尼 分子结构

索拉非尼分子结构
索拉非尼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具有独特之处。
索拉非尼的化学式为C12H11N5O4,其分子中含有苯环、吡唑环和一个含氮的三元杂环。
这种结构使得索拉非尼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索拉非尼的分子结构中,苯环是由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构成的环状结构,具有稳定性和共轭体系。
吡唑环则由一个含氮的五元杂环和一个碳氧双键组成,使得索拉非尼具有一定的活性。
而含氮的三元杂环则增加了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索拉非尼在生物体内具有广泛的作用。
索拉非尼的分子结构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
它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特别是肾细胞癌的治疗。
索拉非尼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索拉非尼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抗肿瘤的能力。
索拉非尼的分子结构也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药物开发平台。
通过对其结构的修饰和改造,可以获得具有不同活性和选择性的衍生物。
这些衍生物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此外,索拉非尼还可以作为一种荧光探针,用于生物成像和分子探测。
索拉非尼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具有独特之处。
它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肿瘤治疗、药物开发和生物成像等方面。
通过对其分子结构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掘其潜在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索拉非尼的合成研究_刘亚方

(1. 天津大学 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 300072;2. 河北康泰药业有限公司,河北 沧州 061000)
摘 要: 索拉非尼是新型多激酶抑制剂, 主要用于晚期肾细胞癌和不能切除的肝细胞癌的治疗。 笔者以
2-吡啶甲酸为原料, 经氯化、 醇解、 酰胺化、 与对氨基苯酚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中间体 4-(4-氨基苯氧
作者简介: 刘亚方 (1987-), 女, 山东菏泽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药物化学。 (E-mail: lyf9096@) 联 系 人: 姜申德, 教授, 研究方向: 药物化学。 (E-mail: jianggroup@) 收稿日期: 2012-09-27
1前言
不能切除的肝细胞癌治疗。
索拉非尼 (Sorafenib 1) 的化学名为 4-(4-{3[4- 氯 -3-( 三 氟 甲 基 ) 苯 基 ] 脲 基 } 苯 氧 基 )-N2- 甲 基 吡啶-2-甲酰胺, 是由德国拜耳 (Bayer) 公司和美 国 Onyx 公司共同研发的一个新型多激酶抑制剂类 抗 癌 药 物[1]。 在 2005 年 12 月 20 日 , 对 甲 苯 磺 酸 索拉非尼经美国 FDA 批准上市, 商品名为 Nexavar (多吉美), 用于晚期肾细胞癌治疗。 2007 年 8 月 27 日, 拜耳公司完成索拉非尼治疗不能切除的 肝 细胞癌的Ⅲ期临床实验, 实验数据表明, 与安慰剂 组相比, 索拉非尼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故 美国 FDA 在 2007 年 11 月 16 日又批准其可以用于
第5期
刘亚方, 等: 索拉非尼的合成研究
37
Riedl 等[4]于 1999 年对索拉非尼的合成路线申 请了美国专利, 以 2-吡啶甲酸为原料, 经氯化、 醇解、 酰胺化、 与对氨基苯酚发生亲核取代得中间 体 4-(4-氨基苯氧基)-2-(甲基氨甲酰基)吡啶, 再 与 4-氯-3-三氟甲基苯异氰酸酯缩合得索拉非尼。 后来文献[5-7]的合成路线与 Riedl 的思路基本相 同 , 唯一的区别是 2-吡啶甲酸经氯化后直接进行酰胺 化, 少了一步醇解反应。
索拉非尼的药物研究

索拉非尼的药物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近年,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使用,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临床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
2005年底,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CC)的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多吉美)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研究成果。
临床试验证明索拉非尼能有效治疗有效治疗肾癌、肝癌、肺癌、黑色素瘤等疾病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它与其他药物联用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和治疗前景。
本文对索拉非尼的药物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我国今后分子靶向药物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分子靶向药物;分子靶向治疗;索拉非尼;药物化学索拉非尼(Sorafenib),又名多吉美(Nexavar)是拜耳与ONYX公司共同研制的一种多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2005年经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肾细胞癌(RCC)。
2006年,我国临床医师成功地将该药用于晚期RCC患者,从此开创了中国晚期RCC靶向治疗新时代。
1 药物结构和命名索拉非尼是一种新颖的二芳基尿素,临床使用的是索拉非尼的甲苯磺酸盐[1](图1),此存在形式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从而有效达到作用部位,同时也可以降低药物对作用系统的刺激,从而可以增加药物的摄入途径。
化学名称为4(4{3[4氯3(三氟甲基)苯基]酰脲}苯氧基)吡啶2甲酰胺对甲苯磺酸盐,分子式为C28H24ClF3N4O6S。
2 性状甲苯磺酸盐索拉非尼是无味,介于白色和棕色之间的固体。
热稳定性良好,不吸水。
在水溶液中溶解度低,在强酸条件下溶解度稍增加,略溶于酒精,溶于聚乙烯甘油400[1]。
索拉非尼片为一种红色、薄膜衣片剂,规格为每片200mg。
图1 索拉非尼化学结构3 药物代谢索拉非尼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酶CYP3A4进行氧化代谢,以及通过UGT1A9进行葡萄糖苷酸化代谢。
主要以原形物(占总剂量51%)和代谢物方式随粪便排泄,有部分葡萄糖苷酸化代谢产物(占总剂量19%)随尿液排泄。
、索拉非尼治疗肝癌

• SHARP研究
内容
• ORIENTAL研究
• 两项研究的比较
全球III期SHARP研究
入组标准
▪ 晚期HCC(BCLC B&C)
▪ Child–Pugh A
▪ ECOG PS 0–2 ▪ 无系统治疗史
分层
▪ 地域
▪ ECOG PS (0 vs 1–2) ▪ MVI/EHS (有/无)
1:1 随机化
索拉非尼 400mg bid
(n=150)
安慰剂 (n=76)
疗效评价终点
▪ 总生存期 ▪ 至症状进展时间
▪ 至疾病进展时间 ▪ 疾病控制率 ▪ 安全性
▪ ECOG PS (0 vs 1–2)
▪ MVI/EHS (有/无)
ECOG PS = 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 MVI =大血管侵润
EHS = 肝外转移
风险比(S/P):
索拉非尼
中位时间:5.5个月
安慰剂
中位时间:2.8个月
SHARP:RECIST 疗效(独立评价)
最佳疗效(%) 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疾病稳定 (SD) 疾病进展 (PD)
4个月时的无疾病进展率(%) 治疗持续时间 (中位时间,周)
索拉非尼 n = 299
0 7 (2.3) 211 (71) 54 (18) 62 23
索拉非尼
抑制种子生长
使土壤贫瘠
29. Li Liu, et al. Cancer Res 2006,66:11851-58 .
三、临床试验
评估索拉非尼对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
• 一个临床Ⅱ期试验 • 两个随机、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
试验
• SHARP研究
多激酶抑制药索拉非尼的研究进展

多激 酶抑 制药 索拉 非尼 的研 究进 展
逯华 , 日新 陈 ( 西柳 州市人 民医院 , 西 医科 大 学第五 附属 医院肿瘤 科 , 西 柳州 5 50 ) 广 广 广 4 0 1
关键词 :索拉 非尼 ; 抗肿瘤 药 中 图分 类 号 :I 0 5 3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5 1 ( 08 0 —0 5 —0 01 8720)4 60 3
索拉非 尼 (oaei) srfnb 是拜耳 和 ON X公 司共 同研制 的一 Y 种多靶 点的生物靶 向新 药 , 临床前研 究和临床试 验提示 索拉非 尼有 广泛的抗 肿瘤作用。美国 F A已于 2 0 D 0 5年 1 2月 2 0日批 准了索拉非尼用于治疗晚期 肾细胞癌 , 这是 近十多年 来世界上 被批 准的治疗晚期 肾癌 的第一个新药 , 晚期 肾癌治 疗的重大 是 进展 。2 0 0 6年 u 月 3 0日在中国上市 , 笔者对 索拉非尼 的新近 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 动 物 实 验
4 h 高脂饮食 可使 索拉非尼 的吸收降低 2 % 单剂 4 0 8, 9 0 mg给 药后的平均最大浓度为 1 6 ~2 1 m / , .7 .3 g L 达峰 时间 为 4 h ~8 ; 4 0 每 日 2次给药 7天后达血 药稳态 浓度 , 0 mg 稳态血 药峰浓 度 为 7 7 / 。索拉非尼 与血浆 蛋 白结合率 达 9 . %。索拉 非 .mg L 95
维普资讯
第 3 卷 第4 O 期 20 0 8年 8月
Ju ao o右江 民族 医学Clg r aoats or lf uag d a 院学报 tnli n Y jn i l oeeo N i ie i Me c l f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索拉非尼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索拉非尼
第8页
●联适用药
索拉非尼除了单独用药外,还可与其它抗癌药品联 适用药。据研究表明与阿霉素联适用药HCC患者 mTTP及mOS时间延长50%左右,相比于阿霉素单 药治疗效果显著提升。与奥曲肽、优福定节律化疗 等联合疗效很好,安全性高,且不良反应较轻,患 者易于耐受。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索拉非尼
肝癌(HCC)介绍
• 肝癌(hepatocarcinoffia,HCC)是世界性疾 病,在南非和东南亚是第二位常见恶性肿瘤: 中国处于第三位,是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年 发病率为10一150/100,000人;在我国,因 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黄曲霉素、
饮水和环境污染以酗酒等问题,我国已成
为全球肝癌发病率最高和死亡最多国家。
/PDGF/ VEGF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索拉非尼
第6页
●逆转肿瘤多药耐药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索拉非尼
第7页
临床应用
●单独用药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著名SHARP 研究公布 了一项多中心双盲抚慰剂对照治疗晚期 HCCⅠ临床 研究结果,结果显示,索拉非尼组和对照组患者中 位总生 存 时 间 ( median overrall survival time, mOS) 分别为10.7个月和7.9个月; 索拉非尼组中位 肿瘤进展时间( median time to tumor progress, mTTP) 较对照组延长,分别为5.5个月和2.8个月, 表明索拉非尼可有效延长晚期HCC患者生存期和疾 病进展时间!索拉非尼是第一个能够延长晚期HCC患 者生存期药品,同时被确立为晚期HCC线标准治疗 用药。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索拉非尼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索拉非尼
第1页
• 摘要:多年来,应用分子靶向药品治疗肝癌
索拉非尼的药物研究

索拉非尼的药物研究索拉非尼是一种小分子抗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肝癌、肾癌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
这种药物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努力,终于于2005年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上市。
本文将从索拉非尼的化学结构、药理学作用机制、药物安全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化学结构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有机分子化合物,化学名为4-(4-(苯氨基)苯基)-1H-吡咯并[3,4-d]吡咯-2(1H)-酮,其分子式为C21H16ClF3N4O3。
索拉非尼结构中含有苯环、吡咯环和氟、氯等卤素原子,能够有效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二、药理学作用机制索拉非尼的药理学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干扰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等。
具体的作用机制如下: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索拉非尼能够抑制Raf-1和B-Raf蛋白的活性,抑制MAPK/ERK和JNK信号通路的活化,阻断肿瘤细胞细胞周期的G1/S转换,从而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
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索拉非尼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内部的氧化应激反应,增加ROS积累,损伤肿瘤细胞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结构,导致肿瘤细胞自我凋亡。
3.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索拉非尼能够通过抑制VEGFR、PDGFR 等受体的活性,干扰血管生成过程,减少肿瘤的供血,并增加肿瘤细胞的缺血和缺氧状态。
4. 干扰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索拉非尼能够抑制mTOR和AKT等信号通路的活性,干扰肿瘤细胞的代谢、生长和凋亡。
三、药物安全性索拉非尼作为抗癌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手足综合征、皮疹、高血压、腹泻、乏力等。
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心肌梗死、肝损害、出血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剂量等,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临床应用索拉非尼已经被广泛用于肝癌、肾癌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在肝癌治疗中,索拉非尼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减缓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索拉非尼纳米混悬剂的稳定性研究

索拉非尼纳米混悬剂的稳定性研究目的研究索拉非尼纳米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方法观察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的变化,并用HPLC对不同时间内索拉非尼纳米混悬剂的浓度进行测定并绘制其降解曲线。
结果索拉非尼纳米混悬剂避光放于4℃下物理稳定性良好,粒径和PDI变化不大;索拉非尼纳米混悬剂与溶解状态的索拉非尼相比,化学稳定性显著改善,有效药物浓度的降解速度明显降低。
结论将索拉非尼制成纳米混悬剂稳定性显著改善,可长期保存。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cal stability and chemical stability of Sorafenib Nanosuspension. Methods The change of size and PDI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time were observed. The concentration of Sorafenib in different time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HPLC and its degradation curve was drawed. Results Sorafenib Nanosuspensions had little change in particle size and PDI,had a good physical stability in the dark at 4℃.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Sorafenib Nanosuspension high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methanol solution of Sorafenib,which meant the good chemical stability of Sorafenib Nanosuspension. Conclusion The stability of Sorafenib can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hen it is prepared to nanosuspension. It can be long-term preserved.[Key words] Sorafenib;Nanosuspension;Physical stability;Chemical stability索拉非尼是一种新型二芳基脲类和口服多靶点分子靶向药物[1],它的问世开创了进展期肝细胞癌系统治疗的里程碑[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索拉非尼的药物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近年,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使用,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临床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
2005年底,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CC)的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多吉美)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研究成果。
临床试验证明索拉非尼能有效治疗有效治疗肾癌、肝癌、肺癌、黑色素瘤等疾病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它与其他药物联用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和治疗前景。
本文对索拉非尼的药物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我国今后分子靶向药物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分子靶向药物;分子靶向治疗;索拉非尼;药物化学
索拉非尼(Sorafenib),又名多吉美(Nexavar)是拜耳与ONYX公司共同研制的一种多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2005年经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肾细胞癌(RCC)。
2006年,我国临床医师成功地将该药用于晚期RCC患者,从此开创了中国晚期RCC靶向治疗新时代。
1 药物结构和命名
索拉非尼是一种新颖的二芳基尿素,临床使用的是索拉非尼的甲苯磺酸盐[1](图1),此存在形式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从而有效
达到作用部位,同时也可以降低药物对作用系统的刺激,从而可以增加药物的摄入途径。
化学名称为4(4{3[4氯3(三氟甲基)苯基]酰脲}苯氧基)吡啶2甲酰胺对甲苯磺酸盐,分子式为C28H24ClF3N4O6S。
2 性状
甲苯磺酸盐索拉非尼是无味,介于白色和棕色之间的固体。
热稳定性良好,不吸水。
在水溶液中溶解度低,在强酸条件下溶解度稍增加,略溶于酒精,溶于聚乙烯甘油400[1]。
索拉非尼片为一种红色、薄膜衣片剂,规格为每片200mg。
图1 索拉非尼化学结构
3 药物代谢
索拉非尼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酶CYP3A4进行氧化代谢,以及通过UGT1A9进行葡萄糖苷酸化代谢。
主要以原形物(占总剂量51%)和代谢物方式随粪便排泄,有部分葡萄糖苷酸化代谢产物(占总剂量19%)随尿液排泄。
与口服溶液相比,索拉非尼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8%~49%,平均消除半衰期约为25~48h,口服后约3h达到最高血药浓度。
中度脂肪饮食与禁食状态下的生物利用度相似,高脂饮食会使索拉非尼生物利用度降低29%[2]。
4 药物的作用机制
索拉非尼是丝、苏氨酸蛋白激酶(RAF)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人肿瘤的异种移植模型已证明能抑制Ras基因的表达[3](RAF MEK ERK通路能被活化后的Ras基因激活,促进细胞增
殖),可破坏肿瘤细胞的信号传递,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另一方面,肿瘤需要新生血管为其迅速生长的细胞提供营养和排出代谢废物。
VEGF和PDGF是在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起调控作用的最重要细胞因子,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和迁徙,促进血管新生。
可见,阻断VEGF以抵抗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Sorafenib已证实能直接抑制VEGFR2、3和PDGFR
β[4]。
临床前研究显示出通过在肿瘤及肿瘤血管生成细胞的信号转导路径的上游阻滞VEGF及PDGF受体,在其下游阻滞RAF/MEK/ERK,索拉非尼能够同时减少肿瘤的血管生成并抑制肿瘤细胞的复制,从而阻碍肿瘤的生长。
由此可见,索拉非尼是一种新型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它具有双重抗肿瘤效应,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它又可通过抑制VEGFR和PDGFR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5]。
5 适应症
2005年12月20日美国FDA快速批准了索拉非尼作为晚期肾细胞癌的一线治疗药物,这是美国FDA 10年来批准的第一个治疗肾癌的药物,用于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肾细胞癌。
再者用于治疗无法手术或远处转移的原发肝细胞癌,但目前缺乏在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中索拉非尼与介入治疗如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比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因此尚不能明确本品相对介入治疗的优劣,也不能明确对既往接受过介入治疗后患者使用索拉非尼是否有益。
另外,该药对非小细胞肺癌以及黑色素瘤也有一定疗效,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正在进行中。
6 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
6.1 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索拉非尼与化疗药物不同,其作用主要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血管的形成,而非细胞毒效应[6],因此绝大多数患者对索拉非尼的治疗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不会引发类似服用细胞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是可以预期并可被控制的。
索拉非尼引起的常见不良事件包括皮疹、腹泻、血压升高,以及手掌或足底部发红、疼痛、肿胀或出现水疱。
在临床试验中,所发现的毒副反应大部分为1或2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发生Ⅲ级和Ⅳ级毒性反应最常见的是皮肤症状,其他胃肠道症状、疲劳、高血压,其发生率分别为8%、4%、2%、3%,而安慰剂对照组其发生率分别为1%、3%、1%、1%,统计学分析显示Ⅲ级或者Ⅳ级不良反应发病率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相当[7]。
总之,索拉非尼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通常较轻,容易控制且多可逆,因此多数情况下无需中断治疗。
6.2 药物相互作用
6.2.1 索拉非尼与阿霉素或依立替康合用时,后两者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将分别增加21%和26%~42%,目前尚不清楚上述现象是否具有临床意义,但一般建议索拉非尼与上述两种药物合用时应注意密切观察。
6.2.2 索拉非尼与酮康唑合用时较安全。
从理论上说,任何能够诱导酶CYP3A4的药物均能加快索拉非尼的代谢,降低其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
6.2.3 索拉非尼是CYP2C9的竞争性抑制剂,因此,它有可能会升高其他经CYP2C9代谢的药物的血药浓度。
当索拉非尼与其他治疗范围较窄的CYP2C9底物(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屈大麻酚、THC、苯妥英或磷苯妥英、吡罗昔康、舍曲林、甲苯磺丁脲、托吡酯和华法林等)合用时应注意观察,以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7 研究进展
目前索拉非尼用于肝细胞癌(HCC)和转移性黑色素瘤治疗的3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且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期临床试验数据将在今年底发表。
此外,临床研究初步结果表明,还有另外两个关于病人合并使用Sorafenib和干扰素(IFN,常见的RCC治疗药物)的效果评估的研究正在进行。
另外关于乳房、前列腺、卵巢与头颈部的治疗报告也将呈现。
期待索拉非尼适应证通过更多循证医学证据而被不断扩大,成为真正的“广谱抗癌药”!
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发现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相互交错,单靶点抑制剂已经难以达到理想的阻断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通路,因此作用于肿瘤增殖及血管形成的多靶点抗癌新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多靶配体药物设计的原理是基于提高疗效和(或)改善安全性的总体目标,它是可作用于与某个疾病相关的多个靶点而产生一种以上药理活性的药物分子,不是简单地利用底物和药效团相
“混合和匹配”,而旨在利用生物结构信息和药效团模型,获得所需的多样性生物活性,同时去除不需要的生物活性。
除索拉非尼已被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可用于临床RCC和HCC的治疗外,其他新型靶向治疗药物也在不断涌现,如舒尼替尼、贝伐单抗、temsirolimus等。
目前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从RCC、HCC,到非小细胞肺癌、胃肠间质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在分子靶向治疗不断呈现良好疗效的同时,其导致的不良反应也应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
在我国,自主研发出与索拉非尼结构与药理作用相似、既可增加疗效又可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新药将是我国靶向治疗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周爱萍,孙燕. 多靶点抗肿瘤新药索拉非尼的研究进展[J]. 癌症进展杂志, 2006, 4(6): 529-533.
2 顾梅. 索拉非尼的临床研究进展[J]. 国际肿瘤学杂质, 2007, 34 (3): 185-187.
3 Lyons JF,Wilhelm S,Hibner B,et al. Discovery of a novel Raf kinase inhibitor[J]. Endocr Relat Cancer, 2001, 8(3): 219-225.
4 Wilhelm SM,Carter C,Tang L,et al. BAY 43-9006
exhibits broad spectrum oral antitumor activity and targets the RAF/MEK/ERK pathway and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involved in tumor progression and angiogenesis[J]. Cancer Res, 2004, 64(19): 7099-7109.
5 全红铨. 肾癌病人口服多吉美的观察与护理[J]. 家庭护士, 2008, 6(21): 1910-1911.
6 毕新刚,马建辉,孙燕.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研究现状[J]. 癌症进展杂质, 2007, 5(4): 366-369.
7 管考鹏,马建辉,孙燕. 索拉非尼的毒副作用及处理[J]. 癌症进展杂志, 2007, 5(4): 37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