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诗中的茶文化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
茶文化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茶道、茶礼、茶诗等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在文人雅士中广为流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唐诗中的茶文化。
一、茶诗的兴起唐朝时期,茶诗的兴起与繁荣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许多著名的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茶诗传世。
这些茶诗涉及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茗等多个方面,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茶的形态、色泽、香气和口感。
例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描述了玉泉山的仙人掌茶:“曝成白片厚如积雪,吸之满腹生灵气,忽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将茶的形态、色泽和口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对茶的热爱和品茗的功力。
二、茶道与茶礼唐朝的茶道和茶礼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强调的是一种宁静致远、和谐自然的品茗境界,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而茶礼则是在茶道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礼仪规范,包括敬茶、饮茶、泡茶等方面的规矩和仪式。
许多唐代诗人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到茶道和茶礼。
例如,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描述了他收到新茶后的喜悦和兴奋,并详细描述了泡茶和品茗的过程:“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茶的热爱和品茗的功力,还体现了唐朝时期茶道和茶礼的盛行。
三、禅与茶唐朝佛教盛行,禅宗尤为盛行。
禅宗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和修行,而品茗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这种境界。
因此,禅与茶在唐朝时期紧密相连。
许多禅寺周围都种植有茶叶,僧侣们也常常采摘茶叶制作茶叶供信徒们品味。
许多唐代诗人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到禅与茶的关系。
例如,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从摘鹰嘴。
”这首诗描绘了山寺的僧人种植茶叶并采摘制作成新茶供客人品茗的场景,表现了禅与茶的紧密联系。
诗词中的茶文化

诗词中的茶文化置一椅于案边,沏一壶新茶,置于案上,手执一书,临案而读,茶香入喉,沁人心脾,书香入脑,明人理智,此情此景,悠然自得。
忽又一想,此景若现于古代,定又有一番滋味:早起,于园中摆好几案,面对着园外绿柳红花而坐,执书而读,煎上一壶香茶,茶香伴着花香,书香和着水气,待茶煎罢,置于案头,于读书之余细细品味,书茶合一,境界超然,于兴起时,偶得佳咏,初为几句,进而点缀成篇,怡然自得,便不知有几首传世,更不知后人是否记得这闲咏之人。
而观其所读之书,亦可有李义山之“昨夜星辰昨夜风”、柳耆卿之“杨柳岸晓风残月”诸句。
于此间,诗词与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忽而回到现实,想起我所读之书,有一首元曲,突然进入了我的脑海:人月圆·山中书事元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先不论这首曲所要表的意旨是什么,但看其中的字句,便可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于村野之中,自然之间,终此一生,除大自然外,唯以书、酒、茶为伴,于此境界里,我们便看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寄寓,当功名利禄一切皆化作尘土时,唯有大自然永久未变,唯有诗、酒、茶还散有余香。
再走出此曲,纵观中国古代诗歌、词曲,茶的意象特别繁盛,似乎在文人写诗作词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提到茶,那其中有何奥秘?我们便要看诗词与茶的契合之处以及诗词与茶的那份不解之缘。
与中国的诗词一样,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诗词中所体现的茶文化,便必有其独特的内涵,因此,我们在读诗词时,需了解其中暗含的茶文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迹遇,探究其所要通过茶来表达的意思,和寄托的愿望。
于是我在此便妄谈一下。
一、茶之苦:人生释怀诗词的典雅与茶的清香使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美妙起来。
我无法触摸那些文人墨客恣意的潇洒的灵魂,我也达不到诗人词人出口成章的高度,我更不能体会茶道的精髓和哲理,我能做的只能是膜拜那些在茶的清香里留下的墨宝。
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图文/闲愁最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比较热门,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文化指的是日常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
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的历史。
茶本身是一种植物,可以食用,有解毒功效,据说长期品用可以延年益寿,茶品顺的话甚至可作药用,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
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渐渐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逐渐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中国历代的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在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单单收录在《全唐诗》中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很明显,饮茶仅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文化文化,顾名思义必须有文人的参与才能赋予其文化内涵。
有人说有关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先秦的《诗经》里,但《诗经》并没有“茶”这个字,有研究称,《诗经》中“荼”字即为“茶”字之祖,故说有“荼”字的诗自然而然就是茶诗,当然也有持反对意见的,至于“荼”指的究竟是不是“茶”,这个应该属于学术问题,这里就不去细究了。
《诗经》中含有“荼”字的诗篇共七首,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茶”的起码有两首:一首是《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还有一首《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葫芦),九月叔苴(叔:拾。
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当然如果你去查字典,这个“荼”一般会被解释为“苦菜”。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最早赞美茶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晋代《茶赋》(也有标为《荈chuǎn赋》),作者是杜育,诗中有云: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中国茶道经典诗句

中国茶道经典诗句中国茶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智慧。
茶道中的经典诗句,既是对茶文化的歌颂与赞美,也是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思考与感悟。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国茶道诗句,让我们一起品味其中的雅韵和内涵。
1. 《茶经》 - 陆羽茶之味,出于小苏州。
冲热茶,宜用温瓷壶。
茶须舂,剪其糁。
茶罗匏,槽匡甑。
2. 《剑门送茶》 - 王之涣茶圣起,剑门程。
千里送茶,路风轻。
加草帷,雪山明。
张广生,云水情。
3. 《寒夜雨中送郑司推及程敬德》 - 杨万里茶香微,杯盏寒。
斗茶者争雄,江潮帉帉,先采将军英雄。
4. 《碧梧寺》 - 文天祥带岚残雨护云台,落花时节胜草莓。
碧梧寒食登高客,绿波烟泛小船回。
5. 《赠别诗》 - 秋瑾茶叶蓝白添寒碧,一杯水向舒润辞。
紫芽金黄心具在,热铁烧成最客迟。
苏水沐兰泉温溽,煎将九转光晔晔。
麻姑状暖晨昏发,夜泛烟波云外碧。
6. 《红楼梦》 - 曹雪芹半云封子神仙姿,一叶嫩芽绿玉枝。
日挂轻帆走矶渚,坐饮孤山茗雪时。
7. 《满江红·中秋执行腊月三》 - 水调歌头·孙权冷云鄂渚渔舟冷,寒潮华山梨苦寒。
九月中秋寄雪霜,从此万里江山愁。
8. 《茶》 - 杨洪基秋阳照熟谷,一缸十岁酒。
云雨来时,飘过了我身躯。
昨日情长,今日是酒馆如故。
这些诗句不仅仅是对茶道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通过茶的香气、色彩和品饮的方式,诗人们将茶与自然、人情融为一体,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思索和赞美。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经典诗句凝聚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并将之融入茶道的修行与品饮中。
茶道之美,不仅表现在茶叶的色、香、味,更来源于诗人对茶道的感悟和赞美。
中国茶道经典诗句的美妙之处,正是因为其充满哲理与情感,通过诗词的形式将抽象的情感与具体的茶文化相结合,给人以启迪。
茶道诗句的优雅和深刻,让我们感受到了“品茶”的意义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道诗句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们既是文字的艺术表达,又是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更是中国茶道文化的珍贵遗产。
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意蕴及内涵

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意蕴及内涵茶文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最有特色的文化之一。
在漫长的发展中早已经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方式。
茶,不但作为一种饮茶方式存在,而且还象征着中国人的民族个性和兴趣爱好。
在中国,茶也在不断地被歌颂和吟唱,成为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的分支,以文学的形式记录着茶文化的荣辱兴衰。
就文学的题材分类,涉及到茶的文学形式便可以称之为茶文学。
当然,茶文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文学更多的是与茶相关的文学形式,即可以作为背景出现,亦可成为被歌颂的主题。
狭义的茶文学则是以茶作为主体的文学形式。
但不论是广义狭义,其实可以看出,茶与文学几乎同时存在于中国文化历史中,它们共同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中华悠久灿烂的文明,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宝贵遗产。
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意蕴及内涵,无非是要借助茶为视角,去审视和梳理中华蔓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史。
通过茶的视角,感悟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意蕴和内涵。
1 茶诗词中的历史意蕴文学存在的意义,就是以个体的形式记录生活。
它不同于历史的客观公正性,文学有着个体存在于世界上的差别,但也正是这些差别性才使得人类文明百花齐放,多姿多彩。
中国诗歌的滥觞当属《诗经》,它的出现便象征着中国先民强大的创造力。
古代先民将歌唱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记录下中国历史的发展,无形中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先秦历史的最好证据。
在《诗经》中曾出现多篇与茶有关的诗歌,如《诗经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另外在《诗经七月》和《诗经绵》中均有涉及茶元素。
尽管茶是作为背景出现的,但是茶已蕴含了巨大的文化力量。
茶,连同《诗经》中出现的诸多意象和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先秦的活历史。
它虽没有像司马迁太史公般的传记写作,但却描绘出了最真实、最鲜活的古代原貌。
这是茶在《诗经》中的功劳,也是茶作为诸多文化意象所体现出的意蕴和内涵。
2 茶诗词中的艺术内涵中国咏茶诗词,归根到底是文学,它体现出的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诗中的茶文化说起茶诗妙品,首推唐诗。
诗人们咏茶叶、品茶香,赞茗之高洁、记茶会之盛况,也歌唱“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李白有《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
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
根柯酒芳津,采服润肌骨。
”此诗浪漫飘逸,读来若闻氤氲仙气,别有一番神韵在。
白居易咏茶诗数量最多,流传至今尚有70余首,最受推崇的是《茶山境会亭欢宴》一诗,写绝了风云际会品茶斗胜的景象:“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
”在白氏咏茶诗中,茶与酒常常出现在同一篇中,如“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等。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
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
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
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
但茶一旦进入宫廷,也便失去了质朴的品格和济世活人的德行。
反之,贡茶坑苦了老百姓。
为了贡茶,当此时,男废耕,女废织,夜不得息,昼不得停。
茶之灵魂被扭曲,陆羽所创立的茶道生出一个畸形的贵族茶道。
条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济世活人。
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
贵族们不仅讲"精条",也讲"真水",为此,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用"称水法"一锤定音,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
为求"真水"又不知耗费多少民脂民膏。
8首唐宋名家茶诗词赏析,品味千年茶文化!

8首唐宋名家茶诗词赏析,品味千年茶文化!
标题:茶韵千年:唐宋茶诗词赏析
引言:
茶,这个字眼,如同一种古老而醇厚的韵味,弥漫在中华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在唐宋时期,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象征。
诗人用笔墨描绘出了茶的千姿百态,品茶如品人生,这便是茶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唐代:茶的颂歌
1. 《玉泉仙人掌茶》——李白
此诗以玉泉山之玉泉仙人掌茶为题材,描绘了采茶人的艰辛和制茶过程的乐趣。
诗中呈现了茶叶制作过程中所包含的苦与乐,展示了茶叶的独特魅力。
2. 《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
白居易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在山间用清澈的泉水煮茶的情景,展现了对茶的热爱和享受。
这首诗表达了品茶过程中的愉悦感受,让人感受到茶的清新与自然。
二、宋代:茶的艺术
1.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苏轼以超然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春日烹茶的画面。
诗中描述了采摘茶叶的过程和烹茶的乐趣,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茶的欣赏。
2.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陆游在诗中描述了雨后品茗的情景,表达了对江南春色的赞美和对茶的热爱。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品茶时的感受,让人感受到茶的静谧与美好。
三、结论:
唐宋时期的茶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展现了茶叶背后的故事,揭示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品味到千年茶文化的韵味,感受到茶叶带给人们的愉悦与享受。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借助这些诗作,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茶道文化诗句

茶道文化诗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文化诗句,一起来看看。
茶道文化诗句1、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为清代名士溥山所题。
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
此联恰是一幅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
将此联与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图相配都是不俗的。
2、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
秋夜凉风,夏时阵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涛环绕,竹林婆娑,唯此境隔竹支灶,听风声水声,始可与夏雨秋风相配。
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
园中置几案,扶瑶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烟透窗,为墨增香。
竹生水畔,荷香暗动,月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
3、融通三教儒释道,汇聚一壶色味香。
4、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山光扑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5、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泉香好解相如渴;火候闲平东坡诗。
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
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
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
幽借山巅云雾质;香凭崖畔芝兰魂。
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6、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之唐诗
1、五言诗
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
当时杜甫年过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禄难沾,有归山买田之念。
此
诗虽写得潇洒闲适,仍表达了他心中隐伏的不平。
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借浪漫而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的他又异常苦闷,成天沉湎在醉乡。
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
“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然颜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
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表达了茶的赞誉和向往。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国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
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2、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
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
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
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
《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
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3、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
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
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
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
即僧皎然。
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
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
如陆士
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
卿用“流华”借指饮茶。
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
“月桂”这个词。
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4、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
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
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
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
元稹在他的宝塔茶诗自注中说: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
”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
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
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
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
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
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
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
唐代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作诗成为谋取利禄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不饮茶成不了名诗人,诗人无不饮茶写诗,与酒一样,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唐朝茶文化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