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素材 - 显微镜的使用 教科版
六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的特点与作用:放大镜是凸透镜,中间较厚、边缘薄、透明,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放大镜在生活生产中有诸多应用,比如可以帮助人们观察微小的物体或细节。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昆虫的身体构造在放大镜下呈现出奇特的形态,例如蜻蜓、苍蝇的眼睛是复眼;昆虫的触角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等。
晶体的概念与特征: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这类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是早期显微镜的原理。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微观世界。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后来又出现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到了细胞。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的分类: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化学变化是指产生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的现象与判断:化学变化通常伴随各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例如,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的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科版 (4)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设计一、研学导航【研学背景】本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我们的周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各种各样生物有着自己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但是它们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
其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功能单位。
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课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已经认识了许多生物的特征。
本课和后面一课的教学活动将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继续认识生物的特征。
【研学目标】1.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2.过程与方法: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研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研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研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请看!这是?(生:洋葱),我用摄子在洋葱表面拔一片,这就是洋葱的内表皮,待会你像老师这样用摄子拔一片,用肉眼观察,能看到什么?用放大镜观察,又能看到什么呢?现在开始吧!(先让学生观察,再指名回答)2.看来放大镜比肉眼观察得更清楚点哦!师: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又会看到些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板书课题)二、合作研学,探究新知。
(一)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师:下面我们就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能直接撕下来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观察吗?(生:不能)2.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13页认真阅读,并完成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3.哪个小组愿意出来展示一下?(指名回答)4.同学们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制作洋葱表皮玻片的方法,那么在制作玻片时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哪些地方呢?(学生说,然后老师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不可以用手随便摸载玻片和盖玻片;(2)需要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盖上;(3)切洋葱表皮时,要注意离眼睛要远一些,不然会刺激眼睛;(4)用小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手。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和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和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是物理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4.怎样放得更大-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用调整好距离的两个不同凸透镜看到的图像比用一个凸透镜看到的图像()。
A.放得更大B.放得更小C.无法判断放得更大还是放得更小【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知识点。
【解答】两个凸透镜放在一起形成了另一个简易的显微镜,看到的图像放的更大。
2.【答题】光学显微镜的镜头一般是由()组成的。
A.B.C.【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结构。
【解答】由两个凸透镜组成。
3.【答题】下列方法中,能使观察到的图像最大的是()。
A.调整放大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B.调整放大镜与观察者眼睛之间的距离C.调整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放大镜的知识点。
【解答】调整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放大倍数比较大,观察到的图像最大。
4.【答题】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是无限的。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放大镜的作用。
【解答】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由凸度决定的,最凸的是球形,所以放大倍数也是有限的。
5.【答题】我们可以用两个凸透镜来自制一个显微镜。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简易显微镜的制作。
【解答】将两个放大镜相对防放置,镜片要平行,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做好了。
6.【答题】显微镜和放大镜相比,显微镜放大物体像的倍数更大。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特点。
【解答】显微镜的放大其实就是多个放大镜组合起来的放大。
7.【答题】放大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知识点。
【解答】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8.【题文】早期的显微镜是怎么制作的?【答案】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制作。
【解答】将两个放大镜相对防放置,镜片要平行,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做好了。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 显微镜的使用 教科版

显微镜的使用显微镜放大原理1、两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简易显微镜比单个所能放大的倍数大,显微镜使人类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2、显微镜发明过程:荷兰人列文虎克把自己磨制的非常精密的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的距离的螺旋管,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物镜的倍数。
4、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5、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到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
6、扫描隧道显微镜可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
显微镜的使用操作1、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观察细胞。
2、不论植物和动物,其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2)制作洋葱表皮装片①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水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③用盖玻片(另一个载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④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稀释的碘酒,用吸水纸从对侧吸引,直至整个标本染色为止⑤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显微镜结构,从上到下为:目镜、调节旋钮(粗细)、镜臂、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底座5、使用注意事项:反光镜有两面,强光用平面镜,弱光用凹面镜所观察区域在哪个方位就往哪个方位移动6、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像长方形的格子,细胞内部有不同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细胞质)显微镜的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人体血液细胞)形态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种器官的细胞(如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由于不同组织的形态功能不同,其细胞形态也不同。
2、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们的形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资料: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一)背景和目标本单元继续指导学生观察生物的细胞。
细胞学说是在很多科学家对各种生物做大量的观察,获得了许多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的。
要让学生建立“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概念,也需要观察较多的生物细胞,仅仅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不够的。
所以本单元继续指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四)教学建议1.关于观察器材和工具。
本课活动成功进行的关键是观察器材和工具,因此准备足够的显微镜和观察材料是很重要的。
显微镜最好是一组有一台。
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每二人一台。
观察材料比较理想的是洋葱,其他的如新鲜的葱皮、蒜皮也可以。
2.关于制作及观察方法的指导。
对洋葱表皮切片的制作,以及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虽然教科书中已有图和文字的介绍,除了让学生自己阅读领会外,教师要加强指导,讲清方法、要领,还应进行演示。
在剥洋葱表皮时,洋葱内表皮最容易弄丢,而我们要观察的恰好是内表皮,因此要提醒学生小心。
在分组观察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对不能正确调焦以至看不清物像的组给予帮助。
学生不能看到图像的主要原因常常是标本没有放在载物台中央正对物镜,或是不耐心调焦。
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观察活动的前提。
因此需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在教师指导下基本会操作。
但不必要求学生记住,也不应作为评价的内容。
3.关于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
在观察活动中,要提醒学生对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
因此,洋葱表皮的装片可以每组制作三份,便于学生的对比观察,或者每组保留几块洋葱皮不制成装片,用来作为肉眼、放大镜观察的材料。
洋葱表皮完整的细胞构造(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液泡等),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不要求学生掌握,也不要求他们在观察活动中都能观察到,更不需要他们能描述洋葱表皮是由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组成。
但是教师应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以求有更多的发现。
六年级下册科学微课解读-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科版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一、背景说明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
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显微镜是人类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
在它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西。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显微镜的帮助了。
因此,我制作了本微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微课能了解显微镜这一伟大发明的基本结构,学习它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显微镜下不一样的世界,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策划设计显微镜在生活中不常见,大部分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以还原课堂的形式来设计本节微课,用PPT讲授和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显微镜的有关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1、内容分析显微镜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尽管是第一次接触,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具备了一定的接受新事物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很快掌握使用显微镜这项技能。
因此本微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难点是让学生明白在使用的时候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2、适用对象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家长学习3、类型选择选择的表现形式:演示式采用的技术手段:录屏式录音式录像式4、组织构思(1)知识思维导图(2)微课环节流程PPT讲授显微镜的结构→显微镜使用的演示实验5、技术环境课件版本:Microsoft Powerpoint 2013录屏、录音、视频合成软件:会声会色X5录制时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均可,要求网络通畅,有麦克风,有条件的在专门的录播室内录制,也可在安静无噪音的室内录制。
三、过程实录1、第一部分:片头动态呈现微课课200题“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第二部分:了解显微镜的结构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于支持整个镜体。
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个微小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的物体,小到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
放大镜是我们探索微小世界的常用工具。
它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其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
通过放大镜,我们可以观察到昆虫的身体构造,比如苍蝇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这让它们能看到更广阔的范围。
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能更深入地观察微小物体。
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调节旋钮等部分组成。
使用显微镜时,需要将被观察的物体制作成玻片标本。
在显微镜下,我们能看到洋葱表皮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构成。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例如,人体的血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和养分,植物的叶肉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
它们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细菌有的对人类有益,比如乳酸菌可以用来制作酸奶;有的则会引起疾病。
真菌中的酵母菌可以用于发酵,霉菌会使食物发霉。
病毒个体非常小,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新冠病毒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我们身边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改变,而没有产生新物质。
比如把木头做成桌椅,只是形状改变了。
化学变化则会产生新物质。
铁生锈就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变化,铁锈和铁是不同的物质。
蜡烛燃烧时,不仅蜡烛逐渐变短,还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
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比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等。
但有这些现象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发生了化学变化。
在探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通过对比实验来得出准确的结论。
比如,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就需要设置不同的环境来对比观察。
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利用化学变化可以制作出许多有用的物品,如塑料、药品等;但同时,如果对化学变化控制不当,也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三单元宇宙宇宙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广阔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放大原理
1、两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简易显微镜比单个所能放大的倍数大,显微镜使人类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2、显微镜发明过程:荷兰人列文虎克把自己磨制的非常精密的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的距离的螺旋管,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物镜的倍数。
4、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5、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到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
6、扫描隧道显微镜可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
显微镜的使用操作
1、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观察细胞。
2、不论植物和动物,其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
(2)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①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水
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③用盖玻片(另一个载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④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稀释的碘酒,用吸水纸从对侧吸引,直至整个标本染色为止
⑤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显微镜结构,从上到下为:目镜、调节旋钮(粗细)、镜臂、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底座
5、使用注意事项:
反光镜有两面,强光用平面镜,弱光用凹面镜
所观察区域在哪个方位就往哪个方位移动
6、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像长方形的格子,细胞内部有不同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细胞质)
显微镜的观察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人体血液细胞)形态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种器官的细胞(如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由于不同组织的形态功能不同,其细胞形态也不同。
2、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们的形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动物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即细胞学说。
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都来源于已存在的细胞。
至此形成比较完善的细胞学说: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
练习:
1、要想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可以直接将植物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
2、有的植物细胞很大,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有的植物细胞很小,必须在显
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3、动物、植物和人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
4、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同一种生物的不通器官的细胞是相同的。
()
5、()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及像生物细胞那样的精细结构
A显微镜 B望远镜 C放大镜
6、1663年,()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结构,他将观察到的小房间命名为细胞
A詹森父子 B伽利略 C罗伯特·胡克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较厚的物体制成玻片更容易观察
B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是动物体不具有细胞结构
C橡树树皮的细胞是长方形的
8、()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A细胞 B器官 C组织
9、下列关于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气孔是和叶片功能有密切联系的一种结构
B气孔是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门户
C在叶面施的肥料无法从气孔进入植物内部
10、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不用的,动物细胞没有()
A 细胞核 B细胞壁 C细胞膜
11、请将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的工具与其用途进行连线
镊子盛放多余的洋葱片
滴管来夹实验材料
载玻片吸取少量液体
培养皿放置切片标本
烧杯吸取多余水分
裁纸刀盛放液体
吸水纸切割洋葱
12、调节显微镜时,要将显微镜平放在桌面上,调节直至从目镜中看见一个亮的光圈;观察洋葱表皮标本时,如果视野中的图像比较模糊,可慢慢旋转,直至标本图像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