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药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合理应用分析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合理应用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1期183投稿邮箱:sjzxyx88@·药事管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合理应用分析夏昌霞(荔波县人民医院,贵州 黔南 558400)0 引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属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是一种化学合成药物,近些年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一直处于演变状态,最初只是针对革兰阴性菌有作用,当前已经发展成为多种菌属均有抗菌作用,如衣原体、支原体、革兰阳性菌以及厌氧菌等[2]。

对此,为了更好的保障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效果,本文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合作应用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开展本次研究,在研究期间总共选取200例在我院采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将所选患者随机划分到实验组(n =100)与常规组(n =100)。

实验组当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40.2±5.4)岁。

常规组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41.0±3.8)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统计学结果无意义(P>0.05),可用于对比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常规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实验组根据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问题提出合理应用方案:①严格掌握禁忌症与适应症。

临床应用中必须严格掌握并落实禁忌症与适应症,预防药物的耐药性问题发生。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以应用在厌氧菌、格兰阳性或阴性菌等引发的感染疾病中,同时也可以应用在伤寒与副伤寒治疗中。

临床中要求医师必须熟悉掌握抗菌谱与抗菌特征,借助病原菌的筛查做出准确的诊断判断,明确药原菌敏感药物。

落实适应症管理措施,规避耐药性难问题,临床中孕妇、16岁以下儿童、哺乳期妇女、软骨毒性等患者均不能应用。

哺乳期妇女需要暂停哺乳;②优化用药途径。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生物利用率相对比较高,口服效果较好,静脉注射因为血药浓度会快速提升相对于口服和局部用药而言更容易导致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中能口服用药尽量不采用静脉用药,用药时间在饭后与睡前,预防胃肠道中发生的不良反应;③规避药物联用。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1)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1)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隆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院系: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专业:药学(独立本科段)年级:2012学生姓名:候扩指导教师:2014 年8月目录1前言............................................................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 1唾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 2.2卩奎诺酮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方法.............................. # 2. 3卩奎诺酮类药物的传统分类方法................................. # 2. 4嚨诺酮类药物的新分类方法..................................... # 3结果............................................................ #3. 1嗤诺酮类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 3. 2 n奎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 3. 3卩奎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 4讨论............................................................ #4. 1卩奎诺酮类药物的预防用药..................................... # 4.2嗤诺酮类药物的联合用药........................................ # 4. 3卩奎诺酮类药物的座诺酮类药物的相互作用及注意事............... # 4. 4 “奎诺酮类药物的研究展望..................................... # 5小结............................................................ # 参考文献......................................................... n附录....................................................... #致谢............................................................. n口奎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唾诺酮类药物是全人工合成的含有4T奎酮母核的3位均有竣基的一类抗菌药⑷,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结构简单、给药方便,与其它常用抗菌药物无交义耐药性,合成方法生产、疗效价格比高等优势。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新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新进展

2.2 喹诺酮类药物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为四代第一代喹诺酮类产品抗菌谱窄,仅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的部分菌株有中等抗菌活性。

代表药物有:奈啶酸和吡咯酸,因其口服难吸收,疗效不佳,不良反应多,现已完全淘汰。

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为吡哌酸(PPA)、新恶酸、甲氧恶喹酸等,属非氟喹诺酮类药物,较第一代抗菌谱有所扩大,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一代强,对革兰阳性菌和部分绿脓杆菌有一定的作用,因其口服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体内不被代谢,尿液中浓度高,不能有效治疗全身感染,因而主要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

由于不良反应仍较多,故目前除PPA偶用外,其他也已淘汰。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为6-氟-7-哌嗪-4-喹酮类,分子中均含氟原子,故称氟喹诺酮类。

于20世纪80年代问世,不仅抗菌活性大为提高,而且抗菌谱扩大到金葡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结核杆菌,对革兰阴性菌疗效更佳,综合临床疗效已相似,甚至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2]。

主要品种有: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托氟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等。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如克林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等,其特征与前三代相比,在抗菌活性、抗菌范围、药动学性质和血浆半衰期上都明显改变,C-7位上的氮双环结构,既保留了前三代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又明显增加了抗革兰阳性菌的活性,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及铜绿假单孢菌均显示出较强的作用。

8-甲氧基的引入提高了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在对抗厌氧菌感染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与前三代比较,其药动学性质更趋良好,临床适用范围广,临床疗效甚至超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3]。

3 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其仅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口服难吸收,疗效不佳,不良反应又多,现已完全淘汰;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除偶用PPA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外,也已基本淘汰。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原理和药物的作用特点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原理和药物的作用特点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原理和药物的作用特点【摘要】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临床使用已有40余年,它对人类控制微生物感染发挥了巨大作用。

本文介绍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分子结构与抗菌活性的关系.【关键词】喹诺酮喹诺酮类(Quinolones简称QN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有别于传统抗生素的新型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1962年美国Lesher等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标志着喹诺酮类药物的正式诞生。

此后,该类药物的研究开发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居各类抗菌素之首。

截至1997年,就已制备出了5000多种喹诺酮类似物,并对其大多数进行了抗菌活性研究,现已投放临床使用的有20多种,正在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超过15种。

1喹诺酮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喹诺酮类药物的基本母环为[1]:N-取代-4-氧代-1、4-二氢-3-喹啉羧酸(图1)图1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活性部分为4位酮基,任何替代均导致失活。

3-位羧基也是抗菌活性和抑制促旋酶所必需,但可由某些羧基模拟体取代,并由此而产生了具有优秀抗菌活性的新喹诺酮。

喹啉环6位引入氟原子,抗菌谱发生了飞跃,抗菌活性增强,药动学特性大大改善[2],成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

1位氮必需有取代基,不能接氢,否则活性极弱或消失。

氮上的取代基,以乙基或与之体积相似的乙烯基等最佳。

在环烷基系列中,环丙基最优。

其活性顺序为环丙基〉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对金葡菌的抗菌活性环丙基物是乙基物和环丁基物的8倍,环戊基物的16倍,环己基物的516倍[2]。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将头孢菌素连接在喹诺酮母环的7位上,以期进一步扩大抗菌谱。

2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国际学术界将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第一代即萘啶酸、吡哌酸,具有中等抗菌活性,是同类最早产品。

第二代为6位或8位f取代的氟喹诺酮,代表产品为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水体环境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污染现状及分析方法

水体环境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污染现状及分析方法

五、结论
本研究表明,宠物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药耐药性主要是由其自 身基因突变导致,而非外界药物选择压力所致。这一发现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提供了参考依据,提示我们在治疗宠物感染时应注意抗生素的选择,避免滥用抗 生素。同时,这一研究结果也为进一步探讨宠物源大肠杆菌多药耐药性的传播机 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氯霉素、氟喹诺酮两种典型抗生素,采用实验室模拟和野外调 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不同浓度腐殖酸、表 面活性剂对抗生素光降解的影响。随后,在野外调查中,收集了不同水域的水样, 测定了其中溶解性物质和抗生素的浓度,并运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 系。
分析方法
这些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有望成为未来水体环境中氟喹 诺酮类药物的监测和预警方法。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对于水体环境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污染的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1、污染来源研究:深入调查和分析水体环境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来源,特别 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和传播途径。
未来研究方向
2、危害程度研究:系统评价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 害,以及这类药物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
未来研究方向
3、生物降解研究: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 探讨这类药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未来研究方向
4、分析方法研究:进一步研发简便、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提高对水体环 境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监测能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室模拟结果表明,腐殖酸和表面活性剂均可促进抗生素的光降解。其中, 腐殖酸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相比之下,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两 种抗生素对水中溶解性物质的响应存在差异,氯霉素在腐殖酸存在下的光降解速 率常数较高,而氟喹诺酮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的光降解速率常数较高。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近年来,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重要的治疗药物之一。

喹诺酮类抗菌药不仅具有广谱抗菌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浓度,并且在体内半衰期较长,从而实现长期抗菌治疗。

本文将以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作为主题,从喹诺酮的发现历史、化学结构、作用机理、药物代谢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喹诺酮的发现历史喹诺酮类抗菌药在20世纪50年代由HO Hofmann首先合成。

最初的化合物只有弱效的杀菌功效,其后通过结构修饰不断改进和扩大新的代表性化合物。

第一代喹诺酮包括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这些化合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但是由于其毒性和不良反应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经过不断的改良,第二代和第三代喹诺酮的分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并且对革兰氏阴性菌、肠道菌群和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具有更好的杀菌作用。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头孢氨苄、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等,其中氧氟沙星属于第一代喹诺酮药物,其他为第二代或第三代喹诺酮药物。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化学结构喹诺酮类抗菌药分子结构是由喹啉环和吡咯环组成,其中喹啉环在分子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喹诺酮环”。

该结构明显影响了该类药物的抗菌活性和药理学作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常见结构如图1所示。

![image.png](https://cdn.nlark/yuque/0/2022/png/658464/1 641708420959-12c51358-1c30-4273-9b40-2d3d0212d9e8.png#clientId=u5356de52-301b-4&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height=734&id=u4cb0fedb&margin=%5Bobject%20Object%5D&name=image.png&originHeight=734&originWidth=889&originalType=binary&ratio=1&size=65092&status=done&style=none&taskId=uf40d0041-c90f-4d1e-920f-cf708da290e&width=889)图1 喹诺酮类抗菌药分子结构三、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理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与细菌的DNA拓扑异构酶结合,阻止DNA分离和DNA的拷贝。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限量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限量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限量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张运尚,杜加茹,王伟东,樊剑鸣*(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氟喹诺酮类药物(FQS)是第3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耐受性,不仅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杀菌作用,还具有抗真菌和抗病毒活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畜牧动物养殖过程中的细菌性感染。

但当人类过多食用含有FQS残留的食品后,将会损害身体多个系统并引起细菌耐药性,因此建立灵敏度高、简便的检测方法十分必要。

本文综述了FQS残留的检测标准和常用的检测方法及优缺点,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势,预测ELISA法在今后FQS残留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药物残留限量;残留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分析法中图分类号:S816.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0516-05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S)是第3代喹诺酮药物,其化学结构是在喹啉环的6位上加入了氟原子,7位上连有哌嗪基的一类衍生物,此特点使得原本亲脂性的吡酮类药物增加了适度的亲水性,同时降低了蛋白结合率,提高生物利用度[1-2]。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和RNA合成从而达到抑菌作用[3]。

相比第1代及第2代喹诺酮药物,FQS的抗菌活性明显增加,抗菌谱显著扩大,对革兰氏阳性菌(金葡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肠杆菌科、流感杆菌和奈瑟菌属)[4]以及一些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均有抗菌作用[5],因此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FQS代表药物主要包括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达氟沙星(Danofloxacin,DAN)、氟罗沙星(Flero xacin,FLE)、沙拉沙星(Saraflaxacin,SFX)、依诺沙星(Enoxacin,EX)等。

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发光分析检测氟喹诺酮药物的研究进展

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发光分析检测氟喹诺酮药物的研究进展

E X 、妥 舒 沙 星 (ou oai,T F ) N) T sfxcn S X 、莫 西 沙 星 l
( x oa i, MX X 、 曲 伐 沙 星 (rvf x c , Mo i xcn l f F) Toa oai l n
TF) V X 、司帕 沙 星 (p ro ai,S F ) S af xcn P X 、恩诺 沙 星 l
极 反应 产 物 之 间 或 电 极 反 应 产 物 与体 系 中 某 种 组
fnooai.E F ) 普 卢 利 沙 星 (rl oai, E rfxc l n R X、 pui xcn l f
P r 等等 。-它们 具 有抗 菌谱 广 , 菌活 性 强等 许 L  ̄) [] i 2 抗
分之 间进 行 化学 反 应产 生 发 光 , 过 测 量发 光 光谱 通 强 度来 测定物 质 含量 的一 种痕量 分析方 法 。电化学
基 态跃 成 抗 菌药 物 , 它们 选 择性 地抑 制细 菌 D A N 回旋酶 , 阻碍 D A复 制而 抗 菌 。 目前 常用 的均属 于 N
氟 喹 诺 酮 (loounl e,F s , 要 包 括 诺 氟 Furqio n s Q) 主 o 类
统 简单 、 号 背景 低 , 与高 效 分离 方 法(P C C , 信 可 H L — L
C — L联 用 , E C) 同时满 足 了分析 的灵敏 度 和选 择 性要
( rx c , L X 、 氟沙  ̄( u oa i,R L )加 Heoai F R )芦 n R f xcn F X 、 l 替 沙 星 ( a f x c ,G r 、依 诺 沙 星 (nx c , G t oai i l n T  ̄) E oai n
沙 星 ( o o ai, F X 、环 丙 沙 星 (irf x cn N r xcn N L ) l f Cpo oa i, 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0814 王 波,湖乐明,冀子中,等1肝硬化失代偿期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相关性探讨1肝脏 2001;6(1):6815 王彤光,王 磊1亚临床型肝性脑病的诊断1医学综述 1999;5(9):42316 李晓玲,高炳森,漆德芳1脑电地形图在亚临床肝性脑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1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0;13(1):53喹诺酮类药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广西南宁市药品检验所(530001) 李小燕 喹诺酮类药物属化学合成抗菌药。

由于该药物中均具有喹诺酮为基本结构,故由此而命名。

喹诺酮类药物已从第一代萘啶酸(Nalidixic Acid,1962年)、第二代的吡哌酸(pipemidic Acid,1974年),发展到了第三代———新喹诺酮类(1979年合成第一个第三代喹诺酮类药:诺氟沙星)。

目前用于临床的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有:诺氟沙星(N orfloxacin)、培氟沙星(Pefloxacin)、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氧氟沙星(O floxacin)、依诺沙星(En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洛美沙星(Lomefloxacin)、司帕沙星(S parfloxacin)、妥舒沙星(T osu floxacin)、左氧氟沙星(Lev ofloxacin)等。

和早期的同类药物相比,新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广谱、高效、低毒、副作用小、既可口服又可静脉注射、安全价廉、疗效显著等优点,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1〕。

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通过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而影响DNA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阻碍DNA的正常复制、转录、转运与重组,从而产生快速杀菌作用〔2〕。

近年来,新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同时,对此类药物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向简便、快捷、准确的方向发展。

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容量分析法1.1 非水滴定法:喹诺酮类母核为42喹诺酮,含有机胺结构,属于弱碱性有机含氮化合物,可在冰醋酸介质中用高氯酸进行非水滴定。

此法可用于大部分喹诺酮的原料药含量测定,其特点是简便准确。

Baraza〔3〕用本法测定了诺氟沙星的含量。

中国药典2000年版用此法测定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原料的含量。

1.2 四苯硼钠法:沈向忠等〔4〕利用四苯硼钠与诺氟沙星在酸性条件下1∶1定量生成沉淀的原理,在诺氟沙星样品中加入过量的四苯硼钠,以溴酚蓝为指示剂,用羟胺盐标准液回滴剩余的四苯硼钠。

方法快速准确。

1.3 中和法:甲苯磺酸妥舒沙星是一含羧酸与磺酸基的中等至较强酸性的化合物。

傅利道等〔5〕采用二甲基甲酰胺作溶剂,麝香草酚蓝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至样品溶液由浑浊恰转澄清且显蓝绿色,测定了甲苯磺酸妥舒沙星胶囊的含量。

1.4 络合滴定法:新喹诺酮类药物是在42喹诺酮结构6位上加上一个氟(F)的衍生物,所以也称氟喹诺酮类。

本法的原理是使样品经氧瓶燃烧,使有机物破坏,加入过量硝酸铈标准液,使氟离子与Ce3+生成稳定的CeF3沉淀,以二甲酚橙———亚甲蓝为指示剂,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Ce3+至终点为亮绿色。

顾慧儿〔6〕用此法测定了氧氟沙星、双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诺氟沙星等5种药物的氟含量。

2 微生物测定法黎月玲等〔7〕用管碟法Ⅰ号培养基制备双碟,大肠杆菌为试验菌,测得血清中氧氟沙星的线性范围为0135~516μg/ml,平均回收率为9912%。

3 比色法喹诺酮类药物能与许多显色剂反应,产生络合物在可见区有良好的吸收。

常见的显色剂有Fe3+、染料、四氯对苯醌等。

徐庆等〔8〕使左氧氟沙星在二甲亚砜———甲醇溶液中与FeCl3生成黄橙色螯合物,在最大吸收波长417nm处测定了左氧氟沙星片剂的含量。

4 紫外分光光度法喹诺酮类药物分子结构中都具有共轭双键,在紫外区具有特征吸收。

此类药物一般难溶于水,但可溶于稀酸、稀碱。

在已报道的喹诺酮类药物含量测定方法中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部分报道见表1。

5 计算分光光度法计算分光光度法,是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和分光光度法结合的产物,多用于药物复方制剂的分析测定。

5.1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王劲〔16〕用此法测定乳酸环丙沙星滴眼液的含量,消除了处方中防腐剂尼泊金乙酯的干扰,测定波长为27710nm,参比波长22318nm。

表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喹诺酮类药物测定药物 溶 剂测定波长(nm)剂 型文献依诺沙星011m ol/L盐酸340软膏剂(9)环丙沙星水278滴眼剂(10)氧氟沙星011m ol/L盐酸298片 剂(11)诺氟沙星011m ol/L盐酸273胶囊剂(12)洛美沙星011m ol/L盐酸287栓 剂(13)司帕沙星011m ol/L氢氧化钠291片 剂(14)培氟沙星011m ol/L氢氧化钠和1m ol/L盐酸283片 剂(15)5.2 系数倍率法:何汉军等〔17〕采用此法在波长λ1 =24315nm,λ2=294nm处测定氧氟沙星地塞米松滴眼液的紫外吸收度差值ΔA,以ΔA对药物浓度进行线性回归,消除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

准确测定了两组分的含量。

5.3 导数分光光度法:冯琳等〔18〕以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培氟沙星片的含量,以峰———谷间(292~278nm)的振幅为定量依据,可消除辅料对测定的干扰。

5.4 偏最小二乘法:周国华等〔19〕将偏最小二乘法用于尿液中药物浓度测定,不经分离直接测定了尿液中氧氟沙星的浓度。

5.5 卡尔曼滤波分光光度法:马慧萍等〔20〕采用本法不经预先分离,直接测定复方氧氟沙星滴耳液中氧氟沙星和甲硝唑的含量。

5.6 褶合光谱法:尹文光等〔21〕采用本法,样品不经分离同时测定复方环丙沙星滴鼻液中乳酸环丙沙星、甲硝唑、盐酸麻黄素三组分的含量。

结果满意。

6 荧光光度法喹诺酮类具有喹啉衍生物的结构,具有较强的荧光特性。

Y asbi〔22〕采用荧光光度法测定了片剂中氧氟沙星的含量。

弓巧娟等〔23〕采用同步和导数荧光技术,很好地分辨了尿样背景和氧氟沙星的荧光信号,建立了尿样中痕量氧氟沙星含量测定的同步———导数荧光光谱法。

7 薄层色谱法7.1 薄层色谱———荧光分光光度法:王唯红等〔24〕用T LC法分离受试者尿液中的氧氟沙星,以荧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计算出氧氟沙星在尿中的排泄速率。

7.2 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王先友等〔25〕报道了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冰清洗发露中的环丙沙星,展开浸取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73nm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8 G ran电位滴定法20世纪50年代,G ran采用线性化方法以来,酸碱滴定不必依据滴定曲线的突跃就能确定滴定终点,从而使许多通常需采用非水滴定的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可直接在水溶液中进行电位滴定。

王毓忠等〔26〕以011m ol/L氯化钾溶液作离子强度调节剂,氢氧化钠标准液为滴定剂,采用G ran线性函数进行电位滴定,经图解外推求出滴定终点。

可直接测定盐酸环丙沙星原料和片剂含量。

9 电导分析法鲁传华等〔27〕采用电导分析法以K OH标准溶液为滴定剂,将电导率与滴定体积进行线性回归,测定了诺氟沙星胶囊的含量,方法独特。

10 离子选择电极法董学芝等〔28〕报道了以氧氟沙星与四苯硼酸根形成的络合物为电活性物质,研制了一种氧氟沙星PVC膜涂层玻璃电极,该电极制作方法简单,响应迅速,重现性好,用于氧氟沙星注射液及胶囊的含量测定,结果与HP LC法一致。

11 极谱分析法曹尔新等〔29〕报道了在所选用的底液中洛美沙星在汞电极上有灵敏的导数还原峰。

导数峰高与洛美沙星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该法可用于片剂和尿样中洛美沙星的含量测定。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 LC法应用范围广泛,具有分离效率高、快速、重现性好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剂型的测定。

美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对喹诺酮药物制剂的测定大多采用此法。

部分报道见表2。

表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喹诺酮类药物测定药物应用流 动 相色谱柱检测方法文献诺氟沙星片剂011%磷酸溶液2乙腈(850∶150)C18UV275nm(30)环丙沙星注射液01025m ol/L磷酸2乙腈(87∶13,三乙胺调pH310)C18UV277nm(31)洛美沙星注射液0105m ol/L柠檬酸2乙腈(80∶20,三乙胺调pH410)S pheris orb2C18UV258nm(32)依诺沙星 血浆尿液柠檬酸2乙腈2高氯酸铵2四正丁基氢氧化铵C18UV240nm(33)左氧氟沙星胶囊甲醇2水2醋酸盐缓冲液(pH316)2四氢呋喃(37∶11∶37∶15)ODS UV294nm(34)氧氟沙星片剂乙腈2水2三乙胺(87∶12∶015)Lichros orb RP28UV254nm(35)妥舒沙星原料011m ol/L柠檬酸缓冲液(pH310)2乙腈(75∶25)Alltima2C18UV254nm(36)氟罗沙星注射液0105m ol/L柠檬酸2乙腈(82∶18,三乙胺调pH410)大连物化所C18UV254nm(37)替马沙星 血浆尿液乙腈2水(53∶47)Ads orbosphereHSC18荧 光230/389nm(38)克林沙星血浆乙腈20105m ol/L柠檬酸2三乙胺(pH215)(20∶80)Lichros orb2C18UV300nm(39)司帕沙星片剂醋酸盐缓冲液(pH410)2乙腈2三乙胺(85∶15∶012)Shin2packVp2ODS UV298nm(40)13 原子吸收法谭峰等〔41〕报道了在合适酸度条件下,诺氟沙星、Cu2+、磺基水杨酸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的三元络合物沉淀,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生成的沉淀或滤液中剩余的Cu2+可间接测定诺氟沙星的含量新方法,方法新颖。

14 质谱法郭寅龙等〔42〕运用电子轰击离子化/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通过对诺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等7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负离子质谱研究,发现了一种极有规律性的裂解方式及这种裂解方式产生的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特征负离子。

15 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法是化学工作者测定和鉴别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和可靠手段之一。

颜叙秀等〔43〕采用本法对甲磺酸培氟沙星进行研究,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

16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是电泳技术和色谱技术结合的产物,具有分离模式多、分离效率高,样品及试剂用量少,分析时间短,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特别适合于复杂样品、生物样品的分析,并且基本上不存在毛细管柱的污染问题。

Altria〔44〕建立了环丙沙星含量的HPCE测定法。

尹茶等〔45〕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ZE),以50mm ol/L硼砂2磷酸盐缓冲液(pH815)为流动相,214nmUV检测,测定了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等4种喹诺酮类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