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2页PPT
合集下载
实践与认识的课件ppt课件ppt

从一般原理推导出个别结论,即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过程。
演绎
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分别加以研究,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属性加以整合,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将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
综合
分析
实践与认识的应用
05
实践与认识的指导作用
实践与认识在生产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认识也具有指导作用,人们通过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正确的认识,指导生产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等方式,直接接触和感知事物,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获得感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推理等方式,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
通过思维加工获得理性认识
认识的方法论
04
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即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归纳
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
实践的类型与特点
02
生产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包括物质生产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
特点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
作用
科学实验是人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的一种实践活动。
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不断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例如,在个人成长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社会治理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形成科学的政策和制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科学研究中,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例如,在物理学中,通过实验和观察不断验证和发展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等理论;在生物学中,通过实验和观察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和演化规律。
演绎
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分别加以研究,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属性加以整合,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将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
综合
分析
实践与认识的应用
05
实践与认识的指导作用
实践与认识在生产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认识也具有指导作用,人们通过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正确的认识,指导生产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等方式,直接接触和感知事物,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获得感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推理等方式,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
通过思维加工获得理性认识
认识的方法论
04
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即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归纳
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
实践的类型与特点
02
生产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包括物质生产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
特点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
作用
科学实验是人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的一种实践活动。
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不断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例如,在个人成长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社会治理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形成科学的政策和制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科学研究中,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例如,在物理学中,通过实验和观察不断验证和发展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等理论;在生物学中,通过实验和观察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和演化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共9张PPT)

第3页,共9页。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
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 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第1页,共9页。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一)实践决定认识 ❖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2页,共9页。
(二)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 重大的指导作用。
❖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黑格尔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料;二是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二)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才能。 (一)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 理论(理性认识)是行动的指南。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
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 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第1页,共9页。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一)实践决定认识 ❖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2页,共9页。
(二)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 重大的指导作用。
❖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黑格尔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料;二是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二)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才能。 (一)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 理论(理性认识)是行动的指南。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高中政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pt精品课件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小结:
1、掌握一个基本原理:实践对认识起 决定作用 2、了解一对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 关系 决定 实践 认识
反作用
3、注意两个易混问题:认识的来源与 获得的途径;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 的目的
13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不能 一切真知都 来源于实践
巩固练习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 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是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1
22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PT课件

• 1、为什么老船家的观点是正确的?什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2、辨析: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第7页/共31页
•
三、议:(5分钟)
•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先对议,再组议
第8页/共31页
四、展:(6分钟)
• 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由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 • 每人只有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 记分员负责记分。
•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第26页/共31页
谢谢!
第27页/共31页
第28页/共31页
第29页/共31页
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 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 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 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 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 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标准。
自主学习二(深入学习)
• 自主探究
• 根据《小马过河》的故事回答以下问题:
• 1、小马最终是怎样知道河水的深浅的?
• 2、小马为什么想知道河水的深浅?从“一无所知”到“不深也 不浅”是什么促使小马认识的转变?
• 3、小马最终得到河水对他来说“不深也不浅”的认识到底对不 对?为什么?
• 4、小马费尽周折,是否只是单纯的想去了解河水的深浅?
反作用不同? • 3、总结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 学习方法:原理内容综合1、2;方法论就是个我们的启示,1、2分别给我们什
么启示呢?
第11页/共31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①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 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第7页/共31页
•
三、议:(5分钟)
•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先对议,再组议
第8页/共31页
四、展:(6分钟)
• 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由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 • 每人只有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 记分员负责记分。
•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第26页/共31页
谢谢!
第27页/共31页
第28页/共31页
第29页/共31页
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 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 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 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 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 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标准。
自主学习二(深入学习)
• 自主探究
• 根据《小马过河》的故事回答以下问题:
• 1、小马最终是怎样知道河水的深浅的?
• 2、小马为什么想知道河水的深浅?从“一无所知”到“不深也 不浅”是什么促使小马认识的转变?
• 3、小马最终得到河水对他来说“不深也不浅”的认识到底对不 对?为什么?
• 4、小马费尽周折,是否只是单纯的想去了解河水的深浅?
反作用不同? • 3、总结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 学习方法:原理内容综合1、2;方法论就是个我们的启示,1、2分别给我们什
么启示呢?
第11页/共31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①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 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课件

案例四: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总结词:相互依存
VS
详细描述:环境保护是保障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类发展也需 要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和限制。两者 相互依存,环境保护需要人类的努力 和投入,而人类发展也需要环境保护 的支持和保障。
案例五:政治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关系
总结词:相互指导
详细描述:政治理论是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 思想武器,能够为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 指导。社会实践则是政治理论的具体应用和 实践检验。两者相互指导,政治理论需要不 断适应社会实践的变化和发展,而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 得正确的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而 错误的认识则可能误导实践,阻碍实践的发展。
3
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认识,同时将正确的认 识应用于实践,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不 断发展。
04
CHAPTER
偏离实践目标
错误的认识可能导致人们 偏离实践的目标和方向, 使实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
采取错误方法
错误的认识可能导致人们 采取错误的实践方法,不 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 带来新的问题。
抑制实践动力
错误的认识可能使人们失 去实践的动力,对实践产 生消极态度。
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1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源泉, 而认识则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实
践与认识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实践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正确 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ppt课件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伽利略自由落体试验
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 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因为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已 经这么说了。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数学系任 职,他大胆地向公众的观点挑战。著名的比萨斜 塔实验已经成为科学中的一个故事:他从斜塔上 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物体,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 同时落地。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的代价也许是 他失去了工作,但他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质,而 不是人类的权威,科学作出了最后的裁决。
实践和认识的辩 证关系
竹外桃花三两支,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上述诗句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农牧业生产
天文学 孙子兵法 邓小平理论 对镭元素的认识
……
战争
改革开放 居里夫人科学实验
……
实践 说明了什么?
认识
著名小说家莫泊桑要在一部小说中细腻地 描写一个人被踢之后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 种体验,觉得实在难以下笔。于是他走到大街 上,迎面正好遇到一个乞丐。莫泊桑迎上去, 言辞恳切地说:“请踢我几脚好吗?”那乞丐 莫名其妙,愣住了,以为他精神失常。莫泊桑 继续赔笑,又从口袋里掏出钱来说:“你踢, 我给你钱。”那乞丐一把抓住钱,伸脚猛踢了 莫泊桑的屁股一下。莫泊桑忍痛揉着屁股, 忙跑回屋,飞快记录这一真实被踢的感受。 为了描写一个人被踢之后的感觉,为什么 莫泊桑要让乞丐踢他呢?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来自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ppt展示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02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03
的唯一标准
人们只有通过 实践 实际地改造和 变革 对 象,才能准 确把 握 对象的属性 、 本 质 和规律, 形 成正 确的认识。 例,庖丁解牛
实践的需求推动认识 的产生和发展,推动 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 术发明,推动人类的 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例,我国航天事业 的发展拓展了我国 对宇宙空间的认识
2.认识运动是波浪式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 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即由实践到认识,由 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表明认识是一 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 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 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 实现了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运动既可以说是完成了,也可以说没有完成。 (1)“完成了”是因为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 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2)“没有完成”这是对于运动过程的推移而言的。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 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