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的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必修的《英语》第七单元——《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本单元主要内容围绕着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展开,涉及到的词汇、语法和语境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习词汇“nuclear”,“arms”,“disarmament”,“proliferation”,“suffocate”,“collapse”,“sanction”等。

(2)掌握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3)了解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的历史和现状。

2.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和听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信息。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国际现状和问题。

(3)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设计1. 预习导入:(1)出示图片:一堆巨型金属瓦砾,反映了人类历史上多场战争的惨烈,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2)让学生观看视频:《世界和平之路》。

引导学生思考和平与战争的概念和定义。

2. 学习新词和语法(1)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新词汇,“nuclear”,“arms”,“disarmament”,“proliferation”,“suffocate”,“collapse”,“sanction”等。

(2)巩固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3. 讲解文章内容(1)精读文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的历史和现状。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让学生明确国际核武器扩散的危害和重要性。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于军备控制的看法和想法。

4. 拓展练习(1)听取新闻节目,让学生应用所学词汇和语法,理解新闻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和平主题的思考和理解。

(2)通过分析和模仿,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主题和结构。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生对和平主题的思考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文本。

2. 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意义和价值。

(2)介绍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世界何时能够铸剑为犁。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写一篇关于和平的短文。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写作练习。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写作练习。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和平的短文。

2. 邀请学生对彼此的短文进行评价和反馈,共同提高写作技巧。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平的意义和价值,深入研究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

2. 布置一道相关的写作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和平的作文。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设计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设计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和平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和平的思考。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努力:介绍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会议,以及其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建设:介绍联合国的作用和国际法的制定,以及其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4. 冷战时期的和平斗争:介绍冷战时期各国为维护和平所采取的措施,如核不扩散条约等。

5. 当今世界的和平挑战与机遇:分析当前世界和平面临的挑战,如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等,以及寻求和平的途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历史背景,以及各个时期为维护和平所采取的措施。

2. 教学难点:分析当前世界和平面临的挑战,以及寻求和平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归纳,掌握相关知识。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引出和平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历史背景。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世界和平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2. 学会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全文。

2. 相关的历史和现实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b. 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希望世界何时铸剑为犁?2. 自主学习1.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哪些?2. 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b.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

3. 课堂讨论a. 提问: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是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的?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案例分析a. 展示一些现实中的战争和冲突事件。

b. 提问: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对这些事件的态度?c.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写作练习a. 让学生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b.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

a.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b. 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达观点中的作用。

7. 布置作业a. 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世界何时铸剑为犁?b. 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何,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否熟练等。

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七、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历史或现实中的战争和冲突事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评价标准: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

初二语文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

初二语文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

初二语文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八年级语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1一、教学目标1.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全在与历史的对比中让他们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珍爱生命。

3.通过活动开阔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积累。

4.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二、教学策划(一)策划理念: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将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访问调查结合;注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注重学习活动与情感价值和世界观的形成相结合;注重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二)策划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漫长的进程中,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我们完全有必要让学生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并将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促使他们的树立为人类和平事业而奋斗的理想。

(三)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料搜集和校外活动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校外活动阶段,探访战场旧地,了解风情人情;开展社会调查;第三个阶段,活动成果展示阶段,整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准备演讲、辩论。

前两个阶段都注意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第三个阶段,注重集中活动。

第一个阶段:学生分组收集资料①图片中的战争:注意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并弄清其出处来源。

②文学中的战争:描绘战争的文学作品收集,写出其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③影视中的战争:介绍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

④成语中的战争:与战争有关的成语典故不少,搜集它们,并弄懂这些成语典故的含义。

⑤诗词中的战争:古今中外,与战争有关的诗词不少,收集起来,注意对这些作品赏析品味,理解背诵。

⑥史料中的战争:收集历史当中的著名战例,弄清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战争中寻求启发。

八年级语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

八年级语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如何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

2. 教学难点: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意义和寓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意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阐述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和追求。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意图。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结构:(1)讲解课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篇章结构。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2. 品味课文语言:(1)赏析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和表达。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欣赏美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1)教师讲解课文结构和作者意图。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状态,以及人们对和平的追求。

2. 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实现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战争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事件,如三次世界大战、冷战等。

2. 和平的追求:介绍世界各国为实现和平所采取的措施,如联合国成立、国际法的发展等。

3. 我国外交政策:介绍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

4. 青少年与和平:讨论青少年如何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践行和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状态,以及人们对和平的追求。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实现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事实,分析和平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青少年如何践行和平展开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增强他们对和平的渴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世界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状态,引发学生对和平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战争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

3. 案例分析:分析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增强学生对和平的渴望。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青少年如何为实现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展开讨论。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和平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世界和平的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和平的认识和看法。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资料:提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事件。

2. 视频资料:播放有关战争与和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美好。

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引领,开启一场立德树人的精神之旅——教案

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引领,开启一场立德树人的精神之旅——教案

伟大的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教师是引路人。

他们教育的不是头脑,而是人,是有生命活力的人。

”这句话无疑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培养一个品德高尚、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感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引领,开启一场立德树人的精神之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篇文章,旨在号召人们不再把钱和时间投入和平的毁灭性工具上,而将之用于农业和其它为人类福利服务的行业上。

这种观点非常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因为战争不仅仅会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还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和合作关系,进一步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教育,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篇文章的思想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何让学生真正领悟《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篇文章的意义呢?应该将之作为教学的起点,在开学第一堂课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军事竞赛和战争带来的阻碍,让学生明确“和平、和谐、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针对本文提出的“铸剑为犁”的主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田间劳动、园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农业基础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谐发展”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在教学中,应该也加入让学生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通过怎么去做“铸剑为犁”这个事情,并探究如何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等问题,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同时也培养起学生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中还应该重视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

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所在的时代,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生死存亡都离不开战争的较量。

在课堂上,应该向学生讲述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战争事件以及战争对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战争的可怕之处。

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性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因素,以此来从全面的方向去思考如何将发展和和平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尊重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去理解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进而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3、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英雄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以“战争”为话题,多角度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正义和非正义,阐明观点,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自主选题,组成小组本次活动共分为四个专题:“军事名家”、“古今名战”、“军事名言”、“战争文学”。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其中一项作为自己的研究专题,同一专题的同学组成一个活动小组,并自主选出自己的组长。

在组长的领导和组织下,制定本小组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要切实可行。

)第一组以“军事名家”为专题,搜集古今中外的著名军事家,了解他们的事迹传奇以及名言或名篇。

军事名家生活时期及国籍指挥的战役及名言或名篇第二组以“古今名战”为专题,查阅战争史料,收集以弱胜强、扭转乾坤的战役,重点了解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并搜集与该战争有关的文学作品及史学评论填写下列表格。

战争时间战争地点战争双方及将领简述过程、结果与该战争有关的文学作品及史学评论第三组以“军事名言”为专题,搜集关于战争的名言,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小组成员可以按名言的古今中外分工。

第四组以“战争文学”为专题,查阅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了解其内容梗概,感受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

包括反映战争的古诗词。

(二)、搜集资料、整合材料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阶段。

在组长的组织与协调下,各小组展开活动。

在活动中,每个人既要展开独立的研究,又要与本组其他组员及时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活动时间为两个星期,在活动中,学生要将搜集的资料及活动过程记录存档,以备老师评价使用)。

(三)回报成果,展示交流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各组在全班展示该组的活动成果,互相合作、共同探究。

1、由第一组同学汇报成果。

(军事名家)主持人:中华民族是灾难深重的民族,两千多年的奴隶封建社会史几乎就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战争史。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战争片断。

(表现伏尸遍野、血雨腥风的场面)欣赏《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主持人:古代战争的金戈铁马,已渐渐远离了我们,我们可以洒脱地品读、随意地指点。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于是有人说,战争造就了英雄,造就了一代豪杰。

此话也不无道理,那么,你知道古代的战争造就了哪些英雄呢?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亚历山大、汉尼拔、成吉思汗、拿破仑、恺撒、西庇阿、托洛茨基等我国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吴起、孙膑、白起、诸葛亮、侯君集、努尔哈赤、朱德等战略家:战略家要目光长远,纵观整个战局,能从全面的角度剖析战争本身,并且能提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引导军队获胜。

目前商业界的成功人士也多被称为战略家。

例如:毛泽东、孙武、马歇尔、汉尼拔等军事理论家:军事理论家一般是以学术见长,他们会提出一些军事观点、作战策略,给军事家们以参考,有的还会整理自己的学术观点完成著作,脑力劳动相对明显。

例如:孙武、孙膑、吴起、克劳塞维茨、杜黑、沙波什尼科夫等战术家:与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不同,战术家要亲临一线指挥战斗,制定作战计划。

同时还要具备坚毅、勇敢的性格,灵活多变的指挥艺术,一般战术家是军队的指挥官。

例如:亚历山大、拿破仑、朱可夫、隆美尔等2、第二组同学汇报成果。

(古今名战)主持人:共和国大将粟裕说过:“世上哪有常胜将军,只不过胜仗多于败仗罢了。

而且哪一个将军的成长不是以牺牲成千上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的,我们只有努力指挥好每一场战斗,付出尽可能最少的牺牲,才能告慰那些牺牲者的在天之灵。

”是的,真正的军事家有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决不是东条英机、希特勒之流的丧心病狂。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书写着沧桑历史,改变着人类命运。

下面由第二组的同学汇报成果——“古今名战”。

a.古代三大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后来的魏武帝)统军在官渡(今中国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前秦进攻的战争。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国的孙权、蜀国的刘备统领军队在长江赤壁(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著名决战。

b.抗日战争中的几次著名战役:1937年8月-11月冯玉祥指挥的淞沪会战、1937年9月)杨爱源(前期)、傅作义(后期)指挥的平型关战役、1938年3月-4月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1940年8月-1941年1月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1939年12月-1940年1月杜聿明指挥的昆仑关大捷:、1940年3月傅作义指挥五原大捷、 1943年11月-1944年1月孙连仲指挥的常德会战。

c.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发动了著名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第三组同学汇报成果。

(军事名言)主持人:以弱胜强的战争往往是正义的、顺应民心的战争。

所以,战争的胜负,归根到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古今中外的伟大的军事家有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名言吧!◆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

(晋•张方)◆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

(希腊•柏拉图)◆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

(法国•巴斯卡)◆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4、第四组同学汇报成果。

(战争文学)主持人:关注战争的除了军事家、政治家,恐怕就是文学家了。

他们以同情的目光关注难民,以正直的良知审视战争,在他们的笔下,我们认识了为理想而献身、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保尔,认识了渴望和平的少女安妮•弗兰克……那么,还有哪些令人深思或者荡气回肠的文学作品呢?请听第四组同学的介绍。

a.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的《苦菜花》、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吴强的《红日》、冯志的《敌后武工队》……b.描写战争的诗词有:▲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

(毛泽东《七律长征》)▲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讨论交流。

主持人:滚滚长江东逝水,冲走的是战争的硝烟,但是冲不走我们曾经的伤痛,冲不走我们带血的记忆,冲不走历史屈辱柱上深深的烙痕。

当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日本首相小泉一次又一次悍然参拜靖国神社时,当我们听到台湾当局一次又一次地叫嚣台独时,我们是不是有怒发冲冠的愤慨呢?出示岳飞的《满江红》(学生齐读):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主持人:不愧为民族英雄岳飞的杰作,气势雄浑,音调激越,慷慨豪迈地抒发了作者光复山河的必胜信念。

是的,当国土遭受敌人铁蹄的践踏时,每一个血性男儿都会拿起武器,加入到抗敌卫国的滚滚铁流当中。

所以这一首词,历来为人们所传唱。

那么,在当今的和平年代,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面对台独势力的叫嚣尘土,我们又该如何去做?接下来,我们讨论下列问题:a、“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b、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c、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d、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四)、总结评价,活动结束主持人:军备的是是非非,战争的是是非非,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邓小平爷爷说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旋律,但形势不容乐观,世界时时燃起的硝烟仍未烟消云散。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时刻警醒:血雨腥风该有涯,铸剑为犁应有日!但是,我们不怕战争,如果有来敌侵犯,我们定会捍卫我们的主权,为正义而战,为祖国而战。

天空中候鸟的翅膀带来远处的饥荒和无情的战火依然存在的消息,让我们把真情溶化成音符,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让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

(活动在《明天会更好》中落下帷幕)(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请以“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主题拟两条标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注意措辞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