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孟子一则》教学导案

合集下载

夫子自道-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夫子自道-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夫子自道-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写在前面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经典著作的研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论语》和《孟子》作为儒家经典,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从苏教版《论语》和《孟子》选读本出发,着重对其中的四篇文章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希望能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孟子》中的四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2.学会通过引用、对比等方式对经典中的思想进行阐释。

3.培养学生对儒家经典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对《论语》中的“学而篇”和“为政篇”,以及《孟子》中的“尽心上”和“天人感应”进行解读。

2.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典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对于精神层面的把握和理解。

2.帮助学生发现并运用文学语言中的美和诗意。

教学内容一、《论语》中的“学而篇”文章简介《学而篇》是《论语》中开篇的一篇文章,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篇重要文章。

文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文章核心思想文章中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及其认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孔子对于人际交往和内心情感的看法。

对文章的解读在教学中,可以引用孔子的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说服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相结合,来帮助学生对文章中的思想深入理解。

二、《论语》中的“为政篇”文章简介《为政篇》是《论语》中道德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文章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立身为政、执政为民。

文章核心思想孔子在《为政篇》中说过:“立人之道要先正其身,执政之道要先保民之需。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身为领袖需要如何行事的理想。

他认为一个好的领袖必须以身作则,保障百姓的需求和权益。

对文章的解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用原文、对比现实情况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核心思想。

《论语》八则教学方案

《论语》八则教学方案

《论语》八那么教学方案1.了解孔子生平思想及《论语》的知识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并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中4.学习分类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导语:美国的《世界名人词典》和英国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从奉献和影响两个方面评选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居第一位的是中国的孔子。

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时间长达2500多年。

世界上再没有其他一种思想能如此长久地影响人类的观念。

他的思想主要表达在他的言论中,他的言论主要记载于一本书中,这本书就是《论语》。

一、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鲁国。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史称“至圣”。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那么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论语》被毁。

西汉时靠后学口头传授。

西汉景帝时,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撤除孔子故宅时,突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论语》等书,后世称为“古论语”。

二、读:示范朗读,齐读,指名读。

三、讲解——前四那么主要讲的是和学习态度。

1. 第1那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本意是“先生”,在《论语》中专指孔子。

②时:按时,按一定的时间。

③习:温习,实践。

论语八则-教学教案

论语八则-教学教案

论语八则-教学教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篇一:论语八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二、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①读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女”通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汝”(你)“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智慧)b.总结“而”的用法“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

小学六年级语文《论语八则》精选教案(优秀8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论语八则》精选教案(优秀8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论语八则》精选教案(优秀8篇)论语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教学重点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四、教学难点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五、教学过程(1)、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e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

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3)、析读课文。

(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理读课文。

(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八:立言,有德者必有言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八:立言,有德者必有言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八:立言,有德者必有言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有德者必有言》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隽永的语言来自真诚的性情和深厚的修养,雄辩的语言来自伟大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

孔子更多地主张语言的真实,孟子更多地发挥语言的作用,但他们都将人格的锻炼作为文辞的源泉,这些源泉或为德,或为气,充满了思辨又闪烁着诗兴,取譬丰富,说教生动,成为中国古典语文的杰出范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专题--立言2、板书课题:立言--有德者必有言二、初读感知1、识记:讷()裨()谌()鲜()恶()孺()2、整体感知: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君子宜“讷于言而敏于行”。

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讷:迟钝。

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3)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4)鲜:少的意思。

(5)乱:败坏。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1)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

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

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3)对外发布的公文必须反复酝酿、修改润色。

(4)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语文《论语八则》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论语八则》教案

教案名称:《论语八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八则》的基本内容和作者。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发展自己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论语八则》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2.理解文中的道德、伦理、礼仪等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1.发展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提高对文章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论语八则》的作者孔子,以及《论语八则》这篇文章的基本背景。

2.利用图片、课件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孔子的形象和生平,引起学生兴趣。

Step 2:了解《论语八则》(15分钟)1.教师分发《论语八则》的文本给学生,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

2.学生可以标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便后面进行讨论。

Step 3:讨论与分析(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可以互相提问,就文章中的观点和道德准则展开讨论。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

Step 4:小组活动(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

2.每个小组选择文中的一则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3.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补充和批评,提出不同的观点。

Step 5:课堂展示(15分钟)1.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分析和观点。

2.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互动交流。

3.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再次阅读并思考《论语八则》中的观点和道德准则。

2.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进行思考整理,以备下节课分享。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现进行表扬。

2.强调学生应该自主学习和思考,发展自己的独立思维和判断能力。

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第一篇: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篇一:论语八则教学设计《论语八则》【教材分析】《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本文节选的这八则语录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这一课中所蕴含的注重实践、注重交流、注重思考、注重诚实、注重情趣等思想,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而又很生动的一堂教育课。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

【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大致意思。

【教学难点】:每条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1、孔子及《论语》资料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1、理解重点词语:⑴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论语八则教案

论语八则教案

《论语》八则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语句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语句含义。

教学难点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起这些话,没有哪个中国人会觉得莫名其妙,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可谓妇孺皆知。

它们出自已经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并将继续对炎黄子孙产生长远影响的一部书——《论语》。

就是这部书将民族智慧的灵光留在我们的血液里,代代相传。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

上个世纪80年代,一次诺贝尔获奖者的宣言中说,人类继续发展,需要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孔子的确是这样一位神圣的智者。

今天我们有幸翻开《论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1.教师范读。

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

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

让教室在孔子的注视下,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课文理解1、要求学生利用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有疑问的小组讨论。

2、教师提问检查四、课文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比比看谁背的最快。

第二课时一、背诵论语八则,导入新课二、分小组讨论:这八则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何教益,谈谈你的收获。

教师点拨:第一则讲了学习方法和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分配(90分钟)
一、复习旧课
二、引入新课
三、重点难点讲授
1、引导学生了解《论语》和《孟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国人民族性格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
2、介绍《论语》、《孟子》的相关情况;
3、讲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4、思考并讨论课后练习。
四、作业和习题
5分钟
10分钟
70分钟
5分钟




一、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
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简洁的笔触描述人们的一言一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言论警辟精炼,大多富于哲理。
第二期:战国中期
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
第三期:战国后期
在这一时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理。
2、诸子散文的共同特征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在文体上,诸子散文从最初的语录体散文,到对话论辩体散文,再到专题性论文,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论说文,奠定了中国古代论说文的体制。
二、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
(一)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远祖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在内乱中被杀。孔父嘉的儿子避难到鲁国,居于陬邑。至孔子父亲叔梁纥时,家境已经衰落。孔子年少时身处贫贱,20岁左右时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和畜牧的小吏,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二、内涵解析
三、思考与练习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论语》、《孟子》与现代思想的融合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讲授内容
更新内容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对诸子散文的文字介绍(23页)。
补充文学知识:
1、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语录体阶段,对话体阶段,专题论文阶段。
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在文风上,诸子散文虽然显示着独特的思想个性和文章风格,但也有共同之处。《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密。
在语言上,诸子散文大都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对形式美的追求。大多注意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使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先秦儒家学派关于人生理想、社会政治和士的人格等问题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把握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和《孟子》精髓
教具和媒体使用
CAI辅助教学、投影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相结合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鲁国在春秋时期仍保留了浓厚的周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培养了孔子对周文化的浓厚兴趣,15岁便立志学习周文化。约30岁左右,学成,收徒讲学,从事教育。其间一度离开鲁国到齐游览,受到齐景公的礼遇。回到鲁国之后,继续从事教育活动,51岁时,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从此进入政坛,后来位居司寇,掌管司法,诛少正卯,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他主张尊王忠君,强化朝廷力量而抑制私门,因此与鲁国政权的实际掌管者“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发生冲突,被迫于55岁时辞官。他离开鲁国,先后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宣传自己的德政教化思想。这种思想在社会矛盾激化、政治斗争尖锐的春秋末年,不切事宜,因而未被各国君主采纳。孔子经过14年的奔走游说,68岁时再度回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的工作。
孔子晚年遭遇不幸,儿子孔鲤、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子路相继去世,鲁国的动荡局势又加速了他政治主张的破灭。鲁哀公16年,孔子去世,终年73岁。
对孔子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认识,即政治家、道德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政治家的孔子。孔子早年家境贫寒,年青时,担任过鲁国大夫季氏的委吏——主管仓库的小官,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都在仕途上不得意。51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四方皆则之”;久升任司空,主管工程;后升任司寇,主管社会治安。56岁时,摄行相事,代理政务,“与闻政三月,粥羊豚者非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齐恐,选80位美女及120匹文饰的马送给鲁定公,定公与季桓子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鲁国祭祀,季桓子不按规矩给孔子送祭肉,孔子忿然离开鲁国,开始游说诸侯的生活。孔子在诸侯国之间游说了14年,先后到过卫、陈、蒲、曹、宋、郑、楚等国,政治主张一直不得施行。不仅如此,还常遭厄难。他到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宋司马桓得知,带人去杀孔子,不遂,一怒之下拔掉了那棵大树;路过匡国,被匡人误认为是阳虎而加以囚禁;路过蒲国,又为蒲国人围困。孔子一路坎坷,在郑国时,有人当着他学生子贡的面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得知自己也笑了:“形状,未也。而谓之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世家》)孔子对于仕途有执着的追求,他曾一再表示:“吾将仕矣”;“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然而他仕途终究不畅达。这出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的思想主张不合时宜,在诸侯以武力纷争的情况下,他所主张的道德治国不可能得到实现。他曾在齐国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打动了齐景公,齐景公欲以他辅政,晏婴指出,孔子的繁礼缛节累世不能尽,长年不能究,打消了齐景公的念头。这说的好像只是礼仪的形式,实际上表明的是孔子所行之礼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二是孔子自己对礼的坚守,他离开鲁国是因为鲁定公的主动违犯了礼,后来在卫国,卫灵公和夫人同乘一辆车子,以宦官雍渠为参乘,让孔子乘车随后,招摇过市,孔子深感羞辱,愤而离开卫国。这只是两个很小的例子,在这两个方面,对于孔子来说,他仕途坎坷的根本点是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在春秋那个攻取的年代,他用守成理论求攻取,使攻取只能是一纸空言。孔子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寻求的政治人生应该说是很失败的。
《论语八则》《孟子一则》教案
———————————————————————————————— 作者:
———————————————————————————————— 日:大学语文教师姓名: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授课专业和班级
2010级
授课内容
《论语八则》、《孟子一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