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课标要求】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改革的酝酿:识记亚历山大二世积极推进改革,进程从秘密到公开,方案从多元到相对一致;理解为什么俄国最终会选择改革的方式变革社会。
2、“二一九法令”:识记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理解废奴法令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三方面。
3、进步与局限:识记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但高额赎金、继续盘剥和奴役农奴是历史的局限性,理解列宁为什么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
二、过程与方法1、由“看图说文”引入课题。
2、归纳特点分析内容应用插图。
3、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
3、改革延缓了革命的到来,但不能消除革命。
【新课导入】《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普希金“你们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决不会那样消亡……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狱会覆亡,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流放中的十二月党人的应和诗“你们悲惨的工作不会这样消亡,看星星之火即将燃成熊熊烈焰……”赫尔岑于伦敦出版的《钟声》杂志的办刊宗旨: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农奴制的存在是燃起反抗烈焰的根源;要求自由、反抗压迫的“钟声”传遍俄国大街小巷,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
【讲授新课】一、“改革的酝酿”1、改革的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1)国内:①农奴制激化俄国社会矛盾②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③“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反对农奴制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⑤农民起义的打击(2)国外: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英法)②西欧、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冲击2、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 导学案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农奴制度的概况,包括农奴的地位、生活状况以及农奴制度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
2、掌握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方面的因素。
3、理解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份地分配等。
4、分析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性质和影响,认识其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知识梳理(一)俄国农奴制度的概况1、农奴的定义:农奴是指在封建领主土地上耕种,被束缚在土地上,人身依附于领主,没有自由和权利的农民。
2、农奴的地位和生活状况农奴在法律上是领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人身自由,不得随意离开领主的领地。
农奴承担着沉重的劳役和赋税,生活贫困,居住条件恶劣,经常遭受领主的剥削和压迫。
农奴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文化水平低下。
3、农奴制度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农奴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农奴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奴制度的存在导致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背景1、政治方面农奴制度引发了农民的反抗运动,威胁到沙皇的统治。
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思潮。
2、经济方面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农奴制度的严重束缚,工业生产落后于西欧国家。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3、社会方面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农奴制度进行了批判,呼吁改革。
广大农民对废除农奴制度的渴望日益强烈。
4、军事方面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表明农奴制下的俄国军队战斗力低下。
(三)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不再依附于领主。
2、农奴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一份土地,但土地的质量和面积往往不足以维持生计。
3、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土地,导致农民得到的土地往往是贫瘠和分散的。
(四)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性质1、是一场由沙皇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参考教案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参考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1. 讲述法。
2. 提问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 讲述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介绍农奴制改革的各个方面,如土地改革、人身自由、税收制度等。
3. 提问:让学生谈谈对农奴制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农奴制改革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土地改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奴制改革中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土地改革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
【教学方法】1. 讲述法。
2. 提问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意义。
2. 讲述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介绍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如分配土地、废除地租等。
3. 提问:让学生谈谈对土地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土地改革意义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土地改革具体措施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人身自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奴制改革中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人自由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1. 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人身自由的具体措施。
【教学方法】1. 讲述法。
2. 提问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身自由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人身自由的意义。
2. 讲述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介绍人身自由的具体措施,如废除奴隶贸易、保障人权等。
3. 提问:让学生谈谈对人自由的理第四章:税收制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奴制改革中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参考教案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2)掌握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过程;(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评价能力;(2)培养学生对改革勇气和智慧的赞赏之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改革,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农奴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意义;(2)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历史书籍、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课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俄国19世纪中叶的农奴制;(2)提问:为什么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如解放农奴、土地分配等;(2)分析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如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缓和等。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2)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当前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比较俄国1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3)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参考教案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原因;(2)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3)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农奴制改革的必然性;(2)运用比较法,探讨农奴制改革的特点及其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2)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2)农奴制改革的特点及其在俄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和必然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分析农奴制改革的特点及其在俄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史料,让学生分析农奴制改革的实际情况;(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炼出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2.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俄国农奴制改革与其他国家的农奴制改革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2. 探讨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认识改革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七、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就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选修1第7单元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题目:《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学段:高二年纪学科:历史教材版本:人教版课程性质:选修章节:选修1第七单元第二课备课教师:裴进装学校:郑州市第五十三中学时间:2012年3月30日选修1第7单元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主备教师:裴进装审核教师:党延春时间:2012年3月28日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课堂理念】自律、自学、互助、互学、共赢提升。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目标】识记:记忆“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理解:俄国自上而下的进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运用:运用推理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重点】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及认识。
【学习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推理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课程引导】(1)封建农奴制的存在致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为克服统治危机沙皇俄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颁布“二一九法令”解放农奴。
(3)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在解放农奴的同时却对农奴进行了最残酷的掠夺和剥削,因而改革既有进步意义但又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教材自学引导及解读】(A级)(阅读教材独立完成本部分内容,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互助指导)一、改革的酝酿1.背景: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局势动荡,___ 下降。
2.目的:_____ ,巩固统治,。
3.表现(1)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意识到的弊端。
(2)思想基础:借助力量宣传化解来自____ 的阻力。
(3)组织基础:A.成立__ ,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B.把秘密委员会更名为_ ,负责农奴制改革C.让各地的__ 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4)不同方案的讨论:A.在主要的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更不愿意把土地颁给农奴,还希望__ 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B.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投资工业;C.在草原地区:劳动力缺乏,地主们同意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
学案5: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克里米亚战争后,深谙农奴制弊端和危害的亚历山大二世曾对莫斯科的贵族们坦言:“显然,你们已经意识到了,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知识点一改革的酝酿1.改革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国外:国际地位下降。
2.改革目的:化解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
3.改革条件(1)借鉴历史:吸取沙皇、尼古拉一世改革的经验教训。
(2)舆论条件: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
(3)组织条件:成立各层次的专门委员会(秘密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4)领导条件:亚历山大二世决心通过改革解决农奴制的问题。
4.改革草案(1)主要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家用奴,也不愿将土地分给农民,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2)工商业较发达地区:解放农奴,但农奴要交赎金。
(3)草原地区:逐步分给农奴,但农奴要服劳役。
自主思考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会选择第二种方案?提示:当时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地区,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弥漫着一种失败感;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下,农民纷纷暴动。
知识点二“二一九法令”提示: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私有农民改革后生活状况仍然恶劣,引发新的频繁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的地价。
知识点三进步与局限1.进步性(1)“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3)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局限性(1)“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2)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3)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额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土地质量不高,为了维持生计只得重新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奴役。
7.2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同步学案2(人教版选修1)

7.2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同步学案2(人教版选修1)庖丁解牛教材整理一、改革的酝酿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原因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2.农奴制改革的酝酿(1)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曾不同程度地意识到农奴制的弊端,试图有所改革,但遭到了封建地主的竭力阻挠,最后都不了了之。
(2)思想基础:亚历山大二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3)组织基础:亚历山大二世先后成立秘密委员会、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他还下令让各地的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3.主要的改革方案(1)在主要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更不愿把土地分给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
(2)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3)在草原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地主们同意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
深化升华改革的焦点问题不是地主内部的斗争,而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
亚历山大二世下令成立的负责农奴制改革的组织“农民事务总委员会”,主要由一些高级官吏和大农奴主组成,这些官吏和地主贵族的代表分成好几个派别,有的反对分地给农民,有的主张只允许农民赎一小部分土地。
农民不仅要求从农奴身份下解放出来,而且也要求把地主土地无代价地进行分配,并不断斗争,面对农民运动的强大压力,最后政府否决了解放农奴而不给土地的草案。
二、“二一九法令”1.“二一九法令”名称的由来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制度的特别宣言。
因为这一天是俄历二月十九日,所以,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统称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1)政治上:从法令颁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他们享有公民权利。
(2)经济上: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3)赎地的手续:赎地时,农民首先必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部分由政府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逐步偿还,同时还规定,每个男劳动力前两年每年必须服40天劳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
第七单元第二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和条件。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3. 理解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重点、难点》
重点: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难点: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知识链接》
19世纪50年代来,60年代初,沙皇亚历三大二世理解到农奴制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唯有变革才能自救。
1857年,他在接见莫斯科贵族代表时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解放农民。
”1861年他在国务会议上宣称:“继续托延只会更加引起灾祸,只会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为此,亚历三大二世采取了哪些措施实行改革呢?
《知识梳理》
1.改革的目地和条件是什么?
2.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 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什么?改革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
《课内探究》
知识点一:改良的酝酿
材料一:1856年4月11日,亚历山大二四向莫斯科贵族代表发表演说,公开承认有实行改革的必要。
他们;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你们也能够把这个点向周围所有的人说;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地主之间存有敌对情绪,并所以发生了很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本人深信,迟早我们会解决这种状况。
我想,你们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所以,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来解决好得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农民未能准确理解陛下所赋给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在希望获得绝对的自
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对农民说明这种期望是没有根据的,一切劝导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农民不相信地主会对他们作任何让步,也不相信仲裁员和地方当局的解释,怀疑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仅仅为维护个人的利益,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历手段,才能让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材料三:根据所获资料,1862年一年内,共有400处领地发生了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在193处领地上动用了军队;其中93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4处领地上的农民袭击了士兵,44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四改革的目的
{2}结合材料二分析农民希望通过改革达到什么目的?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知识点二:‘‘二一九法令”
材料一: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
材料二:列宁说; 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实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实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1}根据‘‘二一九法令”内容说明,为什么农民会有这样的变化?
{2}为什么列宁把这种‘‘解放”说成是对农民实行残酷的掠夺?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奴制改革的理解。
知识点三:进步与局限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
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有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
-------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绝大部分农奴。
------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材料二:1861年《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他们持这个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
<
{3}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上面材料,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四的上面改革有什么积极意义?
《课堂小结》
.
《当堂检测》
1,显然,你们已经意识到了,现存的农奴制度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这说明亚历山大二四【】
A.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农奴主的统治。
B,理解到废除农奴制的历史必然性。
C,自上而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社会动荡。
D,理解到要赢得克里米亚战争必须实行改革。
2,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又称为解放法令,对于“解放”二词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农民获得了完全人身自由。
B, 地主再也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买卖和抵押。
C ,农奴开始享有公民权利。
D,农民在很大水准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3,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历史的进步,表现在【】
①为俄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②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升。
③推动了俄国社会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学习反思》
1,基础知识方面:———————————————————————。
2,学习方法方面:———————————————————————。
3,情感理解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