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脂肪酶病情原因

合集下载

脂肪酶作用机制

脂肪酶作用机制

脂肪酶是一种水解酶,主要作用于脂肪和甘油三酯,将其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其作用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底物识别与结合:脂肪酶首先通过其活性位点与
底物——脂肪或甘油三酯结合。

由于脂肪和甘油三酯不溶于水,脂肪酶具有一个亲水-疏水双亲结构,活性位点位于疏水口袋内,有利于与脂肪分子的疏水尾部接触并结合。

2.催化水解过程:当脂肪酶与甘油三酯紧密结合后,酶的活性中心,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关键氨基酸残基(如丝氨酸、天冬氨酸等),会与底物分子发生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丝氨酸残基通过其羟基(-OH)作为亲核试剂攻击甘油三
酯的酯键,促使酯键断裂,释放出脂肪酸和甘油-酯中间体。

3.产物释放与再生:断裂后的脂肪酸由于其疏水性
较强,离开酶的活性中心并与水相混溶,从而被释放出去。

接着,酶的活性中心再次准备好进行下一个催化循环。

4.立体选择性与特异性:不同来源和类型的脂肪酶
具有不同的立体选择性和底物特异性,可以优先水解特定位置的酯键,或是对不同链长的脂肪酸表现出不同的水解速率。

简而言之,脂肪酶通过识别、结合并催化底物分子的酯键水解,实现了将脂肪和甘油三酯分解成水溶性成分的过程,这对生物体的脂肪消化、能量代谢、脂质信号传导以及工业应用中的油脂改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脂肪酶65

脂肪酶65

脂肪酶65
脂肪酶65级别的严重程度需要根据所使用的单位和临床情况来评估。

如果这个值是以酶活性单位/升来表示,则65可能是正常的,不需要担心。

但是,如果这个值是以其他单位表示,或者这个值升高与其他症状一起出现,则可能表示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评估。

脂肪酶的正常参考值在0到190单位之内,对于血清中的脂肪酶检测来说;一般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项目,因为血清脂肪酶增高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癌、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胆管癌以及肝炎、肝硬化等一系列的疾病。

所以脂肪酶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对于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当身体在体检的过程中出现了脂肪酶偏高等情况的时候,患者一定要注意身体方面是否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反应,需要及时的进行调节和治疗;避免出现其他方面的一些疾病而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血清脂肪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于评估人体脂代谢情况和脂肪相关疾病的发展程度。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是基于酶促反应的测定方法。

本文将从血清脂肪酶的定义、功能、检测原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血清脂肪酶是一种酶类物质,也被称为脂肪酶、脂肪酯酶或胆固醇酯酶。

它主要存在于肠道、胰腺和肝脏等组织中,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血清脂肪酶可将脂肪酯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从而促进脂肪的代谢。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是基于酶促反应的测定方法。

具体而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通过测定血清中的甘油水平来间接评估脂肪酶的活性。

测定过程中,首先将血清样品与试剂中的底物反应,脂肪酶催化底物水解生成游离甘油。

然后,使用特定的检测试剂将游离甘油与酶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其颜色的强度与甘油的浓度成正比。

最后,通过测定产物的光密度或吸光度,可以计算出血清中甘油的浓度,从而间接评估脂肪酶的活性。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用于评估人体脂代谢情况。

脂肪代谢紊乱是导致肥胖、高血脂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检测血清脂肪酶的活性,可以了解脂肪代谢的状况,为脂肪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可应用于脂肪相关疾病的评估。

例如,血清脂肪酶活性的增加常见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胰腺炎等疾病。

这是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脂肪酶活性的改变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血清脂肪酶的活性,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血清脂肪酶检测还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一些药物如胰岛素增敏剂和脂肪酶抑制剂等可以影响脂肪酶的活性。

通过定期检测血清脂肪酶的活性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是基于酶促反应的测定方法。

通过测定血清中的甘油水平来间接评估脂肪酶的活性,从而了解脂肪代谢情况和脂肪相关疾病的发展程度。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脂肪代谢的评估、脂肪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监测。

脂肪酶与淀粉酶的临床意义

脂肪酶与淀粉酶的临床意义

脂肪酶与淀粉酶的临床意义(源于丁香园)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且较为严重的急腹症,其发病迅猛,病死率高。

急性期胰腺炎和其他急腹症较难鉴别,且重型胰腺炎发病率逐渐增多,因而急性胰腺炎的及时准确诊断尤为重要。

急性胰腺炎临床症状多有典型的腹痛、恶心、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升高。

每一天都有很多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用于评估腹痛患者,甚至是常规生化检查的一部分。

血清淀粉酶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急性胰腺炎酶学诊断指标之一,优点是技术简单,容易获得,灵敏度高。

脂肪酶存在于胰腺腺泡内,当患者发生胰腺炎时,腺泡出现损伤并致使脂肪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导致血清中脂肪酶含量升高。

脂肪酶作为胰腺组织分泌的消化酶,在胰腺疾病的特异性较淀粉酶高,可作为胰腺疾病的主要辅助诊断指标。

然而在平常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急性胰腺炎患者,有的血清淀粉酶升高而脂肪酶活性不升高;有的脂肪酶活性升高而血清淀粉酶不升高;有的淀粉酶和/ 或脂肪酶升高却不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所有这些叫检验人员和临床医师无所适从,因为解释这些测试结果可能非常困难。

血清淀粉酶和/ 或脂肪酶正常,能诊断急性胰腺炎吗?胰腺急性炎症和自身消化导致淀粉酶和脂肪酶的释放,血液中的水平升高。

出于这个原因,在急性腹痛患者血清淀粉酶和脂肪水平正常通常会排除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诊断急性胰腺炎脂肪酶阴性预测值非常高(≥95%)。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胰腺炎的诊断却可能极具挑战性。

急性胰腺炎时,患者可表现为正常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根据一些学者研究发现,19%~32% 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正常的血清淀粉酶。

因此,单纯检测血清淀粉酶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报道指出,伴高甘油三酯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尿淀粉酶水平不升高,其原因是不确定的,最有可能是某些血清因素抑制了酶的活性。

急性酒精性胰腺炎也常常有正常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单纯依靠高淀粉酶血症,对于急性酒精性胰腺炎的诊断是不合理的,应该放弃。

血清脂肪酶(LPS)—生化检测项目

血清脂肪酶(LPS)—生化检测项目

血清脂肪酶(LPS)
一、检测原理
LPS水解底物1,2-o-二月桂-外消旋-甘油-3-戊酸酯,产生显色的6-甲基试卤灵,生成速率反应LPS活力。

由于在底物中含有共脂肪酶和胆汁酸,抑制其他水解酶和酯酶的影响,使本方法能特定可靠,也不受血清基质效应的影响。

当6-甲基试卤灵酯降解为6-甲基试卤灵时,此红色染料引起的吸光度上升与样品中LPS的活力成正比,在570nm波长处,根据甲基试卤灵的生成速率,从而求得LPS的活性。

二、参考区间
血清:小于60U/L
三、临床意义
1、血脂肪酶仅有胰腺产生,测定血清脂肪酶水平,对胰腺疾病的诊断,特异性较大。

2、升高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胰液淤滞(胰腺癌、胰腺囊肿、胆管癌、胆石症、乳头癌等),胰腺损伤、穿孔性腹膜炎、胰腺导管阻塞。

血清LPS增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及胰腺
癌,偶见于慢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增加的时间较短,而血清LPS活性上升可持续10~15天。

腮腺炎未累及胰腺时,LPS通常在正常范围。

3、降低见于:胰腺炎晚期、胰大部切除等。

脂肪酶的作用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脂肪酶的作用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例如在溶酶体酶,这种酶是局限在一个 叫做溶酶体细胞器。
其他脂肪酶,胰脂肪酶,如被分泌到细 胞外空间,他们为处理成更简单的形式, 可以更容易吸收和运输整个身体的饮食 血脂。
真菌和细菌分泌的脂肪酶,以促进养分的吸 收,从外部介质(或病原微生物的例子,以 促进一个新的主机入侵)。一定黄蜂和蜜蜂 毒液含有磷脂,加强“生物损伤和炎症刺交 付有效载荷”。
制备化工产品和试剂
利用脂肪酶催化的脂水解反应、酯合成 反应或酯转移反应可以制备许多有重要 价值的化工产品。另外,脂肪酶催化的 酯交换反应还被广泛应用于油脂改良以 生产具有特殊结构与性质的油脂。
造纸工业
用脂肪酶辅以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处理 纸浆可以防止树脂在干燥转鼓上的沉积, 保持纸的产量和质量,并减少处理树纸 化学品的用量 。
琼脂块培养法:
将分离培养基用灭菌的打孔器制作成许 多单个的直径约的小琼脂块,排放在干 净的培养皿内,将套选的菌株接种在这 些小琼脂块上培养,让其充分生长。
然后依次再将长满菌的小琼脂块放到酶 活测定板上,28℃培养1-3d,观察各菌 落周围油脂水解圈的大小,水解菌越大, 酶活越强,将水解圈大的菌株纯化后保 存在斜面培养基上。
复筛选方法——摇瓶培养
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收集菌体和上清 液,分别测酶活。
酶活的测定:
在给定的时间内,脂肪酶酶活大小与其催化 水解生成的脂肪酸的量成正比。脂肪酶酶活 的测定方法很所,根据原理不同,其中酸碱 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最为常用,常用的分光 光度法有铜皂显色法和对硝基苯酯法。
测定脂肪酶酶活常用方法的比较
品化生产的脂肪酶并不适合于饲料用。
脂肪酶的类型和生理分布情况
大多数脂肪酶的行动特定位置上的脂至底物 (小肠)甘油骨干。列入,人体胰腺酶。只 是主要的酶,能分解人体消化系统中的膳食 脂肪。转换成单甘酶和两种脂肪酶的摄入由 衷的甘油三脂基板。其他及中国类型那个的 脂肪酶的活性存在于自然中 如磷脂和鞘磷脂, 然而,这些通常是从 传统的脂肪酶 分别对 待。

2024血清淀粉酶(AMS)升高的临床意义

2024血清淀粉酶(AMS)升高的临床意义

2024血清淀粉酶(AMS)升高的临床意义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升高。

血清淀粉酶在AP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AP起病后6~12h,血清淀粉酶开始上升,48h开始下降,持续3~5天,通常情况下,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浓度至少高于正常上限值3倍即可确诊AP o不过,除了急性胰腺炎以外,还有很多疾病也可引起血清淀粉酶升高,需注意鉴别。

什么是淀粉酶?淀粉酶(amylase,AMS)在人体主要来源于腮腺和胰腺,有2种同工酶一来自胰腺的淀粉酶的同工酶P(P-AMS)和来自腮腺的淀粉酶的同工酶S(S-AMSI通过同工酶检测,可以将腮腺炎与引起急腹症的急性胰腺炎相鉴别。

此外,人体内心脏、肺脏、肝脏、甲状腺、脾脏等组织也含有少量的淀粉酶。

淀粉酶主要通过肾脏清除,因此,血液循环内的淀粉酶活性升高时,相应的尿淀粉酶活性也会升高。

除了AP,血淀粉酶升高还可见于这些疾病:1、巨淀粉酶血症血AMY升高的原因大致分两类:进入血液中的淀粉酶数量增加或淀粉酶从血液循环中清除减慢。

巨淀粉酶血症属于后者,巨淀粉酶是由血清中正常淀粉酶与免疫球蛋白(如IgG、IgA)或其他物质结合形成的一种高分子循环复合物。

巨淀粉酶分子量巨大,不易通过肾小球,故巨淀粉酶血症患者血淀粉酶明显增高而尿淀粉酶正常或减少,一般肾淀粉酶清除率/肾肌酢清除率<1%时,可诊断为巨淀粉酶血症,并有助于对高淀粉酶血症的鉴别诊断。

因此,如果碰到血清淀粉酶长期增高而尿淀粉酶正常,又无肾功能损害者,或血脂肪酶正常者,需考虑巨淀粉酶血症的可能性。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在DKA患者中经常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约有17%~50%),且临床表现与胰腺炎相似。

血AMY在DKA中升高的原因包括唾液AMY的释放增加,肾脏对AMY的清除减少,以及神经和代谢紊乱导致从胰腺腺泡渗出到循环的AMY增加。

血清脂肪酶(LPS)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清脂肪酶(LPS)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清脂肪酶(LPS)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脂肪酶(lipase,LPS)又称甘油三酯酶或甘油三酯酯酰水解酶。

脂肪酶是一组催化长链脂肪酸甘油水解的酶,对长链脂肪酸甘油有一定特异性,最大活性和特异性的发挥或表现需胆酸盐和共脂肪酶的参与。

2、脂肪酶可被Ca2+、胆汁酸、疏基化合物及辅脂肪酶等激活剂激活,而被重金属、丝氨酸抑制。

3、血清脂肪酶主要来源于胰腺,少量来自胃肠黏膜,脂肪酶可由肾小球滤过,并被肾小管全部回吸收,所以尿液中测不到脂肪酶活性。

正常人血浆中脂肪酶含量极少,但在胰腺受损或病变时,血清脂肪酶显著升高。

在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检测方法血清脂肪酶测定方法有多种,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色原底物法和酶偶联显色法。

三、参考区间酶偶联显色法:参考区间为1~54U/L。

不同方法测定结果可能有一定差异。

四、临床意义1、正常人血清脂肪酶含量极少,当急性胰腺炎发生时,血清脂肪酶在4~8 h 内上升,24 h达到峰值,在接下来的8~14 d内下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2、由于血清脂肪酶在急性胰腺炎时活性升高的时间早,上升幅度大,持续时间长,血清脂肪酶被认为是比血清淀粉酶更可靠的AP诊断生物学标记物。

3、临床观察发现,凡血清淀粉酶升高的病例,其血清脂肪酶均升高;而血清脂肪酶升高者淀粉酶不一定升高,约有2/3淀粉酶正常的胰腺炎病人,其血清脂肪酶升高;非胰腺炎的急腹症有血清淀粉酶升高,而血清脂肪酶不升高。

4、在急性胰腺炎与其他急腹症(如胃肠穿孔、肠梗阻等)的鉴别诊断中,血清脂肪酶也有重要临床价值。

5、酗酒、酒精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以及肝胆疾病等,血清脂肪酶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五、注意事项1、严重脂血的标本应高速离心后进行检测,血红蛋白对脂肪酶有抑制作用,故溶血标本不宜采用。

2、EDTA、草酸盐、氟化物、枸橼酸钠、奎宁、重金属离子、脂肪酸等对脂肪酶有抑制作用。

3、脂肪酶结构中含有疏基、半胱氨酸、硫代乙酸等含疏基的化合物时有激活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血清脂肪酶病情原因
导语:血清脂肪酶一般来说是应对很多的疾病,首先对于急性胆囊炎,肿瘤,肝炎,肝硬化,等等的一些疾病有着非常好的控制,效果而且,他们主要治疗
血清脂肪酶一般来说是应对很多的疾病,首先对于急性胆囊炎,肿瘤,肝炎,肝硬化,等等的一些疾病有着非常好的控制,效果而且,他们主要治疗很多的炎症,为很多的患者朋友们,减轻了身体的痛苦与负担,接下来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1)引起血液、尿液淀粉酶活性增高的疾病有:
①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

急性胰腺炎发病后8-12小时血清淀粉酶活性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2-4天下降至正常。

如超过500U/dL,即有诊断意义;达350U/dL时应怀疑此病。

②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癌、疸石症、溃疡病穿孔以及吗啡注射后等均可升高,但常低于500U/dL。

③在急性胰腺炎时,尿淀粉酶约于起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下降也比血清淀粉酶慢,所以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定尿淀粉酶更有价值。

(2)引起淀粉酶降低的因素有:
①肝病:肝病时由于肝脏产生淀粉酶不足致血及尿中淀粉酶活性降低。

②肾功能障碍。

LlP LPS
血清脂肪酶脂肪酶是分解脂肪的酶,临床上测定血清脂肪酶主要为了诊断急性胰腺炎。

<190U/L
病理性升高:(1)急性胰腺炎:可持续升高10~15天;(2)胰腺癌和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