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尿液转铁蛋白

Hale Waihona Puke 尿液转铁蛋白尿液转铁蛋白(Transferrin , Tf) Tf 的代谢特点:肝脏合 成的结合金属的糖蛋白,电泳分类β1-球蛋白,主要生理 功能是运输铁,属急时相反映蛋白. Tf在正常情况下不 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早期肾损伤时肾小球基底膜内外 疏松层硫酸肝素糖蛋白含量减低,使负电荷位点明显减 少,使带负电荷(PI=5.7)的循环中分子蛋白Tf自肾小球 滤过膜滤过,出现在尿液中. 尿液Tf 检测的临床意义:是早期肾小球损伤的指 标之一,主要反映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屏障受损.
血清转铁蛋白的临床意义

血清转铁蛋白的临床意义1. 什么是血清转铁蛋白?说到血清转铁蛋白,听上去像个医学名词,实际上它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铁搬运工”。
这个小家伙负责把铁从肠道运输到身体各个需要的地方,确保我们的细胞有足够的“燃料”。
想象一下,一个铁匠需要原料才能打铁,转铁蛋白就是那位从铁矿山把铁送到铁匠铺的司机,绝对少不了的。
不过,这个转铁蛋白可不仅仅是个简单的搬运工。
它的水平能反映出我们身体里的铁储备,甚至能告诉我们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就像一个老百姓的家庭,铁多了,家里热闹,铁少了,家庭气氛就会冷清许多。
通过检查血清转铁蛋白,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2. 血清转铁蛋白的临床意义2.1 了解铁的代谢血清转铁蛋白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帮助我们了解铁的代谢情况。
身体需要铁来制造红细胞,而红细胞又是携氧的“快递小哥”,负责把氧气送到全身每一个角落。
要是铁不够了,红细胞就会成天愁眉苦脸,结果就是贫血,脸色苍白,干活没劲。
大伙儿一定见过那些眼圈黑黑的人吧,那可不是熬夜的结果,而是可能缺铁了。
所以,通过检测转铁蛋白水平,医生可以快速判断你是否有缺铁的风险。
如果转铁蛋白低,那可能就需要补补铁了;如果高得离谱,那可得小心,可能有其他健康问题在等着你。
2.2 评估慢性疾病血清转铁蛋白不仅仅是一个“铁的侦探”,它还可以用来评估一些慢性疾病的影响。
比如,慢性炎症、肾脏疾病等,都会影响转铁蛋白的水平。
想象一下,一家人聚在一起,刚开始热热闹闹的,后来有人生病了,气氛顿时变得沉重。
这时候,转铁蛋白就像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告诉我们,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例如,某些癌症患者体内的转铁蛋白水平会出现异常。
如果医生发现你的转铁蛋白水平不对劲,就可能会建议你进一步检查,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健康隐患在潜伏。
所以,这个小家伙的作用可不容小觑,绝对是个“健康小侦探”。
3. 结论血清转铁蛋白虽然名字听起来高大上,但它其实就像我们身边的小伙伴,默默为我们的健康付出。
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身体的铁储备,及时发现贫血和慢性疾病的风险。
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

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1. 引言转铁蛋白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它对体内的铁离子的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转铁蛋白的浓度变化与一些疾病如贫血、慢性炎症和肝脏疾病等的发生密切相关。
准确测定转铁蛋白浓度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转铁蛋白浓度的方法,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 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原理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是一种基于转铁蛋白与草酸亚铁反应生成复合物的测定方法。
该方法基于草酸亚铁与游离转铁蛋白之间的结合反应,生成蓝色的草酸亚铁-转铁蛋白复合物,在特定波长下对其吸收的光线进行测定。
通过比色计测定复合物的吸光度,再根据标准曲线得到转铁蛋白的浓度。
3. 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步骤(1) 准备转铁蛋白测定液:将草酸亚铁和转铁蛋白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转铁蛋白测定液;(2) 制备标准曲线:分别取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转铁蛋白标准溶液,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反应,测量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3) 取待测样品和标准样品:分别取待测样品和标准样品,按照相同的操作步骤进行反应,并测量吸光度;(4) 浓度计算:根据标准曲线上的吸光度值和对应的转铁蛋白浓度,计算待测样品的转铁蛋白浓度。
4. 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的优点和局限性(1) 优点: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简便、快速、经济,能够准确测定转铁蛋白浓度;(2) 局限性:该方法在测定过程中对条件要求较高,如草酸亚铁和转铁蛋白浓度的选择、反应时间等均需要精确控制,否则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
5. 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常被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在贫血的诊断中,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可用于评估体内铁的运输情况,从而准确判断贫血的原因。
在肝脏疾病和慢性炎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6. 个人观点和理解转铁蛋白测定液比色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测定转铁蛋白浓度的方法,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发布时间:2009-3-9 被阅览数:40 次作者:检验科免疫室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功能性缺铁的最灵敏的标志物大多数的化验室如今用血清中的铁来评价铁的状态,包括总铁结合能力、转铁蛋白饱和度和铁蛋白。
然而,这些参数有一些局限性:在紧张状态或受感染的情况下,血清中铁的水平就会降低。
并且血清中铁的波动也非常大,在几天间,甚至一天之内的差别也会很大,这会影响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的值。
总铁结合力的特异性较高,但是灵敏度较差。
转铁蛋白饱和度不能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测定铁蛋白的主要缺点是,在炎症状态下铁蛋白的量也会升高。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缺铁,铁蛋白水平也会表现为正常,甚至稍高于正常。
所有的这些局限性都可以在改用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来评价铁水平时被克服。
转铁蛋白受体是一穿膜的糖蛋白,它倾向于结合已经结合了2价铁的转铁蛋白,并且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所有的体细胞都在其表面表达转铁蛋白受体,但75-80%的转铁蛋白受体存在于骨髓的红细胞样细胞的前体中。
肝和胎盘的组织中转铁蛋白受体的密度也很高。
转铁蛋白受体的细胞外部分经剪切后成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它与细胞上的受体的浓度成一定的比例。
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主要目的是诊断是否缺铁。
由于它是一个极为灵敏的标志物,诊断结果可与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相区别。
又由于它与红细胞生成的量有关,因此它可作为监测红细胞生成治疗效果的最早的标志物。
在缺铁性贫血发生时(此时的临床症状还不明显),铁的消耗尽首先表现为铁蛋白水平的降低,但此时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水平仍然正常。
在第二阶段,缺铁造成了血红蛋白生成障碍,此时的贫血就伴有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量不足。
随着这些参与正常生理功能的铁的缺乏,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血清中的浓度就增加了。
用铁蛋白水平诊断贫血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因为它只能用来表征贫血初期短时间内的行为,不能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慢性乙肝患者检测血清转铁蛋白、铜蓝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

慢性乙肝患者检测血清转铁蛋白、铜蓝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陈满红【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血清转铁蛋白和铜蓝蛋白的临床价值,为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另选取同期接受身体检查的健康者1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转铁蛋白、铜蓝蛋白水平.结果:三组患者的检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中型组和轻型组患者间检测值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和铜蓝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健康者,可以将其作为临床诊断的标准,此外上述两项检测指标会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而改变,可以将其作为病情分级和临床疗效的判定指标.【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3(013)009【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转铁蛋白;铜蓝蛋白;临床价值【作者】陈满红【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景德镇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乙型肝炎属于临床常见肝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
由于该病的前期诊断与分级存在一定难度,致使不少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逐步发展为重型乙型肝炎,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质量[2]。
对此,如何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治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随着临床检验水平的不断发展,有关学者提出可以通过检测血清转铁蛋白(TRF)和铜蓝蛋白(CP)的水平对该病进行诊断与分级[3]。
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者各130例,通过检测转铁蛋白和铜蓝蛋白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48例,年龄31~77岁,平均(48.5±11.6)岁。
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和可溶性转铁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和可溶性转铁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徐丽华;姚玉前;张克琴【摘要】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Tf)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变化及意义。
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免疫法对42例缺铁性贫血患儿进行治疗前后血清SF、Tf和STfR水平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儿作比较。
结果缺铁性贫血患儿在治疗前血清SF、Tf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儿组(P<0.01),而STfR水平又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组(P<0.01),经治疗1个月后则与正常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血清STfR水平与SF、Tf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 r=-0.4925,-0.6011,P<0.01)。
结论检测缺铁性贫血患儿血清SF、Tf和STfR水平的变化对观察疗效和预后判定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期刊名称】《淮海医药》【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2页(P579-579,580)【关键词】贫血,缺铁性;铁蛋白;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作者】徐丽华;姚玉前;张克琴【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22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R556.3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小儿贫血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1]。
血清SF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2],Tf在肝脏中的合成代谢的影响、铁的缺乏导致合成增加,铁负荷过重则合成降低,因此,Tf可用诊断隐性缺乏和铁过量[3]。
STfR是新的铁参数,是反映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指标[4]。
本文报道缺铁性贫血患儿铁剂治疗前后血清SF、Tf和STfR水平的变化,并就临床价值作初步探讨。
1.1 资料患儿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5岁。
转铁蛋白受体和铁蛋白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

・1690。
塞旦医蕉鍪盍!QQz生!旦筮!堡鲞筮!!翅(鱼型2』呈!堡:丛型:!塑!:!尘:!兰:№:!!(!塑!型量堡型堡!旦!堙2状)钙化1例;20例病例中6例可见淋巴结转移;2例病灶<4cm,平扫呈较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呈较为均匀性强化;1例包膜外毛刺征。
病理诊断乳头状腺癌14例,滤泡状腺癌4例,髓样癌1例,未分化癌1例。
3讨论由于CT检查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能够清楚显示甲状腺大小、形态、边缘、密度,CT三期扫描能反映甲状腺含碘变化、血供变化及外膜受侵情况,当甲状腺组织发生肿瘤或其他病变时,贮碘细胞被破坏,甲状腺组织中含碘量下降,可以清楚地显示甲状腺内病灶,形成cT上的低密度区。
甲状腺癌组织学上分乳头状癌、滤泡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
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占60%~80%,本组病例63%与文献相仿,此肿瘤质硬或囊变,多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分界不清。
切面呈灰白结节状或呈暗褐色,并见胶状物,肿瘤内常见纤维化、钙化,镜下:乳头分支多,乳头中心有纤维血管间质,问质内常见呈同心圆状的钙化小体,即砂粒体;甲状腺滤泡状癌发生率居第2位,约占23%,本组3例低于文献,此肿瘤多圆形或分叶结节状,有完整包膜;未分化癌、髓样癌较少见,本组发现各1例。
甲状腺癌CT平扫表现为低于骨骼肌密度的肿块,均质或不均质,边界不清¨。
,在增强扫描时可以轻度强化。
由于甲状腺癌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行为,癌灶与正常甲状腺的边界大多模糊不清,生长的瘤细胞侵入纤维包膜或穿破纤维包膜向周围腺组织呈深度不等的浸润破坏,以及肿瘤血管内的瘤栓造成瘤内不规则坏死与尚存血供的瘤组织交错存在,形成CT影像的瘤周结节拉1。
综上所述,甲状腺癌CT特征: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不清;密度不均,沙砾样钙化;瘤周呈“强化残圈”征;瘤内残缺网格强化;包膜外缘毛刺征;颈部淋巴结转移。
其中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不清、颈部淋巴结转移、包膜外缘毛刺征,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CT诊断恶性肿瘤的特征性指标。
血清转铁蛋白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转铁蛋白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陈永平;胡岳林【期刊名称】《世界感染杂志》【年(卷),期】2008(8)3【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F)变化在病毒性肝炎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0例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TF,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SB)、血清胆碱酯酶(CHE).结果各组慢性肝炎(CH)病人血清转铁蛋白与急性肝炎(A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慢性肝炎病情加重,血清转铁蛋白逐渐下降,下降程度依次为慢肝(轻度)<慢肝(重度)<失代偿性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CSH).在慢性重型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病人中,死亡组血清转铁蛋白较存活组有显著性下降(P<0.001).结论血清转铁蛋白可以作为反映病毒性肝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总页数】2页(P216-217)【作者】陈永平;胡岳林【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传染病医院,上海,200011;上海市黄浦区传染病医院,上海,2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相关文献】1.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J], 周运涛2.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铜蓝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J], 崔续玲;张颖;金玉3.血清前白蛋白与转铁蛋白联合检测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夏敦年;周镇先;武军4.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和可溶性转铁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J], 徐丽华;姚玉前;张克琴5.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转铁蛋白,α2—巨球蛋白含量的临床意义 [J], 刘凤英;王孔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转铁蛋白(TRF)分子量约为75-90KD,为单链糖蛋白,含糖量约6%,半衰期8天,TRF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是血浆中主要的含铁蛋白质,负责运载由消化管吸收的铁和由红细胞降解释放的铁,不结合铁的转铁蛋白为无色,与铁结合后呈棕色。
以TRF-Fe3+的复合物形式进入骨髓中,供成熟红细胞的生成。
转铁蛋白可逆地结合多价离子,包括铁、铜、锌、钴等,每一分子TRF可结合两个三价铁原子,血浆中TRF的浓度受铁供应的调节,在缺铁状态时,血浆中TRF浓度上升,经铁有效治疗后恢复到正常水平。
临床意义:
1.转铁蛋白升高见于缺铁性贫血,怀孕后期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急性肝炎早
期;
2.转铁蛋白降低见于:蛋白质丢失性的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
严重烧伤和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蛋白质缺乏状态;感染状态时,急性肝炎(开始升高后下降),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蛋白质丢失症、甲状腺炎、感染和严重疾病等。
检验科生化室
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