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
埙

他为我们古代音阶的发展提供了物证 ,其 中特别是远古先民所创造的陶埙,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经历了新石器 时代的中、晚期,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也仍然是属于群众所掌握,它是 一种不断发展着的,群众性的旋律乐器。
起 源的实物之 一。远古的 音乐 应 该是 声乐 , 直接 和语言发音有关,是最早发生音程变化,形成音阶关系的音乐,但今天 已经无法再现其音响,最早期的其他乐器,除了石磬和骨笛外,我们能 见到的乐器主要还是陶土的埙。 古代传说中有关于听凤鸟鸣声而仿制乐器的说法。陶埙是可以模仿鸟鸣 的狩猎工具,而留下的实物佐证 。文献记载 ; 《世本》说“暴辛公作埙 ”, 《拾遗记》说疱羲氏(即伏羲氏)说灼土为埙,这些都是传说。陶埙首 先值得重视的就在于它们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古代乐器,
埙的名词解释

埙的名词解释埙是古代中国一种乐器,属于管乐器的一种。
它是由黏土和陶瓷制成的,形状像一个躺在地上的倒卧的半圆筒,中间有一个吹口,两端则用薄片代替。
埙是中华民族的独有乐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对埙的来源、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乐器。
1. 起源和历史埙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形成的一种乐器,其起源可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
在考古学的研究中,曾发现一些埙的残骸,这些残骸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埙最早是由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创造的。
他们利用黏土和陶瓷制成的管状物开始尝试吹奏,并逐渐改良,成为了后来的埙。
随着时代的发展,埙逐渐成为了古代宫廷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
它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被广泛使用,不仅在祭祀活动中演奏,还在宫廷音乐会上有过重要的地位。
埙的演奏方式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丰富,从最初简单的吹奏方式发展到了后来的合奏和独奏。
2. 演奏技巧埙的演奏方式与其他吹奏类乐器有所不同,它没有音孔或按键来控制音高,而是通过吹口和手指的遮挡来实现。
埙通常分为吹口、腔体和音孔三个部分。
演奏者通过改变吹口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用手指堵住或开放音孔来改变音调和音色。
在演奏埙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和技巧。
首先是正确的吹口姿势,演奏者应将埙吹口咬住,用舌头和气流控制吹奏的力度和稳定性。
其次是正确的手指操作,演奏者需要灵活运用双手的指尖来堵住或开放音孔,从而控制音调的升降。
这些技巧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耐心。
3. 音色特点埙的音色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由于其制作材料的不同以及演奏技巧的变化,埙的音色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埙的音色柔和而悠扬,富有浓厚的中国风。
其音域广阔,能够演奏出不同高低音的音调。
演奏者通过吹奏力度和气流的控制,可以使埙发出深沉悠长的音色,也可以演奏出明亮欢快的旋律。
埙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与其他乐器合奏或独奏。
在宫廷音乐会上,埙常常与筝、琴等乐器组合演奏,既增添了音乐的层次感,又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埙

埙是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它的外形是椭圆形的,有的是圆形、橄榄形不等。它的大小与鹅蛋相似,音有一至五个不等。最早的埙是一孔吹两个音,后来逐渐发展为六孔,是中音吹奏乐器。它的音色古朴、醇厚、浑圆,即能独奏又能同其它古乐器合奏,如钟、琴、瑟等。同时也是历代宫廷的雅乐,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从浙江河姆渡遗址、西安商代遗址等。我国新石器时代几种不相同的文化类型的重要古迹中,都发现出埙的实物,这些出土埙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
埙的音色悲凉、萧瑟,擅于表现凄凉、哀伤的情绪。近年来,我国音乐工作者们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同时对埙也做了大胆的改革,使只一个音孔,可以模仿单调声音的埙,发展到了十二音孔演奏出的清音。如今的埙在作曲家们的手笔下已登上了大雅之堂。《乐队剧场I:埙》,就是作曲家谭盾90年代为埙写的一部作品。他运用了独奏埙与群埙的搭配,乐队与人声混用,具有古朴、典雅的特征。埙也是我国古老文化遗产的骄傲。近些年来,一些音乐家们在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大胆地运用了埙的特点,如《华陀与曹操》、《张衡》等电影电视剧中作了大胆的尝试,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这沉睡多年的乐器 埙又重获新生。
民族音乐鉴赏埙

新浪:/iwps/ 腾讯:/kingsoftwps/
模板分享平台:/index.php?mod=zhuanti&act=2010share 商务合作邮箱:template@
埙的独特气质
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更使我们体会到 一幅朦胧而另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 是冷静的,是另人深思的,时光流逝,又有一种淡 淡的悲凄和感伤。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人平添 几分愁绪。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 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这就难怪 它?“质厚之德,圣人贵焉”了。
埙的分类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埙分为颂埙和雅埙。 所谓雅埙,指体积大(“大如鹅卵,谓之雅埙” 《三礼图》),在雅乐中应用; 所谓颂埙,指体积小(“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 《三礼图》),常在雅乐之外的其他宫廷音乐中应 用。 埙体的外观式样历史流传下来的也很多:唐三彩陶 埙,红陶刻花埙,怪兽埙,人面埙,绘龙埙„„最 原始的埙没有音孔只有吹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 奏的需求,埙的音孔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 多由泥土制成 埙是一种用陶土烧制的乐器, 同其它乐器一样,它是伴随着 劳动而产生发展的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 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 乐品质
埙乐器的形成
埙应当是汉族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 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古 有记载谓之“石流星”),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 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 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 哨音启发了古代汉族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 的埙就是这样产生的。
埙曲欣赏
秦源陶埙的音程、音色和音调具有独特 的风格和特点。演奏曲目有《楚歌》、 《苏武牧羊》和《问天》等
埙音色特点

埙是一种具有独特音色特点的吹奏乐器,其音色通常被描述为低沉、悲凉,并带有一种深深的怀旧情感。
埙的音域宽广,能够从C音覆盖到G音,涵盖三个八度。
它的音色悠远深沉,擅长表现哀怨、凄凉的音乐情感。
埙的演奏不仅能够表现出音乐的美感,还能传达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情感,例如在《西游记》中唐僧半夜独自扫塔的场景中,埙的声音就表现出了这种感觉。
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其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
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埙的材质主要是陶土,也有骨制和石制的。
埙的声音有些呜咽,低沉却又不浑厚,表现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
埙的声音和低音陶笛相似,非常适合中国古风曲目,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很多古装题材的电视剧都有埙曲,象征着中国味道,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
埙--古代乐器

埙--古代乐器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
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
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
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
亦称“陶埙”。
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中文名埙外文名XUN材料陶土、瓷、竹、玉、石、骨类别吹管乐器种类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文字解释埙同壎xūn形声。
从土,熏声。
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
又叫“陶埙”) 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
平底六孔,水之数也。
中虚上锐,火之形也。
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
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由来壎,乐器也。
以土为之,六孔。
——《说文》。
字亦作埙。
埙箫管。
——《周礼·小师》。
注:“大如雁卵。
”埙调竽笙壎箎。
——《礼记·月令》伯氏吹壎,仲氏吹箎。
——《诗·小雅·何人斯》如壎如箎。
——《诗·大雅·板》。
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礼乐壎坎音也。
——《白虎通》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
——《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又如: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
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埙(埙)xūnㄒㄩㄣˉ郑码:BJLO,U:57D9,GBK:DBF7笔画数:10,部首:土结构十孔埙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
有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
主体上端设有一个吹孔,正面设有七个发音孔,反面设有两个发音孔。
埙乐器的介绍

埙乐器的介绍埙、壎xūn形声。
从土,熏声。
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
又叫“陶埙” 同本义 [an egg-shaped,holed wind instrument]。
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
以土为之,六孔。
——《说文》。
字亦作埙。
埙箫管。
——《周礼·小师》。
注:“大如雁卵。
”调竽笙壎箎。
——《礼记·月令》伯氏吹壎,仲氏吹箎。
——《诗·小雅·何人斯》如壎如箎。
——《诗·大雅·板》。
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礼乐壎坎音也。
——《白虎通》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
——《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又如: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
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埙埙xūnㄒㄩㄣˉ郑码:BJLO,U:57D9,GBK:DBF7笔画数:10,部首:土,使用民族:汉族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
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
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
埙

演变从半坡到汉唐,埙经历了由单音孔到多音孔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能表达高雅、清丽、悲壮、深沉、凄凉之意的成熟乐器,被封建帝王们封为"雅乐" 盛行于宫廷。
《诗经·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chi)"这样的关于描写埙在古代宫廷盛典中的演奏情景。
由于埙从明代起就失传于民间,所以对二十多年前的现代人来说,相当多的人对埙是陌生的。
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位名叫杜次文的北京青年男子用古埙演奏的古曲《楚歌》令所有在座的人为之惊叹,从此"中国魔笛"便成为埙的别称。
从此开始引起民乐学术专家和民间艺人们的关注。
阴占中是陕西蒲城县平鹿乡的乡村音乐教师。
十多年来因为喜爱古埙的音色,痴迷于埙文化的他,在自己家里设了一个手工作坊专门从事埙的研究与制作,成为陕西民间的小有名气的专业制埙人。
在这条遗留着古代文化韵味的古街上,埙已经变成了旅游商品跟陶质工艺品。
但作为乐器,这些出自制陶艺人手中的埙,还不能够被称为乐器。
它们只能吹出基本的音阶,不论是在音域、音色还是工艺制作上都不够规范。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
后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埙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紫陶制成。
这种九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
另外,由于九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
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
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2004年,河北邢台的侯义敏,对传统的竹埙进行改良,设计制作了一款新型竹埙,并且申请了国家专利(200420077527.6),这种竹埙是10孔的低音埙,这种埙音域宽广,音色低沉浑厚、空灵柔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人:陈 贝 周韶博
目录
起源传说
发展演变
特点分析 埙的当代应用 优缺点分析 设计总结
起源传说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 的历史。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 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 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 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 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设计总结
1.借助生物元素丰富其外部造型。 2.尽可能多的采用暖色调;丰富外部图案 的构成。 3.采用低碳环保安全耐用的制作材料。 4.尽可能多的增加新功能,比如,演奏的 时候可以发光等。 5.设计可调节的音色。
发展演变
材质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
发展成为陶制的。
形状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多种,如扁圆形、子母埙、椭圆形、
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音孔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
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 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 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 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
埙的当代应用
演 奏 乐 器
玩具
装饰品
优缺点分析
1.外形圆润,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但是造型太 过单一。 2.大部分采用冷色调,做为玩具产品不太能给消 费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激起其购买欲望。 3.制作材料来源于自然,方便易得;但是主要以 陶、瓷、木、竹,为主,新型材料运用较少。 4.主要还是作为传统的演奏乐器,衍生出来的产 品单一 5.缺乏现代感
4.半瓷埙:。一般表面有施釉,清洁方便。具有中温 陶的特点,硬度适中,可 以水洗,吸水性良好,低 温下长时间吹奏不积水, 发音稳定。 5.瓷埙:高温烧成,,一般表面施釉。完全不吸水, 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 6.木埙:重量较轻,不易摔破。不吸水。 7.竹埙:竹篌,竹埙。不易摔破,不吸水。
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
发展到六个音孔。
特点分析
埙是极具个性的乐器,各种材料和各种形状的埙, 音色各有特点,在作品中的表现力不一样。 1.低温陶埙:有良好的吸水性,避免磕碰,不能水
洗。 2.中温陶埙:,硬度适中,可以接触水,吸水性良 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会积水影响演奏,发音 稳定。 3.高温陶埙:硬度高,可以水洗。缺点是完全不吸 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 音。